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陈兰 《中国稻米》2017,(6):101-103
以中早39为试验材料,探讨了苗床不同培肥措施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添加复合肥进行床土培肥,不同育秧土类型处理的秧苗素质和产量有显著差异,采用本地黄泥土育秧,以12 g/盘(M4)底肥的处理秧苗素质最佳,产量高;采用本地田土育秧,以8 g/盘(N3)底肥的处理秧苗素质最好,产量高。  相似文献   

2.
以水稻育秧基质为材料,对底铺同基质不同厚度(1.0cm、1.5cm、2.0cm)及不同盖籽土(专用基质、稻田营养土)对水稻秧苗素质及机插质量的影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机插稻应用专用基质育秧,底铺同基质育秧的厚度以1.5cm为宜;专用育秧基质和稻田营养土均可用作盖籽土。  相似文献   

3.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素质、植株形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基质育秧和营养土育秧对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以台湾香稻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常规盘基质育秧、可降解盘基质育秧、不可降解盘基质育秧、常规盘营养土育秧、可降解盘营养土育秧、不可降解盘营养土育秧6种不同育秧方式,进行秧苗素质、植株形态和产量的差异比较。结果表明,可降解盘基质育秧相对于其他育秧方式,秧苗生长速度快,茎基部肥大,叶片较长较宽,秧苗素质好;大田期表现为植株生长健壮,分蘖力强,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4.
通过试验表明,使用水稻复膜纸盘育秧,床土不需调酸,消毒,拌肥,在底土采用1.0~2.0cm时,即可培育实现高产的健壮秧苗。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用量"多肽保"拌营养土对水稻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使用"多肽保"1.0 kg、1.5 kg、2.0 kg拌营养土,秧苗素质与对照相比差异不大,但均比对照增产;表现最好的是1.5 kg/667 m2"多肽保"拌营养土处理,产量比药剂对照增产4.57%、比空白对照增产10.21%,且对水稻生长安全,建议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水稻复膜纸育秧盘效果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表明,使用水稻复膜纸盘育秧,床土不需调酸,消毒,拌肥,在底土采用1.0-2.0cm时,即可培育实现高产的健壮秧苗。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2017,(1):39-42
以甬优2640为试验材料,分别开展了不同秧龄、不同移栽密度、不同育秧土育秧的栽培技术试验,以探讨栽培措施对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为平阳县连作晚稻最佳栽培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甬优2640的最佳播种时间是7月5—8日,秧龄控制在20 d以内,以18 d为最佳;移栽密度以30 cm×16 cm为宜;采用黄泥+母质按2∶1配比育秧得到的秧苗素质最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正> 为了培育壮秧,提高水稻产量,1989年吉林省梨树、红旗、莲花泡三个农场进行了增加盘育苗营养土施氮量的试验,效果很好。试验品种为秋光和早锦,与常规盘育苗营养土为对照。结果表明,每盘施纯氮增加1倍(达2.2克),能明显提高秧苗  相似文献   

9.
恶苗病与立枯病是水稻苗期二大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本次试验目的旨在通过对几种生产A级水稻绿色食品允许使用的杀菌剂应用效果试验调查,筛选出适合A级水稻绿色食品生产所用的杀菌剂。1水稻恶苗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1.1基本情况试验地设在水田试验站的试验地,土质为草甸白浆土,土层厚20~25cm,前茬水稻,肥力中等。4月10日育秧,每秧盘播量为80g芽种,每盘N、P、K纯量各为1.5g,苗床封闭除草用50%杀草丹。用移栽灵进行床土消毒,供试品种为空育131,其它同常规。供试药剂为:38%恶枯灵———吉…  相似文献   

