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人工养殖条件下的全雄太阳鲈进行了现场解剖和标本固定 ,用目测法观察胃肠的充塞度 ,用镜检分析食物的组成成分。全雄太阳鲈的口咽腔较大 ,上下颌齿、犁齿、腭齿和下鳃骨上的齿 ,都比较尖细 ,鳃耙数为 11~ 12。食道短而宽 ,壁较厚 ,胃大致呈“Y”型 ,贲门部和幽门部均有明显的扩约肌 ,具胃盲囊和 8个幽门盲囊。肠长指数为 0 .6 5~ 0 .87。全雄太阳鲈在体长小于 0 .3cm时行内源性营养 ,2日龄即开始摄食外源性饲料如蛋黄、卤虫。 1~ 3cm时主要摄食轮虫、小形枝角类 ;3cm以上主要摄食小鱼、浮游动物、植物碎片 ;成鱼阶段的全雄太阳鲈食物以底栖生物、浮游动物、小鱼虾为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 ,它喜食糠麸、各种饼类、浮萍、散状及粒状配合饵料、附着藻类、各种动物下杂、小鱼虾等。根据全雄太阳鲈的消化道形态及肠长指数值的大小以及食性分析结果来看 ,全雄太阳鲈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2.
采用解剖和组织切片技术,对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全程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研究。豹纹鳃棘鲈的消化道由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道构成,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食道短而粗,粘膜层向内腔突起形成纵行褶皱,上皮表层排列有杯状细胞。胃部膨大,为"Y"形,未见有杯状细胞,食道与胃的肌层均发达。幽门盲囊有3条,组织学结构与小肠相似。肠道在腹腔内呈"Z"形排列,比肠长为0.72±0.04,肠粘膜层向腔内突起形成发达的褶皱,多数形成二级褶皱,肠道各段均分布有杯状细胞。消化腺由肝胰脏和胆囊组成,肝脏分三叶,胰腺在肝脏内呈弥散性分布,胆囊呈长条状。本研究讨论了工厂化养殖条件下豹纹鳃棘鲈消化系统组织学特征与消化、吸收的关系,认为豹纹鳃棘鲈消化系统具备典型肉食性鱼类消化系统特征。  相似文献   

3.
饥饿对养殖鲈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饥饿 1~ 4周的养殖鲈的比肝重、比胃重、比盲囊重和比肠重以及这些器官的蛋白酶活力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饥饿 1~ 4周对养殖鲈比胃重、比盲囊重和比肠重均没有影响 ,但比肝重显著下降 (p<0 0 1)。饥饿使胃、盲囊、肠道和肝脏的蛋白酶活力均有明显下降 ,饥饿 4周后 ,胃、盲囊、肠道和肝脏蛋白梅活力分别为正常组的 2 9 80 % ,2 4 14 % ,2 4 72 %和 14 71%。  相似文献   

4.
以酶学方法研究了K+、Na+、Mg2+、Ca2+ 在浓度为50、100、150、200、250、300 mmol/L时,对宝石鲈消化器官(胃、幽门盲囊、肝脏、前肠、中肠、后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K+、Na+对宝石鲈消化器官蛋白酶活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00 mmol/L时促进作用最明显;Mg2+、Ca2+对蛋白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300 mmol/L时抑制作用最大;蛋白酶在宝石鲈各消化器官的分布为前肠>幽门盲囊>中肠>胃>肝脏>后肠.宝石鲈配合饲料中添加100 mmol/L的K+、Na+可提高其消化器官的蛋白酶活性.  相似文献   

5.
温度和pH值对河鲈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离体状态下河鲈(Perca fluviatilis)体内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在不同温度和pH时的活性变化。结果显示:在河鲈肝胰脏、肠道、胃3部位,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均为30℃,最适pH值分别为5.0、7.0、8.0;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0℃,最适pH值分别为4.0、3.0、6.0;肝胰脏、肠道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50℃,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40℃。肝胰脏、肠和胃蛋白酶的最适pH值分别6.0、8.0、2.0。在各自最适温度下,肠道中脂肪酶比活力最高,其次是肝胰脏和胃;肝胰脏淀粉酶比活力最高,其次是肠道和胃;肠道中的蛋白酶比活力最高,其次是胃和肝胰脏。  相似文献   

