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龙岩市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Dunn)Henry et Thomas〕天然林与人工林的种群分布格局、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柏种群在龙岩市域内7个县(市、区)分布广泛,现存天然林县域分布71.4%,且毛竹林群落类型占99.2%。综合计算,40a人工林平均胸径19.9cm,比天然林大3.6cm,人工林平均树高14.1m,比天然林高2.4 m,差异显著。(2)天然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82种)高于人工林群落(26种)。(3)天然福建柏大径级居多,后续资源贫乏;人工林径级与株数呈正态分布。(4)福建柏林分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人工林,但各层次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低于人工林。因此,必须建立龙岩市福建柏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并采取福建柏与乡土树种等多树种混交方式造林,以增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使群落层次更加丰富,森林群落结构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2.
人工林物种多样性与害虫的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长维  李昆 《林业科学》2006,42(8):109-115
根据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人工林害虫可持续控制的需求出发,对利用物种多样性与系统稳定性控制虫害的可能性、人工林物种多样性与害虫控制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天然林与人工林在抑制虫害能力上的差别进行综述,分析人工林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昆虫物种多样性对害虫控制的影响,认为植物物种多样性主要从植食性昆虫搜寻寄主植物,植物营养的差异对植食性昆虫取食和发育的影响,及种类组成不同的植物群落中植食性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3个方面影响害虫的发生;要通过调节植物群落中昆虫物种的多样性影响目标害虫的种群数量,既要维护其天敌类群的稳定,也要使与害虫处于同一营养层次的其他植食性昆虫有足够的多样性,甚至也要保护和利用中性、中位及顶位昆虫.对人工林害虫的控制,可借鉴天然林自控虫害的原理,采用生态育林、封山育林及生物技术措施,逐步调整林分的结构,提高其物种多样性,增强林分自身的抗虫能力.  相似文献   

3.
闽楠人工林与天然林生长特点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29年生的闽楠人工林和明溪县35年生的闽楠天然林平均木,采用树干解析法,进行闽楠人工林与天然林的生长差异比较。结果表明:29年生的闽楠人工林,其平均树高、胸径、材积生长量明显大于35年生的天然林,人工林的树高年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15年生,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10年生左右,连年生长量和年平均生长量在16~17 a左右相交;人工林、天然林胸径年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同时出现在15年生;人工林材积连年生长量在15年生时达最高峰,天然林则在30年生时达最高峰,人工林与天然林材积连年生长量最大差值出现在15年生,随后差值缩小,到29年生时天然林的材积连年生长量反而略大于人工林,表明天然林具有较大的生长潜力。闽楠人工林经营应处理好立地和密度的关系,才能持续速生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生物特性,通过分析认为,天然林比人工林的稳定性强。  相似文献   

5.
根据多样性原理比较天然林与人工林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生物特性,通过分析认为,天然林比人工林的稳定性强。  相似文献   

6.
7.
云南松天然林及人工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云南省滇中地区云南松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群落结构调查及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干扰较少的云南松天然林具有较为稳定、合理的群落结构,其乔木层优势种群具有较强的自然更新能力和长远的演替潜力,并且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干扰较少的云南松天然林的这些特性均优于干扰较大的云南松天然林,干扰较大的云南松天然林又优于人工林。随着森林起源过程中干扰(人为干扰和自然干扰)程度的逐渐增加,云南松群落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协调平衡能力及自然修复能力相应下降;而入侵种紫茎泽兰的分布范围和数量则相应上升,提示其或可作为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干扰程度和森林健康评价的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8.
楠木人工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都江堰灵岩山楠木人工林纯林为基底,在林内选设标准地(20m×20m),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楠木人工林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层现象明显,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大于灌木层,水麻和小竹叶菜分别为灌木层和草本层中的优势种群;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随楠木人工林种植密度的增大而下降;同时,不同楠木种植密度下草本层的各指数均高于灌木层,表明草本层的生物多样性高于灌木层.  相似文献   

9.
我国天然林与人工林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天然林与人工林的物种组成、生长过程、稳定性、抵抗病虫害能力、地力以及生产力等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我国应实行天然林和人工林并重的经营方针:对天然林资源以利用生态产品为主,严加保护和恢复,并提高科学经营水平;对人工林资源以大力培育并高效发展工业人工林为主,实行集约栽培管理措施,改善群落结构,提高稳定性,保持高生产力.针对不同类型的森林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使森林得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采用林分调查和树干解析法,研究广西阿丁枫人工林生长规律及林木生长与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30 a生阿丁枫人工林胸径、树高以及材积生长量分别为30.1 cm、24.5 m、0.611 74 m~3,6~26 a为胸径和树高的快速生长期,材积的连年生长曲线与平均生长曲线在接近30 a时相交,初步判定阿丁枫材积数量成熟期为30 a;胸径、树高、材积与树龄的拟合模型相关系数均达到0.99以上,胸径最优回归模型为理查德模型,树高最优模型为苏马克模型,材积最优模型是坎派兹方程。林下植被共48种,灌木层物种丰富度优于草本层。灰色关联度显示: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与胸径、树高、单株材积的关联度变化规律一致,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与树高的关联度最大,Shannon-Wiener指数与单株材积的关联度最大。  相似文献   

