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海宁市桑螟的发生特点、变化趋势和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桑螟发生对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影响较大,桑螟世代数的增加,加大了对春季蚕种生产的影响.桑螟幼虫期与养蚕期重叠,防治适期要求精准.根据桑螟容易暴发成灾,越冬环境复杂,成虫趋光性较强等特点,提出了冬春采取室内人工捕捉、回山消毒和封园治虫控制越冬基数,春季越冬代桑螟羽化期在桑园用灯光诱杀成虫,错峰饲养原蚕,春蚕期桑园中如暴发桑螟用24%溴虫腈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进行防治等以春季蚕种生产防微“控毒”为目标的桑螟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1999年以来,我县桑园秋季的主要害虫桑螟,一直影响着我县的蚕种和蚕茧生产。桑螟幼虫不仅与蚕争叶,而且使受害桑树叶质下降,蚕食下虫口叶后,蚕体抗逆性减弱而引发蚕病;桑螟还带有微粒子病,与蚕发生交叉感染。实践证明,当年秋季“桑园螟虫多,蚕室蚕病多”。笔者从1999年至2005年七年中对桑螟在我地暴发三次的过程进行了调查分析,对桑螟的预警有了更深的了解。1桑树害虫暴发的原因1.1虫源据调查,我地桑园内可查见的害虫达40多种,造成经济危害10余种,在同地区当年危害严重的至多2~3种。近几年来我县桑园秋季一直有桑螟的虫源存在,并在4、5代发…  相似文献   

3.
<正> 我县部分乡镇大量暴发桑螟危害,桑螟株危害率达100%,梢危害率达90%以上,造成叶质极差。据调查好叶率仅在20~30%,严重影响了家蚕的体质,又因低温诱导作用,桑螟病害对蚕体交叉感染,造成部分农户家蚕暴发了细菌性肠道病和细菌性中毒症。为此,我们在晚秋进行了桑螟虫害叶养蚕试验。  相似文献   

4.
1999年秋盐城市的射阳、盐都、建湖、城区四县(区)发生了多年来罕见的桑螟大暴发。射阳县的特庸、盘湾、兴桥,城区的永丰,盐都县的葛武5个乡(镇)桑园亩虫口密度达7~11.4万头,其它乡镇桑园每667m2达4万头左右,最多枝条有虫137头,片叶有虫18头,最多田块667m2虫量达15.2万头,危害猖獗成灾。许多蚕农担心无叶饲养秋蚕,部分蚕农将已订的蚕种退掉。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进一步加强测报工作,及时采取得力的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虫情,减轻了危害,保证了秋蚕用叶。二 桑螟的发生规律 桑螟卵块太小,幼…  相似文献   

5.
一、桑螟危害特点 桑螟,俗称卷叶虫、青虫等,是我区桑园主要害虫之一.桑螟一、二龄幼虫在叶背叶脉分叉处及芽苞内取食,三龄幼虫吐丝缀成卷叶或叠叶,隐藏其中咀食叶肉.桑螟暴发时,可造成桑园片叶所剩无几,不仅影响产叶量,其排泄物还污染叶片,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引发蚕病.  相似文献   

6.
一、桑螟危害特点 桑螟,俗称卷叶虫、青虫等,是我区桑园主要害虫之一。桑螟一、二龄幼虫在叶背叶脉分叉处及芽苞内取食,三龄幼虫吐丝缀成卷叶或叠叶,隐藏其中咀食叶肉。桑螟暴发时,可造成桑园片叶所剩无几,不仅影响产叶量,其排泄物还污染叶片,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引发蚕病。  相似文献   

7.
李松  滕飞  邓昌敏 《蚕学通讯》2010,30(4):47-49
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俗称青虫、卷叶虫、油虫,属鳞翅目螟蛾科,以幼虫期形态食危害桑叶,属桑树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翠屏区发生桑螟危害比较普遍,严重影响着蚕桑生产,给蚕农带来较大的损失。笔者通过近两年来对我区主要蚕区的桑螟危害进行了深入了解和调查后认为:若能及时全面掌握病虫信息  相似文献   

