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茗雨轩茶府     
《农业考古》2007,(5):F0003-F0003
茗雨轩茶府地处于天津市古文化街通庆里8-10号院,始建于民国2年1913年,是目前天津市规模最大的中西合壁式建筑群,茗雨轩茶府占地1500平方米,分有四个区域,具有北方的雄伟和南方玲珑的建筑气魄。  相似文献   

2.
茗雨轩茶府     
《农业考古》2006,(2):F0003-F0003
茗雨轩茶府地处于天津市古文化街通庆里8-10号院,始建于民国2年1913年,是目前天津市规模最大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群,茗雨轩茶府占地1500平方米,分有四个区域,具有北方的雄伟和南方玲珑的建筑气魄。  相似文献   

3.
茗雨轩茶府     
茗雨轩茶府地处于天津市古文化街通庆里8-10号院,始建于民国2年1913年,是目前天津市规模最大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群,茗雨轩茶府占地1500平方米,分有四个区域,具有北方的雄伟和南方玲珑的建筑气魄。  相似文献   

4.
庄云海 《农业考古》2006,(5):138-139
茶有茶语。关于茶的心得体会是自己告诉自己而不是茶告诉你。茶语无声、无影、无形、无忌、无边、无穷、用心倾听,得到的悟到的因人而异。茶府年龄不大,但道行不浅,茶府很静、因为来人心更静。来茗雨轩茶府品茗,再听茶艺师们讲茶,茶更有益味了。喝茶的不少,能品出感觉的不多,能  相似文献   

5.
6.
南国春来早,武夷雪融迟. 2008年,一场大雪冰封了大半个中国,致使南方大部分省份遭受了罕见的冰雪灾害.然而,寒冷的严冬并未能阻止春天的脚步,人们用火样的热情消融着冰雪,草木用饱满的芽蕾迎接着春的到来. 正月初九,我们来到了中国红色故都--瑞金,为的是寻访一个有着厚重历史沉淀,有着光荣红色传统,有着绿色有机生态的茶园--武夷源.  相似文献   

7.
南方丘陵山区茶稻间作复合系统生态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皖南丘陵山区茶稻问作复合系统的生态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稻间作复合系统叶面积指数高于单作茶园,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照等资源。盛夏季节水稻拔节后高度高于茶树,其遮荫作用使间作茶园荼蓬面温度比单作茶园降低2.1~2.3C(晴天)和0.3~0.4C(多云),光照强度降低40%以上,相对湿度增加6%~ll%(晴天)和3%(多云),问作茶园每公顷土壤流失量较单作茶园减少159.5%,害虫天敌的数量增加,主要害虫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到防治标准以下,不需要施用农药。  相似文献   

8.
周增志  周斌星  王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117-5119
以普洱茶为材料,采用水提醇沉法,研究了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固液比、醇沉次数、醇沉时间5个因素对普洱茶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60 m in,固液比1∶20,醇沉时间60 m in,醇沉1次。  相似文献   

9.
赣州市茶文化研究会适时顺潮 ,应运而生。大家信任推举我担任会长 ,本人甚感荣幸 ,自然也决心凭着自己的兴趣、感觉和追求 ,通过与各位理事的共同研讨、切磋 ,从乐于此道 ,升华、提高到精于此道 ,以不负众望。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遥远的神农时代便有“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乃解之”的记载。茶叶从最早的药用发展成今日世界性的饮料 ,已有四千多年历史。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为世人所称道。从唐代陆羽的《茶经》 ,到众多古代诗词大家的吟颂歌唱 ,再到近现代文坛巨匠鲁迅、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和韩素英等的…  相似文献   

10.
唐宋时期,茶叶制造需要经过捣、拍、研、焙,茶叶煎煮饮用之前,则需要进行碾磨.研茶、碾茶在唐宋时期的茶叶制造和饮茶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茶是制茶工艺,对饼茶,特别是贡茶的外形和内质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明代条形绿茶逐步取代了饼茶,揉捻工艺也就取代了研茶工艺.碾茶是唐宋时期茶叶煎煮饮用之前的必要程序,通过碾磨、筛分,然后煎煮或者烹点,这主要是因为古代饮茶和茶叶一起饮用.随着冲泡饮用茶叶方法的出现,碾茶的过程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1.
中国茶叶的文化萌动应该开始于汉代,逐渐从药用阶段、食用阶段发展到饮用为主的时代.而随着人们对茶叶认识的深入,饮茶在人们生活中角色的加重,茶叶也逐渐被赋予各种文化内涵,形成茶文化,并进而逐步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出现茶文化学.  相似文献   

12.
鹿茸茶是以鲜鹿茸、红参为主料,辅以食药兼用的枸杞等滋补药材,科学组方,经分级提取、分离、浓缩、纯化、调配、制粒而成的保健茶。最佳工艺为:鹿茸提取温度为53±2℃,颗粒冷冻干燥,乳糖∶甘露醇=4∶1的混合辅料为颗粒赋形剂,主料和辅料比为1∶1。  相似文献   

