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975—1976年我们在马尾松针叶上发现并分离到Bacillus cereus和Pseudomonas sp菌株,经试验发现这两株菌不仅对马尾松赤落叶病(Hypoderma desmazierii)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而且对泡桐炭疽病(Colletotrichum kawakamii)等多种病菌孢子也有消解作用。因此,1984—1985年我们利用这两个菌株进行了泡桐苗期炭疽病的田间防治试验。一、材料与方法供试抗生细菌系用组织分离法从新鲜马尾松针叶上分离,并加以纯化而得到的。假单胞杆菌(代号P751)主要形态特征为:G_-~v,杆状,单个,大小0.5—0.6×1微米。皿上菌落圆形,表面光滑,凸起,边缘整齐,乳白色,半透明,菌落大小1—1.5毫米。斜面培养菌落  相似文献   

2.
抗生细菌防治泡桐苗期炭疽病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1975—76年于马尾松针叶上发现并分离到Bacillus cereus和Pseudomonas sp。菌株,经试验不仅对马尾松赤落叶病(Hypoderma desmazierii)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而且对泡桐炭疽病(Colletotri-  相似文献   

3.
泡桐炭疽病泡桐炭疽病主要在实生苗上发生,也可侵染根蘖苗和大树上发生丛枝病的部分.病菌侵染嫩茎、叶柄、叶脉和叶片.茎和叶柄上的病斑呈椭圆形,直径1-2毫米到3-5毫米,病斑中央稍坳陷.雨天,病斑内产生粉红色分生孢子盘.叶片上的病斑近圆形,直径1毫米左右,黄褐色,常成穿孔状.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常引起嫩梢干缩枯死,俗称扭耳病.  相似文献   

4.
葡萄炭疽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泡桐是一种速生落叶大乔木。在湖区,二年生泡桐树高达8米,胸围达33厘米,其生长速度之快,为其它树种所不及。木材虽比较轻软,但具有不翘不裂不透烟的优良特性。而且种源足,播种、埋根都能繁殖,因此,近年来各地都在大力发展,尤其是湖区已广为种植。随着泡桐栽培面积日益扩大,病害出现较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它的大量发展。根据我们的调查观察,现将二种主要病害的病状和防治方法简介如下: 一、泡桐炭疽病  相似文献   

6.
构杞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是我区枸杞的一种毁灭性病害,1988年以来曾在托县、土左旗等地造成严重危害,生病果率在60~84%,产量损失30%以上.为此,1989~1990年,我们对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7.
油茶炭疽病的发生特征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茶炭疽病是由鹿角菌目的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uld.& Schrenk)所引起。该菌在陕西南部危害期长达9~10个月。利用油茶籽榨油后的饼柏浸泡出的茶枯水防治油茶炭疽病,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泡桐丛枝病,俗名“毛瘿病”、“扫帚病”,病源为“类菌质体”,其防治办法有以下几种:1、选用抗病良种。如白花泡桐、毛泡桐、楸叶泡桐等,尤其在更换栽植时更要注意良种的选择。2、剪除病枝。一般在春季发芽初进行一次,秋分以后进行一次,以秋季进行为好。原因是可减少病源越冬数量。3、挖除病株。凡新植树木,若在当前生枝上发现有1~3个枝感源,即应彻底挖除,另行更  相似文献   

9.
泡桐丛枝病是由菌类质体所致,王要是通过泡桐带病的种根和苗木传播。值株得病的泡桐开始是个别枝条的腋芽和不定芽大量萌发,丛生出许多细弱小枝,小枝又可抽生出小枝,全体枝条都呈族生状,不久便枯死,死亡率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防治泡桐丛枝病,选用抗病树种很重要;此外,还有下面几种防治办法: 一是截枝法。即在夏季将抽生的丛生枝条截到主干分枝处为止。截枝后要保证没有病枝和健康枝条连在一起,并在截枝的伤口上涂上土霉素、四环素等药膏及五氯酚钠拌十倍的凡士林。 二断根吸收法。夏季天气炎热,叶片蒸腾拉力强,有利于药液吸…  相似文献   

10.
11.
泡桐是一种优良的速生再材树种。但丛枝病已成为泡桐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其生长和材质。根据潜山县能调查.有不少农户培育的泡桐生长良好,病树少。其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2.
泡桐丛枝病的防治廖龙泉泡桐丛枝病又名泡桐扫帚病,分布极广,一般发病率在20~40%,严重地区高达80%以上。感病的幼苗、幼树常于当年枯死,大树感病后常引起树势衰退、村积生长量大幅度下降,甚至造成死亡,是泡桐生产中最严重的一种病害。其防治方法如下:1、...  相似文献   

13.
泡桐丛枝病,又名扫帚病、鸟巢病、桐疯病,它是泡桐的严重病害,发病轻的影Ⅱ向生长,重时造成死亡。  相似文献   

14.
据浙江文成县东龙乡周圣宜试验,“立春”后,将患有丛枝病的泡桐病枝离主干10cm 处锯断,在断面上涂一层食盐,再用塑料纸封住,并用细绳缚牢,以后就不会再  相似文献   

