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枣庄市2003~2009年的酸雨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统计分析枣庄市降水pH值的年变化和月变化情况。通过对酸雨的变化特征分析表明:枣庄市降水酸性趋势越发明显,酸雨污染越来越重,并提出酸雨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郑州市国家基准站从1996年开始进行酸雨观测工作,已经积累了每场降水的酸碱度和电导率的资料.本文利用在工作中观测到的所有资料,对1996~2010年的酸雨资料分析研究了郑州市酸雨的变化.从1996年至今,查询翻阅了历年的资料,统计出历年来共测酸雨过817次,达到酸雨标准236次,还有历年的pH值的平均值,从资料上看,酸雨是越来越严重.  相似文献   

3.
酸雨观测工作为酸雨研究提供宝贵的科学数据,是服务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等国家决策的基础性工作。酸雨观测的历史相对较短,观测经验不足,数据误差较大。分析表明,减小酸雨观测误差、提高酸雨观测质量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严格按要求配制、保存和使用标准缓冲溶液;保持采样桶清洁;防止降水样品的二次污染和定期维护仪器设备。  相似文献   

4.
提高酸雨观测质量的注意事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立清  张洪卫  陈金光  宿秋兰 《农技服务》2009,26(10):103-103,145
酸雨观测工作为酸雨研究提供宝贵的科学数据,是服务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等国家决策的基础性工作。酸雨观测的历史相对较短,观测经验不足,数据误差较大。分析表明:减小酸雨观测误差、提高酸雨观测质量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严格按要求配制、保存和使用标准缓冲溶液;保持采样桶清洁;防止降水样品的二次污染、定期维护仪器设备。  相似文献   

5.
余欣 《现代农业科技》2009,(23):293-294
根据景德镇地区2006年7月1日至2008年7月31日的酸雨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酸雨的总体特征与月统计特征及天气形势,研究了酸雨与降水、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可吸入颗粒物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强酸雨率达72.6%,无酸雨率仅9.1%;6~8月酸雨平均pH值较大、酸度小、危害较轻,而12月至翌年3月则相反;二氧化硫与酸雨pH值呈反相关,是酸雨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6.
基于红原、甘孜、温江、峨眉山、西昌、攀枝花6个酸雨观测站的观测资料,对四川省一次降水过程的酸雨观测数据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得出6个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酸雨变化特征,为相关部门监测或控制酸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广西酸雨时空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广西10个酸雨观测站2003~2008年近6年及南宁、百色2个观测站点1996~2008年13年的酸雨观测资料,对广西降水酸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广西10个酸雨观测站年平均pH值均〈5.6,其中,有5个站年平均pH值〈4.5,说明广西酸雨较为严重。降水酸性的季节变化较明显,酸雨春、冬季较夏、秋季要强。  相似文献   

8.
根据凯里地区烤烟的生长发育条件,以历年的气候资源作为主要依据,并以近5a的具体气象资料分析灾害性天气过程对凯里地区烤烟生产的影响,并根据凯里地区情况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徐州市气象站多年观测的酸雨资料和相关的气象资料,基于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等问题,分析了徐州地区酸雨的产生与气象要素的关系,以期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规划依据,为厂矿建设环境评价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酸雨气候特征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东营市2005年5月到2009年4月高空、地面气象资料和酸雨观测资料及环保局的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对黄河三角洲酸雨的气候特征和形成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防御对策及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酸雨日数占黄河三角洲有效降水日数的53.7%,主要集中在6~9月与本地降水集中时段相对应.8~9月份酸雨出现的频率最高,3月最低.酸性降水最强出现在秋冬季,最弱出现在春季.酸雨的形成与当地的空气污染和上游地区的污染输送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蓟州降水酸碱度及发生规律,从而为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及降水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09—2021年蓟州国家气象观测站酸雨观测资料,对该地区酸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蓟州区降水酸度明显降低,酸雨年发生次数和频率有明显下降趋势;各个酸雨等级均呈逐年递减态势,且发生的酸雨多为较弱酸雨等级,8—11月为酸雨多发期,1—2月为酸雨偶发期;降水pH值、K值随降水量级的增大逐渐降低,偏东风对蓟州酸雨发生的贡献率最大。综上所述,蓟州区近年来酸雨发生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且降水洁净程度越来越好,大气环境治理成效显著。酸雨发生规律具有季节性,且与降水量和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张运洲  朱明  文强 《农技服务》2012,(3):361-362,364
利用十堰市国家气象观测站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3年酸雨pH观测资料及相关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十堰市酸雨污染状况和变化规律以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就酸雨影响因素和酸雨对十堰市土壤、农、渔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大连地区酸雨特征及气象条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连酸雨观测站2006~2009年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对大连酸雨的变化特征以及酸雨的形成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连是我国北方酸雨影响较强地区之一,发生频率达66%,降水pH值最低达3.49。秋季降水酸性最强,春季最弱;酸雨频率出现最多的季节是夏季,冬季最低。大连酸雨出现频率与风速和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呈反比关系;雾天由于稳定层结和充沛的水汽有利于酸雨出现;连续性降水并不意味着空气中酸性物质的减少,在连续性降水的所有个例中,第2天酸性增加的占42%。  相似文献   

