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研究鄱阳湖草型日粮不同非纤维性糖类(NFC)与中性洗涤纤维(NDF)比例对锦江黄牛瘤胃体外发酵功能及对瘤胃细菌蛋白(BCP)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影响,试验设计0.42、0.52和0.593个不同NFC/NDF值处理组,每处理5个重复,采用体外批次培养法培养24 h,测定瘤胃发酵指标。结果表明:随着NFC/NDF值的提高,产气量逐步增大但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pH各组显著下降(P0.05),氨态氮各组显著提高(P0.05);BCP浓度随着NFC/NDF值的提高而提高,其中0.51和0.59组的BCP浓度显著高于0.42组(P0.05),0.51和0.59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TVFA随着NFC/NDF值的提高而提高,其中0.59组的TVFA浓度显著高于0.42和0.51组(P0.05);丙酸浓度随着NFC/NDF值的提高而提高,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乙酸与丁酸浓度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乙酸/丙酸值随着NFC/NDF比值的提高而降低,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BCP和TVFA浓度与NFC/NDF呈正相关,其回归方程:Y=0.360 5X-0.32(Y为培养液中BCP浓度,X为NFC/NDF比,R2=0.798 2)Y=0.013X-0.4652(Y为培养液中TVFA浓度,X为NFC/NDF比,R2=0.921 8)结果表明:在研究条件下,在0.42~0.59,提高NFC/NDF值,有利于提高瘤胃发酵功能,促进BCP合成和瘤胃TVFA的产生,促进瘤胃丙酸型发酵,试验条件下以NFC/NDF比值为0.59试验组最好,但最佳NFC/NDF值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以4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徐淮白山羊为试验动物,设置精粗比为70∶30的底物,VB1的添加量设为0、35、70、105和140 mg/kg 5个水平,采用人工瘤胃体外发酵方法研究VB1对瘤胃发酵、微生物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VB1对瘤胃pH值、氨氮浓度、细菌蛋白产量都没有显著作用.结论,本试验所设置的VB1梯度...  相似文献   

3.
对8只10月龄南江黄羊母羊(平均体重30.16 kg),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采用对比试验设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在精料中分别添加1%、2%、3%中草药。采集瘤胃液测定pH值、氨氮浓度和细菌数量。试验结果表明:试羊瘤胃液平均pH值在6.447.10范围内变动。随中草药添加水平的提高,pH值上升(P<0.01)。瘤胃液平均氨氮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12.737.10范围内变动。随中草药添加水平的提高,pH值上升(P<0.01)。瘤胃液平均氨氮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12.7339.84 mg/100mL,随中草药添加水平的提高,氨氮浓度增加(P<0.01)。添加中草药后,瘤胃中乳酸杆菌和淀粉分解菌数量增加,差异显著(P<0.05),但中草药添加水平对细菌数量无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说明,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可以改善瘤胃发酵功能,并促进乳酸杆菌和淀粉分解菌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脂肪酸组合对体外培养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影响,试验选取硬脂酸、油酸、亚油酸、ɑ-亚麻酸四种脂肪酸因子,设置0.5%、1.0%、1.5%这3个水平进行L9(34)正交试验,其中Ⅰ ~ Ⅸ为试验组、Ⅹ为对照组,各处理均设3个重复。以3头瘤胃瘘管山羊提供瘤胃液进行体外培养,测定各组培养液瘤胃发酵pH、氨氮(NH3-N)浓度、微生物蛋白(MCP)、原虫蛋白、细菌蛋白的含量。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脂肪酸组合对瘤胃pH、NH3-N浓度无显著影响(P > 0.05),且皆处于瘤胃正常生长环境|不同脂肪酸组合对瘤胃微生物蛋白、原虫蛋白、细菌蛋白含量也无显著影响(P > 0.05)|主成分分析表明,在这四种不同脂肪酸中,ɑ-亚麻酸对微生物蛋白的调控效果好,脂肪酸组合效应为正组合效应。综上,脂肪酸组合对体外培养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无明显影响。综合平衡分析表明,添加1.5%硬脂酸、1.0%油酸、0.5%亚油酸、1.5% ɑ-亚麻酸时,组合效应最好。 [关键词] 脂肪酸组合|瘤胃发酵|微生物蛋白|原虫|细菌  相似文献   

5.
