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水茶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格非 《农业考古》2000,(4):101-102
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江西省修水县,群山起伏,终年云凝雾绕,享誉全球的宁红茶就产于这里。这片原始古朴、悠远厚重的土地不仅孕育了旷世佳茗宁红茶,更以她特有的风情滋润浇灌了仪态万方的修水茶俗,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泱泱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修水人喜欢饮茶,每逢客到,无论亲疏、远近,相识或不相识,必先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家乡茶。敬奉香茗成为修水人热情好客的最直接最朴素的体现,“坐下宕、戏下宕、吃碗茶宕”(即坐一下、玩一下、喝碗茶的意思),这里的人与外界打交道,先不谈别的,第一句话便是这句圆润温软的吴楚细语,道尽淳…  相似文献   

2.
故乡的茶俗     
故乡人不喜喝白开水爱喝茶。“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 ,即使“出门三五里”也“各处一乡风”。自有人类以来 ,由于居住的自然环境不同而形成的风尚 ,谓之“风” ;由于各地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惯 ,谓之“俗”。社会和自然交互作用陶冶着人类 ,社会生活相沿成风 ,群居相习成俗 ,“风”与“俗”融为一体 ,便形成了物质文化和观念形态。风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自然性和传承性。民俗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茶俗是整个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的故乡英山 ,位于大别山南 ,离六安、安庆、黄州距离大体相等。这里民风纯正 ,人民忠厚老…  相似文献   

3.
关传友 《农业考古》2006,(5):164-167,171
皖西是我国著名的古老茶区之一,在汉代就有茶树的栽培利用。魏晋六朝以后形成商品,茶叶行销北京冀鲁豫晋陕地区和西北边地的少数民族地区。皖区地区先后培制了六安小岘春、六安龙芽、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齐山云雾、舒城兰花、皖西黄大茶等名茶,蜚声中外。千百年来,皖西地区留存下了许多有关茶的习俗,成为并丰富了皖西地区茶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皖西茶俗主要表现在采茶、制茶、售茶、饮茶方面。  相似文献   

4.
安溪茶俗     
常言道 ,“千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中国地大物博 ,人口众多 ,由于受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民族风情的影响 ,形成了各异万千的民风、民俗。安溪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产茶历史的古老茶乡 ,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 ,中国名茶 (乌龙茶 )之乡 ,通过长期的生活积累 ,演变发展 ,口传心授 ,世代相袭 ,自然积淀而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茶俗。茶 ,渗透到安溪茶乡人民的生产、生活 ,以及衣食住行、婚丧喜庆、迎来送往的礼俗和日常的交际之中。迎宾送客以茶相待 ,是安溪世代相承的传统礼俗。“安溪人真好客 ,入门就泡茶” ,说的是只要你到安溪来作客 ,主…  相似文献   

5.
信阳茶俗和茶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阳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制茶、种茶历史。千百年来,信阳人以茶为媒,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阳茶文化。本文着重介绍信阳以茶敬客的饮茶习俗、以茶为礼的风习及信阳毛尖茶艺。  相似文献   

6.
"无徽不成镇,无茶不成俗"。安徽是我国古老的茶区之一,由于受经济条件、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图腾崇拜等的影响,安徽茶俗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在历史的长河中,徽茶文化与徽州民俗文化相互渗透、融合为一,并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总结归纳、口传心授和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徽茶俗文化。茶,早已渗透到了安徽人民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的成规礼俗和迎来送往的人际交往之中。  相似文献   

7.
湖南洞庭湖区的茶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子丹 《农业考古》2000,(4):104-105
湖南省洞庭湖南部的湘阴县、汨罗县在夏、西周时属古荆州,春秋时建罗国。南朝(公元475年)始名湘阴县,至1965年湘阴的一部分划出,称汨罗县,但至今两县人民仍称“湘、汨一家”。湘阴县在唐代就已是一个产茶区,制造陶瓷的历史可追溯到隋代,唐代茶圣陆羽在他所撰的《茶经》中载:“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文中所指岳瓷,就是湘阴的岳州窑。湘阴历史久远,是人文荟萃之乡,楚国诗人屈原自殉之地——汨罗江距县城30余公里,每逢端午,屈子祠前的汨罗江鼓乐齐鸣,龙舟竞渡。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山长——周式,即湘阴名儒。…  相似文献   

8.
苗族茶文化是苗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归纳分析湖南苗族各种特色茶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立足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角度,思考苗族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湖南苗族茶俗的商业化运营提出了新颖、可行的建设性意见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刘晓航 《农业考古》2002,(2):128-128
河南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在中州大地上 ,物阜民丰 ,数千年一成不变的农耕生活 ,以及受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儒家文化的浸润 ,“民以食为天 ,业以农为主”成为他们生活的信条。“三亩地一头牛 ,老婆娃娃热炕头”是河南农民“乐天知命”的真实写照。他们对生息之地充满眷恋之情 ,除非万不得已 ,他们是不会离乡背井外出谋生的。这种浓厚的守乡守土观念也表现在他们的饮食习俗上。中原农民吃饭 ,很少有人围桌而坐 ,多半是端起碗撵饭场 ,所谓饭场 ,就是村里较固定的吃饭的场所。夏天在村口荫凉的大树下 ,春、秋、冬三季多选择空旷背风的向阳处。每一个村…  相似文献   

