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为给大麦杂交亲本的选配提供依据, 2002~2003年以5个开颖品种(黄长芒大麦、沪1154、1430R、99-7122、扬0187)和1个闭颖品种(91单2)为亲本,采用62完全双列设计配制杂种F1,同时将5个开颖品种与另一闭颖品种84161配制正反交F1,研究了大麦开颖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1)6个亲本完全双列杂交的F1与双亲比较,大部分组合的开颖角度在中亲和低亲值之间,46.7%的杂种F1的开颖角度具有负向显著离中亲优势,说明大麦开颖角度的杂种优势不明显.(2)亲本的开颖角度越大,其一般配合力效应越高.5个开颖亲本中,黄长芒大麦的一般配合力最大,特殊配合力方差也大,是一个较好的开颖亲本.(3)亲子回归及相关分析表明,F1与中亲的回归和相关系数均较大,开颖角度中亲值提高1°,F1将提高1.4°,开颖亲本的开颖效应越大,后代越偏向于开颖特性;闭颖亲本的闭颖效应越大,后代的开颖角度越易减小.(4)根据2个闭颖亲本分别与5个开颖亲本相互杂交F1的比较,发现杂种F1的开颖角度与开颖亲本的开颖特性有关,也与闭颖亲本的遗传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大麦开颖性状的遗传规律,以5个开颖品种(系)(黄长芒大麦、沪1154、1430R、99-7122、扬0187)和1个闭颖品种(91单2)为亲本,采用6^2完全双列设计,配制杂种F1.开花期利用图象处理软件Adobe photoshop测量亲本及杂种F1的开颖角度,并对所测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同时计算公共亲本的系列方差Vr和系列协方差Wr,以测验开颖性状的遗传模型.推断其显(隐)性基因频率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亲本间和杂种间的F值分别为237.71^**和162.48^**,表明开颖角度在亲本间和杂种间的差异均这到极显著水平;(2)Wr依Vr的回归方程为Wr=4,5128+0.8968Vr,r=0+9339^**,回归系数与0的差异(t=5.23^**,df=4)达到极显著水平,与1的差异(t=-0.60,df=4)不显著,即开颖性状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回归截距与0的差异(t=0.86,df=4)也不显著,即开颖性状的遗传属完全显性类型;加性、显性和环境方差的估计数依次为45.922、20.321和1.210,说明加性遗传方差比非加性遗传方差更重要;开颖显性方向和程度随亲本和组合而有所不同,平均而言.开颖性状是减效基因表现为显性,即闭颖对开颖表现为显性;(3)15对正反交杂种F1中有3对的开颖角度存在正反交差异,表明大麦开颖性状有时还受到细胞质基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大麦开颖基因数、基因之间的等位性以及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以闭颖亲本91单2与4个开颖亲本(沪1154、1430R、99-7122、扬0187)的杂种F2群体、回交BC1、BC2群体及4个开颖品种(系)互交杂种F2群体为材料,于2004年大麦开花期测量各群体内植株的开颖角度,统计分析各群体内开、闭颖植株的分离情况.结果表明:(1)沪1154、1430R、扬0187的开颖角度分别由1对、2对和3对基因控制,扬0187基因间的互作为重叠作用;99-7122遗传比较复杂,可能有2对或3对基因控制;(2)扬0187与沪1154有一对开颖等位基因,且此基因的效应较大;1430R和99-7122与其他2个开颖亲本均存在各自的非等位基因;(3)开颖性状均是由主基因控制的,同时存在多基因的修饰,闭颖表现为显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大麦开颖角度的配合力及其稳定性,以5个开颖角度差异较大的大麦品种及以其作亲本按照完全双列杂交组配得到的20个杂交种为材料,对2年6点次的不同环境下大麦开颖角度的配合力及其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开颖角度受材料、环境及二者互作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亲本一般配合力在环境间差异较小,表现为沪1154扬0187黄长芒1430R扬农啤7号;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在环境间差异较大。5个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在不同环境间表现稳定,单点测定的结果对其他环境的参考利用价值高;特殊配合力的稳定性较差。开颖角度配合力的稳定性主要受加性效应的支配,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不同生态类型大麦品种(系)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分离规律,以美国引进的优质啤酒春大麦品系ABI 18-152为母本、江苏主推冬啤酒大麦品种扬农啤7号为父本配制的杂种F1、F2群体及亲本为材料,测定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单株穗数、主穗粒数、千粒质量、单株产量、粒长、粒宽、粒长宽比10个农艺性状,对各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分离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主穗粒数和粒宽在亲本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其余8个性状在亲本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杂种F1的10个性状大多存在正向中亲优势和负向高亲优势,优势大小在性状间存在较大差异。株高类性状和单株产量性状在杂种F2群体内变异程度高,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58.65%);籽粒粒型性状在杂种F2群体内的变异程度较低,其变异系数在5%左右,粒长的变异系数最小(4.52%)。降低单株株高,对影响单株产量的性状加强选择,可实现矮秆高产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6.
通过3轮机械混选,从UP363×WC457、UP368×Shailza和WH157×Bulk 1858 3个杂交组合的后代群体中选育出5个具有不同粒重的品系。这些品系以及Sonalika品种之间进行除反交外的各种可能的杂交。粒重最重(65g)的品系几乎与最重的杂种相当。不同相联度亲本的杂种是等于还是低于中值取决于相联度,并因此表现出负的杂种优势或者无杂种优势。含有等位基因离散亲本的杂种粒重高,且具有高的正杂种优势。因此,等位基因的离散是杂种优势的主要原因。配合力效应受亲本中等位基因分布方式的影响。相联亲本表现出正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而离散亲本则表现出负的一般配合力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4个东方型栽培大麦品种和5个西方型美国栽培大麦品种以及按5×4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20个F_1杂种为材料,用系×测验系分析法研究了大麦不同类型亲本基因组在杂种F_113个性状上的遗传行为以及这些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杂种一代的性状表现决定于亲本基因组的基因加性效应与互作效应且多数性状主要决定于基因的加性效应。株高、穗粒数、生育期性状较千粒重、单株有效穗、结实率易于改良。东方型栽培大麦品种在目标性状上比西方型美国栽培大麦具有较好的配合力。在中国南方冬麦区,作为组合育种的亲本,东方(?)栽培大麦品种比西方型美国栽培大麦品种要优越。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2个大麦杂种组合F19个性状中亲优势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在株高、穗长、千粒重、穗下节长均表现为一致的正向中亲优势;着粒密度表现出一致的中亲负向优势;其余各研究性状的中亲优势在不同的组合表现不同;明确了应选用平均株高适中的两亲本配制杂种;并可通过F1穗下节长来选择单株粒重较高的组合。  相似文献   

