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燕春 《猪业科学》2023,40(2):105-108
<正>1意义初产母猪的繁殖性能决定了整个母猪群的终身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定时人工授精是批次生产中较为简单的繁殖技术,在批次生产管理中发现两种改进的定时人工授精方案可以提高初产母猪的发情率和产仔率,这一项新的技术应用可能会提高养猪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饲料工业》2017,(3):58-60
试验旨在研究玉米赤霉烯酮在玉米及其结构中的污染分布规律。试验收集全国10个省(市)玉米共180批次,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初筛和液质联用仪验证两种方法测定胶质玉米和粉质玉米完善粒(种皮、胚、胚乳)、霉变粒和不完善粒中的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含量。结果表明:两种玉米结构中胚的毒素含量最多,种皮其次,胚乳较少;霉变程度与毒素含量无明显相关性;不完善粒的筛下物毒素含量明显高于筛上物。因此去除玉米中胚芽或过筛能有效降低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影响动物免疫效果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福兴 《畜牧兽医杂志》2012,31(1):93-93,95
在动物免疫监测结果分析上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不同批次疫苗接种同一畜禽,两次产生抗体效果不同。同一批次的疫苗接种不同畜种,免疫抗体监测效果不同(如口蹄疫A型、O型双价疫苗接种牛和羊);同一批次的疫苗接种同群畜禽,产生抗体效果也不同(如Ⅰ系新城疫疫苗接种同群同舍同批禽);同一批次的疫苗接种不同区域畜禽,区域动物产生抗体差异明显。有的抗体监测甚至没有抗体,通过免疫效果分析,对影响动物免疫效果的因素做如下几方面的探讨,以供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4.
带穗玉米与象草混合青贮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6月下旬和11月上旬,分两批次利用蜡熟期全株玉米与象草进行混合青贮试验.结果表明,两批次混合青贮饲料制成率分别达91.3%和95.1%,青贮饲料品质均达优良等级;混合青贮饲料较单一象草青贮料营养价值提高,适口性好,牛采食量增加.  相似文献   

5.
牛贤云 《猪业科学》2021,38(6):34-37
批次化管理应用最早源自工业批次化管理,应用在畜牧业逐渐转化成母猪等畜禽批次化生产管理。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是利用生物技术,根据母猪群大小进行批次生产,达到同期发情、同时排卵、同时配种和同时分娩的目的,是一种提高猪场母猪群繁殖性能的高效管理体系。近两年来非洲猪瘟给中国生猪养殖行业造成巨大损失。由于母猪批次化生产对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效益提高、降低成本等方面与母猪连续生产模式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母猪批次化生产在全国得到迅速推广。  相似文献   

6.
2004年6月下旬和11月上旬,分别两批次利用蜡熟期全株玉米与象草进行混合青贮试验。结果表明,两批次混合青贮饲料制成率分别达91.3%和95.1%,青贮饲料品质均达优良等级。混合青贮饲料较单一象草青贮料营养价值提高,适口性好, 牛采食量增加。  相似文献   

7.
根据母猪所处的不同繁殖阶段,对猪场内存栏母猪进行科学规划,并利用现代化生产技术进行干预处理,使同一母猪群达到同期发情、定时输精、同时产仔的批次化生产。本研究于2018年6月份开始对凌源市两个养殖场内八个批次猪群进行了"批次化生产"技术应用试验,结果显示,该项技术看似高难,实则技术简单,易操作,给养殖户管理猪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深受养殖户欢迎。  相似文献   

8.
台湾牛蛙感染霍乱弧菌的检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从台湾进境的食用牛蛙中多次检出霍乱弧菌,其中O1群霍乱弧菌6批次,非O1和非O139群霍乱弧菌2批次,经、血清学和噬菌体试验确定这些O1群霍乱弧菌均为稻叶型非流行株,动物实验表明这些菌株对小鼠有较强的致病力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9.
正批次化生产逐渐走进养殖者的视线,也有不少企业在推行批次化生产管理,本文主要总结概括了批次化生产的由来以及批次化生产的优缺点,以加深人们对批次化生产的理解。批次化生产管理有利有弊,具体如何选择需要考虑猪场的建设布局、人员配置、生产目标以及猪群情况综合考虑,不可草率行事。  相似文献   

10.
对48批次大豆粕、40批次的玉米原料进行概略养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中的粗纤维入及粗脂肪的含量变异较大,其他指标相对稳定;大豆粕中粗蛋白含量较稳定,而粗脂肪的变异最大。根据国标对玉米及豆粕等级的划分标准,有近70%的玉米、大豆粕原料为等外。营养成分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大豆粕中的粗脂肪含量与粗脂肪及粗灰分有较强的相关(r=0.76),玉米的粗蛋白含量与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的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和0.86,但水分与其他营养指标的呈弱相关。  相似文献   

11.
杨光 《养猪》2022,(2):74-78
规模猪场5周批次化生产模式是一种高效的生产管理体系,是彻底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5周批次化生产是依据母猪群的大小合理划分批次,批次间间隔分明有规则,并利用生物技术和管理手段使批次内母猪达到同期发情、同期配种、同期分娩,并且仔猪断奶、免疫接种和生猪出栏等形成批次化.有规划地将同一批次(生长阶段和日龄相同)的猪只饲养在一个圈...  相似文献   

