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差异可以反映植物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是探究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键。为揭示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活型兰科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对贵州北盘江喀斯特地区16种兰科植物叶片碳(C)、氮(N)和磷(P)含量进行测定,分析附生兰和地生兰之间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在生活型上表现为地生兰叶片C/N和C/P含量显著低于附生兰(P<0.05),N、P含量显著高于附生兰,两者之间的C、N/P含量无显著差异。(2)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元素含量间的关系相似,C与N、P呈负相关,N、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C/N、C/P和N/P三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C/P与N/P和C/N与C/P正相关关系达极显著水平(P<0.01)。(3)气温年较差等气候因子对附生兰叶片元素含量的差异变化具有更强的解释性,海拔等地形因子是影响地生兰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探究大兴安岭不同龄组(幼龄林、中龄林、近成熟林)杜香-兴安落叶松原始林植物器官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元素含量变化及其化学计量特征,比较兴安落叶松不同器官(叶、枝、干、根)和土壤C、N、P含量及比值的差异,探究其随林龄的变化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林龄增加,有机碳含量在叶片和枝条中呈上升趋势,细根中呈先下降后缓慢上升趋势,树干中变化不明显。全氮和全磷含量依次为:叶片>细根>主干>枝条和叶片>细根>枝条>主干,随林龄增加,主干和细根中全氮含量先下降后升高,枝条和主干中全磷含量呈上升趋势;随着林龄增加,0~60 cm土层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为中龄林>近熟林。C/N比值在中龄林和成熟林中随土层深度加深而上升,C/P、N/P比值则相反。C/N比值在近熟林中表现为随土层深度加深而显著下降,C/P、N/P比值则逐渐上升。林龄变化是影响植物器官与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值的重要因素,而植物器官和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土壤养分对乔木器官3种成分影响较小,更多的是植物体自身遗传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间伐后杉木人工林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关系变化,为杉木人工林养分循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在浙江开化县林场17年生杉木人工纯林内,建立9块20 m×20 m的固定样地,测定分析了未间伐、中度间伐(20%间伐强度)和强度间伐(37%间伐强度)处理地表凋落物、林下植被、杉木细根和土壤C、N、P含量及其计量关系。[结果]间伐2 a后,强度间伐处理地表凋落物和杉木细根生物量显著降低,林下植被生物量显著增加。强度间伐处理下地表凋落物总氮(TN)含量显著降低,林下植被总氮(TN)含量则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SOC)和总氮(TN)含量也显著增加,杉木细根C、N、P含量在未间伐、中度间伐和强度间伐之间无显著差异。地表凋落物C/N和C/P随着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大;林下植被C/N随着间伐强度增加而减小,N/P比随着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大;杉木细根和土壤C/N、C/P和N/P在不同间伐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土壤与林下植被C、N、P含量及其比值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间伐后短期内杉木人工林地表凋落物、林下植被和土壤C、N含量受间伐强度显著影响,间伐改变了地表凋落物和林下植被C、N、P生态化学计量关系,但对杉木细根和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关系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植物不同器官的C、N、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动态特征能反映其营养利用效率及生长环境相对的养分限制。本文针对30年生杉木林叶、枝、根C、N、P生态化学计量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旨在剖析成熟杉木林各器官在不同季节养分元素的变化情况及器官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揭示成熟杉木林生态过程中养分元素的变化规律及其环境平衡关系,为杉木成熟人工林培育大径材培育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湖南会同生态站Ⅲ号集水区30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季节杉木叶、枝、根的C、N、P含量及计量比,分析不同器官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间的差异性,用CCA约束性排序对根、枝、叶之间的相关关系及不同季节下环境因子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杉木相同器官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呈显著性季节变化(P 0.05),不同器官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在相同季节间差异显著(P 0.05);叶、枝、根的C含量具有一致的变化规律,4月份最高,7月份最低,器官之间表现为根枝叶;叶、枝、根的N、P含量也均表现为10月份最高,7月份最低,器官之间表现为叶枝根;CCA分析表明植物器官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Ⅲ号集水区杉木叶、枝、根的C、N、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杉木生态系统整体的N素含量偏低,其生长主要受到N的限制,杉木林凋落物量相对较少,其凋落物的分解提供N素少,影响植物器官中N、P等营养元素的含量。