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志宏的家让人惊羡 !上千件紫砂壶包容着上千阙故事。 1 999年 4月 2 3日至 5月 8日 ,这些壶中“故事”在澳门卢九花园向世人展示。林志宏老先生并不是有钱的收藏家 ,他只是个读书人 ,因而 ,他的收藏就有一种平民的亲切。大师陈鸣远的作品《蚕桑壶》原本为白泥调幼砂 ,壶身扁圆折腹 ,雕镂着蚕儿啮食桑叶的情景。原作价值不菲 ,以林老的退休金 ,不可能收到陈鸣远的真品。去年底 ,宜兴有人到澳贱卖顾佩伦的《蚕桑壶》 ,以换路费。林老识货 ,只见那壶呈深绿色 ,多条蚕虫蠕动于布满大小孔洞、仰俯不一的桑叶间 ,形象极是生动 ,壶注由叶片卷成 ,…  相似文献   

2.
“秋菊盈园”是陶渊明曾经说过的话,《群芳谱》上说:“九华菊乃渊明所赏,今越俗多呼为大笑’,瓣两层者日‘九华’……九月半方开,昔渊明尝言‘秋菊盈园’,其诗集中仅存‘九华’一种.” “九华”是菊花很古老的称呼,北京人现在还把菊花叫“九华”或“九花”.走街串巷的花农挑着担子高声叫卖:“栽——九华哎——”抑扬曼长的叫声中,不是让你买,而是让你栽,真是别具风味. 我的家乡,生长着许多黄色的野菊花,据史料记载,这才是中国最古老的菊花,“花正黄,小如指顶,外尖瓣,内细萼,柄细而长,味甘而辛,气香而烈,叶似小金铃而尖”.《群芳谱》上的话,简直就是对我老家野菊花的最真实描写.  相似文献   

3.
闲话茶壶     
常言道:“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这实在是茶人茗客对茶、水、壶三者互为依存、相映成辉关系的独到精辟之见。中国的品茶艺术,从唐代开始就注重韵味、追求高雅情趣和深远意境。香茶配佳壶,佳壶倍添品茶意趣,香茗频增壶艺价值,恰似红花映衬绿叶,相得益彰。因而,自明代以降,会“玩”茶品茗的,必定会“玩”壶把盏,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珠联璧合吧! 一茶壶,源于何年何代,出于何人之手,现已不可深究。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并没有茶壶的记载,《六之饮》中也只有“贮于瓶伍之中”。据考,壶是古代一种无柄、大口、无盖、短身、圆肚的盛水器或酒器。《周礼》在《夏官》、《秋官》两章中就分别注释为:“壶,盛水器也”“壶,酒器也”。《周礼》还提到一种祭祀用的玄  相似文献   

4.
标题上“千载一时”的“时”,指的是明代制壶艺人时大彬。明清文人有关紫砂器的笔记、诗文里,对时大彬的赞誉可谓俯拾即是,下面信手拈来几句: “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壶式古朴风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后则如陈壶、徐壶,皆不能仿佛大彬万一矣。”这是明代陈贞慧《秋国杂佩》中的记载。“明代良陶让一时。”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里,尊时大彬为“大家”。“余不及见供春手制,见大彬壶,叹观止矣。”清代乾隆年间著有《阳羡名陶录》的吴骞,对时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有不少人喜欢品茶;也有不少人喜欢收藏紫砂壶。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几位“求壶不求官,干水不干禄”的文人学士,为人乐道并欣欣羡慕。但个中趣味,局外人是不易洞察的。清末解元、清仪阁主人张廷济在他写的一首诗中道破这个底蕴。这四句诗是“一厘香味非寻常,不用花瓷琢红玉。我亦想买阳羡田,再寻时子壶中天。”时子指的就是壶家“妙手”时大彬。出土器物是历史的目击者一部紫砂历史,开卷第一回过去总是从“金沙寺僧”和“龚供春”说起。其实,关于金沙、供春及其试制紫砂器的经过,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的宜兴人吴梅…  相似文献   

6.
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及其句本位语法思想,就现代分析哲学的角度来看,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黎先生的句本位语法,是从句子这一思想的表象出发,去发现“一种语言底普通规则”,这与现代分析哲学创始人弗雷格的思想十分相似。黎先生的“实体词”与“述说词”的说法,具有较大的普适性,不但适合于汉语这种词根语,而且适合于羌语、却隅语等黏着语。“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是对语言现象的正确描述,是“词性相对论”,它本质上是语义取值问题;以外延词和内涵词、外延词品和内涵词品的原理来阐释词性相对论,不但不觉得该理论没什么不妥,反而觉得它是超越时代的杰出见解。  相似文献   

