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目的]为甘薯抗旱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个甘薯品种遗306、豫薯8号和Ayamurasaki为材料,研究了干旱胁迫对甘薯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Cond)和蒸腾速率(Tr)等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干旱胁迫下,3种甘薯幼苗叶片的Pn、Cond和Tr均降低,而Ci则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整个胁迫过程中,遗306与豫薯8号的Pn、Cond和Tr降幅均远远大于Ayamurasaki。[结论]Ayamurasaki的耐旱性强于遗306和豫薯8号。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施用方式对紫甘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腐殖酸活性肥、甘薯专用肥、氮磷钾复合肥对紫甘薯生产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与不施肥处理相比,3种施肥方式都可以增加分枝数、最长蔓长及蔓粗,促进紫甘薯地上部的长势,鲜薯产量增加54.8%~67.7%,薯干产量增加67.3%~78.6%,腐殖酸活性肥及甘薯专用肥均能显著提高紫甘薯的综合食用品质及花青素含量。[结论]对于鲜食型品种及花青素型品种建议施用腐殖酸活性肥及甘薯专用肥。  相似文献   

3.
甘薯蔓割病病原菌的侵染对甘薯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生理角度研究蔓割病病原菌侵染对不同抗性甘薯品种叶片光合作用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感染蔓割病病原菌后,感病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光合强度、气孔导度及希尔反应活性下降,乙醇酸氧化酶活性上升.上述结果可作为种质筛选和抗性鉴定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遭遇大规模干旱,如何科学应对灾情。本期,我们给农民朋友谈一谈干旱条件下作物的施肥策略,以求把损失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5.
干旱和农艺措施对甘薯苗期根系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干旱逆境和覆盖地膜、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高剪苗等农艺措施对甘薯苗期根系形态生长和块根形成影响的相关研究。干旱抑制了苗期根系形态建成和块根形成,覆盖地膜、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艺措施是提高苗期根系活力、促进块根形成、增加单株结薯数的有效措施;对甘薯苗期根系生长发育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不同施肥模式对甘薯生长发育及高产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层施肥是在配方施肥的基础上根据甘薯不同生育期的需肥特点进行养分供给,其增产效果好于配方施肥和普通施肥,高产机理在于通过增加光合面积、提高净同化率、改善光合产物分配来提高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7.
8.
为揭示施肥措施对小麦-甘薯轮作田土壤性质及甘薯生长发育的影响规律,于2017—2020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对照不施肥(CK)、常规施肥(T1)、单施缓控释肥(T2)、单施生物有机肥(T3)、50%常规施肥+50%缓控释肥(T4)、50%常规施肥+50%生物有机肥(T5)、50%缓控释肥+50%生物有机肥(T6)7个处理,研究甘薯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质量、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甘薯产量、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处理相比,不同施肥处理均能够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作物产量以及R/T值;T6处理土壤全氮、全磷含量较T3处理分别显著增加8.97%、7.95%,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其他施肥处理分别提高4.38%~15.32%、4.29%~29.14%,提高了土壤细菌、放线菌生物量,减少了真菌生物量,提高了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比值以及细菌/真菌比值;T5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肥方式对芝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常规施肥、分层一次性施肥、一次性深层施肥、一次性深施+ 风化煤( 吸附剂) 对芝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深层施肥有利于芝麻的生长发育。对于不同的施肥方式,芝麻在苗期的长势差异不大,而在初花期后,各阶段的长势及产量均表现为:一次性深施+ 风化煤> 一次性深施> 分层施肥 > 常规施肥。其中一次性深施加与不加风化煤差异很小  相似文献   

