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东莞市无偿献血者抗-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结果及流行病学资料,为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使用进口第4代ELISA试剂(ELISA1)以及国产第3代ELISA试剂(ELISA2)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东莞市424 064例无偿献血者的血液进行抗-HIV检测,抗-HIV复查呈反应性者送确认实验室用免疫印迹法(WB法)确认。结果抗-HIV阳性献血者121例,阳性率为0.029%;2012年阳性者最多,占0.048%,阳性率逐年上升;抗-HIV不确定者14例;男性多于女性,占88.43%;职业不详占69.42%;外地人居多,占95.87%;121例均为HIV-1抗体阳性;对1例仅出现p24条带的ELISA1(+)/ELISA2(-)抗-HIV不确定者进行随访,结果为抗-HIV阳性。结论应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加强对职业不详献血者的筛查力度;建议使用灵敏度更高的第4代EILSA试剂进行HIV筛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检测与核酸检测技术(NAT)的结果,为制定合理、科学的血液筛查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东莞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样本检测结果,采用医学统计学方法分析ALT阳性率与NAT阳性率的关系。结果两年共检出ALT阳性血样1 560例,阳性率为1.13%。2009年ALT阳性报废率占总报废率的36.33%;2010年则为48.96%。2009年检测出NAT阳性血样58例,占0.09%;2010年共检出85例,占0.12%。143例NAT阳性者中有3例同时检测为ALT阳性。ALT阳性率与NAT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T阳性报废率较高,开展NAT检测不能降低ALT的非正常报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初筛淘汰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探讨采取合适的措施,降低献血者淘汰率,充分利用血源资源。方法:对顺德区中心血站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期间参加机采成分献血者体检合格后,进行机采前初筛检测淘汰情况进行统计,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顺德区中心血站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机采血源初筛总淘汰率为22.65%,淘汰原因从高到低依次为乳糜血、ALT偏高、PLT偏低、Hb和(或)Hct偏低、WBC偏高。结论:重度乳糜血、转氨酶偏高是淘汰的主要原因。针对性对无偿献血者进行宣传教育,降低机采血源淘汰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荆州市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而导致血液报废的原因。方法:检测方法为赖氏法和速率法。结果:性别、年龄对ALT的影响有明显差异。结论:ALT升高与多种因素有关,血站需加强献血前ALT快速筛查,加大无偿献血科普知识的宣传,使献血者自我排查,排除不适合献血的人员,从而提高血液的质量,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佛山市南海区无偿献血检测结果,以便确立最佳献血模式,选择、组织低危人群献血,从而减少乃至防止血源性疾病发生。方法收集2008年1-12月的献血者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及其血液检测结果,运用统计分析比较的方法。结果检测23 486份血液标本,不合格总数为2 009份,不合格率为8.55%。男性献血者总阳检率为10.95%,远高于女性的总阳检率(4.07%);职业为学生献血者的阳性率为4.13%,在各种职业中阳性率最低;献血者学历为高中以上的阳性率均低于学历为初中以下者。结论性别为女性、职业为学生、学历为高文化程度者以上的献血者人群血液质量好。献血者选择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招募安全血源策略中的重要环节,应加强无偿献血宣传,以确保血源安全。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大米通常指通过基因技术获得外源基因的大米品种,相对于传统大米,其核酸组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总结了对于转基因大米安全性的认识——关于转基因大米的食品安全性,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存在部分争议。就转基因大米的核酸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作了综述,指出PCR技术和改进的PCR技术仍然是主流检测技术,但是基因芯片等技术的发展为快速进行转基因大米的检测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随着转基因作物的迅速发展,转基因作物食品大量涌向市场,由于其安全性没有定论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国内外转基因作物食品基于核酸检测技术进行概述,着重介绍目前使用较广泛的检测技术的特点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转基因作物食品严格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信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13(6):78-81
目前,转基因产品检测主要以核酸为对象,特别是外源重组DNA。靶DNA序列的扩增是转基因产品检测的核心技术,如已经广泛应用的定性、定量PCR技术。随着转基因作物种类的增多、种植范围的扩大,已有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已不能完全满足检测要求,如高通量多靶标分析。综述了近年来基于核酸水平的检测新技术,并对其未来应用于转基因产品检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康定市场大米、玉米、大豆各6份样品进行了核酸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康定市场所抽取的大米样品未检测到CaMV 35S,NOS,Bt基因;玉米样品未检测到CaMV 35S,NOS,Bt,Bar基因;大豆样品未检测到CaMV 35S,NOS,EPSPS基因. 相似文献
10.
