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天气雷达资料和灾情评估资料,对2005—2016年大连地区的23次冰雹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大连地区冰雹天气发生在6月的比例占61%,发生在下午到傍晚时段的比例占65%,落区为北部地区占79%,强冰雹过程占57%;(2)天气尺度影响系统中,东北冷涡占57%,西风槽占39%;(3)0℃层高度、-20℃层高度、850hPa与500hPa温差、700hPa与500hPa温差、500hPa温度露点差、850hPa温度露点差综合分析能够较好地指示冰雹天气;(4)H40dBZ-H0、H40dBZ-H-20、VIL最大值、DVIL等雷达参量特征值能够作为冰雹识别指标.  相似文献   

2.
赤峰地区大到暴雨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赤峰地区1970-2005年36年间大到暴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赤峰地区大到暴雨发生的月、年分布特征;总结了强对流天气引起大到暴雨天气的预报经验和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物理量场及广州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对2006年11月18日发生在粤北地区的一次强冰雹过程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强辐散、中低层强辐合引发剧烈的上升运动,不稳定能量大量积累和强的触发机制,再加上有利冰雹生长的温湿环境和地形热力和动力作用,是促使这次冬季冰雹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多普勒雷达三体散射特征有利于判断冰雹的生消;中气旋的出现有利于冰雹长时间维持和冰雹类型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固原市一次冰雹天气过程。[方法]综合利用常规观测数据、数值预报产品和和天气雷达资料等,分析了固原市2011年8月25日一次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结果]高空冷块、低层暖温气流和低空切变线是这次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旺盛的上升运动以及低空暖气流和水汽供给为冰雹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动力条件。冰雹指数(HI)是预报(固原)冰雹天气的有效的雷达指标。反射率因子和VIL与冰雹天气关系较密切。[结论]该研究为今后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工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资料、卫星及fnl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发生在青海省三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研究.得出结论:(1)位涡中低层为负值,高层为正值,有利于低层气旋性涡度的增加,易储存和释放不稳定能量,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更利于暴雨发生;(2)低层中MPV1的大绝对值中心、等值线密集区与强降水对应较好,等值线密集区呈西南—东北向分...  相似文献   

6.
《农技服务》2019,(10):88-90
2019年7月8日午后,辽西地区发生了一次海陆风触发的强对流天气过程,为今后此类天气的预报提供借鉴,应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融合资料、营口多普勒雷达资料和欧洲中心数值预报资料等,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发生在对流层底层到中层均是东北气流环境背景下的一次对流性天气,午后的海陆风是其触发条件,850hPa(百帕)的风速辐合导致上升运动进一步加强,600hPa的分流区抑制对流发展。在预报工作中应该加强对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对拉萨市1981—2016年冰雹天气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拉萨市年均冰雹日数虽然表现出小的波动,但是总体呈下降趋势;春、夏季多发,以5月最多。冰雹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破坏性强,尤其可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气象部门应加强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做好人工消雹作业,降低灾害影响。  相似文献   

8.
笔者从天气学角度,利用常规资料、数值预报产品等对普格县发生的9·11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技术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9.
2006年7月阳泉市两次致灾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7月山西省阳泉市出现两次致灾冰雹天气过程。分析了天气预报业务中常用的实际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太原多普勒雷达资料,尝试对同类天气的短时和临近预报进行总结,得出预报指标和可用的概念。经分析发现:夏季午后致灾冰雹发生时,当日08时是典型的降雹环流形势,500 hPa有低于-12℃的冷中心,存在高层干冷,低层暖湿的大气层结,有正的对流有效位能,本地地面总能量达到高能(≥60℃)。当对流云发展时,卫星云图上云顶亮温低于-40℃,多普勒雷达探测到回波强度在45 dBz以上,强回波(≥45dBz)高度在8 km以上,强回波面积≥15 km×15 km,对流回波发展为典型的冰雹云特征,垂直液态含水量(VIL)≥40 kg/m2,强回波对应径向速度场的逆风区(风辐合)或模糊区(风突变引起)。  相似文献   

