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2001—2002年以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夏白芨滩自然保护区红林蚁蚁巢结构和掘沙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林蚁蚁巢一般分布在灌木丛、树林、草丛和空地,大多建在地势平坦,向阳的地方。巢穴出口扁圆形,蚁丘团扇形,沙土常堆在巢穴出口的一侧.蚁巢深约5~35 cm,主隧道扁圆形.蚁巢在垂直方向上,通常分为3层.沿主隧道的不同深度,水平延伸为各级巢室,巢室间由隧道相互连通.不同月份蚁巢外掘沙量不同,不同小生境中蚁丘的沙量亦不同.饲养社群平均每只工蚁挖沙0.382 9 g/d,挖掘深度0.371 2 cm/d,横向扩展0.412 3 cm/d.  相似文献   

2.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巢箱招引鸟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近年来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巢箱对鸟类的招引情况。[方法]利用2008年在保护区内悬挂的100个人工巢箱,分析2008~2013年间鸟类对人工巢箱的利用规律。[结果]董寨保护区招引的鸟类主要为红角鸮(Otus sunia)、麻雀(Passer rutilans)、大山雀(Parus major)、山麻雀(Passer rutilans)和丝光椋鸟(Sturnus sericeus)。2008~2013年每年鸟类对巢箱的利用率为17%~34%,且有重复利用旧巢的习性。此外,鸟类对巢箱的利用率整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这可能与保护区内植被逐年恢复,可供利用的自然巢址逐年增加有关。巢箱的位置对巢箱的招引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以山坡下林缘的巢箱招引效果较好。[结论]在今后的人工巢箱悬挂中,应该优先选择在森林下部的边缘进行悬挂,以起到更好的招引效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红火蚁蚁巢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对红火蚁蚁巢进行探测识别的可行性,研究了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取红火蚁蚁巢特征参数,通过数学形态学对数字图像进行目标提取和识别。采用图像识别红火蚁蚁巢土建立了HSV彩色空间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各红火蚁蚁巢土和普通土样本的H分量差异明显,特别是普通土H分量明显大于红火蚁蚁巢土,一般土壤H值大于30,而对于红火蚁蚁巢土土壤的H值小于30。因此,H分量可作为识别红火蚁蚁巢土的一项特征参数。当色调通道的平均值H30时,即可判定为红火蚁蚁巢土。研究结果说明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对红火蚁蚁巢进行检测识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次级洞巢鸟类在繁殖期对人工巢箱的利用情况,于2019年,在云南紫溪山安放了42个人工巢箱。通过调查人工巢箱的利用情况,发现42个巢箱共有16个巢箱分别被栗臀?(Sitta nagaensis)、大山雀(Parus cinereus)、绿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利用,其中栗臀?利用4个,大山雀利用4个,绿背山雀利用8个。大山雀和绿背山雀以B号巢箱和C号巢箱为选择对象,而栗臀?以A号巢箱和B号巢箱为选择对象。 同时,绿背山雀利用的两个巢箱出现了二次利用现象。本研究对扩大紫溪山次级洞巢类益鸟种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黑翅长脚鹬一般在我国北方繁殖,其在南方的繁殖地鲜有报道。本研究于2021年5月-6月在广东省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对鸟类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黑翅长脚鹬的繁殖种群,并对其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观察与测量。本研究共发现80个黑翅长脚鹬巢,其中有鸟卵的为37个,黑翅长脚鹬大多将巢修筑在离开水面的滩涂芦苇中,巢距水面平均距离为49 m(0~400 m),巢址处的植被密度为9.4棵/m2,巢周围的植被密度为23.7颗/m2。巢比较简陋,巢材以无瓣海桑、芦苇为主,另有少量小木块、枯树枝、莎草科茎秆;巢外径平均为16.7 cm(14~20 cm),巢内径平均为15.6 cm(13~20 cm),巢深平均为2.9 cm(1.5~4 cm);巢外径、内径均显著大于北方的巢,而巢深没有显著差异。海丰的黑翅长脚鹬窝卵数以4枚居多,平均为3.175枚,卵的长径为42.8 mm(39.9~47.1 mm),短径为31.2 mm(29.4~32.9 mm),与北方的卵大小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一种收集野生油茶地蜂(Andrena camellia Wu)的方法。[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用PVC管材收集油茶地蜂的装置。[结果]利用不同规格的PVC管材制成的巢管选择在油茶地蜂羽化出巢的前期或初期可收集到一定数量的野生油茶地蜂。在几种不同直径的供试PVC管材巢管中,无论从巢管的营巢率还是从单个巢管的平均营巢数来看,都是直径相对较大的巢管收集野生油茶地蜂的效果好。[结论]为实现油茶地蜂种群的成功迁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草坪生境中红火蚁蚁巢空间关系和蚁群迁移动态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最近邻体法研究了草坪生境中红火蚁蚁巢间空间关系,调查了蚁群迁移动态规律.结果表明,该生境中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蚁巢空间格局呈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交替出现,且大部分时间为随机分布,蚁巢间平均距离是6.88 m.不同月份蚁巢密度变化存在差异,4月份蚁巢密度增加程度最大,为0.305×10-2个/m2;5月份蚁巢密度降低程度最大,为0.19×10-2个/m2.与其他月份相比,4月份蚁巢平均迁移率最高,为20.70%,迁移最活跃.蚁巢平均使用时间为43 d,平均迁移距离为5.57 m.新出现于地表的红火蚁蚁巢短期内消失比率很高,出现后第1周达31.48%,之后低于10%.  相似文献   

