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梯田杏树-黄芪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杏园间作黄芪2 a后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杏树-黄芪复合系统和清耕杏园中土壤理化性质均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布层次性和水平分布差异性.杏园间作黄芪2 a后,可使0~60 cm土层土壤密度降低0.8~1.4 g·cm-3;土壤总空隙度、土壤稳定入渗率分别增加1.6~4.7个百分点、0.10~0.35 mm·min-1;全N、全K以及速效N、速效K含量分别增加0.10~0.32、0.8~5.5 g·kg-1、1.3~13.3、3.0~33.7 mg·kg-1;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03~0.52 g·kg-1,其中,0~20 cm土层增加量尤为显著,可达0.4~0.5 g·kg-1;但全P及速效P含量有所降低,0~60 cm土层分别降低0.02~0.15 g·kg-1和0.07~1.48 mg·kg-1.间作黄芪对距离树行不同处的土壤理化性质影响不同,距离树行越近,越明显.回归分析表明,土壤稳定入渗率与土壤密度呈负相关、与土壤空隙度呈正相关.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幼龄期果园间作黄芪具有很好的可行性,适于当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不同林龄山杨天然次生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以辽河源地区山杨Populus davidiana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林龄的林分土壤理化特征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林龄的增加,山杨在0~100 cm各土层土壤容重(1.07~1.69 g·cm-3)和土壤全K含量(4.32~4.72 g·kg-1)均表现出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而土壤含水量(7.35%~24.39%)从高到低为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土壤全N含量(0.28~2.76 g·kg-1)、土壤全P含量(0.46~1.37 g·kg-1)先增加后降低,即近熟林成熟林中龄林,而土壤p H值(5.03~5.98)变化规律为先降低后增加,表现为成熟林中龄林近熟林。土壤有机质含量(2.64~31.99 g·kg-1)的变化规律较为波动,在0~20 cm土层为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但在20~100 cm土层则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规律。(2)各林龄林地土壤容重、土壤全K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N、P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土壤p H值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3)土壤理化性质各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全N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全N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p H值与土壤全K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质与全N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K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全N与土壤全P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K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全P与土壤全K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通过地统计学与方差分解等方法,对额济纳二道桥胡杨幼苗、幼树、成树以及微生境因子的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不同生活史阶段和微生境异质性的影响,胡杨幼苗趋于聚集分布,而幼树、成树则表现为随机分布;土壤全氮、含水率、全盐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结构,在空间上表现为聚集分布;胡杨幼苗的空间分布与土壤全盐含量呈负相关,而成树与土壤全氮、全盐显著正相关;环境因素与空间因素是影响胡杨种群分布格局的2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建瓯市毛竹林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竹产业是建瓯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提高毛竹林产量和效益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了解毛竹林土壤的基本肥力性质则是开展毛竹合理施肥,提高毛竹林生产力的基础.研究采集了全市不同乡镇毛竹林土壤表层0~20 cm样品,分析土壤有机质与全量氮磷钾的含量,结果表明:建瓯市各乡镇毛竹林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3.98%,高于当地农田土壤;全氮含量平均为1.48 g·kg-1,与农田土壤大致相当;土壤C/N要显著高于农田土壤;毛竹林土壤中全磷含量平均为2.48 g·kg-1,全钾含量平均为19.09 g·kg-1,相对较高.建瓯毛竹林土壤有机及氮磷钾含量在不同乡镇中分布极为不均,由地统计学插值图件可见,有机质含量在北部及西南部分较高,全氮在四周乡镇较高,全磷在西部较高,全钾在北部及西南部较高.  相似文献   

