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定义了油菜理想株型的内涵,强调油菜的多功能性和理想株型的功能特定性。油菜理想株型是实现油菜某种特定功能,有利于相关经济效益最大化所具备的植株形态。阐明了油菜单株株型和群体株型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梳理了油菜株型研究的基本脉络,提出油菜理想株型研究的四个阶段:初级阶段、成熟阶段、数字化阶段和分子生物技术阶段。系统构建了油菜株型的指标体系,株型指标包括了根、茎、叶、分枝、花、角果以及冠层结构形态等。归纳并提出了形态测量法、经验总结法、试验统计法、数字模拟法、栽培调控法和遗传改良法的油菜株型研究方法划分,提出了光合效能原理,形态结构原理,源、库、流原理,作物生理原理的油菜株型研究基本原理分类。介绍了基于籽粒丰产、基于机械直播、基于菜用或饲用、基于观赏性的四种典型油菜理想株型特征和内涵。分析了油菜株型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油菜理想株型的基本特征、建构策略和研究趋势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试验过程中常要测定油菜的角果表面积,但由于其外形呈椭圆状,不同部位的粗细不相同,对角果表面积的测定和计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人们所采用的大都是一些近似的方法,得出的结果与角果表面积的实际大小有一定的偏差。本文通过对春油菜三个不同品种的角果表面积的测定,采用统计学原理,推导出了计算角果表面积的几种方法,以冀得出简单又准确的测量和计算角果表面积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油菜品质分析与信息优化管理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充分利用油菜品质分析数据信息,利用信息优化处理原理,研究对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油菜籽芥酸硫甙品质数据进行信息优化处理和管理的应用,促进优质油菜新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4.
采自杭州甘蓝型油菜上的芜菁花叶病毒分离物TuMVH1,经寄主反应测定,不侵染茄科普通烟和心叶烟,对多数供试甘蓝型油菜和十字花科蔬菜品种(品系)有强的致病力。枯斑指示植物检测和ELISA检测,选择城青2号大白菜作为毒原繁殖寄主,提纯病毒的得率为6—7mg病毒/100g鲜病叶,用提纯病毒制备的免抗血清经环状沉淀反应测得其效价为1/20000,免疫电镜观察,TuMVH1与同源抗血清有强的阳性反应,与另一个芜菁花叶病毒抗血清亦有阳性反应。提纯病毒经蛋白酶K处理,酚:氯仿抽提后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测定其RNA分子量约为9.4kb。在接种TuMVH;30天的城青2号大白菜和甘蓝型油菜的植株细胞中观察到分散的线状病毒粒子和典型的风轮状内含体。TuMVH1风轮状内含体的结构介于Edwardson等所描述的亚型和Ⅳ型之间。  相似文献   

5.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属间杂交过程中花粉粒与柱头间的认识反应,结果表明,正反交的花粉与柱头间认识反应是完全不同的.油菜柱头接受诸葛菜花粉后,个别提前萌发的花粉管能进入柱头,但当花粉大量萌发后,花粉管则不能进入柱头,在柱头表面出现爬行、扭曲、肿胀、产生分枝等不亲和现象.诸葛菜柱头接受油菜花粉后,多数花粉不能萌发,少数花粉管一旦萌发,即能顺利进入柱头。  相似文献   

