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江市地处粤西沿海,台风发生频繁,晚造水稻生产处于台风高发季节,禾苗常因台风暴雨造成的物理损伤及洪涝引发白叶枯病暴发流行,是白叶枯病的重灾区。为提高阳江市水稻白叶枯病历史病区的水稻单产和品质,保证当地粮食安全生产,有必要在本地区加快推广抗白叶枯病的高产和优质水稻品种。阳江市农科所根据近几年的广东省水稻区域试验数据,筛选出产量高、抗病性强的多个水稻新品种在病区进行示范表证,分析这些品种的抗病性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示范品种白香占和珍优9822在阳江市白叶枯病历史病区对白叶枯病的防效显著,且表现出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强和广适性好等优良综合性状,推广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2.
水稻品种是抗病虫害的关键,为此对水稻新品种进行抗白叶枯病、纹枯病、稻瘟病和褐飞虱研究,筛选出优质、高产抗病虫能力高的水稻品种,为大范围推广优质水稻品种提供参考,减少病虫害,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3.
稻瘟病、白叶枯病是广东省乃至全国水稻生产的最主要病害.选育和推广“双抗”(同时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品种,不但可减少农药使用量,还可达到增产节支及环保双重作用.选育优质高产的“双抗”品种,一直都是水稻育种的追求目标.针对育种目标,本所开展抗病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育成了感温型高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水稻新品种广籼粘3号,该品种于2010年1月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4.
1976年以来,我省开展了水稻品种抗白叶枯病联合鉴定.1979年省农科院植保所稻病组组织有关单位,统一计划,进行白叶枯病抗性和丰产性区域试验,以期明确不同抗病丰产良种的适应地区,评定其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纹枯病是我省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采取多肥、密植和推广矮秆良种等高产措施后、稻株生长茂密,田间郁闭,株间湿度大,促使病害发生严重.现已成为我省山区和高产地区的水稻增产障碍.现有防治内容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为此,要提高栽培防病技术水平.增加农药品种和推广抗病品种,以控制病害,保证水稻丰收.本文是对纹枯病的防治示范、药效试验和品种抗病性鉴定结果,综合试验报告.  相似文献   

6.
近年,水稻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在华南稻区快速发展,已上升为优势种群,并向浙江、江苏等南方稻区蔓延。在Ⅴ型菌重发稻区水稻品种普遍发病较重,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刻不容缓。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是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推广种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广州市番禺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利用携带抗Ⅴ型菌隐性基因xa5的国际水稻品种IRBB5,结合稻瘟病抗源,应用杂交、复交、系谱选育和抗病性同步鉴定等方法,先后选育出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1~3级),兼抗稻瘟病(中抗至高抗),米质优良(广东省标优质3级),产量与主栽品种相当(与区试对照品种比较)系列水稻新品种白香占、白粳占和白丝占,这些抗病新品种在粤西沿海白叶枯病强毒系Ⅴ型菌重发区推广种植,突显出利用品种抗性防控白叶枯病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被称为世界稻作三大病害,生产上每年均有发生.选育、种植抗病良种一直是防治三病的重要措施.多年来,笔者运用自然诱发及人工接菌方法,鉴定稻种资源对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的抗感性,为利用抗性种质资源选育出抗三大病害的高产优质新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水稻区,除新疆、黑龙江以外,各省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影响水稻的增产稳产。实践证明,选育抗病良种是解决白叶枯病为害问题的重要途径,而从品种资源中鉴定  相似文献   

9.
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要采取抗、避、断、治的综合防控措施。一是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要坚持优质、高产、多抗原则选种抗病良种,大力压缩高感品种。结合实施三改一创建,推广籼改粳,压缩高感黑条矮缩病的籼稻品种面积,扩大优质抗病粳稻品种种植。条纹叶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1975年以来开展了水稻抗白叶枯病的鉴定工作,鉴定和筛选了国内外品种达1万个左右.近年来,在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遗传和抗病育种方面取得显著结果,育成了高产、矮秆、株型结构好、中抗白叶枯病的中粳新品系77032和早熟、高产、矮秆、熟相好、中抗白叶枯病的糯稻新品系20285.  相似文献   

11.
安徽是我国水稻白叶枯病的重要流行区之一,当前主要在我省江淮丘陵区和沿淮稻区造成大面积严重危害。应用品种的抗病性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已被大量的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所肯定。然而,品种抗性的稳定性如何?病菌的致病力与品种的抗病性之间是否  相似文献   