13.
于茶白星病严重发生期,采集不同感病程度的病叶进行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和水浸出物等主要化学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病情指数为17.6,27.5,64.5的茶鲜叶中,茶多酚含量分别比健叶低1.8%,7.7%,11.4%,咖啡碱含量分别比健叶低3.7%,15.3%,26.7%,水浸出物含量分别比健叶低7.7%,9.4%,14.4%,说明感病鲜叶中构成成茶品质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降低;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比健叶高65.8%,106.8%,115.7%,这可能与感病组织内蛋白水解酶活性提高,蛋白质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14.
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杀茶尺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茶尺蠖性信息素对茶尺蠖的防治效果以及对茶树和其他生物安全性和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杀茶尺蠖试验。结果表明,茶尺蠖性信息素对茶尺蠖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其他生物安全性好,对环境安全,建议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秋季(2015年9月)和春季(2016年3月)对毕节市周驿茶场的单作茶林和复合茶林的地表枯落物测定、土壤耕作层水分含量以及土壤抗冲性的比较。结果显示:春季单作茶林和复合茶林的地表枯落物少于秋季,但是春秋两季的单作茶林的地表枯落物都明显少于复合茶林;春季单作茶林和复合茶林的耕作层土壤水分低于秋季,但是春秋两季的单作茶林的土壤耕作层水分都低于复合茶林;春季单作茶林和复合茶林的土壤抗冲性略高于秋季,但是春秋两季的单作茶林的土壤抗冲性都略低于复合茶林。  相似文献   

16.
为了适应市场消费新趋向,近年来我国有关生产和科研单位研制开发了颗粒状、圆形、钩形、串形、花形、片状、胶囊状等特形茶新产品,现综介如下。一、颗粒状茶1、颗粒绿茶。此茶加工分初、精制二道,初制工艺流程为:鲜叶-→杀青-→揉捻—→初烘-→锤切-→揉切-→解决筛分-→毛火-→足火-→毛茶。精制工艺流程为:毛茶-→筛分-→风选-→静电拣梗-→撩筛-→补火-→清风-→匀堆-→装箱-→成品茶。此茶品质特点是:外形色泽翠绿,呈颗粒状并匀净重实。内质香气高长,滋味鲜醇,汤色黄绿明亮,略含花香。主要生化成分含量为:…  相似文献   

17.
低咖啡碱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低咖啡碱茶是指在茶叶生产过程中,采取各类咖啡碱脱除手段,使茶制品中的咖啡碱含量降低至一定水平而得到的茶叶精深加工产品.近20年来,国内外针对茶叶脱除咖啡碱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溶剂萃取法、膜分离法、酸洗脱法、离子交换树脂法、热水脱除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以及培育低咖啡碱茶树鼢品种等多种方法降低茶叶中咖啡碱.目前,研究低咖啡碱茶已成为茶叶资源利用、茶叶精深加工及有机食品开发等领域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正在开展的工作,综述了低咖啡碱茶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普洱茶说     
全面地介绍了“世界茶源—普洱”茶产业的过去和现状.通过详实的资料分析,佐证了饮茶丰富生活,饮茶有益健康的科学观点并解读茶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普洱茶渥堆过程中茶多糖及果胶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常规的方法,以普洱茶生产车间渥堆样品为研究材料,考察了普洱茶渥堆过程中茶多糖和果胶含量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渥堆时间的延长,茶多糖和水溶性果胶含量总体上不断增加,但四翻以后水溶性果胶有降低的趋势,起堆样品与四翻样品中含量基本持平。渥堆结束的起堆样品,其茶多糖和水溶性果胶总量接近最大值,这些水溶性成分可能是形成普洱茶特殊风味的重要物质成分,并具有潜在的保健功效。原果胶变化规律性不强,渥堆前期其含量降低,后期则增加,推测可能与水溶性果胶重新聚合有关。同时对比考察了几种典型茶类中茶多糖和果胶的含量,发酵茶中茶多糖和水溶性果胶的含量较高,微生物对水溶性物质的形成具有推动力。非发酵茶和半发酵茶中二者的含量较低,它们不是这些茶类的品质成分。  相似文献   

20.
超声辅助纤维素酶提取茶粕中茶皂苷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化茶粕中茶皂苷的提取工艺。[方法]在纤维素酶作用下,利用超声辅助,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研究料液比、酶解温度、酶解时间、酶的用量等因素对茶皂苷提取得率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茶粕中茶皂苷的最佳提取条件为酶解温度50℃,酶添加量0.3%,酶解时间70 min,料液比1∶20(g∶m L),在此条件下茶皂苷提取得率为9.769%。[结论]采用超声辅助纤维素酶提取,可有效提高茶粕中茶皂苷的提取得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