5.
三匹虎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广西三匹虎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环境中,于不同的海拔高度带设置了研究其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用的9个调查样地,分别采集土样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0~10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为0.54~1.44 g·cm-3;土壤总孔隙度为53.93 %~72.00 %;土壤通气度为8.28 %~30.55 %;土壤有效贮水量为819.8~1 707.0 t·hm-2.(2)0~40 cm土层土壤的pH值为3.92~4.56;土壤的平均全氮含量和碳氮比分别为1.96 g·kg-1和15.5;土壤的平均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分别为0.62 g·kg-1和1.53 mg·kg-1;土壤的平均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5.25 g·kg-1和97.5 mg·kg-1.(3)三匹虎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在改良其森林土壤的物理特性,提高土壤贮水能力,丰富森林土壤有机质及其N、P、K的含量等,增强土壤涵养水源及肥力上都具有显著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沉积在洼地不同位置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以西南喀斯特典型小流域内洼地底部、落水洞不同部位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0~150 cm土壤剖面的土样,测定相关理化性质指标,分析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空间位置的变化特征,并探讨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落水洞、洼地底部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储量均为表层最高,呈表聚化现象;落水洞、洼地底部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含水率相关性不显著(P>0.05);落水洞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大于洼地底部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pH值相关性不显著,表明落水洞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主要受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等物理性质影响显著;洼地底部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异系数大于落水洞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异系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相关性不显著,表明洼地底部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主要受土壤pH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太原市不同绿地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参考景观梯度分析法,按照《城市绿地分类标准》,设置4类城市绿地样地,分析研究城市绿地土壤理化性质。结果显示:1)太原城市绿地土壤基本呈碱性,p H平均值为7. 65,土壤TN在含量上处于偏低水平,为0. 13 g·kg-1,TP含量较丰富,为1. 32 g·kg-1;不同类型绿地土壤TOM、TN、TP水平分布差异性不显著。2)各类绿地土壤TOM均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TN、TP随深度增加无明显的规律。3)城市化高水平区、中水平区绿地土壤TOM显著低于城市化低水平区,而TN、TP含量则显著高于城市化低水平区;城市化高水平区、中水平区表层TOM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层,TN、TP垂直分布无显著差异;城市化低水平区TOM含量各层次之间无显著差异,TN、TP分布表现出类似的规律,0~20 cm土层含量显著高于20~30 cm,层次性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长沙城市森林土壤理化性质及碳贮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现场实测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长沙市城市森林土壤理化性质及碳贮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pH值为4.69;有机质含量为17.59 g.kg-1;全N、全P含量分别为0.99、0.38 g.kg-1,且有效率低,均为2%;全K含量为6.13 g.kg-1,属适量K型土壤;全Ca、全Mg含量分别为0.79、3.00 g.kg-1。(2)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依次排序为FeMnZnCuPbNiCoCd,全Cu、全Zn、全Ni、全Pb均未超过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二级和三级标准,长沙市城市森林土壤可以作为农林地使用。(3)土壤有机碳含量为6.07~19.34 g.kg-1,有机碳贮量为84.78 t.hm-2,均以土壤表层最多,并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少。研究结果可为长沙城市森林碳汇源功能的估算提供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内蒙古托克托县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50 cm剖面各层的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和有机碳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了该地区土壤有机碳(SOC)和有机碳密度(SOCD)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SOC含量和SOCD均为表层较高,沿土壤剖面垂直变化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农田、枸杞林和草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表层0~20 cm各层SOC含量和SOCD均高于底层,防护林地表层0~30 cm各层SOC含量高于底层。土地利用类型对SOC和SOCD有一定的影响,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SOC含量和SOCD从高到低依次为草地防护林枸杞林农田。草地、防护林和枸杞林对土壤有机碳的贮存优于农田地。  相似文献   

10.
土壤酶活性是催化各种生化过程的基本土壤成分,可用于评估土壤质量和健康。为了解祁连山不同草地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特征,研究了祁连山4种草地类型下的5种土壤酶活性和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和理化性质在不同草地类型下均差异显著。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高寒沼泽草甸相较于高寒荒漠,土壤pH值、总磷、脲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较低,含水率、有机碳、总氮、碱性磷酸酶活性、淀粉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较高,且高寒沼泽草甸和高寒荒漠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特征差异显著;土壤酶活性(过氧化氢酶、脲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碱性磷酸酶)与土壤理化性质(pH值、电导率、含水率、有机碳、总氮和总磷)呈极显著相关;表明土壤酶活性与理化性质密切相关。较差的植被覆盖情况下土壤碳、氮、磷含量较低,土壤pH值和电导率较高,同时土壤酶活性也较低。  相似文献   

