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系统了解黑龙江上游右岸一级支流呼玛河(E122°03’~126°43’,N51°15’~52°45’)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状况,2020年春季(5月)和秋季(9月)采用常规方法,对呼玛河进行了2次生态调查。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81种,隶属于13目42科,其中水生昆虫最多66种,占总物种数81.48%,扁形动物最少仅有1种,占总物种数1.24%。调查期间,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341.86 ind·m-2,平均生物量为13.30 g·m-2,春季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高于秋季。相对重要指数排名前10位的大型底栖动物以水生昆虫为主,其中2季共有的优势种为细蜉(Caenis sp.)、Dipteromimus sp.、科恩阿石蝇(Tadamus kohnonis)、津氏突长角石蚕(Ceraclea tsudai)和阿萨同石蝇(Isoperla asakawae)。春季大型底栖动物Pielou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高于秋季。K-优势曲线表明,春季个体较秋季更为丰富均匀。水质理化评价表明,呼玛河水质介于II类水至... 相似文献
2.
乌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生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乌江流域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状况,2006年7-8月对贵州境内乌江流域干流和16条主要支流共34个断面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利用生物学污染指数(BPI)、Goodnight-Whitley生物指数(G.I)和Shannon-Wiener指数(H)对流域水质进行了评价。共获底栖动物132 种,隶属4门7纲54科,其中线形动物1种,环节动物21种,软体动物37种,节肢动物73种,在种类数上以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占优势,分别占总物种数的28.03%和53.78%。流域底栖动物密度为22-21712 ind./m2,其中霍甫水丝蚓、凸旋螺相对密度较高,在流域分布较为广泛,是流域的优势种;乌江大桥、沙沱电站、沿河二桥、思渠等断面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H=2.97~3.56)。底栖动物群落主要包括软体动物或以软体动物为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或以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为主、环节动物为主、节肢动物+环节动物或以节肢动物为主等类型,软体动物为群落中的优势种。水质生物评价显示:基于BPI, 有21个断面受到轻度到中度污染;基于H, 有31个断面受到中度到严重污染;基于G.I, 则34个断面分别受到轻度到严重污染。为使流域水质得到改善,必须对污染源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3.
为系统了解红旗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现状,2017年和2018年夏季采用常规方法对红旗河流域进行2次调查。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66种,隶属于10目30科,其中水生昆虫6目26科62种,占总数的93.94%。按照功能摄食类群划分,红旗河大型底栖动物包括收集者30种(最多,占总数的45.45%),撕食者19种,刮食者12种,捕食者5种。调查期间,红旗河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73.1 ind/m~2,平均生物量为4.93g/m~2,2017年夏季红旗河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高于2018年,但差异不显著(P0.05)。相对重要性指数、K-优势曲线与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析表明:红旗河底栖动物群落的相对重要性指数较高的种类均为水生昆虫,弯握蜉Drunella sp.1和瘤石蚕Goera sp.为2个调查年度共有的优势种;2018年K-优势曲线、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略高于2017年(P0.05);BI生物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结果表明:红旗河水质基本处于清洁状态,水质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运行对密云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014-2016年在密云水库设置了7个采样点每月采样1次(冰封期除外),进行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密度、生物量、优势种及其生物指数变化。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检出底栖动物17种,其中摇蚊幼虫12种,环节动物5种。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455.0个/m~2,平均生物量为2.70g/m~2,其中优势种为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和克拉泊水丝蚓(Limnodrilus claparedianus)。底栖动物群落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11月密度和生物量达最大值,分别为808.9个/m~2、6.94g/m~2;8月出现最小值,分别为180.4个/m~2、0.72g/m~2。水平分布上,水库中心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达最大值,分别为916.7个/m~2、6.08g/m~2;白河坝为最小值,分别为307.1个/m~2、0.70g/m~2。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在4月达最大值,分别为1.43、1.13、1.14;9月出现最小值,分别为0.38、0.27、0.31;3项指数在潮河口达最大值,分别为1.08、0.64、1.01,在潮河坝、白河坝指数相对较低。同时分析了随着密云水库水深增加,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变化。研究表明,受调水的影响,目前密云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不稳定,处于重构期。 相似文献
5.