11.
对安徽省岳西县妙道山国家森林公园黄山松上的散斑壳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现6个种,其中岳西散斑壳系一新种;南方散斑壳,扰乱散斑壳为黄山松上的新记录;针叶树散斑壳,库曼散斑壳,松针散斑壳为国内已记载的种。对新种作了汉文和拉丁文描述,记载了已知种的戽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以马尾松人工纯林为对象,分析其近自然化改造后森林质量变化和树种发育情况,为此类人工纯林的近自然化经营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方法 2007年在广西凭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对马尾松纯林开展近自然改造试验并设置样地20块,其中经营样地16块、对照样地4块;于2007年第一次全面调查获得本底数据之后,冬季执行目标树抚育择伐;2008年春执行6个阔叶树种4种组合的林下补植作业;2016年实施第二次目标树抚育伐;2007年后,每2年执行1次样地复测调查,共获取了7期数据。对7期监测数据的重要值指数、平均胸径和纯生长量等指标进行统计,从树种组成、林分结构、林分生长等方面对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结果 近自然化改造的马尾松人工纯林经过13 a后,林分逐步过渡到异龄复层混交林结构。林下补植的6个树种的重要值均处于前10名,林分中出现了安息香、油桐等树种的天然更新。近自然化改造的马尾松林的林木从5 cm起测径阶到55 cm径阶范围内均有分布,呈现出经营措施促进下快速形成混交异龄林格局的发展动态;而未作处理的对照林分依然呈同龄纯林的径级分布。就生长而言,近自然化改造林分生长量显著高于对照林分,并且林分生长量主要集中于较大径阶林木,实现了林分价值的显著提升。 结论 人工纯林近自然化改造中,调整树种组成是最关键的经营措施;扩大径级结构分布范围是针叶纯林近自然化改造的基本指标;近自然化改造显著提高了森林的生长量和蓄积量;同时促进了土壤微生物发育,改善了森林土壤和生态系统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3.
2006~2013年10月,在云南省新平县建兴乡不同密度人工龙竹林分内设置10 m×10 m样地进行生长情况调查。对竹丛秆龄结构、秆径生长量、竹材产量、发笋率和成竹率、种植效益等进行分析。结果认为,对于人工龙竹林分,不加强抚育管理而使其处于自然生长状态是导致竹林提早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在高密度林分中表现尤为明显。藉此提出高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及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天然红松混交林林隙大小、凋落物放置位置和采样时间对土壤微生物碳(SMBC)的影响,揭示影响本地区SMBC变化的因素,为天然红松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天然红松混交林3种林型的大、中、小林隙内不同位置的土壤表层放置装有红松、椴树、枫桦枯叶的分解袋,并以各自的郁闭林分为对照,在2012年植物生长季的6—9月,每月采集枯叶分解袋下0 10 cm土层土样,采用氯仿熏蒸-K2SO4浸提法测定SMBC。[结果]在椴树红松混交林(TP)内,林隙大小对SMBC的影响依次为小林隙大林隙中林隙;在云冷杉红松混交林(PAP)内,依次为中林隙大林隙小林隙;在枫桦红松混交林(BP)内,依次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3种林型下,采样时间(月份)对SMBC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林隙大小对其影响均不显著(P0.05);枯叶分解袋放置位置对大、中、小林隙内SMBC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结论]不同林型下林隙大小对SMBC的影响排列顺序不同;枯叶分解袋放置位置对天然红松混交林3种林型大、中和小林隙内SMBC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云南松林结构调整对林木生长和土壤性状的影响,为云南松林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森林抚育规程对林分进行结构调整,采用典型取样法对比分析林分结构调整前后土壤性质和林木生长状况的差异。[结果]云南松林结构调整后,(1)结构调整样地单株蓄积量比对照样地提高了近60%,树高和胸径提高幅度均在15%以上,林下天然更新植株数量是对照样地的3.1倍;(2)结构调整后林内植物种类增加,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盖度分别提高了63.3%和22.7%,灌木层和草本层平均高度分别提高了24.7%和17.9%;(3)结构调整样地现存凋落物量显著下降,与对照相比下降了20.4%,土壤表层温度、有机质含量、基础呼吸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显著提高,土壤其他性质参数变幅相对较小。[结论]林分结构调整可显著提高云南松生长量,有利于云南松较大径级林木的培育;促进了云南松林下更新和林下植被发育,有利于林分群落结构的形成;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加速了土壤有机质转化,研究揭示林分结构调整促进了云南松林土壤—植物系统正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细菌肥料对湿地松幼龄林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研究细菌肥料对湿地松幼龄林生长及对土壤养分、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影响,为细菌肥料对湿地松土壤改良的应用提供参考,以期在促进湿地松生长及改良土壤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方法]2016年7月在江西省分宜县山下林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区组,3个处理,分别为细菌肥料处理、基质对照处理及不添加任何肥料的空白对照处理。