15.
16.
葱兰炭疽病发生及其防治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腾 《广东园林》2006,28(4):49-50
葱兰炭疽病会影响葱兰的观赏价值甚至造成其成片死亡,本文描述了其症状特点和发病规律,提出综合防治方法:包括改善栽培技术提高植株的抗病力、通过清园等措施减少病菌数量和合理使用农药等,从而有效地防治葱兰炭疽病.  相似文献   

17.
油橄榄炭疽病及其防治研究城固县柑桔育苗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橄榄炭疽病在陕西汉中地区普遍发生。该病危害油橄榄各部器官,但只有在果实和叶片上呈现典型症状。发病严重时引起落果、落叶、枝梢枯死,树势生长衰弱。病果含油率降低30.4—42.3%。油橄榄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异名Glocosporium olivarum Alm.]在陕西汉中地区尚未发现有性时代。初次侵染源为病枯枝、病叶和病落果所产生的新的分生孢子。该病每年4月下旬在幼嫩叶尖端出现新病斑,5月中旬花发病,6月中下旬果实开始发病,11月上旬达发病高峰。高湿条件下有利于病害发生发展。室内外接种均能发病,潜育期2—7天。抗病性差异可能与不同品种果实表皮细胞层次及缀密度有关,爱桑(Elbasan)、米札(Mixaj)较抗病。冬春剪除油橄榄病枯枝,清除病叶和病落果,结合使用1%波尔多液和50%退菌特800倍液防治油橄榄炭疽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千年桐炭疽病是我区千年桐的主要病害之一。据调查,最高发病率可达96.6%,感病指数为63,导致整片桐林一片红褐色焦枯状,它的发生与蔓延,严重地影响着千年桐的生长和结实。为此,我们于1979—1980年对该病害进行了试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杉木作为一种速生丰产的优良树种,在我省许多地区都进行了栽培种植。杉木适应性强,生长迅速,中心产区20年左右即可成材利用,价值很高。如何种好杉木,除选择好地势、土壤、气候条件及搞好抚育管理外,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同样不可忽视。如杉木炭疽病几乎遍及杉木栽植区,是杉木生产的一大病害。现将防治此类病的方法简介如下。移木炭疽病发病期在每年杉木新梢开始萌发的春季和初夏。虽然不同龄级的新老针叶和嫩梢都可能发病,但以次年生的梢头受害最重。通常是枝梢顶芽以下约10厘米内的针叶首先发病枯萎,这种现象称为“颈枯型”,是杉木炭疽病的典型症状。幼树主梢以下1一3轮枝盘最易感病,病菌先从针叶开  相似文献   

20.
油橄榄炭疽病是油橄榄果期主要病害之一,在陕西汉中地区普遍发生。该病危害油橄榄果实、叶片、枝梢、芽及花等不同器官,只在果实和叶片上呈现典型症状。严重发病植株造成落果、落叶、枝梢枯死,树势生长衰弱,病果含油率降低30.4—42.3%。油橄榄炭疽病病原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异名 Gloeosporiumolivarum Alm.]在陕西汉中地区尚未发现有性世代。病菌初次侵染来源为在病枯枝、病叶和病落果的旧病组织中越冬的病原体,来年经春雨浸湿产生新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布侵染危害。该病每年4月下旬在幼嫩叶尖端出现病状,5月中旬花有发病,6月中下旬果实发病,9、10月份果实进入转色成熟期,病害发生,蔓延迅速,11月上旬达到发病高峰;多雨高湿条件下有利于病害发生和发展。室内、外接种均能发病,潜育期2—7天。品种抗病性差异可能与果实表皮细胞层次及缀密度有关,爱桑、米扎的抗病性可能受此特性所决定。根据调查,该病随着树龄的增长,病害发生有加重之趋势。冬春剪除油橄榄病枯枝,清除病叶和病果,结合使用1%波尔多液和50%退菌特800倍液防治油橄榄炭疽病效果显著。油橄榄炭疽病是由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侵染所致。该病是油橄榄果期主要病害之一。国外 Almeda 和 Gorter 曾有过报导。我国湖北、四川等省均有发生,但尚无正式研究报导,对病原、病名叫法不一,更无有效防治办法。陕西省油橄榄定植区结果树普遍遭受炭疽病危害,城固县柑桔育苗场油橄榄严重感病株造成落果、落叶、枝梢干枯,树势生长衰弱,降低果实产量,病果含油率降低30.4—42.3%。油橄榄炭疽病已成为当前发展油橄榄生产的严重问题。因此,我们从1978—1980年与城固县柑桔育苗场协作,对油橄榄炭疽病的症状、病原、周年侵染循环和流行规律以及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兹将试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