选择3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白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以可溶性淀粉、小麦淀粉、粉碎的滤纸纤维、木聚糖和果胶作为底物,精粗比为70∶30,维生素B1在瘤胃培养液底物中的浓度设为0(mg/kg)、30(mg/kg)、60(mg/kg)、90(mg/kg)4个水平,利用人工瘤胃体外培养法,通过对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pH值、氨氮、乙酸、丙酸、丁酸以及TVFA、乳酸等指标的测定,探讨维生素B1对瘤胃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精料日粮条件下,随着维生素B1添加量的增加,培养液的pH平均值呈降低趋势,NH3-N的平均浓度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影响瘤胃发酵类型,但有降低乙酸浓度平均值、提高丙酸浓度平均值和TVFA浓度平均值、降低乙酸/丙酸比值的趋势。培养液中添加维生素B1可以降低乳酸的浓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用不同水平葡萄籽渣替代肉牛精料补充料中部分玉米和棉粕对西门塔尔牛体外瘤胃发酵产气量、营养物质体外消化率、发酵参数及生长性能的影响。[方法] 试验采用模拟瘤胃体外培养技术,以4%、8%、12%和16%葡萄籽渣替代肉牛精料补充料中部分玉米和棉粕,测定各组日粮体外产气量、发酵参数、营养物质体外消化率及肉牛生长性能。[结果] 随着体外发酵时间的增加,累计产气量呈递增趋势,12%葡萄籽渣组产气量最大,各组之间72 h总产气量差异不显著(P>0.05);产气后人工瘤胃培养液pH值、NH3-N浓度和菌体蛋白含量各组无显著(P>0.05)差异,试验组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P<0.05)升高;16%葡萄籽渣组干物质消化率最低,对照组粗蛋白消化率显著(P<0.05)高于试验组,对照组和4%葡萄籽渣组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显著(P<0.05)高于其他三组,对照组和12%葡萄籽渣组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显著(P<0.05)高于其他三组;4%和8%葡萄籽渣组肉牛平均日增重较对照组分别高170 g/d和140 g/d。[结论] 葡萄籽渣替代肉牛精料补充料中部分玉米和棉粕可以提高瘤胃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添加4%和8%葡萄籽渣可以提高肉牛日增重,促进瘤胃发酵,有利于提高肉牛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定不同组分植物甾醇(甾醇A~E)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利用体外瘤胃发酵技术在含60 mL瘤胃培养液及600 mg全混合日粮的120 mL发酵瓶中分别添加0、2、6、12μg植物甾醇,39℃恒温培养24 h,于3、6、9、12、24 h读取产气量,发酵终止时测定产气量、底物降解率、氨态氮、微生物蛋白、pH值及挥发性脂肪酸产量。结果显示:添加的植物甾醇组分、浓度对体外发酵干物质降解率和乙酸/丙酸均有显著影响(P0.05),组分对氨态氮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甾醇浓度对乳酸、菌体蛋白、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浓度以及pH值、总产气量有显著影响(P0.05),且组分与浓度在体外发酵产气量、干物质降解率、菌体蛋白和乙酸/丙酸上均存在交互作用(P0.05)。发酵结束后,浓度为0.03μg/mL的B甾醇组累积产气量与丙酸浓度最高,乳酸浓度最低,B组平均氨态氮含量最低,浓度为0.03μg/mL分组的平均干物质降解率、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最高。提示:在饲料中添加适量植物甾醇,可以促进瘤胃发酵,改善瘤胃功能,添加甾醇B,添加浓度为0.03μg/mL时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以3只瘘管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研究氮源的分子形式对瘤胃微生物发酵及其蛋白合成的影响。使用人工模拟瘤胃体外培养氯化铵、寡肽(3000u)、小肽(500u)、游离氨基酸等4种形式的氮源底物。结果表明:培养液pH在6.4~6.9之间变化,氨基酸组平均pH最低为6.61,氯化铵组最高为6.79;培养液氨氮浓度变化范围为11.60~29.45mg/100mL,均值以寡肽组最低,为15.70mg/100mL,氨基酸组最高,为19.15mg/100mL。微生物蛋白产量以氯化铵组的最低,为(0.2701mg/mL),且与其他3组差异极显著(P0.01),较氨基酸组下降了54.50%,两肽组数值上都高于氨基酸组。