10.
东北寒地粳稻旱育秧取土难、破坏植被及耕层,水稻无土基质育秧是代替床土育秧的一种新型的育秧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难题。为明确利用烨霖基质所育东北寒地粳稻秧苗素质以及栽后水稻植株长势及成熟期产量,以中龙粳1号为试验材料,在黑龙江省二九一农场实施烨霖无土基质育秧、营养土育秧(CK)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基质可以促进水稻根系发育,提早返青生长,每盘秧苗质量轻,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用工成本,改善了水稻群体茎蘖质量。与常规营养土育苗相比,该基质育秧机插水稻主要通过增加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红壤坡耕地的合理耕层厚度。以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填充方式构建10、20、30、40、50 cm 5个耕层厚度,模拟土壤理化性质等相同条件下不同耕层厚度对根系生长特征和花生单株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作物产量与耕层厚度的相关性,探讨增加耕层厚度下花生的增产潜力。结果表明:(1)不同耕层厚度对花生各生育期主根根长及开花下针期和成熟期根系生物量、根系活力影响显著(P<0.05);耕层厚度为30 cm可以保证花生根系生长和根系生物量形成所需的纵向空间,并维持根系活力在较高的水平。(2)不同耕层厚度对花生单株产量影响显著(P<0.05),花生单株产量随着耕层厚度的增加呈现先增长后稳定的趋势。(3)整个生育期主根根长与花生单株产量相关性呈极显著线性关系(P<0.01);开花下针期和成熟期花生根系活力、根系生物量与花生单株产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说明耕层厚度可以通过影响花生根系发育进而影响产量的形成。(4)米氏方程符合花生单株产量与耕层厚度的关系(P<0.01,R2=0.8097),30 cm的耕层厚度可以保证花生产量较高,进一步增加耕层厚花生的增产潜力较小(<5%)。  相似文献   

12.
冻干咖啡粉的研制可提高咖啡产品的商业价值和咖啡行业经济效益。以单因素加热板温度、物料装载厚度和干燥室压强对干燥速率的影响,确定最佳范围后进行响应面实验设计得到咖啡粉最佳干燥工艺参数并对优化条件下的冻干咖啡粉进行品质分析。通过响应面得到冻干咖啡粉理想参数条件为:加热板温度76.19 ℃,物料装载厚度1.58 cm,干燥室压强76.84 Pa,实际干燥速率为0.23 h -1,理论干燥速率为0.22 h -1;并且3个因素对干燥速率的影响排序为加热板温度>物料装载厚度>干燥室压。品质分析得出冻干咖啡粉的含水率达到3.82%,色差、气味、口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咖啡冻干加工工艺参数的优化,为冻干咖啡粉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芽长、播期和覆土厚度对土传病害黑痣病的规避效应及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本试验对栽培技术中的芽长、播期和覆土厚度3个重要因素,采用3因素5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建立数学模型,优选适合马铃薯的高产防病栽培措施。芽长、播期和覆土厚度3因素对马铃薯产量效应依次为覆土厚度〉芽长〉播期,对马铃薯黑痣病病情指数影响效应依次为覆土厚度〉播期〉芽长。获得马铃薯产量大于3000 kg/667 m2、黑痣病病情指数低于45%的优化施肥方案为:播期5月2-4日,芽长0.54-0.68 cm,覆土厚度15-17 cm。本研究为建立马铃薯可行性栽培技术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The micro paddy lysimeter (MPL) was developed and evaluated for its performance to simulate solute transport in paddy environment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MPLs were constructed using soil collected from Field Museum Honmachi of Tokyo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 Japan. For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rdpan layer, parameters such as thickness, and soil aggregate size, affecting the percolation rate were studied. For the plow layer, two types of plow soils, sieved and un-sieved soils were compared. The sieved soil plow layer was produced by mixing air-dried soils of different aggregate sizes of D > 9.50, 9.50 ≥ D > 4.75, 4.75 ≥ D > 2.0 mm and D ≤ 2.0 mm at 47.1, 19.5, 20.6, and 12.8%, respectively. The un-sieved plow layer soil was directly used after collecting from the field. Inert tracer was applied to ponding water with controlled boundary conditions to evaluate the reproducibility of the soil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HYDRUS-1D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movement of bromide tracer in the MPL. The proposed conditions of the MPL were that the hardpan layer can be made from soil aggregates smaller than 0.425 mm with 2 cm thickness and that the plow layer can be prepared with sieved or un-sieved soils. With these conditions, the obtained results proved that MPLs can be a useful tool to simulate solute transport in paddy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土壤有机碳研究工作多集中在森林土壤,而灌丛土壤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以海南岛24个灌丛样地的72个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及其碳储量,以期揭示海南岛灌丛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并初步估算海南岛灌丛土壤的有机碳储量,为评价海南岛灌丛的重要生态价值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海南岛灌丛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为(6.20±0.61)g/kg,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5.94 kg/m~2;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各土层统一到10 cm厚度的平均有机碳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海南岛灌丛土壤(100 cm)的有机碳储量约为1.48×10~7t。其中,土壤表层(0~30 cm)与(0~50 cm)的贡献率分别为46.15%和65.28%,与其它类型土壤一致。  相似文献   

