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当前对多叶苜蓿的研究多集中于多叶性状表达、产草量、品质特性和光合特性等方面,且均没有一致结果。由于迫切需要增强苜蓿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以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文章综述了多叶苜蓿的研究进展,首先致力于多叶型苜蓿的概念及由来,然后从多叶型苜蓿的多叶性状表达、产草量相关特性、品质特性和光合特性四个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概述,并对多叶型苜蓿的未来研究方向及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多叶型苜蓿材料的稳定性及其农艺性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多叶型苜蓿性状稳定过程及其农艺性状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多叶型苜蓿具有较大的叶/茎比值,叶蛋白、氨基酸含量较高,是品质优良的苜蓿种质材料;但其生产性能略低,需进一步改良.  相似文献   

3.
多叶苜蓿自交一代遗传关系的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80份多叶苜蓿自交一代的多叶、花色及株型等性状的分离情况,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自交系单株进行分子检测,比较了单株之间的多态性差异。结果表明,所选多叶苜蓿单株自交后获得的S1单株全部具有多叶性状,仅在叶型上发生了分离,自交后代其余性状分离复杂;SSR分子标记扩增后能清楚的区分80个多叶苜蓿自交S1的遗传关系;通过UPGMA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GS)为0.697处可将80个自交S1代单株划分成3大类,其中66号单株单独聚为一类。SSR标记聚类的结果与自交S1的田间表现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给田间选择带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多叶苜蓿、普通三叶型苜蓿(Medicago sativa)为研究对象,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和透射电镜考察2类苜蓿叶片光合参数及叶绿体超微结构,比较分析苜蓿不同复叶类型的光合特性差异,探讨多叶型苜蓿的光合特性和在育种实践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多叶型苜蓿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蒸腾速率(T_r)平均高于三叶型苜蓿,而气孔限制值(L_s)和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平均低于三叶型苜蓿.多叶苜蓿的P_n平均在25.79μmol·m~(-2)·s~(-1)左有,光合效率显著大于普通三叶型苜蓿。不同复叶叶型的苜蓿净光合效率的排列顺序是5叶型4叶型3叶型6叶型7叶型8叶型9叶型。5叶型复叶叶肉中每细胞的叶绿体数目最多,叶绿体中基粒多,基质浓厚,基粒片层堆积致密,嗜锇体数目较少、体积小,每叶绿体中的淀粉粒数目多而饱满。以5为基数叶片数目再增加时,叶绿体个数减少,基粒数日减少、基粒片层结构排列松散,嗜锇体的数目增加、体积变大,淀粉粒数目减小,体积变小。多叶苜蓿的光合效率显著大于普通三叶型苜蓿,多叶型复叶小叶数为5时,净光合效率最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5个多叶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叶片类型的形态研究,从品种WL323ML中筛选三叶型和五叶型复叶类型的单株为研究材料,利用扫描电镜对三叶型和五叶型苜蓿复叶发育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多叶苜蓿主茎上表现有4,5,6,7,8和9叶等多种复叶类型,小叶的着生方式也表现为多种多样.扫描电镜下三叶型苜蓿和五叶型复叶叶原基的形态发育过程可划分为7个阶段.S0阶段,SAM外围形成早期的叶原基;S1阶段,出现条状共同叶原基;S2阶段,三叶型共同叶原基近端两侧产生一对托叶原基(ST),形成3个隆起的组织,而五叶型的则出现7个隆起的组织;S3阶段,三叶型苜蓿托叶原基和共同叶原基中间出现2个侧叶原基,而五叶型出现4个侧叶原基;S4阶段,侧生小叶和顶生小叶原基继续分离,出现明显的分界线,远端小叶的背面出现球状毛状体;S5阶段,侧叶和托叶原基发育出管状毛状体,侧叶、顶生小叶及托叶原基进一步伸长分化,相互之间部分重叠,表现为最初的叶结构;S6阶段,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托叶原基和侧叶原基之间出现叶柄;叶柄及叶柄表面毛状体分化明显.本研究明确了苜蓿叶原基的发育过程,对苜蓿乃至豆科复叶发育特征的研究提供依据,同时为苜蓿分子生物学和发育遗传学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紫花苜蓿是一种多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其营养丰富、产量高、适应性好,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是重要的优良饲草品种之一[1]。苜蓿育种工作长期以来一直被国内外育种者所重视,选育叶量丰富、多叶率高、适口性好的多叶型苜蓿品种一度成为国内外育种工作的热点。由于苜蓿属异花授粉植物,自交率低[2],这种特性给依靠种子繁殖选育多叶型苜蓿带来了极大困难,而采用扦插技术进行无性繁殖可以克服这一困难,该方法对多叶型苜蓿扩繁优良个体、  相似文献   