10.
刘英杰  曹兴锋  朱义青  王庆华  李炳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67-16870,16877
[目的]研究临沂地区一次冰雹过程的中尺度特征。[方法]综合利用MICAPS常规观测数据、地面加密自动站、MM5模式产品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观测资料,分析了2010年5月30日发生在山东半岛及鲁东南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探讨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环流背景、物理机制以及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并从中找出一些这类天气发生、发展的规律。[结果]此次强对流天气主要是受冷涡横槽的影响;高空西北气流、低空西南气流以及高空干冷、低层暖湿,加上前倾槽的配置,从而产生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分析表明,此次过程雷达回波属于典型的多单体风暴回波,强回波区位于回波最前沿,对流发展最剧烈时回波强度达65 dBz,回波顶高超过11km,且伴随风暴单体的发展,不断有垂直液态水含量产品大值区跳跃性生消,并存在明显的弱回波区;风暴单体随着降水系统向东南方向移动,在单体移动方向的右前侧表现出钩状回波特征。分析冰雹天气发生前后不同仰角上径向速度场的演变特征发现,径向速度场在冰雹天气发生前有一些预兆性的变化。用多普勒雷达产品改进MM5模式的初始场,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预报效果,提高短时、临近预报的准确度。[结论]该研究为今后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工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1.
减弱的天鹅台风残留的热带低压与东北冷涡系统合并后,使淮安市淮安区产生了强降水,利用数值预报分析资料,从形势场、湿度场、涡度、雷达回波等方面分析了其特征。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对2018年3月4日广西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环境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干线是本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要触发机制,中层冷平流、低层暖平流的对流不稳定层结以及低空急流带来的充沛水汽为强对流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层结和水汽条件,中层冷温槽、中低层低压以及强的垂直风切变可能是强风暴系统发展和维持的主要因素。飑线沿地面辐合线发展,造成了大范围的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13.
14.
利用加密自动站资料、常规观测站、Micaps数据资料等,对2018年盘锦市首场大到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通过综合分析,可确定本次过程为副热带高压和高空槽共同影响形成的锋前暖区短时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5.
浙西南地区一次连续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6月17—21日浙江西南部地区出现了连续大到暴雨过程,造成明显的灾情。对此次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此次过程有以下特征:副高稳定维持,处副高边缘,有低涡东移南下;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的南北摆动,对降水落区有重要影响;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和充足的水汽条件利于强降水发生。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资料、NCEP资料、713雷达资料、卫星云图等数据,通过大尺度环流形势、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等方法对2015年6月21日17:00—21:00中卫市中宁县局地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雹和短时强降水出现在回波发展的成熟阶段及消散初期,当回波强度<30 d BZ时,强对流天气过程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17.
青海高原副高边缘型大到暴雨天气过程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中尺度天气分析技术,对青海高原东部的3次大到暴雨过程从高空的影响系统、水汽条件、抬升条件、不稳定条件和高低层风场配置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找出3次过程的相似点,建立青海高原副高边缘型大到暴雨天气过程的中尺度天气分析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8.
魏慧娟  方向明  贾文秀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53-19456
从天气背景入手,运用常规观测资料、四要素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讨论了2010年6月18日出现在驻马店市驿城区的冰雹天气的大气不稳定层结、水汽条件和上升运动等特点,并结合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冰雹云的回波特征做了分析。结果发现,这次降雹过程高空形势表现为冷涡型,冰雹落区主要在地面辐合线两侧;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在K指数、SI指数、CAPE值、θse和风随高度的变化等方面均表现明显,0及-20℃层高度也有利于冰雹的产生,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和深厚的湿度大值区也为冰雹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冰雹回波面积小但强度大,伴有V型缺口和强辐合区,强回波下方由上升气流造成的弱回波区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19.
利用国家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和地面加密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FY-2D卫星云图、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5月9日贵阳市一次大范围冰雹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在850 hPa切变线南侧、急流前侧以及地面辐合线附近触发,强对流沿地面辐合线不断东南移影响贵阳。强对流发生时,贵阳上空有强上升气流和明显的高层辐散、中低层辐合的结构。逆温层、700 hPa暖脊、热低压使得不稳定度增强,贵阳地区强雷暴发生概率增加。回波具有典型的冰雹回波特征。冰雹天气主要出现在TBB梯度大值区和TBB大值区之间。  相似文献   

20.
赣南4月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环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资料和探空资料对2015年4月20日00:20—00:30赣州龙南县出现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发生的环境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高空低槽、地面冷空气、中低层西南急流、中低层切变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2此次冰雹的主要原因是有较大的不稳定能量累积、中低层有强风垂直切变,风向随高度顺转、中层有干西南急流发展、高cape值的释放使低层的水汽上升到足够的高度。3未出现大范围强降水的原因是中低层有强风垂直切变、cape值偏强和湿层不够厚。这些对发掘不同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出现冰雹、大风、强降水的主要预报着眼点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