8.
潼南县近年桑瘿蚊危害猖獗。据1991年观察调查:桑树株危害率100%,新梢止芯率60~80%,造成春叶减产30~35%,春茧减产48%。为防止桑瘿蚊再度成灾,于1992年3月建立了桑瘿蚊测报体系,从3月下旬至5月中旬,隔日在田间剥芽查虫,调查有虫芽数和100芽虫口数。4月8日为第1代幼虫的最大虫量日,占其50%虫量的调查日期为4月6日,定为幼虫孵化高峰期。根据四川桑瘿蚊第1代的世代经过29天左右,预报了第2代桑瘿蚊幼虫的最佳防治时期为5月1~5日,并根据有效基数预测法,推测出第2代桑瘿蚊发生量足以成灾。为此,及时组织了防治;又通过田间剥芽实查:证实了第2代桑瘿蚊发生期和发生量的预测基本准确。药剂防治调查证明:用40%乐果乳油500倍液喷梢头,其防治效果因喷药次数而异,在孵化始盛期至高峰期只喷药1次者。为44.56%,连续喷药两次者为88.24%。  相似文献   

9.
桑螟的生活习性及其天敌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俗名油虫、青虫、卷叶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国内蚕区都有发生,湖州地区一般9~10月份第5代为害最烈.桑螟作为一种常见桑园害虫,在发生上往往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其来势之凶猛,危害之严重令人卒不及防,尤其第5代桑螟一般正处于中秋蚕期,给桑园防治带来极大困难,往往任其危害,常暴发成灾.有鉴于此,为了探索桑螟的年生活史、习性及其天敌,了解其消长规律,用于指导桑螟的防治.笔者自1998年起进行了3年的观察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桑螟发生规律及规范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正>桑螟、俗名青虫、油虫、卷叶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桑螟是我市秋季桑园的主要害虫之一.幼虫取食桑叶叶肉组织,仅留一层白色表皮,为害严重时,整株桑树叶肉食尽,导致桑叶减产.1990年9月第5代桑螟在我市大暴发,局部田块亩虫量达10万头以上,造成秋叶大减产,千余张秋蚕因无叶而倒蚕,损失惨重.为此我市从1990年至今,一直重点调  相似文献   

11.
周全宽 《四川蚕业》2020,48(2):43-45
<正>桑螟是荣县秋蚕期危害最严重的桑树害虫。危害严重时,株危害率达100%,枝危害率达70%,几乎无可采摘的桑叶。荣县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因桑螟危害严重造成严重损失的悲剧。当年,桑螟比当季饲养的正秋蚕先进入五龄期,桑叶被吃得只剩粗大叶脉。正秋蚕五龄时无叶可  相似文献   

12.
经过近年对淅川县蚕区桑瘿蚊的发生和防治调查,得出桑瘿蚊各代幼虫危害高峰期。用40%乐果乳油或虫螨克(阿维菌素)防治桑瘿蚊第1代成虫,控制虫口密度,夏伐后在桑园地面施入3%甲基异柳磷,杀死土壤中部分桑瘿蚊幼虫或蛹,加大夏蚕饲养量,及时疏去桑树下部卧伏枝,并采取隔行采叶的措施,促使桑园通风透光,降低了桑瘿蚊危害。  相似文献   

13.
桑蓟马 (Pseudodendrothrips Mori Niwa)属缨翅目、蓟马科,又名"举尾虫",体形微小、能飞善跳、食性杂,主要危害桑树,但也可危害多种蔬菜、杂草,在我国各蚕区普遍发生.近两年来,由于通州市夏秋季持续高温干旱,桑蓟马对桑树的危害呈日益加重之势,成为影响通州蚕区秋蚕用叶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桑尺蠖(Phthonandria atrilineata Butler)属鳞翅目、尺蠖蛾科,别名造桥虫、弓腰虫等,是危害桑树芽叶的重要害虫之一。在正常年份,睢宁县李集镇桑尺蠖以2~4龄幼虫在桑树枝干隙缝或附于枝条背面越冬,具较强的耐寒能力,越冬成活率高。由于越冬虫龄不同,翌年越冬代桑尺蠖的个体间发育开差较大,甚至最多可以相差到40 d以上,从第1代起,各代桑尺蠖幼虫发生期就比较悬殊,世代重叠严重,直接导致桑园内桑尺蠖不间断地发生危害,防治困难。1李集镇桑尺蠖发生规律1.1发生世代桑尺蠖在李集镇1年发生4代,每代个体间发  相似文献   