用核酸探针技术检测脊尾白虾体内的白斑综合症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斑点杂交和原位杂交检测了从病虾池捕获的脊尾白虾体内的WSSV。8尾脊尾白虾的斑点杂交检测阳性率为100%;脊尾白虾胃的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位于鳃区头胸甲处的角化上皮、头胞甲反缘与虾体相连的角化上皮、结缔组织、附肢外的角化上皮、鳃丝的柱状上皮及其腔隙内的血淋巴、肝胰腺小管间的上皮组织及其血窦内的血淋巴、头胸甲的肌肉、造血组织、脊尾白虾精荚之结缔组织细胞、卵巢的结缔组织及其滤泡细胞原位杂交呈阳性。以上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脊尾白虾是WSSV的天然宿主。 相似文献
11.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鉴别和检测家蚕微孢子虫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将家蚕微孢子虫(N.b.)从蚕业生产中流行的10多种病原性微孢子虫中鉴定出来,并对其发病程度进行检测,用PCR技术合成了一段317bp的DNA片段,将其克隆到大肠杆菌E.coli DH5α中,并大量制备该片段,用地高辛(DIG)标记成探针,经点杂交和Southern杂交检测,发现该片段为N.b.所特有。该探针为N.b的特异性检测探针,灵敏度可达1ng DNA水平。对蚕业生产上的带毒蚕蛾和蚕卵的模拟检测证明,该DIG探针可将N.b发病初期的带毒蚕蛾和蚕卵检出,从而可以避免微粒子病的大发生。 相似文献
12.
核酸适配体技术在食品有害物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酸适配体是一段可以特异性识别并结合靶分子的寡聚核苷酸片段,具有亲和力强、稳定性好、易于修饰等特点,已经广泛用于检测、分离纯化和医疗三大领域。基于核酸适配体技术的检测方法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已经应用于小分子、蛋白质、细菌病毒等方面的检测。主要综述了核酸适配体检测食品中有害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食品中最常见的产毒真菌主要包括黄曲霉、赭曲霉、青霉属和镰刀菌属等,能够对人和动物机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甚至死亡.针对产毒真菌检测可在毒素形成早期预测其产毒性能,为前置化干预毒素危害提供技术支撑,概述了近年来应用于食品中产毒真菌检测的常规PCR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和DNA指纹图谱方法、DNA条形码方法等,并对未来... 相似文献
14.
15.
16.
沙门氏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在世界各地的食物中毒中,该菌引起的中毒事件数量位居前列。目前,基于抗原/抗体、核酸适配体、细胞等传感元件的生物传感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沙门氏菌的定量检测中。其中,核酸适配体是一种短的核酸序列,具有特异性强、亲和力高、合成速度快、重现性好、修饰方便等优点。核酸适配体的这些优点可能会取代抗体,成为分析领域中的潜在识别探针。因此,核酸适配体生物传感技术在沙门氏菌定量检测中具有独特优势。主要综述了核酸适配体生物传感技术在沙门氏菌定量检测中的应用研究。首先对沙门氏菌及其常用检测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其次介绍沙门氏菌核酸适配体的SELEX筛选方法,重点对基于核酸适配体的比色、荧光、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电化学等生物传感技术在沙门氏菌定量检测中的应用进行详细论述,最后对核酸适配体生物传感技术应用于沙门氏菌定量检测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对康定市场大米、玉米、大豆各6份样品进行了核酸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康定市场所抽取的大米样品未检测到CaMV 35S、NOS、Bt基因;玉米样品未检测到CaMV 35S、NOS、Bt、bar基因;大豆样品未检测到CaMV 35S、NOS、CE基因。 相似文献
18.
19.
20.
核酸检测技术在农业、医药、环境等多个领域均有广泛应用,传统的核酸检测技术存在设备昂贵、操作复杂和灵敏度低等诸多局限性。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基因 13(CRISPR/Cas13)是一种只靶向 RNA 的新型 CRISPR 系统,能在 CRISPR RNA(crRNA)引导下特异切割单链靶 RNA,并有非特异性的“附带切割”能力。基于 CRISPR/Cas13 的核酸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阐述了 CRISPR/Cas13 系统的类别归属及其亚型,组分特征及其分子作用机制,介绍了基于CRISPR/Cas13 系统的特异性高灵敏度酶报告解锁(SHERLOCK)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综述了 CRISPR/Cas13 系统在病原体检测、耐药突变检测、物种识别和转基因鉴定方面的应用,同时指出了目前基于 CRISPR/Cas13 核酸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