10.
<正> 河南豫西丘岗烟区干旱缺雨,严重影响烟草生长发育。Hsiao T.C.(1973)曾指出,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受环境胁迫影响最明显的过程之一。因此,研究土壤干旱对烟草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对于探讨土壤干旱对烟草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也为栽培上采取防旱措施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姚凯  乙引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1968-1969,1975
[目的]为地瓜品种的选育和生态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花江地区3种不同生境(花江河谷底部、花江河谷肩部、花江田间)地瓜1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浓度(0、10%、20%、30%)聚乙二醇(PEG-6000)人工模拟干旱胁迫,测定各生境地瓜对环境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3种生境地瓜叶片的SOD、POD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同时地瓜的细胞膜透性和脯氨酸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干旱胁迫对花江河谷底部和肩部地瓜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较小,而对花江田间地瓜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较大。[结论]干旱胁迫对3种生境地瓜的生理生化过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甘薯品种的抗旱性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甘薯抗旱性鉴定结果表明,栽后连续干旱70天,徐薯18(ck)的植株存活率为30.0%,豫薯13号、遗306、豫薯10号、豫薯11号和辽薯44存活率高于40%,表明这些品种(系)抗旱性较强;甘薯品种地上部生长与其抗旱性偏相关不显著。因此,不能以植株地上部生长作为甘薯品种抗旱性强弱的评价根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8种不同施肥模式对香水莲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施肥模式分8种:CK不施基肥;有机肥0.5 kg/盆;有机肥lkg/盆;有机肥1.5 kg/盆;有机肥0.5 kg/盆+复合肥0.05 kg/盆;有机肥0.5 kg/盆+复合肥0.1kg/盆;有机肥0.5 kg/盆+复合肥0.2kg/盆;有机肥1.0 kg/盆+复合肥0.2 kg/盆.[结果]利用有机肥0.5 kg/盆+复合肥0.05 kg/盆、有机肥0.5 kg/盆+复合肥0.1 kg/盆、有机肥0.5 kg/盆+复合肥0.2 kg/盆、有机肥1.0 kg/盆+复合肥0.2 kg/盆施肥模式,植株生长旺盛,叶片大而厚,叶色浓绿.[结论]有机肥0.5 kg/盆+复合肥0.1 kg/盆和有机肥0.5 kg/盆+复合肥0.2 kg/盆施肥模式最适合香水莲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胡芹远 《安徽农学通报》2007,14(16):107-108,96
本文研究了砂姜黑土N、P、K肥及不同K肥品种在甘薯上肥效,结果表明:适量的N、P、K均能促进甘薯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过高的N会引起甘薯徒长,进而影响产量.当K肥用量低时,氯化钾增产效果与硫酸钾相近;高用量时,氯化钾对甘薯产量有负作用,硫酸钾增产效果高于氯化钾;氯化钾与硫酸钾配施既可提高甘薯产量,又能节约施肥成本,是K肥有效施肥技术.砂姜黑土上甘薯K肥增产效果最大,其次为P肥,N肥增产效果最小.砂姜黑土适宜施用量分别为58.2kg /hm2 N、129.5kg /hm2 P2O5、190 kg/hm2 K2O.  相似文献   

15.
陈义红  阮龙  张玮  高正良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7883-17884
[目的]研究水分胁迫对不同抗旱性甘薯品种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以抗旱性高的品种美国红和抗旱性差的姑娘薯为试材,将培养苗转入聚乙二醇(PEG-6000)的1/2 Hoagland培养液中进行根际水分胁迫处理,24 h后测定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指标。[结果]水分胁迫处理后,抗旱品种美国红的叶绿素含量、PSⅡ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光系统Ⅱ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2)下降幅度均显著小于不抗旱品种姑娘薯,而其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相对增幅显著大于姑娘薯,这说明在水分胁迫下,美国红仍能保持较强的光合能力,其非光化学能量耗散的提高,有助于缓解环境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结论]甘薯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与品种抗旱性密切相关,利用其鉴定甘薯品种抗旱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甘薯品种资源抗旱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甘薯不同抗旱指标的比较,选用较能客观、准确反映出品种抗旱性的抗旱指数和模糊评判的方法,对50个甘薯品种进行抗旱性评价,初步筛选出17个抗旱性品种,其中有6个品种表现出极强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7.
不同覆膜方式对甘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比较3种不同覆膜方式即黑膜、透明膜及不覆膜对甘薯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温湿度、孔隙度、甘薯地上部及地下部生长发育动态的影响,确定最佳的覆膜方式。结果表明,土壤孔隙度在覆膜与不覆膜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覆膜可以使土壤保持疏松透气,同时还可以起到增温保墒的作用,为甘薯膨大提供一个好的环境;相对于透明膜而言,覆黑膜可以将地温控制在更能适宜甘薯膨大的范围之内,抑制膜下的杂草生长。不同栽培方式对甘薯产量的影响依次为黑膜>透明膜>无膜。可见,在甘薯生长发育过程中,覆膜可以提高产量,并且覆黑膜比覆透明膜的效果更好,应当在甘薯栽培中推广黑膜覆盖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