7.
突变体是进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大量基因已经从各种突变体中得到克隆。本研究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品种A17种子,鉴定和统计其后代突变型和突变频率,分别获得2 085份M1代和388份M2代突变材料,M2代突变材料中叶色突变性状包括叶斑突变、叶深绿、杂色叶、叶红紫、叶黄萎和白化苗,占群体的5.37%;叶型突变性状包括皱叶、窄叶、卷曲和多叶等,占3.12%;株型突变性状包括高秆、矮化、匍匐、半匍匐、多分枝和少分枝等,占9.11%;开花期突变性状包括早花、晚花等,占1.01%;总的表型突变频率为18.61%。本研究初步构建的蒺藜苜蓿A17 EMS的突变材料一方面创造了蒺藜苜蓿新的种质资源,另一方面可应用于蒺藜苜蓿功能基因组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多叶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形态特征与苜蓿的产量和品质有直接关系,建立多叶苜蓿自交系进一步研究评估苜蓿多叶性状的遗传特性和规律,为多叶苜蓿新品系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筛选多叶苜蓿自交亲本,进行亲本选配,田间试验观察测量多叶苜蓿自交S2代的多叶率、株高等农艺性状,与亲本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多叶苜蓿自交S2代农艺性状变异较为丰富,变异系数达19.54%~55.66%,分离出单株多叶率达100%的单株,S2群体生长速率变缓,多叶性状的表达呈多样化。  相似文献   

9.
和田大叶苜蓿种子生产技术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吾甫尔江 《新疆畜牧业》2001,(1):24-24,I001
和田大叶苜蓿是一个优良的地方苜蓿品种,在和田地区栽培历史悠久.它具有多年生、品质好、产草量高,营养价值丰富,抗旱、抗寒、抗逆性强,养地效果明显等优良特性.目前和田地区种植的大叶苜蓿从播种到收种田间管理比较粗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优良特性的发挥及牧草种子产量.为使和田大叶苜蓿种子田获得纯净度高、清洁、饱满、生活力强、不带病虫及杂草种子的高产优质的合格大叶苜蓿种子,必须对种子田实行严格的科学管理,改变落后的管理方式,使其达到牧草良种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此,根据我地区的实际,提出大叶苜蓿种子生产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0.
苜蓿皂甙的研究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苜蓿Medicago sativa作为高产、廉价、优质的蛋白质饲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苜蓿中含有皂甙、叶蛋白、黄酮类、多糖、天然色素、膳食纤维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很高的饲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苜蓿皂甙是苜蓿生物活性的物质之一,具有降低胆固醇、调节脂质代谢、增强机体免疫、抗氧化等功能,对畜禽的生长性能有促进作用。对苜蓿皂甙的结构、理化特性、生物学功能以及苜蓿皂甙提取工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论述了近几年来苜蓿皂甙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最后探讨分析了苜蓿皂甙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杂交育种技术,将国内高产、抗寒品种龙牧801苜蓿(Medicago sativa cv.Longmu No.801)和国外具有多叶性状品种驯鹿苜蓿(M.sativacv.AC Caribou)与呼伦贝尔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cv.Hulunbeier)分别进行正反杂交,统计杂交结荚数、结荚率、每荚种子数,并观测F1代单株性状。结果表明:父母本和正反交对杂交结荚数、结荚率和每荚种子数存在显著影响(P0.05),其中,呼伦贝尔黄花苜蓿(♀)×引进品种驯鹿苜蓿(♂)的结荚数、结荚率显著高于其他杂交组合,且各组合正交显著高于反交。从F1代杂交株中筛选出84个优异单株和5株具有多叶性状的优异单株,其株高、茎叶比、分枝数和单株干重均显著高于对照亲本,可以作为育种材料进行进一步的选育。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多叶型苜蓿生产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北京地区引种的11个多叶型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产量、叶茎比、鲜干比、再生速度及营养成分等生产性能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经过综合分析可得,各试验材料都表现较好,作为主要指标的干草产量都超过了13 t/hm2,粗蛋白含量超过了20%,其中Forerunner、DK127、DK134和DK124综合表现突出,可作为优先考虑的优质高蛋白多叶型苜蓿推广示范品种。  相似文献   