15.
有利于生产细纤度茧子的抗保幼激素(KK-42)的实用化,因而进行了投放抗保幼激素的方法和投放后的饲育条件与三眠蚕发生及其幼虫、茧质关系的研究。材料与方法供试时期是1986年春蚕5月10日收蚁,早秋蚕7月18日收蚁。设立喷雾丙酮为对照区,而试验区设有幼虫体表喷雾区(在3龄蚕座上直接喷抗保幼激素到幼虫体上),桑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县于1985年秋在赵墩乡彭湖村尤东组首次发现桑瘿蚊危害。在1987年10月全县普查时,蔓延到了15个乡镇、89个村的9189亩桑园,占全县桑园的36.8%,受害严重的桑园平均条长仅有73厘米,桑树出现3~4级分枝。据1987年调查,桑瘿蚊幼虫在我县一年内出现六次危害高峰。虫情第一高峰期为6月24~27日,第二高峰期为7月17~19日,第三高峰期为8月3~5日,第四高峰期为8月16~18日,第五高峰期为9月2~5日,第六高峰期为9月22~26日。其中第一次虫口密度低,第六次气温下降,虫的活动办差,危害较轻。主要危害期是第二第五次,且有明显的世代重迭现象,一芽中既有  相似文献   

17.
2003年秋如东县丰利镇330hm2桑园发生了斜纹夜蛾为害,其中尤以135hm2育71?鄄1桑园危害最为严重.如月河村11.86hm2丰产片发生虫害,9月初大部分桑树枝条顶部的4~6片桑叶被吃光,仅剩下中粗叶脉,严重影响了桑叶产量,有的农户因此减少或放弃了早秋蚕的饲养.由于虫口叶增加,虫粪严重污染桑叶,增加了虫蚕交叉感染,使早秋蚕的发病率增加.据调查,100株桑树的斜纹夜蛾虫量高达1.15kg.  相似文献   

18.
周林巨 《蚕业科学》1997,23(1):62-63
桑螟(DiaphaniaPyloalisWalker)是我国蚕区夏秋期的主要害虫,不少年份7月下旬桑螟第2代幼虫密度并不高,8~9月间遇多雨湿润的气候,往往暴发成灾,严重影响秋蚕的饲养。笔者于1995年夏秋期进行了桑螟不同密度为害损失率和污染率的测定,制订防治指标,为控制桑螟暴发提供依据。1调查、测定与统计方法1.1第2代桑螟幼虫密度调查1995年7月底在牌头镇马家弄村,安华镇溪北村调查了桑螟发生程度较轻(一级)、中等(二级)、严重(三级)的桑园三块,以0.67hm2为1小区,重复3区,计9小区,共6hm2。1.2损失率与污染率测定。9月底先调查各…  相似文献   

19.
于永霞 《广西蚕业》2002,39(3):49-49
桑螟在我国蚕区均有发生 ,为害多在夏秋时期 ,幼虫吐丝缀成卷叶或叠叶 ,虫藏其中 ,咀食叶肉 ,仅留叶脉及上表皮 ,形成灰褐色透明薄膜 ,久之破裂成孔 ,群众称“开天窗”,9~ 1 0月份为害严重致整株桑叶枯黄 ,影响秋蚕饲养。另外桑螟排泄物污染桑叶 ,影响叶质及饲蚕 ,还易导致蚕病发生。桑螟在各地均是后期发生 ,数量多 ,为害严重。常为害桑叶的还有桑蓟马、毛毛虫等 ,可以一起防治。防治方法 :用药剂 50 %乐果乳油或 80 %敌敌畏乳油各 80 0~ 1 0 0 0倍防治 ,农药残留为 4~ 6天。为安全起见 ,可于喷药后 5到 6天 ,采少量叶子试喂 ,确无中毒…  相似文献   

20.
一、桑螟危害特点桑螟,俗称卷叶虫、青虫等,是我区桑园主要害虫之一。桑螟一、二龄幼虫在叶背叶脉分叉处及芽苞内取食,三龄幼虫吐丝缀成卷叶或叠叶,隐藏其中咀食叶肉。桑螟暴发时,可造成桑园片叶所剩无几,不仅影响产叶量,其排泄物还污染叶片,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引发蚕病。二、桑螟发生规律桑螟发生正常年份,以南宁市为例,3月9日左右在田间可以见到第一代幼虫,以后每隔一个月发生一代,从5月份开始世代重叠,虫口密度急剧增加。7月份大部分桑园夏伐后,受食物和农事活动的影响,田间虫源大量被清除掉,少数桑螟转移到失管桑园或野桑上伏夏,9月中、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