7.
《农业考古》2004,(2):269-271,281
陆羽唐代著名学者,是茶学的创始人,《茶经》是其代表作。陆羽一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据称他是一个弃婴,不知所生,其姓名是长大后自己用《易经》占卜出来的,他卜得的是“蹇”之“渐”卦,其卦词有“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等语,于是他就取姓为陆以羽为名,用鸿渐作字。大约三岁的陆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观赏鱼(如金鱼)的发祥地。近年来,锦鲫和热带鱼引起了人们的热切关注,追本溯源工作重又兴起。观赏鱼的发现和发展与渔业进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国淡水渔业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三千年前的西周,而观赏鱼起源于何时?今有论者认为,“金鱼”一词最早见于“南朝”,公肪”(文按:“公肪”当为任昉,许为误植?)《述异记》(公元460—508年);热带鱼如叉尾斗鱼则仅一、二百年历史。  相似文献   

9.
常红 《甘肃农业》2004,(11):108-109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笼罩群言”、“体大而虑周”的文章学巨著 (章学诚《文史通史·诗话》) ,他所提出的“意象”、“隐秀”、“风骨”、“神思” ,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仍有启迪。一、隐秀对于“隐秀”的比较全面的阐述 ,在现在的《文心雕龙·隐秀》篇中是看不到的 ,因为现在的《文心雕龙·隐秀》篇是个残篇 ,宋代的张戎看到过《隐秀》篇的全文 ,他在《岁寒堂诗话》中引了《隐秀》篇的两句话 ,是现存残篇中所没有的。张戎引的两句话是 :“情在词外曰隐 ,状溢目前曰秀”。这两句话是刘勰关于“隐秀”的基本规定。清代的冯班说“秀者…  相似文献   

10.
论“湖广熟、天下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湖广熟、天下足”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龚胜生“湖广熟,天下足”这句俗语在明代中叶嘉靖年间就已见于记载。湖南郴州人何孟春在所撰《余冬录》一书中云:今两畿外,郡县分隶于十三省,而湖藩辖府十四,州十七,县一百四,其地视诸省为最巨。其郡县赋额视江南、西诸郡所...  相似文献   

11.
我读壶翁     
我知壶翁,在二年前,偶在一家茶文化的刊物上,看到有关壶翁的报道,“壶翁”便留在我的心中,并以为以翁称者,自然是一位老者,以“壶翁”自称,自然是一位资深的紫砂壶艺家。出于对紫砂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对心仪已久的壶翁和他的壶,由喜爱进而变得有些渴望了。终于,我收到了寄自台湾的《壶翁茗壶集》,当时激动的情绪和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捧读三过,始知壶翁者,真名邱显裕,1950年生人,台湾颖壮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自1991年开始,多次在台举办个人壶艺展,得誉颇多。我想,邱先生的以“壶翁”为号,是自己为求毕生精力致力于紫砂…  相似文献   

12.
邢湘臣 《农业考古》2003,(2):132-132
老舍的女儿舒云女士撰写了“老舍与《茶馆》”回忆录 ,读来思绪万千。今择之 ,共“品”味。老舍写《茶馆》一剧 ,有他的前因后果。老舍是当代著名的剧作家 ,但是他对自己的剧本 ,从不作高的评价 ,他只有一个优点 ,就是“勤快”。此话不假 ,正是老舍夫人胡青在整理老舍手稿时 ,发现仅一部《春华秋实》 ,老舍写了五十多万字 ,化了七、八个月时间 ,一遍一遍的改 ,一共改了十遍 ,说明他写作的谨慎、郑重 ,所以他写出的作品 ,份量很重 ,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就是治学“勤快”的哲理。老舍写《茶馆》剧本 ,那就在“三反五反”后 ,老舍刚…  相似文献   

13.
生活百科     
传统文化﹃鱼化龙﹄邵大亨作品的技艺,已臻完美,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后”之慨,那么对于他的作品的辨识也就不难了。细观大亨之作,真可谓增至一厘则太胖,削之一厘则太瘦,所有部件、搭当,都可显出他的饱满、大度的精、气、神来,后世即有所仿,也很难达到他的那种气韵。凡大亨壶,一入眼,便给人以大度不凡的感觉,确为“大亨”也。且他的技艺功力一直受到当代制壶大师顾景舟的钦佩,令人肃然起敬。现就“鱼化龙”壶为例说明之。(附图)“鱼化龙”壶,盖印:大亨。香港茶具文物馆藏。这是邵大亨运用图案变化造器的杰作。题材取自传统文化鱼龙变化…  相似文献   

14.
“茗柯”一词,自明清以来,即被认为是“茶茗的枝柯”,因而被认同为茶的代名词,迄今被认定为不易之论。但究其实,“茗柯”却并非是茶,而是“茗仃”(即茗、酩酊)一词的形近而误。今试作考辨如下,以免一再传讹。其词始见于刘宋·刘义庆名著《世说新语》,这是一部古代小说中的典范之作,极为生动传神地记叙了汉末魏晋士人的生活言行,淋漓尽致地反映了时代的文采风流,故事内容颇富情趣,语言又极具文学意味。《世说》有萧梁·刘孝标注,今传多种注释、校笺本中以文史大家余嘉锡先生所撰《世说新语笺疏》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最为…  相似文献   