12.
<正>在实际配怀生产环节中,规模猪场的繁殖母猪群的生产力是不均衡的,要做到母猪产能均衡,对母猪实行批次化管理是一项重要的手段。1 批次化生产的定义批次化生产是将原有每天或每周配种、分娩、断奶、销售育肥猪的连续式生产管理模式,改为将母猪根据批次间隔进行分群,并利用生物技术实现同批母猪的同期配种和同期分娩,生产工作间隔分明且有规则地完成。  相似文献   

13.
<正>20世纪40年代东德首次提出了猪场批次生产理念,随后法国、荷兰、丹麦等欧洲养猪强国陆续开始实施“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且逐渐发展出了多种批次化管理模式,并渐渐成为欧美猪场主流生产管理方式。根据实际生产中批次间隔时间的不同,又可以将批次生产划分成1周批,2周批,3周批,4周批,5周批等。批次化生产因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猪群健康度,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随着国内养猪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规模化猪场尝试使用批次化的生产模式来管理猪群,特别是非洲猪瘟疫情后,批次化生产具有的一系列特点正适合更加严格的生物安全要求。本文通过6个平行试验,重点研究了应用批次化技术控制母猪的同期分娩、同期发情,以及后备猪的整体入群,并试图找到一种最优的批次生产控制方法。结果表明,批次化生产对实现母猪同期分娩、提高分娩率、提高产仔数等相关性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减少工作及人员与猪的接触频率,降低疫病的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5.
刘向东 《猪业科学》2022,39(6):52-54
近年来,受非洲猪瘟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影响,我国养猪业正面临着重大升级变革,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猪场迅速崛起,随之而来的批次化生产管理模式在猪场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养猪生产效率。所谓的批次化生产即依托现代生物技术,依据猪群规模大小,将母猪群分批次进行同期发情配种、同步分娩以及同期断奶,执行同批次全进全出的节律性生产,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标。与传统的每天都要进行断奶、查情配种、上产床的生产模式相比,批次化生产模式优势明显。同一批次母猪的全进全出管理可减少疫病传播的风险,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猪场的生物安全。批次化生产可以节约人力等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此外,批次化生产还可以提升母猪的生产成绩,同期分娩和断奶可以提高仔猪的整齐度。总而言之,批次化生产一方面可以提高母猪繁殖效率、仔猪整齐度和猪场生物安全等级,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和疾病发生风险,从而有利于提高猪场的整体经济效益。然而,想要做好批次化生产仍需要把握关键的生产管理要素。  相似文献   

16.
猪场批次化管理中国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猪场批次生产,就是将原有的连续生产模式即每天都有配种、分娩、断奶,转换为在集中的时间内完成,且间隔分明有规律的生产模式。批次化生产具有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减少预防性药物的使用、提高员工的劳动效率、降低成本等诸多优点。猪场的批次化管理已在欧美等养猪发达国家沿用了十几年。国内的猪场的批次化管理这几年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17.
张兴会 《饲料工业》2012,(24):25-27
玉米是家禽饲料中最主要的能量原料,大部分养殖者和营养学家都认为其营养价值稳定。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玉米中的水分、淀粉、油脂、纤维素、蛋白质以及氨基酸组成都因品种、产地、收获期以及收获后的干燥处理工艺而异。因而不同批次玉米基础日粮的营养成分差异很大,饲料成本也因之产生高达  相似文献   

18.
母猪批次化生产模式是利用现代化的生物技术,根据不同类别母猪繁殖生产群体的规模大小,分别对其进行批次化生产和管理,以达到同时期发情、同期排卵、同期配种和同期分娩的目的。批次化生产将原有的连续式管理模式(即每天或每周都有断奶、配种、分娩及销售)的工作,改为在短时间内完成,且间隔分明有规则,便于全进全出的管理方式的实行。这种批次化生产模式将猪群形成批次来管理,有助于实现整体的饲喂管理、免疫接种、查情、配种、妊娠检测、转舍和分娩等;同一批次出生的仔猪也便于统一饲养管理和免疫,利于促进生产的均衡性,提升猪群的整齐度以及设施设备的利用率,提高生物安全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为切实提高养猪业的发展水平,在借鉴妊娠母猪批次化管理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后备母猪批次化管理的应用优势,并提出了在后备母猪上的精准实践应用,为从根本上提高猪群生产成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养猪》1988,(2)
沈阳农业大学与石山种畜场于1983—1984年间,经两批次试验证明,在生长肉猪饲粮配方中以高赖氨酸玉米代替普通玉米,减少豆饼配合比例,在饲粮粗蛋白质比标准饲粮组降低4个百分单位的情况下,可获得相同增重和料肉比,而饲料成本明显降低,经济效益提高。所筛选的优良饲粮配方为(%):高赖氨酸玉米62、豆饼9、麦麸13、细米糠5、高粱5、草粉4、骨粉1、贝壳粉0.5、食盐0.5,消化能12.8兆焦耳千克、粗蛋白质11.63%、赖氨酸0.68%。对照组饲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