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棉花黄萎病的产量损失和模型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小区接菌试验及统计分析表明:棉花黄萎病始花期的病情指数与棉花产量损失的相关性最强。在一定范围内种植密度愈高,群体间的补偿作用愈显著,适当密植是弥补损失的一项措施。还表明生病主要通过减少单株结铃数影响产量,绒长亦受到影响,而对单铃重、衣分影响不火。用多元回归法选取始花期病指(X2)与密度(X4),建立的产量损失预测式为:
L=1-exp[-exp(1.028LnX2-0.000157X4+0.9967)],r=0.8643,SLX=0.079。  相似文献   

2.
[目的] 明确黄顶菊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方法]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不同密度黄顶菊对棉花出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 黄顶菊发生密度在40株/m2下,对棉花出苗和苗期生长没有影响,但对棉花中、后期生长有严重抑制作用,导致棉花株高低、茎秆细、现蕾晚、蕾铃少,部分植株死亡。黄顶菊对棉花产量影响比较大,在1~40株/m2下,棉花产量损失32%~95%。棉花产量损失(YL)与黄顶菊发生密度(Dw)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L=66.230 4Dw/(1+66.230 4Dw/100),R=0.977 9。[结论] 黄顶菊对棉花中后期生长及产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棉田黄顶菊的经济阈值及竞争临界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黄顶菊是近年在我国发现的外来入侵植物,在河北省已进入农田.为明确黄项菊在棉田中的经济危害允许水平、经济阈值以及竞争临界期,采用添加系列试验和模型拟合的方法,在田间条件下研究黄顶菊不同密度对棉花的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黄顶菊的竞争干扰下,棉花的叶面积指数、田间透光率、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棉花产量均随黄顶菊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当黄顶菊密度为5株/m~2时,叶面积指数、田间透光率、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显著低于无黄顸菊对照;当密度为2株/m~2时,棉花产量显著低于无黄顶菊对照.对数函数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黄顶菊密度与棉花产量损失间的关系(γ=22.79 lnx十9.0277,R=0.9759).棉田中黄顶菊的经济危害允许水平为0.66%~3.06%,经济阈值为0.69~0.77株/m~2,与棉花的竞争临界期为棉花播种后5.15~83.13天.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田杂草发生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39 000~63 000株/hm~2对春玉米和夏玉米田间杂草数量和生物量、玉米株高、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春玉米田总杂草的数量,春玉米田和夏玉米田总杂草的生物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呈逐渐降低趋势;春玉米的株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高,夏玉米的株高变化不明显;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的产量呈现增加趋势,尤其是种植密度较低时,春玉米的产量增幅明显。因此,在四川省适当提高玉米的种植密度既可以降低田间杂草发生量,又可以增加玉米产量,但春玉米种植密度不宜高于57 000株/hm~2,夏玉米最高可达63 000株/hm~2。  相似文献   

5.
不同密度水平对覆膜棉花田间小气候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棉花群体结构对棉田小环境的影响状况,确定不同密度对产量影响的内在因素,进行了不同棉花密度田间小气候测定试验.研究表明:密度不同棉花的植株形态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大田的光、温、热等气候因子也会跟着改变.随着密度的增加不同层次的透光率均有减小趋势,盛花后最小的透光率仅为10%左右.土壤水分方面,密度过小地表散失严重,密度过大叶片蒸腾过多耗水量大,而18万株/hm2密度更能充分利用水分.不同层次的温湿度上,密度过小叶片蒸腾水分易散失,密度过大散失虽慢但蒸腾多,所以也是中等密度18.0和22.5万株/hm2处理好,不过各处理温度变化较小.产量上,随密度增加,产量先增大后减小,18.0万株/hm2处理最高,平均产量为3 247.4 kg/hm2.  相似文献   