15.
古玟 《农业考古》2001,(4):98-100
“茗注莫妙於砂 ,壶之精者又莫过於阳羡”。明代李渔这般评价紫砂壶 ,对于紫砂壶迷来说 ,小小一把紫砂壶又岂是一个精字了得 ?“新买来的一把壶 ,初时是被它的外型吸引 ,待用它泡茶后 ,壶的味道就慢慢渗出 ,此时再看这把‘养过’的壶 ,是不舍得送人的。”紫砂迷这般说。他们口中“养过”的壶 ,亦即是以茶浇壶 ,紫砂壶的色泽慢慢产生变化。一把好壶在有心人“养过”后 ,会用之愈久 ,光亮愈新 ,色泽愈沉。亦有的壶痴是“不见则已 ,一见爱不释手 ;不集也罢 ,一集终生不休 !”集有逾千把壶的林志宏 ,想必是这“终生不休”的壶痴之一。在林志宏的…  相似文献   

16.
(一) 在北京、上海、杭州、福州的街头,常遇见有农民穿着的人诡秘地靠近身来,当你注意他时,他就亮出一把沾着泥巴的小壶,在你眼前一晃:“才挖到的,要不要?”有一回下乡,一老者说家中有古董,请我识宝。跟随进门,他开柜取出棉花包定小壶三把,说:“我孙子从挖河人手中买来的,康熙年间的呢。”壶如柿,上有龙,底有方印“康熙年制”。为不拂主人信任,我说:“壶上镌年号者唯有乾隆,但为数不多。尚不知康熙也有这玩艺儿。”主人看我眼神平平就说了真话:“孙子花200元上了个老当。这三把壶到上海也请人看了,假的。”  相似文献   

17.
超然台轶趣     
公元1074年9月,苏东坡自杭州通判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市)。次年,苏东坡便派人“伐安丘、高密之木”,凿马耳、常山之石,鸠集修筑新台。超然台建成后,苏东坡便时常引朋携僚于台上,饮酒赋诗,借台“超然”。熙宁九年中秋,他于超然台上与家人朋友设宴,饮酒赏月,作出了咏月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成为千古绝唱。依据史料推本溯源,其词之所以迸发出如此高亢之音调,磅礴之气势,以至成为他在密州诗词创作之顶巅,与当晚发生的两件事有一定关系。其一,苏东坡当晚邀请的客人中,有位诗人赵果卿,入席前,他戏逗东坡小儿子苏迨道:“龙王的孩子会浮水,诗人的孩子能吟诗。” 要苏迨念一首咏月诗。苏迨随口读出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果卿不让,专要念其老爸的。谁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苏东坡在一旁有些尴尬地说:“我还没有写过这样的  相似文献   

18.
卢茂村 《农业考古》2001,(1):285-287
鹅属于脊椎动物鸟纲水禽目,它是从野雁驯化来的。鹅是食草的水禽,凡是有草地和水源的地方均可放养。我省河川纵横,港汊交错,水草丰茂、鱼虾众多,更适于放养鹅群。中国鹅的祖先系鸿鹄(天鹅)驯化而来,古为一族。鸿鹄高翔,被喻作志向远大。汉高祖《鸿鹄歌》云:“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中国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在农村劳动时,曾对其穷伙伴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穷兄弟不以为然,他则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耶?”公元前五十九年王褒著“僮约”中,曾记有“牵犬贩鹅,武都买茶”之句,这是说在距今二千多…  相似文献   

19.
?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引用晏同叔的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达三次之多,由此可研究王国维评论的情感倾向与特征。结合王国维评论的内容,将“昨夜西风”句与《蒹葭》相比较,知其对于“昨夜西风”的理解是“悲壮”而忧愁的;同时,他将此句作为忧生的例子与人生“三境界”的第一境,可发现王国维钟爱此句的原因在于他自身有难以排遣的忧生之思,这在他自己的诗词创作上体现得也十分明显。可见王国维评论有偏爱情感丰沛的诗词与忧生的文学内容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紫砂器的历史不很久远,从文献记载和至今发现的实物看,开始于明代中期,约16世纪初。紫砂器的使用范围也不很广泛,主要产品是茶壶,有些文献干脆用“宜兴壶”一词来代指紫砂这一品种。关于紫砂器的记载很多,有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许次纾的《茶疏》、张岱的《陶庵梦忆》、陈贞慧的《秋园杂佩》、清代周澍的《台阳百咏注》、吴骞的《阳羡名陶录》、张燕昌的《阳羡陶说》、李渔的《闲情偶寄》、李斗的《扬州画舫录》、民国时期李景康、张虹的《阳羡砂壶图考》等等,多是文人笔记。常州府、宜兴县的志书中也多有记述。在记录紫砂器历史、工艺、造型、工匠的同时,文献中还充满着对它的赞美之辞、说它“朴雅坚栗,妙不可思”、说它“上者至与金玉等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