6.
饲料油菜与牧草混合冬播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缓解冬季饲料作物缺乏的压力,改进冬季饲草的生产模式,提高饲草油菜的品质和种植效益,通过设置小区试验,将双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分别与紫云英、黑麦草和光叶苕子等冬季牧草按比例混播,测定各处理的生物学产量、粗蛋白含量等指标,探寻油菜与牧草混播技术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油菜与光叶苕子、紫云英、黑麦草的混播效应存在显著差异。(1)光叶苕子与油菜混播均可以提高饲草的鲜样总产量,且在密度按1:4(油菜按15 000株/hm2的播种量)混播时,各取样时期的饲料鲜、干样产量均较高,油菜终花期时该处理的粗蛋白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与紫云英混播,也可提高饲料油菜的鲜样产量,但差异不显著,且紫云英因光照不足,油菜初花期时已全部死亡。(3)与黑麦草混播后,饲料鲜样产量、粗蛋白产量均显著下降。因此,油菜与光叶苕子混播是进一步提高长江流域冬季饲料作物生产效应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7.
为准确测定出油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国标基础上,建立了一种高效、准确测定新鲜油菜维生素C含量 的方法。结果表明:维生素C在测定范围内峰面积与标准液浓度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9。油菜维生素C 含量测定的回收率为97.97%~101.40%,相对标准偏差RSD仅为1.84%,说明用该方法重现性良好,具有快速准确、 稳定可靠等特点。贮藏温度越低,维生素C降解的速度越慢,用液氮贮藏样品更有利于维生素C的保存和精准鉴 定;利用液氮冷冻并研磨样品更有利于样品中维生素C的提取,测得油菜中维生素C含量与仅均质化处理相比平均 增加了约16%;液氮中贮藏的样品在不同时间下测定其维生素C含量并无显著变化,测得维生素C含量的RSD均小 于2%。利用此方法可以测定较长时间保存样品中的维生素C,可满足高通量、高准确率的要求,有利于油菜的菜用 营养和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RNAi载体抑制油菜脂肪酸延长酶基因(fae1)表达,获得了油菜脂肪酸延长酶基因(fae1)功能缺失突变体。经酶切及序列测定证实,成功构建完成油菜脂肪酸延长酶基因(fae1)反向重复结构RNAi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油菜转化,经RCR及印染检测,获29个油菜转基因再生株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RNAi载体抑制油菜脂肪酸延长酶基因(fae1)表达,获得了油菜脂肪酸延长酶基因(fae1)功能缺失突变体。经酶切及序列测定证实,成功构建完成油菜脂肪酸延长酶基因(fae1)反向重复结构RNAi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油菜转化,经RCR及印染检测,获29个油菜转基因再生株系。  相似文献   

10.
刘忠松 《作物研究》1994,8(3):27-30
为了转育芸薹属植物核、质基因组编码的有利性状到甘蓝型油菜中,用6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作父本,与A、AB、Bc和C细胞群14个品种及4份新疆野生油菜杂交,研究远缘杂交亲和性。结果表明杂交亲和性以甘蓝型油菜作父本与AB细胞群杂交最强,亲利指数平均达3.27,与C细胞群和新疆野油菜最弱,亲和指数分别为0和0.01杂交亲本尤其是母本品种对杂交亲和性有明显影响。杂交不亲和的原因有三:不结角、不受精和胚败育。还对克服油菜远缘杂交不亲和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新疆野生油菜芥酸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新疆野生油菜高、低芥校组合正反交F1、F2,回交一代及相应的杂交亲本种子中芥权的测定,分析了新疆野生油菜芥酸的遗传。结果表明,新疆野生油菜芥权酸含量受两对加性基因控制,每个芥权基因控制的芥量为5%左右。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油菜素内酯对甘蓝型油菜品质及弱光反应的影响,以湘油15号的2个辐照突变品系(含油量和产油量明显不同的XY881和XY883)为材料,研究表油菜素内酯(epibrassinolide, 2,4-BL)在不同生育阶段对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和2014-2016年两年度田间试验,分析2,4-BL对种子萌发、营养生长、产油量及相关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2,4-BL对2品系的影响具有相似规律,包括:对种子萌发具有剂量效应,低浓度下促进种子萌发,高浓度下抑制种子萌发;在全生育期低剂量的2,4-BL促进主茎伸长、提高光合效率、促进结实,但不影响成熟种子大小和含油量;在盛花后使用,延缓种子成熟而造成授粉后40 d种子含油量下降;长期短间隔使用2, 4-BL降低调控作用。在分子水平上,2,4-BL诱导油菜素类固醇信号通路和光信号通路关键转录因子BnaPIF4、 BnaBZR1 和BnaBES 的基因表达。推测2,4-BL通过诱导甘蓝型油菜中油菜素内酯和光信号途径相关转录因子基因表达,激活下游调控的基因网络,通过促进光合作用延长营养生长时间、促进主茎生长和结实,进而影响产油量。因此认为表油菜素内酯可以作为生长调节剂在油菜生产中使用,建议低浓度或长间隔施用,且尽量在油菜盛花期之前使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二种土壤及其油菜内根圈中几类微生物群体数量的测定结果,以好气性细菌总数为参考系,分析油菜内根圈的根圈效应.油菜内根圈对芽胞杆菌有强烈的抑制效应,土壤中的贫营养细菌数和固氮菌数的相对数量相差很大,萤光假单胞菌群不论在总数还是相对数量都很低。  相似文献   

