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遮荫处理对清香木苗木生长与光合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苗木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响应,以清香木实生苗为试材,采用100%,80%,60%,40%,20%等5种不同自然光照处理,研究不同光照强度下苗木地径、株高、枝条叶片分化、生物量、净光合速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清香木生苗地径、株高随光照强度的降低而减小,分化的复叶数随光照强度的降低而减少;苗木地径、株高生长和枝叶分化均以80%~100%自然光处理为佳;在各遮荫处理中,60%~100%自然光下培育的清香木苗移植成活率都较高,恢复时间短,光合速率总体上强于80%以下的自然光,在光照强度只有20%~40%时清香木生长不良;苗木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型。  相似文献   

2.
对不同半地下日光温室分两期栽植的红地球苗木进行成活率和生长量的调查.结果表明,半地下日光温室可显著提高新栽葡萄苗的成活率、生长量、地径.其中栽植面低于室外地面50 cm的日光温室,5月1日和5月20日定植的苗木成活率、生长量、地径最大.  相似文献   

3.
试验苗木为苗圃的同一批苗木,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苗高(23.5±1.07)cm、地径(8.34±0.56)mm,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苗高(25.2±1.23)cm、地径(7.42±0.60)mm;试验土壤为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人工林实验站相邻的并且立地条件相似的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人工纯林、红松(Pinus koraiensis)人工纯林、邻近次生林(为对照)样地表层0~20 cm的土壤;于2019年5月7日将风干后的土壤装入高17.3 cm、上径19 cm、底径14.2 cm的塑料花盆中,每种林分土壤各装48盆,分别栽植胡桃楸、水曲柳各24盆,共144盆;总计12个处理,3种土壤×2个树种苗木×2种光照处理(全光、60%全光).试验在尚志市帽儿山镇东北林业大学林场苗圃进行,测定苗高、地径、苗木生物量、苗木氮磷钾积累量、土壤养分,分析全光和60%全光环境的落叶松和红松纯林土壤对胡桃楸、水曲柳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光照条件,胡桃楸苗高和生物量,在红松林土壤栽植的显著低于在次生林土壤栽植的(生物量,全光降低39.5%、遮阴降低52.5%).全光条件,水曲柳苗高、地径生长量,在红松林土壤栽植的显著低于在次生林土壤栽植的;遮阴时,水曲柳生物量,在红松林土壤栽植的比在次生林土壤栽植的降低41.9%.两种光照条件,胡桃楸氮、钾积累量,在红松林土壤栽植的均显著低于在次生林土壤栽植的;遮阴时,水曲柳氮、钾积累量,在红松林土壤栽植的显著低于在次生林土壤栽植的.全光条件,红松林土壤栽植的两树种苗木冠根比最低;遮荫时则相反.红松针叶纯林土壤的养分供应能力比次生林土壤低,限制了两树种苗木生长,且60%全光加剧其土壤养分对苗木生长限制.落叶松林土壤未限制两树种苗木生长.  相似文献   