6.
李婷  宋爱颖  张世杰 《杂草科学》2011,(4):42-43,57
不同密度的早熟禾对小麦产量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早熟禾密度在20株/m2以下时,对小麦产量无影响;小麦产量损失率与早熟禾密度的最佳回归模型为韦布尔函数y=29.592 6×{1-exp[-(x-36.190 5)/644.682 8]0.843 597}。早熟禾的经济危害允许水平3.42%,防除阈值为89.9株/m2。  相似文献   

7.
于2021—2022年在76 cm等行距种植方式下,采用裂区设计,设种植密度为主因素,分别为15.00(M1)、20.25(M2)、25.50万株·hm-2(M3);缩节胺用量为副因素,分别为195 (D1)、390 (D2)、585 g·hm-2(D3),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与缩节胺用量对棉花株型结构、籽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以筛选适宜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棉花产量提高的种植密度与缩节胺用量组合。结果表明:缩节胺用量相同时,降低种植密度会提高棉花株高7.09%~21.66%、茎粗4.36%~13.02%、株宽5.76%~18.69%,增加果枝始节高度、主茎节间长度、果枝数和果枝长度;种植密度对果枝始节位与果枝夹角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相同时,降低缩节胺用量会增加棉花株高7.01%~21.83%、株宽4.61%~9.01%、果枝数1~2台,并有效增加果枝始节高度、果枝始节位、主茎节间长度、果枝长度与果枝夹角,但会降低棉花茎粗3.39%~8.30%。籽棉产量随密度与缩节胺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M2D2处理籽棉产量最高,两年分别为6 6...  相似文献   

8.
玉米不同密度下间作大豆控草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贵州主要种植的玉米品种黔单16和大豆品种黔豆2号为材料,开展不同密度下玉米间作大豆控草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种植密度在4.2万~5.55万株/hm~2按1∶1间作大豆对杂草的株抑制率为37.43%~50.30%,鲜质量抑制率47.79%~52.96%,在该密度范围内,抑制效果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玉米单作下田间杂草冠层平均光合有效辐射(PAR)为330.07~698.13μmol/(m~2·s);间作模式田间杂草冠层平均光合有效辐射(PAR)为73.27~108.33μmol/(m~2·s);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各种植模式田间光合有效辐射(PAR)逐渐降低,间作模式光合有效辐射(PAR)普遍高于玉米单作模式,这可能是抑制田间杂草生长的主要原因。在产量上,玉米单作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玉米产量相对稳定,大豆产量随玉米密度增加而增加。在玉米种植高密度下玉米单作产量高于间作模式,但间作模式经济效益高于玉米单作种植模式,以玉米-大豆5.55万株/hm~2密度下田间作物产量经济效益最高。因此,作物合理间作和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控制杂草生长,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生理特性及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本试验以玉米‖棉花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置3种种植模式处理,分别为单作玉米、单作棉花、玉米‖棉花。通过对作物株高、叶绿素含量、田间温湿度、根系长度变化及产量等的测定,探究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的生长状况及土地当量比。结果表明:单作玉米功能叶叶片平均SPAD值高于间作6.78%,间作棉花功能叶叶片平均SPAD值高于单作1.12%。玉米间作株高平均增长率为83%,单作平均增长率为82.9%,表明了玉米间作模式更有利于株高的增长;单、间作玉米田间温度分别为30.9℃、32.47℃;单、间作棉花田间温度分别为31.6℃、32.95℃,间作模式在一定程度影响根系分布,不同土层间作作物根长显著增加4.7%。  相似文献   

10.
棉花受棉铃虫为害后的补偿效应及其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四因子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的试验结果,建立了以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单株成铃及单株产量为目标函数,考虑种植密度、果枝数、模拟被害蕾(7月上旬)和被害幼铃(8月上旬)四决策变量的数学模型。模型行为反应表明:低密度(小于2千株/亩)或高果枝数(大于16个/株)条件下棉花补偿能力衰退;被害蕾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有增产作用;被害幼铃的变化对产量的影响较大;但相对来说,密度和果枝数是影响产量的两个主要因素。模拟计算表明:允许蕾被害584—656个/百株和幼铃被害187—225个/百株,并配以密度4360—4520株/亩和果枝数14.4—15.06个/株的措施,可获取亩产皮棉95公斤以上。最后给出了不同农艺措施下棉花的损害函数。  相似文献   

