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例,从生源质量、培养质量与办学效益三个方面分析硕博连读机制成效,认为硕博连读机制选拔出了相对优秀的硕士生,培养出了相对优秀的博士生,同时也缩短了博士生培养周期,总体上富有成效。通过"硕博连读优秀指数"的比较,发现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所的硕博连读机制成效存在差异,并建议将该指数作为确定硕博连读生招生规模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建设与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琼华 《现代农业科学》2008,(12):187-188,190
通过对"硕博连读"培养方式的内涵和产生背景的论述,结合中国各大高校"硕博连读"的实施情况并进行了客观分析,指出中国"硕博连读"制度在施行过程中存在优于其他博士生培养方式的特点和存在的一些不足,通过对"硕博连读"方式的总体把握,提出了"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的建设机制与保障措施,使"硕博连读"制度更好地为中国教育体制服务。  相似文献   

3.
正刘轶飞,男,1982年10月生,中共党员,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营养分子生理学与新型肥料等领域的教学及科研工作。2005年本科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硕博连读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  相似文献   

4.
在水稻育性调控分子机制上,华中农业大学研究人员找到并鉴定了一个调控水稻花药壁绒毡层降解的关键基因、细胞程序性死亡抑制子API5。这项最新研究有可能在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中,构建一种受人工控制的不育系。这项研究成果4月6日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植物细胞》在线发表。第一作者为华中农大生科院硕博连读生李兴旺,通讯作者为吴昌银教授。  相似文献   

5.
加快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对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机制进行了探讨,对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硕连读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表明我校的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硕连读机制存在必要性和合理性。目前生命科学的发展和我校的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学生状况以及我校生物相关专业硕士点得规模,均有利于进行生物技术专业本硕连读培养方案的施行。  相似文献   

6.
《吉林农业科学》2006,31(2):F0002-F0002
李启云(LIQ i-yun),男,1974年生,汉族,四川万县人。1997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到吉林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工作,从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1999年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硕博连读),遗传学专业,主要从事抗盐、抗旱基因克隆与功能鉴定。2001年1月至2001年5月赴香港科技大学进行转基因蔬菜抗衰老合作研究。2004年7月博士毕业,于2004年8月回到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工作,被聘为“生物农药”学术带头人。李启云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作为主要参加人,…  相似文献   

7.
德国“双元制”农业职业教育的师资分为农业职业学校教师、农业企业(农场)培训师、实训顾问三大类,教师资格的取得和在职培训都有非常明确的法律和制度要求。德国农业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由在校学习阶段、见习实习阶段和在职继续教育三个阶段组成。德国经验启发我们在农业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中要做好本硕博连读培养,重视教师的入职前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正>孙东波,男,1978年11月出生,黑龙江省密山市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7月,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8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硏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硕博连读);2008年7月,任教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系。2010年9月~2011年7月,华中农业大  相似文献   

9.
根据一般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对果树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机制进行了改革探索,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在生源质量、科研创新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表达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5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把专业教育提早到大三,提早选择硕士生源;在博士招生中提出"同导师博士生"概念,弥补一般院校没有硕博连读的缺陷;通过自主申报科研课题、参加教师科研课题等多种形式来培养整体科研创新能力;学科导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培养研究生的社会活动能力;提出并实践了改考试式英语为应用英语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青马工程”是落实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使其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系统工程。福建省“青马工程”持续推进已十多年,走上了稳定化与规范化的培养轨道。当前,福建省内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还存在着选拔机制不健全,组织机制建设不完备,培养模式固化单一,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等现实问题,对此,应从强化校级设计,灵活培养模式,完善考核体制等方面入手,切实增强“青马工程”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硕"连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人才培养规律,满足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需求,但在竞争激烈、优秀生源大量外流的普通院校开展较少。依托安徽农业大学,调查了普通农科院校在读本科生对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认知现状,并初步探讨了相关选拔制度及课程体系的建设。结果显示80%的在读本科生期望攻读研究生,但对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认知严重不足,制约了这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增硕立项是每个普通高等院校发展历程的必经之路,也是高等院校图书馆发展中的头等大事,其中充足的专业学科资源是增硕立项的必备条件之一,.笔者以增硕立项为切入点,从纸质资源、电子资源、信息服务、学科服务、信息素养教育等不同维度,全景扫描图书馆65年建设大数据,提出图书馆唯有在增硕之前做好充分资源保障体系的准备工作,增硕中对增硕立项提供学科资源的支撑分析数据报表,增硕立项后根据增硕结果的经验教训,重新优化学科资源配置或重新制定学科资源的发展规划方案,切实为院校的跨越式发展,如“更名大学”,“水平评估”、“创建综合性大学”的目标任务而奋斗.  相似文献   