10.
郑毅 《农业考古》2006,(2):153-154
“闲梦江南梅熟时,夜船吹笛玉潇潇,人语驿边桥”。皇甫松的《梦江南》似乎给人一种无垠的联想:一阙又一阙的连绵梅雨,将江南幻化出一派湿漉漉的朦胧状态,那滴滴嗒嗒、淅淅沥沥的梅雨又如梦如幻、如歌如吟,竞造就了江南人多愁善感和柔情含蓄的性格;而“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又使江南人有了舒恬优雅的品茗逸兴和别具情趣的梅雨烹茶习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宋人赵师秀的这首黄梅雨诗,写得清新自然且又富有生活的闲情雅趣;他在淡泊和静穆中只用一个“闲”字就将梅雨的凄楚和灰黯淡然释去,想来还应有一杯香雾氤氲的茶才是。而同是宋代的曾几似乎是更有情调,他说“雨润梅黄后,风熏麦秀初。不持新茗碗,空枉故人书”。是的,在这灿烂花事,落英缤纷的梅雨时节,泡一壶新茗,用梅雨滋润,那将是点点滴滴都是诗,丝丝缕缕都是情……如是,“阴晴不定是黄梅,暑气薰蒸润绿苔。瓷瓮竞装天雨水,烹茶时候客初来”。  相似文献   

11.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3,(4):120-133
所谓茶俗,是民间长期生活积累、演变、发展而自然积淀起来与饮茶相关的文化现象,简单地说,茶俗就是民间的饮茶习俗。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信仰、经济等等条件的不同,各地的茶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呈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繁盛局面。特别是有些地  相似文献   

12.
黄清敏 《农业考古》2004,(2):282-283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政治生涯始于宦游京师,继而视学浙、鄂、川,抚督山西、两广、湖广、两江,终于跻身军机枢要。他活跃于政治舞台之际,正是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过渡时代。作为“身系朝局疆寄之重者四十年”的封疆大吏,他的事业主要在湖北地区。督鄂期间,他兴实业、练新军、办学堂,在湖北经济模式由传统向近代化转变的过程中有着重大影响。茶叶生产是当时湖北农政的一个重要部门,自然也是他施政的重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13.
陕西作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将会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优势品牌,推动区域经济稳定提高。陕南茶作为陕西茶主要组成部分,必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理优势、政策倾向提高自身的品牌效益。本文结合陕南茶发展现状,紧扣"一带一路"战略中陕南茶的发展定位和茶文化的传播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推动陕南茶业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璠  肖斌 《西北农业学报》2018,27(5):735-740
茶树生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不同气象因子对茶叶生产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为找到影响茶叶产量的主要因素,便于在实际生产中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对茶叶生产带来的影响。以陕南8个主要产茶县(区)2007-2016年的气象因子和茶叶产量为对象,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陕南茶区气象因子与茶叶产量的关联度。结果表明:年平均相对湿度、极端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是影响陕南茶区茶叶产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陕南地区茶树气候适宜性区划和扩张种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查阅文献基础上,通过到德宏有关农村进行实地调研,进一步了解德宏州少数民族茶俗的区域性特点,挖掘整理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重点探索了德宏州民族茶俗、茶艺的现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议:德宏民族茶文化发展应与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结合,通过树立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开设民族特色茶艺馆和民族文化茶节等,形成资源整合与利用有效畅通路径,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金芳  万斌 《农业考古》2004,(2):156-157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兴于唐。”作为享有国饮之称的茶,不仅可消渴解乏,满足人体生理健康之需要,而且还成为人们进行社交的媒介及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美好享受。于是,自古而今,就有了以茶为礼、以茶待客、茶宴茶食茶话会等茶礼茶俗,茶的品饮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其中,评茶与品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茶叶饮用方式,茶之评与品,虽皆为饮茶,然而各自内涵却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茶的最初发展、应用、种植是由民众而来的。但形成文化现象却首先从知识阶层开始。当统治阶级和文人把饮茶作为一种高级享受和精神力量而超出它的一般自然使用价值时,才可能说出现了茶文化。……  相似文献   

18.
徐德培 《农业考古》2005,(6):201-204
茶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民俗旅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江西茶俗文化资源分析的基础上,就其旅游应用构想,尤其是注重推出一批特色系列茶产品,提高茶叶生产的附加值,为江西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亮点提出了相关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土家茶文化     
龚发达 《农业考古》2000,(4):108-110
我国是世界种茶、制茶、饮茶的发祥地。茶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采,各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饮茶方式和习俗。约在三千年前,茶叶就开始传播,不过当时的茶叶可能不只是今天的茶树一种,如酸枣树叶等可以并用。如今土家地区仍有用酸枣树叶作茶叶的习俗,且流传一个民间故事:从前酸枣树结的枣子并不酸,非常好吃,只是它和一棵椿树生长在一起,椿树结果的果子是酸的。一天玉皇大帝下凡,在地上拣了一个枣子吃了,觉得很可口,又闻到椿树发的新芽是香的,他以为枣子也是椿树结的就封了椿树为树中之王,酸枣树为此把它结的可口的枣子也气酸了…  相似文献   

20.
民俗中的茶俗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四川茶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茶俗文化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民间饮茶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可以窥见四川人幽默诙谐的饮茶审美情趣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可以探寻川人饮茶习俗演变的轨迹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本文以茶的重要民俗事象,即茶的民间歌谣、竹枝词、茶馆文化来概述四川茶俗文化在民间的发展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