9.
小麦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及其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二组品质性状不同的12个亲本材料,通过6×6NCⅡ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了36个组合,对小麦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谷蛋白大聚合体的平均杂种优势较大外,其它品质性状后代的平均杂种优势较小,但组合间杂种优势具有显著差异;大多数品质性状都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影响,以加性效应为主。在亲本之间、性状之间以及组合之间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值的差异均较大。除干面筋含量以外,各品质性状的亲本间和组合间方差分别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10.
用5个籼稻和5个粳稻品种,进行半双列杂交,随机区组,三次重复,以汕优63作对照。探索其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强度。试验表明:籼、粳杂种F_1表现强大的生物学优势,产量优势更为明显,杂种优势平均高达156.4%。生育期和株高有正负优势的表现。特殊配合力强的组合,其亲本一般配合力也都比较好。籼稻亲本对杂种的变量贡献较大。加性基因效应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在决定籼、粳杂种优势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不育系神9A和恢复系Q恢28为材料,以异交结实率、裂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水稻开颖促进剂0.5% RHS1水剂质量浓度(C)为主区,处理时间(T)为裂区,研究了0.5% RHS1水剂不同质量浓度处理和不同处理时间对神9A的田间开颖效果.结果 表明,当RHS1质量浓度为C4(100 mg/L),处理时间为T2(正常始花前0.5 h)时,神9A的异交结实率最高,达55.27%;当RHS1质量浓度为C1(0 mg/L),处理时间为T1(正常始花前1h)时,神9A异交结实种子的裂颖率最低,为9.17%.综合异交结实率和裂颖率两方面的因素考虑,水稻开颖促进剂0.5% RHS1水剂质量浓度为C3(50 mg/L),处理时间为T2(正常始花前0.5 h)时,不育系神9A的异交结实率和种子裂颖率分别是51.10%和11.20%,有利于协调好随着处理浓度提高和处理时间推迟而导致的种子裂颖率提高的矛盾,从而改善开颖效果和提高种子质量.  相似文献   