14.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植物源化合物奥麦丁锌(ZPT)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EC50值为1.5 µg/mL。ZPT在离体油菜叶片上对油菜菌核病具有明显的防病效果。25%奥麦丁锌可湿性粉剂 200、500µg/mL对油菜叶片菌核病病斑扩展抑制率分别达到83.2%和100%。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25%奥麦丁锌可湿性粉剂100克/666.7m2兑水喷雾,对油菜菌核病病具有80%左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油料作物种子中的甘油三酸酯,其氢核具有磁共振现象,氢核越多则共振强度越大,表明种子含油量越多。依此原理制成的核磁共振分析仪,是开展油菜等油料作物含油量育种的得力工具,已于七十年代以来,为国际广泛采用。该仪器测定油料作物的种子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自然条件适合油菜生长。该国从1969年发展油菜生产以来,油菜栽培面积和单产逐年提高,油菜科研工作蓬勃开展,特别在油菜遗传育种方面研究较多,成果较显著。如西澳大利亚大学农学系Richards R.A.和Thurling N.关于两类油菜(B.Campestris和B.napus)对干旱反应的遗传分析,对黑胫病反应的遗传分析,研究比较深入,有一系列报导。在油菜育种方面,主要研究单位有:西澳  相似文献   

17.
181份野生油菜种子的全氮全磷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其同工酶的测定结果表明;野生油菜种子粗蛋白含量变相为25.11%—37.67%,平均含量为31.26%;全磷含量变幅为0.23%—0.57%,平均含量为0.395%。野生油菜种子SOD活性变幅为1607.5—1805.5酶单位/克干重,平均为1706.1。萌发过程中野生油菜SOD活性的变化大于栽培油菜品种,SOD同工酶谱带多1—2条。  相似文献   

18.
对贵州芥菜型油菜地方品种用双列杂交并测定配合力表明,品种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其中,株高、一二次总有效分枝数、单株结角数、单株产量受加性和非加性两种遗传效应共同作用;千粒重以加性效应为主。品种单株产量及其因子一般配合力差异显著。平坝苦油菜(一)和贵定苦油菜(一)的一般配合力较高。单株产量的特殊配合力以贵定苦油菜(一)/平坝苦油菜(一)组合最高。  相似文献   

19.
利用栽培措施控制油菜菌核病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材料,利用自然鉴定和人工接种方法研究不同播期和不同密度等栽培措施对控制油菜菌核病的作用。结果表明,品种 播期对油菜菌核病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种植密度对油菜菌核病的影响不显著,选用抗(耐)病性品种和适当晚播可有效控制或避开油菜菌核病发生。合理密植可提高油菜产量。  相似文献   

20.
河套灌区麦后复种饲料油菜养分吸收规律及施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春小麦收获后复种饲料油菜的施肥效应,采用田间定位方法,研究了氮磷钾的施肥效果、产量反应和氮磷钾养分吸收规律。结果表明,氮磷钾配合施用(NPK)饲料油菜产草量最高,分别比不施氮肥(PK)、不施磷肥(NK)、不施钾肥(NP)增产63.9%、28.3%和12.7%,施肥效果为氮肥磷肥钾肥。生产1t饲料油菜干草,吸收N、P_2O_5、K2_O分别为27.4kg、9.2kg、47.3kg。氮肥对油菜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磷肥,钾肥的影响最小。饲料油菜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积累表现为"慢-快-慢"的变化规律,NPK处理植株吸收的氮磷钾最多,PK处理植株吸收量最少。在出苗后44~49d、47~55d和43~51d是饲料油菜N、P_2O_5、K_2O的吸收高峰期,此期间保证氮磷钾肥的供应是获得高产的关键。复种饲料油菜各施肥处理对后茬作物的影响不大。连续两年麦后复种饲料油菜后,对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休闲处理和麦后复种饲料油菜施用NPK处理可以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麦后复种饲料油菜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