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顶空吸附法研究速溶绿茶香气在加工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克服SDE法分析茶叶香气成分的局限性,采用顶空吸附法对速溶绿茶加工过程中香气的变化进行了跟踪分析,结果表明,速溶绿茶香气在加工过程中逐步损失,其中提取工艺和浓缩工艺损失较严重,但不同香气类型和组分的损失程度存在一差异,干燥工艺后香气组分类的损失较总量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2.
茶叶水浸出物、茶汤和水对香气吸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茶叶水浸出物、茶汤和水对香气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溶剂性质的水具有较强的吸香能力主要的茉莉花特征香气成分均能被水吸收。茶汤的吸香能力比水更强,吸附的精油总量比水样提高了31.23%茶叶水浸出物对茶叶吸附香气的总量无显著影响,但对吸附的香气种类及组分比例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柱吸附法和SDE法提取茶叶香气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为探求茶叶香气提取的最佳方法及条件,对4种树脂进行了对比试验,筛选出XAD-2树脂作为柱吸附法的吸附剂,采用GC和GC-MS对柱吸附法和水蒸汽蒸馏同时萃取法(SDE法)制备的香精油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SDE法与柱吸附法得到的香精油总量分别为87.93,26.62,醇类、醛类、酮类、酯类、含氮化合物等的含量,SDE法是柱吸附法的3.7,4.0,3.0,4.5和5.2倍,SDE法可得到大量的吡咯、吡嗪类化合物,SDE法在香气提取过程中产生一些化合物的合成与降解反应,而柱吸附法的次生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明‘观音绿’荔枝的香气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 SPME)和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观音绿’荔枝的香气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和结论】在‘观音绿’成熟荔枝果实中共检出66种化合物,其中:烯类20种,醇类11种,酯类11种,酮类3种,烃类6种,醛类4种,芳香族化合物2种,其他化合物10种.‘观音绿’荔枝的主要香气成分是柠檬烯、甲基丁烯醇、萜品油烯、月桂烯、乙酸乙酯、梨醇酯、橙花醇、3-甲基-3-丁烯-1-醇、1-辛烯-3-醇、δ-愈创木烯等.‘观音绿’荔枝品质特优可能与其香气成分中烯类的种类和相对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7.
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南果梨中香气成分,通过正交试验优化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的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电解质浓度和转子转数,分析各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确定较优条件,并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对萃取的南果梨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各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为:萃取温度>萃取时间>NaCl浓度>转子转速,较优结果: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40 min、NaCl浓度0.32 g/ml、转子转数1 000 r/min。选用优化结果萃取南果梨的香气成分,通过GC-MS分析共得出17种香气成分,其中酯类15种,相对含量总和占60.98%,醛类1种,相对含量为13.24%,萜类1种,相对含量为8.16%。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有己酸乙酯(30.23%)、己醛(13.24%)、乙酸己酯(10.46%)、丁酸乙酯(9.26%)、α-法尼烯(8.16%)、乙酸乙酯(7.49%)和己酸甲酯(1.67%)。 相似文献
9.
对3个杏品种"金太阳"、"鲁杏1号"、"鲁杏2号"成熟期果实顶空微萃取果肉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鉴定。金太阳杏检测出33种香气成分,占总峰面积的82.37%,主要香气物质为乙酸己酯、乙酸-4-己烯-1-酯、二羟乙酸、6-甲基-5-烯基-2-庚酮;"鲁杏1号"检测出10种香气成分,占总峰面积的51.18%,主要香气物质为二羟乙酸、苯乙醇、二乙基邻苯二甲酸酯、2-苯并噻吩;"鲁杏2号"检出10种香气成分,占总峰面积的48.06%。主要香气物质为乙醇、乙酸己酯、顺-3-己烯基-乙酸酯。3个品种间香气成分和含量均存在差异,杏香气成分是杏选育评价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选用不同采摘方式制作的海青绿茶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品质成分并采用GC-MS进行香气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春季绿茶酚氨比为4.6,适合制作绿茶;夏季机采绿茶酚氨比为7.8,适宜制作红茶;春季绿茶、夏季人工绿茶和机采绿茶3种绿茶分别鉴定出57、36、46种化合物,香气组分存在差异,春季绿茶中醇、酯、酮类含量平衡;夏季人工绿茶与机采绿茶差别明显,夏季人工绿茶主要香气成分是2-甲基,1-(1,1-二甲基乙基)-2-甲基-1,3-丙二醇丙酸酯、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正壬醛、磷酸三丁酯、正癸酸、二乙基-乙酸、2-甲基,3-羟基-2,4,4-三甲基丙酸戊酯、十七烷、1-十二烷醇、十六烷等,机采绿茶主要香气成分是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7,9-二叔丁基-1-氧杂螺(4,5)癸-6,9-二烯-2,8-二酮、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2-甲基,1-(1,1-二甲基乙基)-2-甲基-1,3-丙二醇丙酸酯、1,2-苯二甲酸,双(2-甲基丙基)酯、棕榈酸异丙酯、苯乙醇、正癸酸、磷酸三丁酯等.此外,茶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采摘成本高,对于海青大宗夏季茶叶,可利用机械化采摘,来制作红茶,以改善夏茶产品品质与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为减少香气提取方法对茶叶香气组分的影响,采用减压蒸馏萃取法对速溶绿茶加工过程中香气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原料至浓缩工艺香气呈逐步下降的趋势,香气总量损失了89.84%,香气组分损失了64.15%,经干燥工艺后香气总量和某些香气组分有所增加.与绿茶初制工艺不同,在速溶绿茶加工过程中没有检测到新形成的香气组分。 相似文献
12.