11.
高密度对陆地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常规管理下 ,2 0 0 2年在塔里木盆地北缘尉犁县 ,对陆地棉高种植密度为 18× 10 4株 /hm2 ,2 2 .5× 10 4株 /hm2 ,2 7× 10 4株 /hm2 的皮棉产量和棉纤维的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密度对皮棉产量影响显著 ,皮棉产量随密度增大而下降 ,产量与密度呈负相关。在栽培密度为 18× 10 4株 /hm2 时皮棉产量最高 ,为 2 6 75kg/hm2 。棉花内在品质的主要指标纤维长度、纤维强度、整齐度、马克隆值也有随密度增大而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荞麦田杂草,研究不同密度(B1:95万株/hm~2,B2:145万株/hm~2,B3:195万株/hm~2)和行距(A1:20 cm,A2:30 cm,A3:40 cm,A4:50 cm)对荞麦田杂草抑制情况和荞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密度中随着行距的增大,杂草数和鲜质量增加,而在同一行距中随着密度的增加,杂草数和鲜质量多数表现为减少;荞麦产量在种植密度B2和行距A3时达到较高,为2 596. 7 kg/hm~2;在B2和B3同一种植密度下,行距A4的产量与行距A3没有显著差异,但后者抑制杂草效果更为显著。表明,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和行距有利于控制田间杂草的生长,促进荞麦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棉田恶性杂草田旋花对棉花的危害程度及其竞争临界密度,通过田间杂草密度梯度试验,研究了北疆地膜覆盖棉田田旋花对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田旋花竞争对棉花株高和叶片数影响不大,但当田旋花密度达3株/m~2时,棉花植株鲜重和叶片SPAD值显著降低;田旋花竞争对棉花生殖生长的影响要显著高于对营养生长的影响;当田旋花密度达3~5株/m~2时,棉花蕾铃数为6.5~6.9个/株、单铃重为(5.4±0.2)g/个,产量指标及籽棉产量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田旋花竞争也可降低棉花的脱叶效果,并影响棉纤维马克隆值和成熟度等品质指标。  相似文献   

14.
玉米田杂草生态经济防除阈值及竞争临界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表明 ,玉米的产量损失与田间杂草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 .9988 。关系式为y =-0 .9752 0 .0 785x ,(x为每 1m2 杂草数量 )。玉米田杂草的生态经济防除阈值为 80~ 90株 /m2 。玉米田杂草与玉米的竞争临界期为播后 3 2~ 3 5d ,其中以播后 1 5d前除草增产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5.
紫茎泽兰对茄子产量的影响及其经济阈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有效反映大田条件下,紫茎泽兰对茄科植物生长和产量的直接危害和经济危害允许水平,采用添加系列试验和模型拟合的方法观察了不同紫茎泽兰密度下茄子的株高和产量变化,以及茄子田间透光率和紫茎泽兰水肥积累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当紫茎泽兰密度为1~2株/m2时,对茄子株高、结果数和产量无影响,当紫茎泽兰密度增加到5株/m2以上时,茄子株高、结果数和产量显著降低。紫茎泽兰的株高、对田间透光率的干扰程度和水肥积累量是茄子减产的重要原因。双曲线模型(1/y=-0.0108+0.2083/x)可以较好地拟合紫茎泽兰密度与茄子产量损失间的关系。茄子田间紫茎泽兰的经济危害允许水平为0.192%~1.282%,经济阈值为0.03~0.26株/m2。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扁秆荆三棱不同种群密度对棉花形态指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试验将扁秆荆三棱种群密度设为0?20?40?60?80?100株/m 26个梯度, 在棉花整个生长期每10 d测一次株高?茎粗和主茎节数, 采收期测棉花单株结铃数?单铃重?产量和纤维品质?扁秆荆三棱对棉花株高?茎粗和主茎节数影响随扁秆荆三棱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扁秆荆三棱种群密度为80株/m 2时对棉花第6节果枝以上结铃数和单铃重影响最大, 结铃数和单铃重相对于对照分别减少了2.86个和1.82 g?棉花的产量随扁秆荆三棱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其中扁秆荆三棱种群密度为20株/m 2时影响不大?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棉纤维马克隆值的影响和成熟度的影响?扁秆荆三棱种群密度能显著影响棉花株高?茎粗和主茎节数, 进而对棉花产量产生极大影响?扁秆荆三棱种群密度为20株/m 2时对棉花产量和品质影响不大, 因此应将扁秆荆三棱种群密度控制在20株/m 2以下?  相似文献   