研究清江利川段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评价水质,为合理实施该重点流域水环境分区管控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16年5月-2017年3月,在清江(源头至利川城下游)共设置5个采样点,开展了6次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调查,采用大型底栖动物科级水平生物指数(FBI)、底栖动物敏感性计分器指数(SIGNAL)进行水质生物学评价。底栖动物共检出5门8纲16目61科,其中源头采样点共采集9目,蜉蝣目数量占74.1%;临村庄采样点共采集7目,蜉蝣目数量占41.6%;近城区上、中、下采样点分别采集10、9和13目,优势目均为十足目,其数量分别占总量的73.5%、79.9%和54.5%。敏感类群蜉蝣目比例沿水流方向逐渐降低。基于底栖动物耐污性及其数量占比分析,该江段污染程度沿水流方向呈加重趋势。综合FBI和SIGNAL底栖生物指数与环境因子的拟合回归结果以及底栖动物污染敏感值,表明SIGNAL指数应作为该江段首选水质污染生物学评价指数。 相似文献
6.
2011年4~10月对黑龙江省境内的绰尔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53种,隶属于14目29科。其中水生昆虫最多,为34种,分属6目18科,占总数的64.15%。在采集到的53种大型底栖动物中,在功能摄食类群中收集者种类最多,为15种,占28.30%;刮食者和捕食者各为14种;撕食者10种。大型底栖动物相对重要指数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圆顶珠蚌(Unio douglasiae)、Gumaga okinawaensis、二尾蜉(Siphlonurus sp.)、Limnocentropus insolitus、幽蚊(Chaoborus sp.)、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Epeorus uenoi、东北田螺(Viviparus chui)、小蜉(Ephemerella sp.)和黑龙江短沟蜷(Semisulcospira amurensis)。调查期间,绰尔河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33.32ind/m2,平均生物量为1.65g/m2,二者均以秋季最高,但前者春季最低,后者夏季最低。K-优势曲线与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析结果相一致:均以夏季最高,秋季最低。BI生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绰尔河中上游水质处于清洁等级,下游水质处在轻度污染-污染等级。 相似文献
7.
8.
东江干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7月14-30日对东江设43个点位进行调查,共采到底栖动物28种,密度为26~2 167个/m2;其中,昆虫纲16种,软体动物门6种,寡毛纲动物5种,蛭纲1种。调查发现,所有底栖动物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管水蚓属(Aulodrilus sp.),为53.5%。根据已有水质生物学评价标准并结合水体理化指标,对比5种生物指数后,选取生物学污染指数(BPI)作为评价东江干流水质的地方性生物指数。水质生物学评价结果显示,东江干流水质总体良好,但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底栖生物的种类、优势种和数量均有较大差异,从水质生物学的角度考虑,水体质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6年江门近岸海域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其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和多样性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56种,其中软体动物21种,环节动物18种,节肢动物7种,棘皮动物3种,纽形动物和腔肠动物各2种,星虫动物、脊索动物和螠虫各1种。江门近岸海域各站位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介于10~920个·m~(-2)和0.2~267.7 g·m~(-2),栖息密度总体呈现湾外大于湾内的趋势;群落中以膜质伪才女虫(Pseudopolydora kempi)和中华内卷齿蚕(Aglaophamus sinersis)分布最广泛,其中中华内卷齿蚕为四季共同优势种。ABC曲线分析表明,该海域群落整体的稳定性一般,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稳定性较弱。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深、盐度、温度、磷酸盐、沉积物类型、捕食压力是影响群落结构时空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洪泽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然而关于洪泽湖大型底栖动物的报道较少。为了研究洪泽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在洪泽湖设置20个采样点,进行了为期1周年的季度调查(2010年5月-2011年2月)。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4种,寡毛类、摇蚊科幼虫和软体动物分别有5种(占总物种数的35.7%)、3种(21.4%)和6种(42.9%)。河蚬为第一优势种(优势度Y=0.18),其次分别为苏氏尾鳃蚓(0.09)、羽摇蚊(0.07)、霍甫水丝蚓(0.06)和铜锈环棱螺(0.06)。