6.
对蛇鲻(Saurida elongata)消化系统的解剖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蛇鲻的消化道具有典型的肉食性鱼类消化道特点,口裂较大,口咽腔长/头长为1.225;肠较短,肠长/体长为0.479,在外形和内壁粘膜上有明显分界,可分为前中后三段;有发达的胃,胃为卜型,胃长/体长为0.622,胃占内脏总重的49.3%,有非常发达的胃盲囊,并伴有幽门盲囊.讨论了蛇鲻消化吸收系统结构与食性的关系,通过体重、肠长比与体长的回归方程表明蛇鲻体重(Y)与体长(X)、肠长比与体长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出膜后30 d、70 d、120 d至成鱼4种规格,体重分别为(2.29±0.49)g、(23.16±4.23)g、(88.06±6.73)g、(270.26±9.17)g的宝石鲈(Scorturm barcoo)胃、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的淀粉酶、胃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随着宝石鲈的生长,淀粉酶在各生长阶段活力均很小,肝胰脏、前肠和后肠中的淀粉酶活力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胃中的胃蛋白酶活性表现为逐渐增高,至规格3后胃蛋白酶活性趋于稳定;肠道是脂肪消化的主要场所,其中前肠脂肪酶变化趋势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在前肠脂肪酶下降后中肠脂肪酶升高,起到了继续消化脂肪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金兰  吕娟 《水利渔业》2007,27(5):9-11
通过对澳洲银鲈消化道蛋白酶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蛋白酶活性以幽门垂最高,为(1780.43±474.52)μg/(g.m in)。蛋白酶活性从高到低顺序为幽门垂>后肠>前肠>胃。胃、肠道蛋白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2.6和7.4。初步探讨了人工配合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含量对澳洲银鲈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当饲料蛋白质量分数分别为29%、35%和44%时,消化道不同部位的蛋白酶活性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驼背鲈消化系统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形态解剖、组织学及组织化学方法,分别用HE和AB-PAS染色法对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的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驼背鲈食道内表面分布较多宽大的粘膜褶;胃分为贲门部、盲囊部和幽门部,贲门部胃小凹和胃腺最多,盲囊部厚度最大;前、中、后肠粘膜褶丰富,后肠粘液细胞密度最大;幽门与前肠交界处有幽门盲囊10~13个,结构与前肠相似。食道,胃,前、中、后肠及幽门盲囊均以分泌中性粘多糖的Ⅱ型粘液细胞为主。驼背鲈消化系统的结构表现出与其肉食性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野生和养殖鲻消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野生鲻(Mugil cephalus)和养殖鲻的消化道指数及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不同温度和pH对离体状态下消化道淀粉酶和蛋白酶的影响.结果表明,野生鲻和养殖鲻的比内脏重、比肝重、比胃重、比肠长分别为0.043±0.001和0.0480±0.004,0.009±0.001和0.007±0.000,0.008±0.002和0.007±0.000,2.886±0.301和3.158±0.141.野生鲻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在各消化器官中的分布与养殖鲻间存在差异.野生鲻和养殖鲻比较,野生鲻各消化器官中淀粉酶活力均极显著高于养殖鲻(P<0.01);蛋白酶活力在肝胰脏和胃中差异不显著(P>0.05),在中肠差异显著(P<0.05),在前肠和后肠差异极显著(P<0.01).在肝胰脏、胃、前肠、中肠、后肠和幽门盲囊6部位,野生鲻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分别是40℃、45℃、45℃、45℃、40℃、45℃;养殖鲻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分别是40℃、40℃、40℃、45℃、40℃、40℃.野生鲻淀粉酶最适pH在肝胰脏为6.2,在其余各部分均是7.2;养殖鲻淀粉酶最适pH在胃和前肠为2.2和8.0,在其余各部分均为7.2.野生鲻蛋白酶最适温度在肝胰脏、胃、前肠和后肠均为45℃,在中肠为50℃;养殖鲻蛋白酶最适温度在肝胰脏、胃和中肠为40℃,前肠和后肠为45℃.野生和养殖鲻蛋白酶的最适pH胃部为3.2,其余各部分的最适pH均是7.2.  相似文献   

11.
2018年4-5月在阊江上游收集了体长(7.66±0.65)cm的长麦穗鱼Pseudorasbora elongate 8尾,采用解剖学及组织学技术研究了长麦穗鱼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结果表明:1)长麦穗鱼消化系统包括口咽腔、食管和肠3部分,无胃的分化;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脏;2)口极小,上位,口裂长/吻长为(0....  相似文献   

12.
杭州湾湾口与日本有明海产花鲈稚鱼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盛龙 《水产学报》2005,29(5):670-675
本文基于采自杭州湾湾口、日本有明海和四万十川沿岸碎波带的天然花鲈仔稚鱼,研究比较了三者的外部形态、脊椎骨数、背鳍和臀鳍支鳍骨数的差异。杭州湾湾口和有明海水域的花鲈样本,体侧黑色素较少;吻长、体高和体长比相对较小;脊椎骨数分别为35,35.25±0.25;背鳍支鳍骨的平均值分别为25.33,25,均比四万十川的样本脊椎骨数(36)和背鳍支鳍骨的平均值(26)为少,探明了杭州湾湾口和有明海的花鲈仔稚鱼在特征上存在着相似性,与四万十川的样本有显著的差异。根据中国产花鲈的形态特征,对中国花鲈的学名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花鲈的学名应该为Lateolabrax maculates(McClellan)。  相似文献   