13.
苜蓿产量高、品质优,具有较强的抗逆性、适应性和再生能力,是畜牧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优质饲草。苜蓿历经上千年的进化,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种质资源研究对品种多样性、品种改良和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有关苜蓿种质资源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新品种不断被培育出来,转录因子、功能性基因逐渐被挖掘。笔者从遗传多样性、农艺性状、抗逆性以及基因组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苜蓿种质资源评价工作,以期为苜蓿种质资源挖掘和鉴定奠定基础,为高产、优质、抗性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2个引进苜蓿品种适应性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红善  常根柱  周学辉  路远 《草业科学》2011,28(8):1479-1484
摘要:苜蓿王、菲尔兹、金字塔、里奥、辛普劳2000、诺瓦、霍普兰德、多叶苜蓿、大叶苜蓿、Spreador 3、Pick3006和Pick8925是从美国和加拿大引进的优良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以国产中兰1号为对照品种,2003年在半干旱区兰州开展引种试验;2008年在半湿润区天水甘谷继续开展适应性试验,同时对营养成分和抗旱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引进的12个苜蓿品种,在半干旱、半湿润区均能正常生长,完成生育周期的全过程,无异常表现,未发现病虫害侵染。各项试验得出,苜蓿王的抗旱性强,鲜草产量在兰州平均达54 207.00 kg/hm2,在甘谷平均达82 883.65 kg/hm2;Pick3006农艺性状仅次于苜蓿王;Spreador 3具叶大、杆中实、抗倒伏等优良特性;对照中兰1号具优质、高产、抗旱特点;建议这4个苜蓿品种在我国黄土高原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正【本刊辑】按照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做好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组织实施工作的要求,201 7年,天津畜牧主管部门将充分利用中央、市财政2 200多万元资金,专项扶持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优质苜蓿青贮设备提升等。发展地产优质苜蓿种植可以替代进口高价牧草,让  相似文献   

16.
我国苜蓿种子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苜蓿种子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1] 。气候温暖 ,光照充足 ,降雨稀少并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可获得高产优质的种子[2 ] 。在分析了国内外苜蓿种子生产的历史及现状 ,总结我国苜蓿种子生产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如何规范我国苜蓿种子生产 ,从苜蓿种质资源的搜集整理、建立优良苜蓿品种更新换代与良种繁育体系、加强优质苜蓿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苜蓿种子质量标准化几个方面 ,阐述了规范我国苜蓿种子生产过程及产品质量的程序。  相似文献   

17.
试验通过对楚雄南苜蓿(Medicago hispida Gaertn)示范种植的性状及表现进行研究,在禄丰种植楚雄南苜蓿干物质产量可达24.5 t/hm2,干草粉(hay meal)的粗蛋白含量达17.79%,是南方高产优质的蛋白饲料,认为楚雄南苜蓿在禄丰或气候相似的地方种植很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苜蓿(Medicago sativa L.)多叶品种回交后代的农艺性状改良效果,本研究以‘淮阴苜蓿’为轮回亲本,多叶苜蓿‘PL34HQ’为非轮回亲本,获得BC2(回交二代)材料,对其株高、多叶率、分枝数等数据进行相关、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BC2群体材料在综合性状上偏向于轮回亲本‘淮阴苜蓿’,但仍有不少植株能保留高多叶特性;在欧式距离30处,BC2群体可分为5类,综合了轮回亲本‘淮阴苜蓿’和非轮回亲本‘PL34HQ’优良性状的第Ⅴ类占群体的51%;主成分分析所得4个主成分因子对各农艺性状变异累计贡献率为86.21%,其中主成分因子Y3代表苜蓿的多叶性状,贡献率为20.56%。通过综合评价得分,本研究筛选出了10个优良株系,且5号单株代表多叶性状的第3主成分得分极高,可作为重点选育对象。  相似文献   

19.
为更好利用紫花苜蓿品种材料,提高新品种选育效率,本研究以收集的55个紫花苜蓿品种为材料,通过利用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苜蓿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变异系数介于6.89%~23.42%,多样性指数介于0.714 3~0.884 5,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叶总干重,最低的是第二茬茎叶比和鲜干比。聚类分析将55个苜蓿品种划分为3大类群,类群Ⅰ、Ⅱ中的品种需进一步进行优良性状挖掘和作为互补材料进行育种利用,类群Ⅲ中的品种可直接引种进行生产,也可作为高产、优质品种选育中的亲本材料进行遗传改良。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得出,分枝数、鲜干比、茎干重、叶干重和株高是影响草产量的最主要因素。本研究的结果可为苜蓿品种的开发利用及半干旱区苜蓿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3种苜蓿形态特征及变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黄花苜蓿(M.falcata)和杂花苜蓿(M.varia)为试验材料,从形态学水平对苜蓿的遗传变异以及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品种的变异十分丰富,叶面积和叶宽具有较高的变异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除节间数和节间长度两个指标与叶形态指标没表现出相关性外,其他指标大多数都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形态学性状的主要变异来源于叶宽、主茎长、节间数、节间长、叶型指数。不同类型苜蓿的总变异依次为:紫花苜蓿〉黄花苜蓿〉杂花苜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