16.
不同盘土厚度对钵形毯状秧盘育秧效果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盘土厚度对钵形毯状秧盘育秧效果的影响,对4种不同盘土厚度所育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和最终产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盘土厚度1.8 cm育秧,秧苗素质、成苗率和机插质量明显提高,秧苗移栽后分蘖快、成穗率高,最终获得了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小麦秸秆带状覆盖栽培的效果,以冬小麦兰天26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秸秆带状覆盖3行(SC1)、秸秆带状覆盖4行(SC2)、全膜覆土穴播(PC)和无覆盖露地(CK)下旱地冬小麦土壤温度及产量。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穗数、穗粒数和产量较CK分别增加13.4%~20.2%、26.7%~33.3%和41.3%~69.1%,但秸秆带状覆盖与PC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秸秆带状覆盖显著降低了全生育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土温较CK低1.4~2.0℃;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和土层的加深,秸秆带状覆盖表现出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应",SC1在返青期5cm土层和拔节期5和10cm土层增温,SC2在越冬期5和10cm土层及拔节期5cm土层增温,其余各时期各土层秸秆带状覆盖均表现出降温效应,且总体上降温效应大于增温效应;秸秆带状覆盖较PC和CK减小全生育期土壤日变化幅度;SC1、SC2的全生育期有效积温较CK分别减少86.6和69.8℃,使得秸秆带状覆盖下冬小麦较CK晚熟15d。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秸秆带状覆盖较全膜覆土穴播在西北旱作区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茶树组培快繁技术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周健  成浩  王丽鸳 《茶叶科学》2005,25(3):172-176
本文试验分析了激素对茶树组培快繁中芽增殖和生长的影响,优化得到适宜的茶树组培苗增殖条件是:MS+BA2.0+NAA0.1+GA33.0mg/L。该条件下培养30d,茶树组培苗的增殖率可达2.75倍左右,高度大于5cm的小苗成苗率在20%以上。  相似文献   

19.
利用pvc管进行保水剂施用深度筛选试验,供试保水剂品种为MP3005KB、US和XM,每个品种4个施用层次,分别为土表下10、20、30和40 cm,以不施保水剂为对照,探讨不同保水剂及施用深度对玉米产量性状及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确定最佳施用深度。结果表明,保水剂MP3005KB施用深度30~40 cm,保水剂US和XM施用深度20~40 cm,玉米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均极显著高于同品种的其他处理和对照。保水剂施用深度30~40 cm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水稻旱种是水稻节水栽培的一种种植方式。稻田旱整地后,15cm深的土壤含水量可达到25%以上,用播种机播种深1.5~2.0cm,覆土、镇压。当水稻长至2.5~3.0叶时,灌溉、建立水层,之后,正常水层管理,保苗密度500株/m2,产量不低于水直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