4.
采用苗木地径1.0、1.5 cm,定干高度分别为30、50、70、90 cm的处理,观察其对灵武长枣新栽植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苗木根系完整一致的情况下,从苗木成活率、当年枣头枝的生长量及二次枝的数量、长度、粗度等指标考察,以苗木地径1 cm、定干高度50 cm,地径1.5 cm、定干高度70 cm效果最好。由此表明,灵武长枣适度低定干,可以确保苗木栽植后水分和养分的供应,协调根冠的生长,使地上部分的茎叶和地下部分的根系生长保持平衡,从而保证苗木成活率和植株健壮生长。苗木地径粗度与定干高度达到1∶50时,苗木栽植成活率最高,生长量也最佳,园貌整齐,可为今后的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采用定期测定,有序样本聚类和回归分析,拟合毛红椿1年生播种苗的苗高、地径与时间的相关关系,苗木各器官生长量生物量相关关系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毛红椿1年生播种苗的生长可划分为出苗期、生长初期、生长盛期和生长后期4个时期。生长初期茎的生物量分配比例最少,仅有全株的19.85%;生长盛期则以地上部分叶和茎生长为主,叶和茎生物量分配比例分别为44.41%和35.48%,茎在生长盛期生长量大,此期苗高、地径分别占总生长量的80.71%和71.74%;生长后期以茎和根生长为主,生物量分配比例为47.79%和37.03%。苗高和地径生长量与时间、苗木各器官生长量与苗高生长量、苗木各器官生物量分配与苗木地径及苗高生长量均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拟合的数学模型可靠性高,可用来估测和分析毛红椿1年生播种苗在不同生长时期各器官的生长量和生物量分配。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土壤盐分对盐柳1号(Salix psammophila‘Yanliu-1')苗木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在3种不同盐分含量的土壤上栽植该树种,把株高和地径生长累积量变化作为主要因子,各选20株从萌芽开始每隔约10d左右测量1次株高和地径,至其生长值停止增长为止,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土壤含盐量对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树种在3种不同盐分含量的土壤上,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都很高,分别≥95%、≥93%,其耐盐碱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抗盐碱特性,适宜本地栽植;2)该树种在2种低含盐量的土壤上,苗木生长量基本接近,无明显差异,与高含盐量土壤上栽植的苗木相比,生长量差异极其显著,株高是后者的2.13~2.18倍,地径是后者的1.78~1.88倍;3)该树种株高和地径的生长规律符合S型生长曲线,对Logistic方程分析均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苗木4月29日萌芽,7月30日左右进入生长高峰期,10月13日后转入生长停止增长期,整个苗木的生长期约为180d;4)应用Logistic方程深化分析后可知,3种不同含盐量的土壤对该树种苗木的生长期影响不明显,各生长阶段基本上相互重合,即土壤盐分含量过高,它对苗木株高和地径生长的负面作用时间较长,基本上涵盖了全生育期;5)在3种不同盐分含量的土壤上栽植苗木后,土层0~20cm内土壤全盐含量明显降低,土层20~50cm内土壤全盐含量略有降低,而土壤pH值、养分含量变化不明显。总之,该树种具有较强的耐盐碱特性,适宜当地栽植,要使该树种苗木快生快长,关键是做好苗木速生期的栽培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紫椴幼树叶片的光合作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生长于不同光照环境中紫椴幼苗叶片光合作用的光响应动态研究结果表明,适度遮荫环境中的幼苗叶片平均光饱和光合速率和平均光饱和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全光环境个体,蒸腾速率和暗呼吸速率则低于后者,受强度遮荫的幼苗各指标均处于最低水平。在生长高峰期,全光和强度遮荫环境中的个体叶片暗呼吸速率占净光合速率的80%以上,受一层网遮荫个体的暗呼吸速率只占净光合速率的38.3%。表观量子产额测定结果表明,紫椴幼苗叶片光合作用对光的需求量相对较低,当紫椴幼苗处于强光环境中时,幼苗必须采取某种对策避免吸收过量的光能,或者通过某种方式耗散过剩的热能。综合叶片的光合作用特征,认为在生长高峰期的高呼吸消耗是全光环境中紫椴幼苗枝干生长量小、生物量积累相对低的主要原因,光照不足是强度庇荫环境中紫椴幼苗枝干生长量小、生物量积累相对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林隙大小对土沉香人工更新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林隙大小对土沉香人工更新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马尾松林下人工更新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凭祥市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人工马尾松大(83~109 m~2)、中(52~76 m~2)、小(18~43 m~2)林隙以及林冠下栽植的4年生和12年生土沉香幼树为研究对象,采取典型抽样法,对土沉香幼树生长、叶片形态和一级枝条特征进行系统调查,并测定2种年龄幼树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随林隙面积的增大,2种年龄土沉香幼树的胸径、树高、冠幅和树冠长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叶片长度、宽度、平均单叶面积和比叶面积随林隙增大而减小,叶片长宽比则逐渐增加,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一级分枝的枝条基径、枝条长度和枝条数量均随林隙面积的增大而增加,分枝角度则逐渐减小;叶片、枝条、根、树干以及全株生物量均随林隙面积增大而增加,表明大林隙有利于促进幼树生长发育,林冠下的光照严重不足,抑制幼树生长而影响生物量积累。【结论】林隙对人工更新苗木的影响长期存在,大林隙有利于土沉香幼树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小林隙及林冠下其生长受到严重抑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埋土前取下无纺布容器袋对油松和侧柏苗木生长的影响。[方法]以苗龄为2.5年的油松、侧柏无纺布容器苗为试验材料,雨季移植时分为埋土前取下无纺布容器袋(去袋苗)和保留无纺布容器袋(带袋苗)2个处理,移植1年后,调查移植苗成活率,成活苗木株高、地径、高生长量。[结果]经χ2检验,去袋苗与带袋苗成活率差异不显著;经方差显著性F检验,去袋苗和带袋苗2个正态总体株高方差差异显著,地径方差差异极显著,高生长方差差异不显著;经t检验,去袋苗和带袋苗株高、地径、高生长量平均值差异不显著。[结论]在雨季移植埋土前取下无纺布容器袋对半干旱地区油松、侧柏苗木成活和前期生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模拟喀斯特生境土壤干旱胁迫对蚬木苗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喀斯特土壤干旱环境下植物的生长及形态适应性,模拟构建了喀斯特"土壤层-岩石层-岩溶水层"水分供应装置,以2年生蚬木(Excentrodendron hsienmu)苗木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岩溶水层岩溶水分(有/无水分)和土壤水分2个因素对蚬木幼苗生长及形态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岩溶水分和土壤水分极显著影响蚬木幼苗生长,苗木净生长量随土壤干旱增强显著下降,岩溶水层有水处理下(W)苗木净生长量显著高于无水处理(N)。两者极显著影响着苗木总生物量及茎、叶生物量,岩溶水分极显著影响根生物量;生物量随干旱胁迫增强显著下降,W处理的显著高于N处理。土壤水分极显著影响着根冠比和根、茎生物量比,岩溶水分显著影响茎生物量比,因素间交互作用显著影响根冠比和根生物量比、极显著影响着茎生物量比。中度和重度干旱下根冠比及根生物量比显著高于对照,茎生物量比随干旱增强显著下降,W处理茎生物量比显著高于N处理。两个因素极显著影响苗木地径、株高、根长等,岩溶水分显著影响叶片数和一级分枝数、土壤水分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因素间交互作用对地径产生显著影响、且极显著影响叶面积。蚬木幼苗生长受土壤水分条件影响较大,土壤干旱胁迫下表现为生长下降、生物量分配和形态发育发生改变等适应策略,岩溶水分对苗木的影响与土壤水分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