13.
对3种淡水有胃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比较解剖观察。描述了与摄食有关的齿、咽喉齿、舌和鳃耙的形态学特征;测量了体长、头长、吻长、口裂宽、口腔长。对几种鱼胃的形态、幽门盲囊、肝、胰脏、胆囊进行了描述;测量了食道长、胃长、胃直径、肠长、消化道长和腹腔长;并计算了有关比值。探讨了摄食习性与消化系统形态结构特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四种金属离子对宝石鲈(Scortum barcoo)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四种金属离子K^+、Na^+、Mg^2+、Ca^2+对宝石鲈消化器官(胃、幽门盲囊、肝脏、前肠、中肠、后肠)淀粉酶活性的影响。金属离子浓度设置为50~300mmol/L六个梯度。结果表明,K^+、Na^+、Mg^2+对大部分消化器官淀粉酶活性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P〈0.05),50mmol/L和100mmol/L时促进作用最大,三者中K^+促进作用最明显,其次为Na^+和Mg^2+;Ca^2+可明显抑制各消化器官淀粉酶活性(P〈0.05);四种离子的最大抑制作用出现在250mmol/L和300mmol/L两个高浓度下。淀粉酶在宝石鲈各消化器官的分布为前肠〉幽门盲囊〉胃〉中肠〉肝脏〉后肠。由此得出结论:50—100mmol/L的K^+、Na^+、Mg^2+对宝石鲈淀粉酶活性促进作用最明显,在配合饲料中可适量添加。  相似文献   

15.
哲罗鱼和大麻哈鱼消化系统的比较解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剖观察了哲罗鱼(Hucho taimen)和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的消化系统,描述了与摄食有关的齿、舌、鳃耙、胃、幽门盲囊、肝、胰脏、胆囊的形态特征;测量了体长、头长、吻长、口裂宽、口腔长,食道长、胃长、肠长、消化道长;计算了有关比值。结果表明:这二种鲑科鱼类的消化道具有典型的肉食性鱼类的特点,口裂较大,口咽腔长/头长为0.62~0.71,肠较短,肠长/体长为0.69,食道、胃、肠壁内突形成明显的粘膜皱褶。具有独立而发达的肝脏和胰腺。文中讨论了消化道分段及摄食习性与消化系统形态结构特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 尖吻鲈又称雷子鱼,是东南亚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的经济鱼类,早期生活在海水和咸淡水海区,成鱼可在海水或淡水中养殖。其幼鱼为杂食性,成鱼为肉食性。尖吻鲈在泰国的性成熟年龄为3周龄。花鲈俗称七星鲈,在我国有丰富的天然种苗资源。花鲈为广温近岸浅海凶猛鱼类,喜栖于河口咸淡水区,也生活于淡水,秋末冬初到河口产卵。大口黑鲈俗称加洲鲈,原产美国加里福尼亚洲,是适温较广的肉食性鱼类。在盐度12‰以下的咸淡水和淡水中均可养殖。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饵科,成鱼为肉食性。  相似文献   

17.
泥鳅消化道指数及消化酶活性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泥鳅消化道指数及消化酶活性在肠道不同部位(前肠、中肠及后肠)和肝胰脏的分布.试验结果表明,泥鳅比肠长为0.335±0.006,比肠质量为0.021±0.002,比肝质量为0.015±0.001,其特征偏肉食性.泥鳅肝胰脏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分别为(45.464±2.442)、(580.515±12.282)、(28.889±3.849) U/ml.  相似文献   

18.
驼背鲈的形态和生物学性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观察并解剖32尾活体驼背鲈,详细记录其形态特征和内部组织结构。驼背鲈的显著特征是身躯侧扁,头顶凹入,后头部突然隆起,体甚高,上下颚无犬齿,后鼻孔呈垂直长裂孔;背鳍10棘,体褐色,体表布满黑色圆点。胃发达,卜型;肠管中等长,幽门盲囊10~13个;胆囊非常细长如线状,屈曲,其长为体长的23%~25%;生殖腺粗短,雌雄同体。  相似文献   

19.
海鲈学名花鲈,俗称七星鲈、白鲈,鲈子,属鲈形目,鮨科,花鲈属。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喜欢栖息于河口或低盐度海域,为广盐性鱼类,在0‰~34‰的盐度条件下均可生长,而且在2‰~20‰的低盐度水体中生长速度更快,在有咸、淡水资源的河口池塘和网箱养殖产量更高,目前是我国半咸水土池塘和海水网箱的重要养殖对象,在我国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广泛养殖。  相似文献   

20.
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俗名盲鱼曹、金目鲈、红目鲈等。我国华南地区和东南亚的河口水域经常见到,广东省分布于雷州湾、吴川县沿海、电白县沿海、镇海湾及海南省的清澜港、小海等海域。在广东湛江硇洲岛沿海、海南万宁县沿海,常可捕到2~3公斤的尖吻鲈成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