名优茶增香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卷曲形名优茶为试材,研究了3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用于名优绿茶增香的效果。结果表明,3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可用于名优绿茶增香;增香的温度和时间对名优绿茶的品质有较大影响,在温度低于130℃范围,随着增香温度的升高,茶多酚、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氨基酸呈增加趋势;随着时间的增加,茶多酚、叶绿素,氨基酸含量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在温度超过130℃时,茶叶色泽易黄变,香味易焦变,香气分析结果表明,在增香过程中,二氢海葵内酯、香叶醇、芳樟醇等具有良好香型的香气成分含量明显上升,结合内质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采用3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增香的最佳温度和时间是120℃10-30s,其次是110℃10-30s,所制茶叶栗香高长。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绿茶栗香形成的干燥工艺及机理,笔者综述了近30年来国内外的香气及栗香相关研究,发现香气的研究较多而栗香的研究却少有提及。栗香香型虽已做出细分并探究出其关键组分,但仅在香气理论上猜测其形成机理,尚未基于加工工艺探究其具体机理。此外,栗香的影响因素并未做深入探究,仅推测出杀青、干燥工艺是栗香形成的关键因素,今后还需基于干燥工艺及参数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本论文归纳了栗香的相关文献报道,探讨了栗香形成的关键工艺,并着重分析了干燥工艺对栗香形成的影响,以期为栗香绿茶的定向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做青后续加工过程中乌龙茶头香的变化规律,采用XAD-2树脂捕集头香,经溶剂洗脱,GC和GC/MS分析。结果表明,做青原料经后续加工,头香总量与乌龙茶特征组分保留量较大,且进一步调整了高低沸点组分含量比例。变化较显著的是:(E)-2-己烯醇、苯乙醇等8种组分基本消失;橙花醇、乙酸顺-3-己烯酯等9种组分含量减少;芳樟醇、乙酸苯甲酯等8种组分含量增加。摊青对照样头香总量、低沸点组分及特征组分保留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5.
16.
采取直接加热和沸水浸泡2种方式萃取茶树嫩芽中的芳香物质,用气相色谱-质谱检测茶树嫩芽香气成分,在直接加热方式中检测出23种占比78.351%的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出峰时间在21 min之前,在浸泡加热方式中检测出30种占比93.326%的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出峰时间在21 min之前,表明浸泡加热萃取法能更好的释放出分子量低、沸点低的挥发性物质,浸泡加热萃取法更适用于茶树嫩芽香气物质的萃取。香叶醇、芳樟醇、苯乙醇、橙花醇、己醇、橙花叔醇、反式-2-己烯醇、香叶醛、橙花醛、4-戊烯醛和水杨酸甲酯是茶树嫩芽中主要的挥发性芳香物质,这些芳香物质共同决定着茶树嫩芽的香气特征,使茶树嫩芽呈现一定的清香。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不同的加工工艺对茶鲜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的影响,利用槠叶种群体的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原料,按照传统的加工工艺分别制成红茶、绿茶,应用SDE提取、GC/MS对香气组成进行分析,同时应用溶剂提取、双相酶解和GC/MS对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由同一批鲜叶所制的绿茶和红茶,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鲜叶、绿茶和红茶中精油相对总量依次为17.263、5.004和34.702。糖苷类香气前体检测结果表明,鲜叶中的香气前体苷元有6种,分别为苯甲醇、反式-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苯乙醇、水杨酸甲酯和香叶醇;绿茶中有5种,苯甲醇未检测出;而红茶中只检测出了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和苯乙醇两种。在绿茶加工中,鲜叶中的苷元仅有20.34%得以释放;而在红茶加工中,95.60%的苷元得以释放。这些释放出的苷元成为成品茶的重要香气组分。结果证实了鲜叶在不同的加工工艺处理下,在制得的成茶中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组成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