13.
鹤壁市2002年开始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2005年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目前,鹤壁有“大学生村官”1420名,63%的行政村有2名“大学生村官”。7年来,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拔任用、管理考核、培养教育、激励约束、致富带富长效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4.
研究型大学贯通式本硕连读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索新的优秀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使本科阶段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容易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对本硕连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本文在介绍这一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型大学高素质本科生与研究生贯通培养的思路与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以本硕连读生物工程专业绍骙实验班为切入点,实施小班授课、突出因材施教,探索多种形式的研究型教学方式,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着力实施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为快速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及农业领域各应用学科的研究和开发输送优秀的骨干力量。绍骙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立足于省属院校条件的优秀拔尖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有益机制。  相似文献   

16.
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阐述辅导员的定位、选拔管理和使用,克服辅导员选拔唯学历化、使用短期化和管理简单化的弊端,实行分层使用和管理,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及有效流动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一流高校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引领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纵深发展,实现了跨学科、跨高校、跨领域、跨社会资源的交叉式人才培养,开创了新时代我国跨学科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天地。北京地区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聚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现实诉求,通过跨学科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培养项目、平台机构、师资队伍等多样化人才培养实践,为未来我国高校深入创新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及高等教育领域的跨学科教育战略布局提供了有益启示。我国高校应服务国家急需,加快国家高精尖缺领域和新兴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强化本硕博的一体化培养,支持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促进产学合作,完善科研机构、研究中心、数据平台耦合机制;打造教学精品,以问题解决为教学导向。  相似文献   

18.
2020年我国赢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全面进入到乡村振兴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第一书记”制度在基层党建、乡村经济发展以及乡风文明建设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第一书记”技能与实际需求不匹配,被帮扶地区间存在“马太效应”,“外来力量”与村书记的冲突以及“形式主义”不作为等问题。分析其成因主要体现在精准选派机制不严谨、培训不到位、资源配置不均、“双轨治理”蕴藏权力博弈、考核机制不合理等方面。提出为优化“第一书记”制度,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要完善精准选派机制、加强培训教育、提升资源配置合理性、挖掘内生资源、明确权力边界、推动合作型治理、推进考核机制合理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全面掌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研究现状,完善“三生”空间的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以“三生”空间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为关键词检索CNKI数据库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2012—2022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在对其中403篇文献进行查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人地关系理论与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理论系统总结、归纳“三生”空间的概念、演化机制、分类体系、相互作用关系与发展目标。研究发现:“三生”空间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空间实体,并以可持续、碳中和、协调为整体的发展目标;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也分别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并分别包含不同子空间;“三生”空间及其子空间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与负向作用。未来应加强“三生”空间形成机制、内涵、相互作用、发展目标等基础理论的研究,深入分析“三生”空间内部各类子空间的布局特征与演化机制,建立定量测度“三生”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丰富完善“三生”空间发展目标和优化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内容,推动“三生”空间与“三生”功能研究的并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孙珠红  高放 《安徽农业科学》2014,(17):5733-5734
一直以来,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有所帮助,但对于培养拔尖人才的培养非常不利。高等学校肩负着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以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探索研究“理科基地”建设过程中拔尖人才的“选拔机制”、“培养机制”、“管理机制”、“保障机制”等长效机制,为其他高校完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