12.
从"山农四号"的农艺、制麦、酿造性能进行了研究,说明了国产大麦可以制成优质麦芽,酿造出高质量的啤酒,对加入WTO以后,啤酒原料如何立足国内,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提出了其发展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为合理评价110份青稞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及遗传特性,对参试种质材料的株高、穗长、穗粒数、分蘖数和千粒重进行了调查统计,同时用分布于大麦全基因组的48对SSR标记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各农艺性状变异较大,变异系数为2.92%~42.33%,其中株高、穗长、分蘖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变化范围分别为53~122cm、2.5~7cm、2~19个、20~90粒和25.46~60.34g。SSR标记共检测到168个等位变异,变化范围为2~6个。110份青稞种质材料分成三大类群。SSR标记的1 128个位点成对组合中,不论是共线性成对组合还是非共线性成对组合,都存在一定的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D′统计概率(P0.01)支持的LD成对位点438个,占全部位点的38.8%,D′的平均值为0.36,整体LD水平较高。较高水平的LD位点(D′0.5)主要分布在2H、4H、6H和7H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14.
扬州大学大麦研究所为进一步提高育成大麦新品种的品质 ,在大麦新品种选育过程中 ,注重高代品系的改造与新引进优质资源的利用。 1 994年以自育的高代品系苏农 91 -71 1 2为母本 ,以南通农科所从日本引进的优质大麦新品系通引 1号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 ,经多年选育 ,1 999年F5 (代号 :51 1 0 )株系进入院品系比较试验 ,2 0 0 0年以代号为苏B0 0 0 1参加本院在全省组织的大麦多点试验 ,该品系在各试验中表现均很突出 ,于 2 0 0 1~ 2 0 0 3年参加江苏省大麦区试 ,2 0 0 3~ 2 0 0 4年参加江苏省大麦生产试验 ,于 2 0 0 4年 8月 2 1日通过江苏…  相似文献   

15.
苏啤3号在江苏沿海地区表现为优质、高产、高效、抗病,在栽培技术上应立足通过提高全群体质量,增 加生物学产量,达到提高经济产量和籽粒品质的目标。即要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合理灌溉,科学施肥,防治病 虫草害,同时应及时收获入库以保证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在农业生产上推广作物新品种是最有效、最实用的增产措施之一。每一位育种者都以选育出能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利用的作物新品种为荣 ,我们作为大麦品种的改良工作者 ,一直为选育出农业生产需要的大麦品种而奋斗。针对我省大麦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苏引麦二号推广利用时间过长、种性严重退化、植株偏高、耐肥抗倒性差等 ,承担了省九五重点攻关课题“优质高产抗病大麦新品种选育” ,通过几年的攻关研究 ,已选育出能取代苏引麦二号在生产大面积种植的盐麦三号 (原名鉴 1 35 )新品种 ,已于 2 0 0 0年 1 1月 1 5日以全票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  相似文献   

17.
鄂大麦 8号 (原名 5 2 334)是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而成的一个产量和品质双高的啤、饲兼用大麦新品种。 2 0 0 0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命名。 1 998年我场引种 2hm2 ,并与“鄂啤二号、鄂大麦 6号、鄂皮 5号、931 80和单二”进行品比试验。试验及试种结果表明 ,鄂大麦 8号具有早熟、高产、抗寒的特点 ,特别是遭遇 1 999年早春低温 (- 8℃ )时 ,小穗冻死率仅为 3 5 % ,低于其他参试品种。 1 999年 ,我场种植近1 0 0hm2 ,2 0 0 0年夏收平均实收单产 6 0 1 5kg/hm2 ,创造了江汉平原大麦产区的高产奇迹。1 鄂大麦 8…  相似文献   

18.
鄂大麦 6号是我所以日本的皮穗波为母本 ,浙江嘉兴所的 80 - 1 7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原代号 2 456 1 )。 1 997年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品质优 ,高产 ,适应性强 ,在湖北、河南、湖南等省推广种植 ,累计推广面积达 8万hm2 ,创社会经济效益 9845 74万元。 2 0 0 0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 特征和特性该品种属半冬偏春二棱麦 ,一般单产 (公顷产量 ,下同 ) 52 52kg ,在湖北省区试中襄樊点单产达 8946kg ,比对照鄂皮 2号增2 2 4% ,充分显示出它的生产潜力。鄂大麦6号最大特点是植株矮 ( 85cm) ,千粒重高 ( 42~ 50 3g) ,分…  相似文献   

19.
浙皮 7号经 2 0 0 1年度和 2 0 0 2年度浙江省大麦区域试验 ,平均每公顷产量分别为36 72 75kg和 390 6 0kg ,比对照种浙农大 3号分别增产 15 4 7%和 9 2 3% ,均增产极显著。二年区试平均全生育期 16 2d ,与浙农大 3号相仿 ,有效穗数中等 ,大穗大粒 ,株高 83 6cm ,每穗实粒数2 5 7粒 ,千粒重 4 7 1g ,茎秆粗壮 ,抗倒性强 ,青秆黄熟。中抗赤霉病 ,高抗黄花叶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