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82年开始采用对比法2次在湿地松重病林分中选择抗病优树,共85株,在沙县官在林场建立湿地松抗病采穗圃1.73hm ̄2,并采用自然感染法对优树无性系进行抗病测定和筛选,选出具有较高抗病性的无性系39个,建立湿地松抗病种子园4hm ̄2。  相似文献   

2.
松针中黄酮类物质及叶绿素含量与褐斑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9个湿地松抗病无性系和4个易感株针叶中的黄酮类物质及叶绿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抗病和感病针叶中都存在黄酮类物质,且抗病针叶中的黄酮类物质和叶绿素的平均含量均略高于感病针叶中的平均含量,但方差分析显示二者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南京老山林场火炬松、湿地松种源试验林在10a生时(1991年)开始感染松枯梢病和松针褐斑病,病情日趋严重,在13a生(1994年)和15a生(1996年)时两次重复测定感病和生长变异,火炬松不同种源感病和生长变异均极显著,两者间及年度间相关极显著。按照选择指数的大小选出抗病、生长优良种源4个即9号(佛罗里达·纳索),10号(路易斯安那·利文斯通),12号(阿拉巴马·埃尔卡拉)和19号(佐治亚·爱克特),其选择指数比平均值大21.43%~48.10%,感病指数低33.71%~49.53%,树高大7.32%~13.52%,胸径大7.50%~17.19%。同时选出两年重复测定均优良的单株40多株(占总株数6.7%左右,其中优良种源占50%),其感病级别0~Ⅰ级,生长量比平均值大10%以上。湿地松种源间感病变异不显著,生长虽然有一定变异,但两者相关不显著。选择主要在个体间进行。已选出并经两年重复测定均优良的单株20多株(占总株数3.3%左右),其感病级别为0~Ⅰ级,生长量比平均值大10%以上。  相似文献   

4.
叶建仁  黄素红 《林业科学》1994,30(5):430-436
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acicola)是我国南方重要病害。在湿地松(Pinuselliottii)抗褐斑病选育研究的基础上对湿地松针叶中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与抗病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二年生健康针叶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活性水平与针叶的抗病性有密切关系。在测定的13个无性系和单株中,4个易感株的酶活性较低,9个抗病无性系中除个别酶活性与易感株相近外,其余无性系的酶活性和比活性都明显比易感株高。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株间差异相对较小,但在总体水平上,抗病无性系的酶活性和比活性也比易感株略高。用松针褐斑病菌毒素液处理后,无论是抗病针叶还是易感针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活性均呈上升趋势,升幅为0.5—1倍,但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在用毒素处理后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福州市松针褐斑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珠河 《福建林业科技》2003,30(2):68-69,73
介绍福州市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acicola(Thum.)Sydow.]的发生、发展状况,分析了该病流行原因,提出了具体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分析9个湿地松抗病无性系和4个易感株针叶中的黄酮类物质及叶绿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抗病和感病针叶中都存在黄酮类物质,且抗病针叶中的黄酮类物质和叶绿素的平均含量均略高于感病针叶中的平均含量,但方差分析显示二者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松针褐斑病菌致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小麦粒固体培养基和马铃薯液体培养基培养松针褐斑病菌,其培养物粗提液可以使湿地松、马尾松和黑松针叶褪绿使蕃茄苗、烟草苗萎蔫,说明松针褐斑病菌在生长吕能产生并分泌出对植物组织有毒素作用的物质,这种有毒物质(毒素)可能是松针褐斑病菌致病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该毒素物质具有非寄主专化特生,应用乙醇脱水沉淀法将其分为非蛋白质部分和蛋白质部分,驻非蛋白质部分能使松针褪绿、使蕃茄苗、烟草苗萎蔫,可见毒素物质是非  相似文献   

8.
9.
应用松针褐斑病菌菌丝对国外松松苗进行接种,以及应用脱脂棉吸附松针褐斑病菌孢子保温保存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菌丝接种的松苗一组没有出现褐斑病典型症状。用脱脂棉吸附孢子低温冷藏保存孢子有效时间不超过6d。  相似文献   

10.
松针褐斑病综合防治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包括三项措施11种方法均取得防治效果。其中营棒措施较好,尤其是采用砍、剪、清、盖为最佳,防治效果可达94.9%,且简单易行,省工、省钱。病害盛发期采取砍、剪、清后喷0.5%或1%的波尔多液,防治效果达83.79%。单用0.5%波尔多液或800倍敌克松,防治效果亦可达71.78%和66.68%。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双牌县五星岭林场发现松针褐斑病 ,大面积黄山松严重受害 ,平均发病率为60 .9% ,病情指数为 3 4.2 ,黄山松表现对松针褐斑病的高度感病性 ;而在人工接种条件下黄山松的病情指数仅为 1 2 .2 ,表现为抗病性。  相似文献   

12.
13.
美国火炬松优良家系对三种叶斑病的抗性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美国引进1批火炬松1代种子园优良家系,在福建洋口林场和南屿林场种植4a,评价各家系在自然情况下对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 acicola、松赤枯病Pestalotiopsis furnrea和松落针病Lophodermium pinastri的抗病性。评价结果显示,多数家系对赤枯病和落针病有不同程度感病性,而大多对褐斑病有一定抗性。综合评价对3种病害的抗性,以来自美国亚拉巴马州的AL-8和MG—3家系表现较好;分别来自我国广东仙菊和福建五一林场的对照湿地松和马尾松家系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4.
浅析松针褐斑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主要通过对松针褐斑病的分布进行介绍,症状进行阐述,发病规律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湿地松枯梢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色二孢菌引起湿地松枯梢病。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最适温度为25-31℃,在全光照条件下生长最快,子实体最早形成。分生孢子在10%的湿地松和油松针叶浸汁中萌发最好,6h萌发率达90%以上,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值为6~7;在水滴中纟在饱和湿度下萌发率高;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几乎显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南方杂交松生长和材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广东湛江 15年生和广西东门林场 7年生的杂交松试验林的生长和材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广东湛江 15年生最优良杂交松组合 (正种加勒比松河 6×湿地松混合花粉 )的材积较对照正种加勒比松材积大 1.66倍 ;广西东门林场 7年生杂交松 (湿地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 ) 3个家系的平均材积较湿地松 60个家系的大 2倍 ,最优良杂交松 (家系 62号 )的材积较湿地松大 2 .88倍。以上优良杂交松可分别在我国热带及南亚热带推广。杂交松的年轮平均密度和晚材率大致处于正种加勒比松和湿地松之间 ,年轮平均密度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晚材率差异所致。 3种松木的变异模式都是从髓心起逐渐增高 ,到第 8~ 9年变化趋缓 ;杂交松在近树皮处的纤维长度介于两个亲本之间 ,近髓心处的纤维长度略大于两个亲本的纤维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