8.
于2005年10月对长胜乡自然形成的巢洞和试验用招引鸟巢利用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树木胸径、巢树与水源距离、与道路距离以及10 m内植物种类是形成巢洞的重要因素;人为干扰是影响招引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最后提出具体招引措施,为招引鸟巢的悬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一种收集野生油茶地蜂(Andrena camellia Wu)的方法。[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用PVC管材收集油茶地蜂的装置。[结果]利用不同规格的PVC管材制成的巢管选择在油茶地蜂羽化出巢的前期或初期可收集到一定数量的野生油茶地蜂。在几种不同直径的供试PVC管材巢管中,无论从巢管的营巢率还是从单个巢管的平均营巢数来看,都是直径相对较大的巢管收集野生油茶地蜂的效果好。[结论]为实现油茶地蜂种群的成功迁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影响原鸡海南亚种(Gallus gallus jabouillei)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在2020年和2021年2个繁殖期内,对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原鸡海南亚种的巢进行搜寻并记录GPS点位。繁殖结束后,利用样方法对其巢址特征进行记录分析。共发现12巢原鸡巢,其中,有4巢孵化成功,8巢雌鸟弃巢,繁殖成功率为33.3%;对原鸡巢设置10 m×10 m的大样方与巢中心1 m×1 m的小样方进行测量记录,并设置对照样方进行分析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样方参数和对照样方参数,结果显示,灌木盖度平均值、灌木盖度2(>3~6 m)、裸地比例、落叶层厚度和离道路距离5个参数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灌木盖度平均值最大,其次为裸地比例;说明原鸡海南亚种巢址选择具有特异性和非随机性,其更倾向于在道路附近开阔位置、枝叶比较密集的草本或灌木下营巢。其中,巢隐蔽度是影响原鸡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人为干扰与边缘效应也影响原鸡的巢址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不同种植密度及追肥水平对薏苡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为探明不同种植密度及追肥水平对薏苡产量的影响,以黔西南州普遍种植的白壳薏苡为材料,设置了追肥水平、窝行距、窝苗数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追肥水平的增加,产量随之增加,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当追肥增加到一定水平时,产量反而下降;(2)不同窝行距、不同窝苗数差异极显著;(3)A3B2C4处理的表现最好,即行窝距80 cm×80 cm、窝苗数6苗、追尿素20 kg/667 m2,需打1042窝/667 m2,基本苗数6252苗/667 m2。不同种植密度及追肥水平对薏苡的产量影响明显,因此,应合理密植,适量追肥。  相似文献   