氯化铵组微生物区系原虫∶细菌(P∶B)最低为77.49%,对原虫的抑制较大,小肽组P/B最高为104.50%,利于原虫的生长,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综上可见,氮源的分子形式对瘤胃微生物的发酵、不同区系(原虫和细菌)的蛋白质合成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不同蛋白质饲料对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和群体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不同的蛋白质饲料对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及其群体结构的影响.试验以3只瘘管山羊提供瘤胃液,分为羽毛粉组(A组)、玉米蛋白粉组(B组)、豆粕组(C组)和鱼粉组(D组)4组进行体外培养,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微生物群体的多样性.结果表明:pH在5.80~6.80间变化,均值以C组最低(6.19),A组最高(6.61);氨氮浓度变动范围为36.8~120.1 mg/mL,均值以A组最低(54.9 mg/L),C组最高(99.5 mg/L);微生物蛋白量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以D组最高(0.651 3 mg/mL),A组最低(0.528 9 mg/mL),c组细菌蛋白量(0.330 9 mg/mL)在4组中最高.原虫蛋白量/细菌蛋白量在组间也差异显著(P<0.05或P<0.01),以A组最高(107.00%),C组最低(84.30%).另外,遗传指纹图谱分析表明原虫和细菌区系内类群结构在各组间明显不同.总之,本研究中不同的蛋白质饲料对体外培养瘤胃微生物发酵和其群体结构有不同影响,以鱼粉对微生物生长的促进效应最好.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主要研究有机硒和无机硒对奶牛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按照3×4二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其中无机硒源为亚硒酸钠(SS),有机硒源为硒代蛋氨酸(SM)和酵母硒(SY),硒浓度分别为0μg/mL、0.1μg/mL、0.2μg/mL和0.3μg/mL 4个剂量,共12个处理组,0剂量为对照组。各处理组均进行3h、6h、9h、12h和24h的体外批次培养,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试验结果表明,与无机硒源SS相比,有机硒源SM和SY可显著增加发酵24h体外培养液中的BCP浓度(P=0.000 6),尤以SY最好;体外培养液中添加0.3μg/mL硒,可显著提高氨氮(NH_3-N)、菌体蛋白(BCP)、硒、乙酸、丙酸、丁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的浓度(P 0.05),并显著降低乙酸丙酸比(P 0.05),且添加0.1μg/mL和0.2μg/mL的硒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同的硒源对体外培养液中的pH、NH_3-N、硒、乙酸、丙酸、丁酸、TVFA浓度以及乙酸丙酸比均无显著影响(P 0.05),但SY组的pH有下降趋势,NH_3-N、BCP、乙酸、丙酸、丁酸、TVFA浓度有升高趋势。说明适宜浓度的硒可促进奶牛的体外瘤胃发酵,且当硒源为SY、添加剂量为0.3μg/mL时,促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评估γ-氨基酸丁酸及γ-氨基丁酸产菌对以玉米粉为底物的瘤胃体外发酵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在2%干物质基础下,用带有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的瘤胃液样本作为接种物,以玉米作为基质,同时添加2000或5000 mg/kg γ-氨基酸丁酸及产γ-氨基丁酸乳酸杆菌。孵育后,添加产γ-氨基丁酸乳酸杆菌对体外发酵pH和总产气量均无显著影响(P 0.05),但显著增加了氨氮浓度,降低了生物胺总产量(P 0.05)。处理后样品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在体外发酵条件下,2000 mg/kg产γ-氨基丁酸乳酸杆菌对生物胺的还原、氨氮生成和抗氧化活性的提高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作者应用亨氏厌氧滚管培养技术,结合菌落计数,探讨了青霉素、氯霉素、链霉素和甲硝唑不同抗生素组合添加对瘤胃厌氧真菌培养过程中细菌生长和繁殖的抑制作用。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单一添加青霉素和链霉素组合,并不能有效抑制细菌生长。当在培养基中将0.8~1.2 mg/mL青霉素、1.2~1.8 mg/mL链霉素与0.004~0.008mg/mL甲硝唑进行三者组合,或将0.8~1.2 mg/mL青霉素、0.6~1.2 mg/mL链霉素、0.1~0.3 mg/mL氯霉素与0.004~0.008 mg/mL甲硝唑进行四者组合时,瘤胃细菌生长被显著抑制,而真菌生长则不受影响(P0.05)。