14.
滨州市酸雨观测数据及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世芹  刘昭武  董平  孙亚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2193-2193,2196
滨州市气象局2006~2008年共收集酸雨观测样本142个,利用该资料对滨州市及城郊酸雨状况、污染物时空分布情况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滨州年酸雨发生频率在4%~6%,基本上属于非酸雨区;pH值的大小受酸性污染物浓度、风力大小和主导风向影响较大;电导率的大小与大气降水所含杂质多少有关。  相似文献   

15.
民勤地区酸雨变化特征与沙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民勤国家基准气候站1993—2012年20 a的酸雨监测记录及对应时段的沙尘观测资料,分析了民勤地区酸雨变化特征及降水p H、K值与沙尘天气的关系。结果表明:酸雨在民勤一年中各个季节均有出现,酸性偏弱,出现频率小;沙尘天气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降水的酸性,使降水的p H趋于增大。  相似文献   

16.
孙民  王海翔  孙杰  范志军  姜洋  闫研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74-11976
通过对1992~2006年747次降水观测资料分析表明,商丘市15年间出现了强酸性降水,酸雨出现频率为10.0%,酸雨量为1248.6mm,酸雨量占总降水量的11.8%。1992、2005和2006年酸雨污染较其他年严重。一年中9、11和12月酸雨污染严重,2、6和7月酸雨污染较轻。秋季和冬季酸雨污染大于春季和夏季。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7~2013年前郭县酸雨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2007~2013年前郭县降水PH值年变化、季节变化和酸雨频率等,探讨了酸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H值年平均值范围为5.40~6.20,呈波状上升趋势,酸雨频率呈波状下降趋势;前郭县酸雨有明显的季节变化,pH值以冬季最低,夏季最高,酸雨频率为冬季最高,夏季最小。  相似文献   

18.
酸雨样品的pH值与电导率量观测中,由于其量值小而容易产生误差。介绍了酸雨样品观测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包括"四净"和"三准",即测量器皿、采样过程、测量过程、标准缓冲溶液配制过程要"净",标准缓冲溶液配制、仪器校准、降水样品读数要"准",从而减少观测的误差。  相似文献   

19.
利用湖州站2008年1月至2015年8月酸雨观测数据,该文对近几年湖州地区的降水p H值、电导率、月变化、季节变化、年变化以及连续降水对酸雨p H值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4年酸雨出现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酸雨出现频率呈波动下降趋势。结合环境观测数据分析,酸雨频率降低与环境条件改善有一定关系。此外,在以上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2015年前8个月观测数据,发现近几年来降水p H值有明显从弱酸性变为碱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济南市近年酸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8~2012年济南市酸雨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大气监测资料,分析了济南市酸雨的年、季变化特征,同时研究了酸性降水与气象条件和大气污染物的关系。统计资料证明:近5年济南市的酸雨无论从频率还是从强度上都呈现减弱趋势。降水pH值秋季最低,夏季最高;酸雨频率秋季最高,冬季最低。分析得出,影响济南市酸雨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PM10和SO2;在偏东风影响下,酸雨污染严重;酸雨的发生也会受逆温影响,降水前1 d及当天均出现逆温时,酸雨出现频率最高;随着降水量的增加,pH值逐渐降低,中雨时酸雨频率最高;另外,雾和轻雾也容易导致酸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