11.
从凋落物的储量、平均自然含水率、最大持水率和有效拦蓄量方面对辽蒙边界的几种常见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模式的凋落物持水特性进行了研究,旨在为优良模式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山杏混交模式和杨树沙棘混交模式在各项测定因子上均表现出很大的优势,是非常值得推广的模式.对于纯林防护林而言.使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达到...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经营措施下红松林和杂木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水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红松林择伐区土壤自然含水量、饱和含水量较杂木林高;土壤容重、总孔隙杂木林高于红松林;红松林内土壤的最大、最小、毛管持水量等指标皆高于杂木林。择伐上层林木栽植的红松林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较皆伐造林和直接林冠下造林者好。中度抚育间伐的森林经营措施改良土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彰武北部沙地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水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彰武北部沙地乔、灌、草、农田、沙丘的土壤水分和物理性质研究得出:沙土表层(0~50 cm)含水量受降雨影响显著,100 cm以下影响不明显;地表植被不同则对水分的保持效果、水分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0~300cm)、水分有效性和土壤下渗影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不同退耕年限群落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对土壤各种理化性状影响较大,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CEC含量均表现为天然林地>退耕地>耕地,尤以表层表现明显,且随着退耕时间的延长,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中西部农田防护林土壤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吉林省中西部农田防护林集中分布的13个县(市)设置标准地,调查林带土壤特征和林带林木生长状况。通过林带土壤理化性状的对比分析与研究,发现林带土壤含水量明显低于农田,土壤容重偏高,盐碱地分布地区的林带土壤pH值上升。  相似文献   

16.
自然因子对中国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分析了森林植被、土壤属性、立地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凋落物和根系输入等自然因素对中国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影响。森林植物种类组成决定了进入土壤的植物残体量和分解速率,导致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分布有很大差异。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碳储量会呈现增加或产生波动2种情况。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而土壤碳储量又影响着土壤结构、根系深度、土层特性、有效水分保持能力、土壤生物多样性等; 海拔、坡度、坡向、坡位等立地条件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各不相同; 温度、水分、CO2浓度等气候因子在森林土壤有机碳的蓄积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凋落物和根系对土壤的输入也可以改变土壤碳库。  相似文献   

17.
广东桉树林土壤物理性质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广东省桉树人工林土壤体积质量、孔隙度、水分含量现状、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海拔、坡度和土壤有机质对上述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东省桉树人工林土壤A层总孔隙度、毛管持水量、全容水量、吸湿水含量显著高于B层,A层体积质量显著小于B层;不同区域土壤A层体积质量、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全容水量存在显著差异;除了非毛管孔隙度仅与全容水量(A层)、毛管持水量和毛管孔隙度(B层)显著相关外,土壤其他物理性质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土壤体积质量与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全容水量的最佳回归方程分别为对数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和指数方程;海拔和坡度显著影响表层土壤的物理性质,对B层影响不显著;有机质对土壤A、B层物理性质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沙地草牧场防护林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白音花沙地草牧场防护林下的土壤水分变化分析得出:草牧场防护林保护下的土壤水分随季节变化呈现明显的周期变化,距林带不同距离及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水分变化也不同。研究表明:草牧场防护林不仅提高了其防护范围内的土壤水分,改善了土壤水分供应状况,而且可有效调控沙地土壤水分,提高沙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大红山铁矿林草植被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裸地为对照,分别对土壤物理性状及土壤的渗透性,土壤中含水量的动态变化,地表径流及土壤流失量等进行了定点定量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林地与草地能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强土壤渗透性和降低土壤水分含量;能通过提高土壤抗蚀性、改善土壤养分含量来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效益。研究结果还表明,林地和草地减少侵蚀效益较好,裸地的土壤流失最严重。与裸地相比,林地和草地对地表径流的控制率达到63%~89%,对土壤流失的控制率达到69%~94%。  相似文献   

20.
以朝阳地区多种林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它们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水分积蓄的变化,探讨林地类型对水土保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纯林及混交林均可提高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及对水分的积蓄效果,其中油松+小叶锦鸡儿、油松+刺槐等混交林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