总之,瘤胃细菌对抗生素具有一定的抗性,本研究结果为今后有效控制亨氏滚管法分离培养厌氧真菌过程中的细菌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抗生素浓度组合和添加浓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体外培养技术,评估了急性与亚急性酸中毒条件下添加阿卡波糖对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设3个实验,实验1和实验2体外摸拟了亚急性酸中毒(5.0P<0.001),乙酸、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total volatile fatty acid, TVFA)、乳酸浓度和累积产气量皆显著降低(P<0.01),但异戊酸浓度变化不显著(P=0.794);实验2中,较对照组相比,添加阿卡波糖提高了4种底物下发酵液的pH值和氨氮浓度(P<0.01),降低了发酵体系中的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和TVFA浓度,提高了乙丙比(P<0.01),除乙酸和TVFA外,对上述其他指标,日粮与阿卡波糖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P<0.01)。实验3中,与对照相比,添加阿卡波糖显著提高了发酵液pH值、氨氮、丙酸、丁酸和戊酸浓度(P<0.01),降低了乳酸和乙丙比(P<0.05),但对乙酸、异丁酸、异戊酸和TVFA浓度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说明阿卡波糖可有效提高发酵体系中的pH值,降低乳酸浓度,预防瘤胃酸中毒。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浓度延胡索酸二钠对水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脂肪酸组成及关键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选取3头体重约为(650±50)kg、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水牛作为瘤胃液的供体动物,通过体外批次培养,试验设4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组各添加0.25 mg/mL的α-亚麻酸,延胡索酸二钠分别添加0(对照)、1、2、3 mg/mL。分别在培养3、6、9、12、24 h时,测定产气量和甲烷产量,在培养24 h后测定瘤胃体外发酵参数、脂肪酸含量及瘤胃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1)添加延胡索酸二钠显著提高丙酸浓度(P0.05),降低乙酸/丙酸(P0.05),添加2 mg/mL和3 mg/mL延胡索酸二钠,能显著升高瘤胃培养液的pH值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P0.05)。2)添加1 mg/mL延胡索酸二钠C18:2n6c、c9, t11-CLA和C20:1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1 mg/mL和2 mg/mL延胡索酸二钠,C22:2n6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添加延胡索酸二钠组,C18:3n6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添加2 mg/mL延胡索酸二钠,瘤胃液的真菌、溶纤维丁酸弧菌、非典型丁酸弧菌和蛋白分解丁酸弧菌数量显著升高(P0.05);添加3 mg/mL延胡索酸二钠,瘤胃液的亨氏丁酸弧菌数量显著升高(P0.05);添加2mg/mL和3 mg/mL延胡索酸二钠,瘤胃液的原虫和产甲烷菌数量显著升高(P0.05)。由以上结果可见,体外条件下添加2 mg/mL和3 mg/mL延胡索酸二钠,能提高大多数瘤胃微生物数量,优化脂肪酸组成,提高瘤胃发酵性能,但对甲烷产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选用两种花青素含量较高的饲料原料,旨在研究其对绵羊体外瘤胃性能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利用体外培养法比较相同营养水平下,含有葡萄籽(GS组)、紫色象草(EG组)、50%葡萄籽和50%紫色象草混合(GS × EG组)饲粮48 h体外发酵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EG组甲烷产量为11.97 mL/g,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为230.41 mmol/L,体外干物质降解率(IVDMD)达到62.08%,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 < 0.05)|累积产气量、理论最大产气量、乙酸摩尔比和体外有机物降解率(IVOMD)显著高于GS组(P < 0.05)|瘤胃pH为5.88,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 < 0.05)|NH3-N浓度和产气滞流时间显著低于GS组(P < 0.05)。综上所述,含有紫色象草的饲粮体外降解效果更好,紫色象草比葡萄籽拥有更高的营养价值。 [关键词] 紫色象草|葡萄籽|绵羊|体外|发酵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苜蓿皂苷对山羊瘤胃细菌发酵功能的影响。选择4只22月龄、体况良好、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晨饲后3 h采集瘤胃液,分离出细菌后,采用批次培养法进行体外发酵。试验分0%(对照组)、1%、2%及3%4个组,每组3个发酵瓶,每个发酵瓶为1个重复,体外厌氧培养24 h后,分别测定各处理组pH值、氨态氮浓度、微生物蛋白浓度及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添加1%~3%的苜蓿皂苷可以降低瘤胃细菌发酵液的pH值,提高总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态氮的浓度,但未对微生物蛋白浓度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采用自行研制的仿生型人工模拟瘤胃连续发酵装置,研究体外连续培养条件下不同稀释率对细菌蛋白、原虫蛋白以及pH、氨氮浓度的影响。试验以5只瘤胃瘘管徐淮白山羊提供瘤胃液,按单因子三水平试验设计,在4:6精粗比条件下,稀释率分别为0.04/h、0.06/h、0.08/h进行体外连续培养。结果表明:随着稀释率的提高,原虫、细菌蛋白含量都有所下降,0.04/h与0.08/h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0.06/h与0.08/h组间差异显著(P<0.05)。3种稀释率条件下所记录的培养液pH值(6.22~6.94、6.48~6.94、6.55~6.94)和培养液氨氮浓度(5.11~8.83、4.28~8.50、2.80~7.67 mg/dL)都在微生物生长所能耐受的范围内。培养液pH随稀释率的升高而升高、而氨氮浓度则随稀释率的升高而下降,且组间皆有显著差异(P<0.05)。综上,稀释率影响培养液原虫和细菌蛋白的含量,原虫蛋白、细菌蛋白以及氨氮浓度随稀释率的提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探索不同水平螺旋藻对奶牛瘤胃pH值、氨氮浓度和日粮营养成分瘤胃降解率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选择三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奶牛,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进行饲养试验。试验处理S1组为基础日粮,S2组为基础日粮+0.09%DM螺旋藻,S3组为基础日粮+0.15%DM螺旋藻。[结果]添加0.09%和0.15%DM的螺旋藻对瘤胃pH值无显著影响(P〉0.05),有降低氨氮浓度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个添加组对日粮DM瘤胃有效降解率也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了日粮NDF、ADF瘤胃降解率(P〈0.05),0.15%DM螺旋藻还可显著降低日粮CP瘤胃降解率(P〈0.05)。[结论]表明适量添加螺旋藻不影响奶牛瘤胃发酵内环境,但具有显著提高日粮纤维物质的瘤胃降解率和降低日粮蛋白质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利用体外法研究日粮中添加酵母发酵饲料对瘤胃发酵参数及瘤胃细菌数量的影响。对照组只含培养底物,试验组在培养底物基础上添加酵母发酵饲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测定瘤胃细菌总数和6种瘤胃功能细菌的数量,同时测定发酵液的产气量、pH、挥发性脂肪酸(VFA)等体外发酵参数。结果表明:酵母发酵饲料能够显著提高瘤胃细菌总数(P0.05),促进溶纤维丁酸弧菌、埃氏巨型球菌、黄色瘤胃球菌、白色瘤胃球菌和琥珀酸丝状杆菌的生长繁殖(P0.05),显著降低牛链球菌数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产气量显著增加(P0.05);添加酵母发酵饲料也显著提升了氨态氮(NH_--3-N)的浓度(P0.05)和菌体蛋白(BCP)浓度(P0.05);试验组乙酸、丁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酵母发酵饲料对pH无显著性影响(P0.05)。  相似文献   

20.
试验以3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山羊为试验动物,以纯淀粉和纤维素为底物,利用人工瘤胃体外培养法,通过产气量、纤维素的降解率、瘤胃液氨氮浓度,瘤胃液pH值,微生物蛋白含量这5个指标的测定,评价日粮碳水化合物结构(NSC/SC,淀粉∶纤维素)为100∶0、70∶30、50∶50、30∶70、0∶100的5种组合对瘤胃发酵及微生物蛋白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底物中的碳水化合物随着NSC水平的降低,累积产气量不断降低,瘤胃液pH值不断提高,原虫占瘤胃微生物的比重不断升高。在NSC/SC值为30∶70时,纤维素的降解率和微生物蛋白产量达最高。瘤胃液氨氮浓度随着底物中NSC水平的降低变化不显著,但在培养后2h各组的氨氮浓度都达到最大值,随后便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