2017年11月测量湿地松的株高和地径,采用5点取样法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密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水解性氮以及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用Biolog-ECO板分析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结果]细菌肥料显著促进了湿地松幼苗株高和地径的增长,空白对照、基质对照处理和细菌肥料处理地径的相对增长量分别为98.27%、105.53%和123.09%,株高的相对增长量分别为55.69%、66.56%和85.18%,细菌肥料处理和基质对照处理均降低了土壤密度,增加了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以及最大持水量,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但细菌肥料处理的作用更显著。细菌肥料和基质对照均提高了湿地松土壤的有机质、有效磷、水解性氮以及速效钾含量,但细菌肥料处理与空白对照处理之间在4种养分含量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基质对照与空白对照之间只在有机质含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细菌肥料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以及脲酶活性,细菌肥料还使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对6类碳源(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多聚物类、酚酸类和胺类)的利用能力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S)显著提高,基质对照也促进了上述指标的升高,但效果并不显著。[结论]细菌肥料处理和基质对照处理均可以促进湿地松幼苗的生长,提高湿地松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以及水解性氮的含量,同时使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蔗糖酶以及脲酶活性升高,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以及优势度指数,提高了微生物对单一碳源的利用能力以及代谢活性,但细菌肥料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基质对照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以云南省镇沅县思茅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选取云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的14块标准典型固定样地数据,采用分布函数和株数累积分布拟合分析思茅松天然林分直径结构,对思茅松林分的直径分布、树种组成及优势树种等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思茅松天然林分的非空间结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思茅松天然林分直径分布服从韦伯分布,直径变动幅度较大,且小径阶树木株数最多,随着直径的增大,林木株数开始急剧减少,当直径达到一定值时,株数减少幅度渐趋平缓。各龄组的偏度系数均为正值,径阶分布曲线均为左偏;除近熟林外,其他龄组的峰度系数均为正值,径阶分布曲线均为尖顶峰。研究区内思茅松天然林分的树种组成相对单一,虽有一些其他伴生树种,但数量很少,思茅松所占比例最大,为68.66%,相对多度为68.73%,相对显著度为78.15%,相对频度为13.48%,重要值为53.45%。伴生树种主要有红木荷、南烛、麻栎和茶梨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格氏栲天然林凋落物对主要伴生种马尾松种子萌发与胚根生长的影响。 方法 通过探究天然林凋落物不同分解层及浓度浸提液对马尾松种子萌发和胚根生长的化感效应。 结果 表明:(1)影响马尾松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是凋落物分解层,未、全分解层凋落物对马尾松种子萌发无显著作用;半分解层抑制发芽率和发芽指数,促进发芽势。(2)影响胚根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浸提液浓度和作用时间,并受分解层-浓度-时间综合作用,未分解层对马尾松种子整个胚根生长期除1∶5浓度呈抑制作用外,随浓度降低促进作用增强,1∶ 100浓度时促进作用最强;半分解层呈低浓度和高浓度促进,中间浓度抑制;全分解层总体呈促进作用,且随浓度降低促进作用减弱。(3)对应分析表明不同分解层-浓度对马尾松种子萌发无显著相关性,对胚根生长有显著相关性。 结论 不同分解层凋落物浸提液对马尾松种子萌发作用较弱,对胚根生长在低浓度下呈促进作用,高浓度未分解层浸提液有抑制作用,而半分解和全分解浸提液具有促进作用,凋落物化感作用更明显作用于胚根生长。  相似文献   

19.
对江西省大茅山封山育林后的常绿阔叶生林和杉木人代林的群落组成,秀种多样性差异,林分生长状况和直部分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阔叶次生林和杉木纯林的群落组成特征差异明显;阔叶次生林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均比杉木纯林高;在相同立地条件下,阔叶次生林的单位面积蓄积量和年生物量低行杉木纯林,但地上部分生物量高于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20.
林分生长模型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叙述了林分生长模型的发展及目前研究方向;评价模型的分类方法和各种模型的关系及应用范围,强调模型系的相容性及完备性原则,指出近代模型往往是一个森林系统,大都含有多个被预测的变量和说明变量,必须注意因子间的关系,用高次,多项式方程决不是好方法。因子间的“相互预报”是模型中的大问题,方程组之间的“循环估计”往往产生有偏估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