12.
培育和推广抗病抗逆性强的弱感光型迟熟水稻品种,对于充分发挥华南稻区中南部晚造后期良好的光温资源优势提高晚稻产量和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利用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技术,将显性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 Xa7 和互作感光基因 LP1(LH2)、LP2(LH2)聚合至恢复系中,培育出具有互作感光特性的抗白叶枯病迟熟恢复系广恢 1002。利用该恢复系组配育成的吉丰优 1002、泰优 1002 等 7 个抗白叶枯病迟熟高产杂交稻通过国家或省级品种审定。其中,吉丰优 1002 不仅高产稳产,而且抗病、抗倒性强,适应性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是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已连续 5 年成为华南地区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弱感光型品种;泰优 1002 米质优,在第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鉴评中获金奖,已大面积推广应用,也是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针对广恢 1002 系列杂交稻的特征特性,制订其在广东和海南的高产制种技术措施,创造了吉丰优 1002 在海南制种 4.59~4.97 t/hm2 的高产制种记录。探讨了抗白叶枯病杂交稻的育种策略和提高互作感光型迟熟恢复系选育效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衢州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及综合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贝雪芳  卢王印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12):2196-2198
近年来由于灾害性天气多发、菌源的累积、稻种调运频繁、水稻品种抗性下降以及田间肥水管理不当等原因,导致水稻白叶枯病呈上升势头,局部地区发生严重,对水稻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针对水稻白叶枯病发生规律和发病因素,通过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控对策及技术措施进行探究,以期为水稻白叶枯病的综合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三大严重病害之一。全国除新疆、内蒙、青海和甘肃等省区未发现外,其余省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据湖南省农科院、农学院报道,在海拔1000米以上稻田也有白叶枯病的发生。六十年代我省仅在南部稻区有点片发生,七十年代蔓延达50万亩,八十年代初期再次扩大,达70余万亩,且遍及南北稻区,损失严重。如临汝县1970—1982年,该病大流行三次,损失稻谷40—90%。因此,作好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对实现我省水稻稳产、高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凤稻 15号 (96 - 12 5 )是以 0 4 - 2 86 5为母本 ,著名的高产品种滇榆 1号为父本杂交育成。两年品比试验平均每公顷产 9838 2kg ,较对照种鹤 16增产 2 1 88% ;两年大理州中北部水稻良种区试平均每公顷产 94 10 85kg ,较鹤 16增产 19 4 6 % ;两年云南省中北部水稻良种区试平均每公顷产 82 5 7 35kg ,较对照种云粳 9号增产 2 5 34% ;生产示范 2 0 73 3hm2 ,加权平均每公顷产830 0 7kg ,较原当家种增产 8 38%。该品种的突出特点是早熟、耐寒性强、中抗稻瘟病及白叶枯病、高产、稳产、优质。适宜于在高海拔冷凉稻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水稻白叶枯病是威胁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特别近年推广杂交稻“南优2号”等组合以来,凋萎型白叶枯病发生普遍。由于本病传播途径广,蔓延快,采用栽培和药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必须环环扣紧,否则不易见效。实践证明,选用抗病良种是防治本病经济而有效的途径。因此,发掘抗源,选育抗病品种,提供生产应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地地处江淮分水岭,抗旱高产的水稻杂交组合汕优63一直是水稻生产的当家品种.由于汕优63米质较差,且极易感染白叶枯病,在梁园、路口等一些重白叶枯病区严重威胁着水稻生产,总想找一个新的组合来取代汕优63.杂交新组合Ⅱ优084经2001~2002年的试验、示范及2003年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均表现高产,比汕优63增产10%以上,高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生育期适中,秧龄弹性大,抗旱性强,且米质较优,是取代汕优63的好组合.  相似文献   

18.
通过水稻产业提升行动项目的实施,加快优质高产良种的推广速度,笔者对30个水稻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筛选出安徽省宿松县及周边地区生产上应用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为良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水稻白叶枯病是世界性水稻病害,严重地影响了水稻品种的开发和推广。介绍水稻白叶枯病害的症状、流行规律及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0.
水稻白叶枯病是我国水稻三大病害之一。近年来已成为水稻生产稳产、高产的重大障碍。 过去,为探索、试制安全、经济有效防治药剂,农业和农药有关部门的广大职工和科技人员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发现敌枯唑、敌枯双有显著的防治效果。但因其慢性毒性尚未解决,不能投产应用,故至今尚缺理想防治新药。为此,我国和我省都把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药剂研究列为重点科研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