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江苏省中晚粳稻育种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关于江苏省中晚粳稻育种对策的探讨王子明(江苏省农垦总公司农业处南京210018)江苏省中晚粳稻年均种植面积2000万亩左右,占全国粳稻总面积约20%,占全省水稻总面积60%。“九五”期间,粳稻种植面积将继续扩大,其比重有可能上升到全省水稻总面积的70...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江苏省粳稻生产的现状及面临形势,分析了近年来淮稻系列水稻品种育种的基本方向和各育成品种的遗传背景,介绍了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水稻育种实践,探讨了江苏省中粳稻区水稻育种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淮稻系列中粳稻新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综述了江苏省粳稻生产的现状及面临形势,分析了近年来淮稻系列水稻品种育种的基本方向和各育成品种的遗传背景,介绍了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水稻育种实践,探讨了江苏省中粳稻区水稻育种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2008,(12):37-37
天津市水稻育种专家经过近10年刻苦攻关,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交粳稻新品种——“10优18”,在京津冀、黄淮、江淮和关中等全国主要稻区大面积推广获得成功,目前15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水稻丰收在望。国内权威水稻专家认为,“10优18”在国内率先将优质、高产、多抗和广泛适应性等优良性状在同一品种上有机结合,推动了我国水稻育种技术进步,代表了国内杂交粳稻育种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北方粳稻新株型超高产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以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4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为主,从籼粳稻杂交、新株型创造及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综合评述了北方粳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讨论了水稻超高产有关的生理与遗传基础问题,指出新株型超高产育种是实现水稻单产第三次飞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云南滇型杂交粳稻育种取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属传统高原粳稻生产区,粳稻种植面积达50多hm^2,优质高产杂交粳稻的推广应用,一直是水稻育种家梦寐以求的目标。自1965年李铮友教授在云南省保山地区“台北8号”田中发现天然不育株,育成我国第一个粳稻不育系(红帽缨不育系)以来,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滇型杂交粳稻育种日益发展,先后培育出了独具特色的高原优质高产杂交粳稻组合,屡创高产佳绩,1994年“榆杂29”最高单季产量达16628.25kg/hm^2,2000年“滇杂32”达15441.15kg/hm^2.金秋时节,云岭大地再传捷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水稻新品种组培7号的选育过程及生物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情况。水稻生物技术育种具有周期短,速度快,节省人力物力等特点。水稻新品种组培7号是我国首次应用体细胞诱变技术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抗病、耐冷性强的北方粳稻新品种。它标志着我国在水稻体细胞诱变技术育种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8.
北方杂交粳稻恢复系分子育种材料构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稻作研究所于2000年开始了北方杂交粳稻恢复系分子育种的研究,2001年加入了农业部“全球分子育种计划”的重大专项课题,现在已经获得了大量的以C418为轮回亲本,以来源于全球不同生态型的水稻为供体亲本的分子育种材料群体,对北方杂交粳稻的分子育种课题进行了总结,对北方杂交粳稻恢复系分子育种材料构建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对北方杂交粳稻分子育种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汇总与评价。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超高产杂交粳稻育种的历史、生产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为发掘与利用优异基因资源、进行杂种优势利用的技术创新是杂交粳稻取得突破的前提,提出了南方水稻主产区超高产杂交粳稻育种途径和株型模式,并育成产量潜力12t/hm2的超高产杂交粳稻组合。建议加强超高产杂交粳稻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和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辽宁省水稻生产发展的概况,分析了辽宁省水稻生产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其总体趋势是面积显著增加,单产成倍增长,总产量不断提高。同时,从籼粳稻杂交、理想株型育种、超高产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等理论研究方面介绍了水稻育种概况。  相似文献   

11.
刘传珍  李涛 《北京农业》2009,(11):42-42
<正>在农业科技界,有人借用"南帝、北丐、东邪、西毒、中神通"等五位武林高手,描述几位水稻育种领军人物。南帝—在广东进行水稻矮化育种的黄耀祥,北丐—在沈阳研究北方粳稻超级稻的杨守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水稻超高产育种若干问题讨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1996年正式启动水稻超高产育种项目以来,迄今农业部共确认超级稻品种(组合)83个,推广面积达到全国水稻面积的20%.此间我国水稻单产在6.0~6.5t·hm-2之间波动,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徘徊不前的局面.针对上述问题,从籼粳稻杂交常规育种、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光敏雄性不育与两系法、籼粳稻品质性状差异与遗传改良、超高产株型模式方面讨论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的遗传与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水稻新品种——中科80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科804是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方粳稻分子育种联合研究中心育种,采用吉粳88/南方长粒粳选育而成的水稻品种。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方粳稻分子育种联合研究中心提出申请,2017年6月29日经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定通过,审定编号:国审稻20170080。  相似文献   

14.
1949~2000年辽宁省水稻育种情况分析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1949年以来,辽宁省水稻育种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1974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逐年增多,累计达82个。新品种的产量呈上升趋势。杂交粳稻黎优57和株型理想的直立穗品种辽粳244的培育成功,使区域试验产量出现两次突破,其它品种的产量水平也明显提高。促使水稻新品种产量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增加了杂交粳稻的理想株型品种的每穗成粒数。  相似文献   

15.
我国杂交粳稻育种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迄今为至,杂交粳稻育种研究所获得的主要成绩和进展。重点是杂交粳稻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研究取得的成绩和进展,并对杂交粳稻育种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宁夏杂交粳稻育种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宁夏多年来在杂交粳稻育种方面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当前杂交粳稻育种现状,提出了今后杂交粳稻育种工作的思路及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7.
北方杂交粳稻恢复系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回顾了北方粳型杂交水稻恢复系的研究历史,综述了粳稻恢复系在品质、产量、抗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当前杂交粳稻恢复系育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今后恢复系选育的目标及分子育种技术将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国内外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述,认为水稻单产水平已经历了由矮化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带来的两次大的飞跃.进一步高产,难度将越来越大.第三次单产水平的飞跃将产生于以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为导向的超高产育种.实践证明,利用籼粳稻亚种间杂交或地理远缘杂交创造株型变异和强优势,再通过优化性状组配将二者结合起来,是选育新株型超高产品种或杂交稻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还简要介绍了北方粳稻超高产育种研究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9.
《西南农业学报》2004,17(B05):J001-J001
依托云南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多样的地理生态类型,提升云南省的经济支柱和优势产业的科技水平,是本学科发展的基本策略:利用丰富的云南稻种资源,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上,育成了水稻滇型系列质核雄性不育系,1987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选配出单季每公顷产量达16628.25kg的粳稻高产世界纪录的杂交粳稻组合和多个被评为省优或部优的水稻品种(组合);建立了滇一型杂交水稻育性恢复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0.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粳稻作为水稻的一个类别,具有较好的外观和口感,广泛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除去籼稻稻区,我国粳稻种植区可以分为东北种植区、西北种植区、黄淮种植区、西南种植区和华南种植区。因不同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等因素,各个种植区粳稻品质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主要综述了各种植区不同粳稻品种的品质特性,为之后的粳稻育种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