群落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45.45±7.38)个/m2和(52.43±12.04)g/m2,其中软体动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最高[(24.80±6.20)个/m2和(49.55±11.94)g/m2],摇蚊类次之[(13.76±2.87)个/m2和(2.28±0.71)g/m2],寡毛类最低[(6.96±2.41)个/m2和(0.60±0.18)g/m2]。全湖Shannon-Wiener、Margalef和Pielou指数分别为2.69、1.10和0.71,各指数季节差异不明显。冗余分析(RDA)结果共解释物种数据累计方差的35.0%;MonteCarlo检验表明,洪泽湖水体中硝酸盐氮、总氮和化学耗氧量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分布最关键的环境因子(F=2.181~3.277,P<0.05)。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中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生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2011年对黑龙江中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6目49科117种,其中水生昆虫种类最多,为79种,分属7目34科,占总数67.52%。黑龙江中游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58.37 ind/m2,生物量为34.62 g/m2。2010年平均密度以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平均生物量以秋季最高,夏季次之,春季最低。2011年秋季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均高于夏季。黑龙江短沟蜷(Semisulcospira amurensis)、东北田螺(Viviparuschui)、圆顶珠蚌(Unio douglasiae)、截口土蜗(Galba truncatula)和生米蜉(Ephemera shengmi)是现阶段黑龙江中游底栖动物的优势种。聚类分析将7个调查断面分为3组,多维标度分析结果支持了聚类分析结果。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均以2010年春季最高,2010年秋季最低。功能摄食类群以刮食者占优,共计为41种。采用BI生物指数和FBI生物指数对黑龙江中游水质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黑龙江中游水质处于清洁轻度污染等级。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海南省临高县文澜江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探索适宜的水质生物学评价方法,为文澜江流域环境监测、环境评价和科学管理提供数据参考。于2014年11月对文澜江流域17个点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并采用5种生物指数对水质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文澜江流域共采集底栖动物56种,隶属4门、7纲、29科,其中水生昆虫占绝对优势,共38种,占总数的67.86%;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76.11个/m~2和200.79 g/m~2;多足摇蚊属(Polypedilum sp.)、米虾属(Caridina sp.)和环棱螺属(Bellamya sp.)为优势种,优势度分别为0.16、0.04和0.03。采用Goodnight-Whitley修正指数(GBI)和生物指数(BI)对文澜江流域水质整体评价结果均为清洁;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生物学污染指数(BPI)的流域水质整体评估结果均为轻污染,3种水质生物指数评估结果基本相似,并与常规水质监测结果基本吻合。以水产养殖为主的水库出水口和流经临高县县城河道的水质处于中度污染程度,表明水产养殖废水、城市生活污水等对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造成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三峡水库正常运行下库区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三峡水库正常运行对库区江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三峡库区环境保护提供基础参考资料。调查江段为位于库首的秭归、巫山江段,位于库中的万州、云阳江段,位于库尾的涪陵江段,位于库区回水末端的江津江段;每个江段设左、中、右3个样点,采样时间为2016年7月、2016年9月、2016年12月、2017年3月。共鉴定浮游动物45种,其中原生动物9种、轮虫12种、枝角类13种,桡足类11种;浮游动物密度为30.99×104个/L,其中原生动物占9.28%、轮虫占90.33%、枝角类占0.24%、桡足类占0.15%。江津、涪陵、万州江段水体为超富营养水平,云阳、巫山、秭归江段水体为富营养水平。低水位期的夏季和水位下降期的春季浮游动物密度较高,高水位期的冬季和蓄水期的秋季浮游动物密度较低;坝前秭归江段浮游动物密度最高,沿坝前江段溯河而上直到库尾流水江段浮游动物密度呈现降低的趋势。三峡干流浮游动物优势种共16种,以耐污性的种类为主。三峡干流浮游动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秋季最高,夏季最低;均匀度指数以秋季和冬季较高,夏季最低。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万州调查江段均最低,总体均呈现库首至回水末端降低的趋势。