12.
墨胸胡蜂(Vespa nigrithorax Buysson)在福州一年发生4—5代,3—5月是越冬蜂王开始单独营巢、产卵、哺育第1子代的时期,为防治的最佳期,8—9月(第3代)开始出现雄蜂,越冬王被交替,巢内开始多工产卵繁殖,群势逐日壮大.10—12月(第3—4代)群势趋于高峰期,并于巢上方出现多个巢口.墨胸胡蜂卵期5d,幼虫期9d,蛹期13d,成虫寿命3个月以上。1月底授精雌蜂开始离巢集结越冬,越冬期2个月左右,以“毁巢灵”处理侵袭蜜蜂的胡蜂,可达到毁巢效果,毁巢效果与用药时期、胡蜂巢大小、巢口数日和位置以及敷药蜂归巢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对云龙湖黄苇鳽(Ixobrychus sinensis)的筑巢、产卵、孵化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黄苇鳽雏鸟阶段的几个生长指标。结果表明,黄苇鳽的筑巢期从5月下旬至6月下旬,巢用水烛叶织,并营建于水烛丛中上部;巢底距离水面1.16±0.29 m,巢-岸距离10.7±3.87 m,巢-敞水区距离2.25±1.01 m;同域巢间距平均为37.5 m;巢深4.0±0.9 cm,巢内面积161.1±48.1 cm~2;窝卵数4.6±0.9个,卵体积6.75±0.51 cm~3,卵重9.41±0.73 g;窝卵数与总卵重呈正相关,窝卵数与巢内面积相关性不显著,窝总卵重与巢内面积相关性也不显著;孵化期为15~18 d,孵化率约为82%;各项形体指标随发育日龄而增长,其中翅长增长较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金腰燕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方法]2007~2009年的5~8月,采用逐户走访的方法对牡丹江城市周边地区金腰燕的巢址选择和营巢行为进行调查,并对燕巢的口径、巢高、巢宽及巢径长进行了测量。[结果]在牡丹江城市周边地区共发现完整金腰燕巢172个,其中新巢58个,旧巢112个,破巢21个,巢离地面高度一般为3.0~15.0m,其中距地面3.0m处巢最多,占巢总数的87.3%;治山林厂金腰燕巢数最多,平安村金腰燕巢数最少;金腰燕巢具有1个出口,且出口朝东的巢数量最多。[结论]金腰燕多栖息于山地村落,喜欢在有檐的建筑物上营巢,且营巢高度一般为距地面3.0m。  相似文献   

15.
2006年4-8月对华北平原北部河北廊坊农区麻雀(Passer montanu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观察到麻雀的巢主要建于农户的房舍,少量建于电表箱中的空隙和电线杆洞中。巢由主体巢和进入主巢的通道构成。亲鸟饲喂雏鸟次数从雏鸟孵出后第5日开始迅速增加,喂食高峰出现在第7~9日,此后逐渐下降。繁殖期麻雀具求偶炫耀、补巢、警戒、食物处理和对幼鸟的指导等行为。  相似文献   

16.
山西芦芽山保护区黑枕黄鹂繁殖习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8年在山西芦芽山保护区对黑枕黄鹂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芦芽山区为夏候乌,居留期108~112d;种群密度为0.85只/km;繁殖期5~8月,年繁殖1窝。5月下旬开始营巢,6月中旬产卵,窝卵数3~4枚,孵化期为16~17d,出壳率90%,繁殖成功率89%,巢内喂育16~17d。离巢后的幼鸟仍需亲鸟喂育5~6d,方可独立生活。  相似文献   

17.
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内的4种次级洞巢鸟巢资源竞争与其在群落中的优势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山雀( Parus major)各巢洞因子的生态位最宽、优势度最大,其后依次为普通币鸟( Sitta europaea)、白眉姬鹟( Ficedula zanthopygia)以及沼泽山雀( Parus palustris)。4种次级洞巢鸟的优势度与巢洞因子的生态位宽度显著相关,说明其对巢资源的竞争可能影响次级洞巢鸟在群落中的繁殖优势度。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洪河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巢址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黑龙江省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个东方白鹳巢(其中7个天然巢,10个未使用的人工巢)的生境因子进行了测量,并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树种、树高、巢位高、隐蔽度、距干扰源(道路)距离是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此外,天然巢同未使用过的人工巢的巢高(P<0.05)和巢径(P<0.05)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以新鲜幼嫩的巢蕨叶片为材料,优化了巢蕨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与RAPD反应体系.结果表明,利用改进的CTAB方法,能够提取出高质量的巢蕨基因组DNA;优化的巢蕨RAPD的最终反应体系(25μL)为:模板DNA(50 mg·L-1)1.5 μL,引物(1 mmol·L-) 1.5 μL,2×EasyTaq PCR SuperMiX 12.5 μL.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秦岭南坡山地林区4处暗绿绣眼鸟巢穴及其繁殖行为进行长期观察,发现暗绿绣眼鸟的繁殖期一般从3月开始,至7月结束,繁殖高峰期为4—6月;营巢需要813 d,平均营巢时间为10.3 d;一般在营巢后513 d,平均营巢时间为10.3 d;一般在营巢后56 d开始产卵,产卵过程一般需要36 d开始产卵,产卵过程一般需要35 d,平均产卵天数4 d,每窝产卵35 d,平均产卵天数4 d,每窝产卵34枚,多为3枚;孵卵一般由雌雄鸟轮流承担,孵化期104枚,多为3枚;孵卵一般由雌雄鸟轮流承担,孵化期1012 d,平均孵化天数10.75 d;雏鸟1012 d,平均孵化天数10.75 d;雏鸟1014 d后离巢,平均育雏天数11.5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