17.
紫茎泽兰对棉花生长的影响及经济阈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在棉田中的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和经济阈值,采用添加系列试验和模型拟合的方法,在田间条件下研究紫茎泽兰不同密度对棉花的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在紫茎泽兰的竞争干扰下,棉花果枝数和单株铃数均随着紫茎泽兰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当紫茎泽兰密度达到60株/m2时,棉花果枝数和单株铃数较无紫茎泽兰对照分别减少了22.1%和57.2%,同时棉花皮棉产量损失率也达到57.2%.棉田田间透光率也随紫茎泽兰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当紫茎泽兰密度为60株/m2时,其透光率仅为3.5%.幂函数模型y=3.049x1.031能较好地拟合紫茎泽兰密度(x)与棉花产量损失率(y)间的关系.棉田采用人工除草和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对紫茎泽兰进行防除时,紫茎泽兰的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分别为8.42%、1.06%,经济阈值则分别为2.68、0.36株/m2.  相似文献   

18.
旱莲草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其防治经济阈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大田条件下旱莲草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和为其防治提供有效经济参数,采用添加系列试验和模型拟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旱莲草密度下水稻田间透光率、水稻株高和产量性状的变化。当旱莲草密度≥2株/m2时,田间透光率显著降低,且随着旱莲草密度增加,水稻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等显著降低,空粒率显著增加,导致产量显著下降。二次曲线模型y=-0.0189x2+2.3546x+2.0819能很好地拟合旱莲草密度与水稻产量损失间的关系。人工拔除方法和10%苄嘧磺隆WP防除旱莲草,其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分别为22.22%和4.67%,经济阈值分别为9.3株/m2和1.1株/m2。  相似文献   

19.
高密度种植下棉花群体质量主要指标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的尉犁县,在相同的气候、土壤质地、肥水条件下,对18×104株/hm2,22.5×104株/hm2,27×104株/hm2三种高种植密度下棉花群体质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密度为18×104株/hm2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密度,单位面积皮棉产量下降,三种栽培密度下以18×104株/hm2的棉花群体质量主要指标单位面积总铃数、铃重、结铃率、干物质累积、叶面积系数最优。试验结果证明,现行常规管理模式下,塔里木盆地东北缘棉区,高肥力棉田棉花种植密度不应超过18×104株/hm2。  相似文献   

20.
稗草影响后季稻产量预测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肥水等相同的条件下,影响后季稻产量损失的主要因子是夹稗穴率(x_1)和稗草分蘖株数(x_2)。夹稗率高,稗草分蘖株数多,则后季稻产量损失就随之增加。后季稻分蘖末期产量损失率预测式为y=0.7648+0.1591x_1+0.0728x_2,后季稻抽穗期产量损失率预测式为y=1.0025+0.2014x_1+0.0704x_2。经历次资料检验,2个预测式的平均误差率分别为12.2%和13.5%。1984—1985年大田应用结果表明预测式的准确率达8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