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水库的纵轴上表现出明显的分布梯度;夏季和秋季浮游动物群落主要受水温、叶绿素a、总磷、铜、汞、挥发酚、石油类的影响,并呈正相关关系;春季和冬季江段浮游动物群落主要受溶解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研究密云水库入库河流水体中总细菌和反硝化菌的群落组成与差异性,为水库的安全管理与水质保障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选择对密云水库水质影响最大的5条入库河流(潮河、白河、清水河、对家河和白马关河),对水体中的总细菌和氮循环功能微生物反硝化菌进行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与高通量测序分析。5条入库河流中全细菌主要隶属于6个门,而以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为优势种群;反硝化菌在门水平的分布则相对简单,主要以Proteobacteria和少量Deferribacteres(脱铁杆菌门)构成。不同入库河流全细菌的群落结构具有空间差异,其中水文特征较为接近的白河和潮河全细菌群落结构具有较高相似性,与其他3条入库河流群落差别较大;水体中全细菌的Shannon多样性和Chao1丰富度均表现出较高水平。氮磷污染较重的对家河和潮河反硝化菌群落结构比较类似,其他3条入库河流之间则相对分散;对家河全细菌和反硝化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表现出较低水平。清水河水体中的全细菌和反硝化菌群落结构都较少受到已分析的环境因子影响,可能与该河道的人工改造有关。河流水体中全细菌以及关键功能微生物群落特征受到河流的水文、形态和理化指标的综合影响,可以作为水体环境与生态状况的重要指示项目,在今后的水库水环境保护与管理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于2011年1-12月对汤浦水库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组成及现存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汤浦水库共鉴定出浮游甲壳动物52种,其中枝角类27种,桡足类25种;浮游甲壳动物种类春季最多,其次是夏秋季,冬季最少;枝角类年均密度为7.93个/L,最高值出现在7月,为20.60个/L,桡足类年均密度为13.51个/L,最高值出现在11月,为36.13个/L;水平分布上,枝角类和桡足类年均密度最高值均出现在双江溪,分别为12.55个/L和21.70个/L,库中心最低,分别为4.51个/L和6.67个/L;浮游甲壳动物Margalef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与种类变化规律类似,最大值出现在5月的春季(5.32),最小值出现在2月的冬季(1.76);多样性指数的水平分布范围为3.97~4.96,均值为4.53,以取水口最高(4.96),王化溪最低(3.97)。根据浮游甲壳动物Margalef多样性指数及前人研究成果判定汤浦水库应属于β中污-寡污型水体。 相似文献
16.
2012年5、8月,对雅鲁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期间共采集底栖动物12目21科38种,其中水生昆虫22种,分属5目10科,占总数58.90%。雅鲁河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161.38 ind·m-2,生物量为5.32 g·m-2,夏季平均密度和生物量高于春季。在各功能摄食生态类群中,刮食者最多,为14种,收集者10种,撕食者8种,捕食者6种。底栖动物优势种仅金线蛭Whitmania sp.1种;常见种有Ephemerella rusa、Dipteromimus tipuliformis、平滑多足摇蚊Cricotopus vierriensis、蚋Simulium、黑龙江短沟蜷Semisulcospira a-murensis和湖斜顶螺Acroloxus lacustris等6种。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等3种多样性指表明:夏季底栖动物多样性高于春季。采用BI和Shannon-Weiner生物指数对雅鲁河水质进行评价,调查期间雅鲁河水质处于一般以上水平,夏季水质状况好于春季。 相似文献
17.
2016年7月-2017年3月对三峡水库正常运行下库区干流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45种,其中原生动物9种,轮虫12种,枝角类13种,桡足类11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时空异质性,冬季浮游动物物种数最少,夏季、秋季、春季浮游动物物种数较多,密度以夏季和春季较高(96340.5 ind.L-1 和101605 ind.L-1),以秋季和冬季较低(54884 ind.L-1 和57035 ind.L-1);坝前秭归江段浮游动物密度最高,沿坝前江段溯河而上直到库尾流水江段浮游动物密度呈现降低的趋势。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以耐污性的种类为主,物种多样性指数在时间方面以秋季最高,均匀度指数以秋季和冬季较高;空间方面,除万州调查江段,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现库首的秭归、巫山调查江段和库中的云阳调查江段〉库尾的涪陵调查江段〉回水末端的江津调查江段的趋势。聚类分析表明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水库的纵轴上表现出明显的分布梯度。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表明,水温、叶绿素a、总磷、溶解氧、铜、汞、挥发酚、石油类是与三峡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相关性较强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