【结论】30年生成熟杉木不同器官养分元素含量及环境因子对植物器官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均有影响,这一结果与普遍认为成熟期杉木的生长基本停滞的观点不同,证明了杉木到成熟期N、P作为植物生长过程中主要影响元素,其养分循环效率仍然很高,生长缓慢是由于N素限制。本研究为杉木林大径材培育和提高杉木林经济效益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江西武夷山南方铁杉林主要树种叶片养分含量,阐明不同生活型(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树种新鲜叶和凋落叶养分化学计量特征与养分再吸收效率,为揭示南方铁杉林主要树种叶片养分含量及再吸收效率对植物生活型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南方铁杉天然林内主要树种的新鲜叶和凋落叶,测定叶片碳(C)、氮(N)、磷(P)含量,计算其化学计量比和养分再吸收效率,采用标准化主轴回归估计方法对南方铁杉林主要树种新鲜叶与凋落叶中N、P含量的异速生长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生活型对叶片N、P含量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1)南方铁杉天然混交林中,落叶和常绿两生活型树种间的新鲜叶C含量无显著差异,但落叶树种N和P含量均显著高于常绿树种(P<0.05);但两生活型树种间的凋落叶C、N、P含量均无显著差异。2)新鲜叶C∶N和C∶P均表现为落叶树种显著低于常绿树种(P<0.05),但N∶P在两生活型树种间差异不明显;凋落叶C∶N、N∶P和C∶P均显著大于新鲜叶,但其在两生活型树种间差异不明显。3)常绿树种新鲜叶N与P含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凋落叶N与P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种、雌雄异株对榧树化学计量的影响,为榧树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浙江省诸暨市香榧国家森林公园树龄300 a左右的不同品种雌榧树(实生雌榧树圆榧、嫁接良种香榧)和实生雄榧树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集不同品种榧树植物样品和土壤样品,分析不同品种榧树不同器官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结果]研究表明:(1)实生雌雄榧树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无显著差异,雌雄异株对榧树化学计量特征无显著影响;(2)圆榧和雄榧树与香榧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存在差异,其中,香榧叶C含量(533.0 g·kg~(-1))显著高于圆榧(502.8 g·kg~(-1))和雄榧树(502.7 g·kg~(-1)),香榧根P含量(1.5 g·kg~(-1))显著高于圆榧(0.9 g·kg~(-1))和雄榧树(0.9 g·kg~(-1))。整体上香榧C∶N比高于圆榧和雄榧树,而C∶P和N∶P比低于二者;(3)榧树不同器官C、N、P含量有一致的变化趋势,C、P含量表现为叶枝根,叶N含量显著高于根和枝。圆榧和雄榧树不同器官C∶N和C∶P比表现为根枝叶,N∶P比表现为根叶枝;而香榧C∶N比表现为枝根叶,C∶P比表现为根枝叶,N∶P比表现为叶根枝。[结论]雌雄异株对实生榧树化学计量特征无显著影响,对实生榧树管理时可以不考虑雌雄差异,人为经营显著影响榧树化学计量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明不同种源刨花楠林下幼苗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变化的响应,以期为探讨刨花楠天然林人促更新技术、开展其人工造林的适宜栽培环境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方法】以9个种源地天然刨花楠林下幼苗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法分析各种源地间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差异,利用Pearson法分析其相关性,结合熵权法和冗余分析法选取代表性的环境因子,基于逐步回归分析法构建叶片化学计量特征与环境因子的拟合模型,并按赤池信息准则选取最佳模型,据此分析环境因子对刨花楠林下幼苗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不同种源间刨花楠林下幼苗叶片P含量、C∶P和N∶P均差异极显著(P0.01),但C,N含量和C∶N差异不显著;种源间变异系数表现为P含量 C∶P N∶P N含量 C∶N C含量;叶片N含量均与C,P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C∶N和C∶P则极显著负相关(P0.01); P含量与C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C∶N、C∶P和N∶P则极显著负相关(P0.01); C∶P与C∶N和N∶P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影响林下幼苗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经度、年均气温和1月气温;叶片C,N含量分别与经度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正相关; C∶N与1月气温极显著正相关(P0.01); P含量与经度和年均气温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1月气温极显著负相关(P0.01); C∶P与经度、年均气温均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1月气温极显著正相关(P0.01),2者受经度影响程度均大于年均气温和1月气温; N∶P与经度、年均气温均显著负相关(P0.05),受经度影响程度大于年均气温。【结论】不同种源间刨花楠林下幼苗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存在差异,其主要受经度和年均气温影响。在刨花楠天然林人促更新及人工造林的适宜栽培环境选择过程中,考虑不同种源的适应性及种源地环境异质性显得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不同种源杉木细根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及其地理分布规律,筛选出养分高效利用的杉木种源,以我国杉木分布区内的16个当地种源杉木林为研究对象,用根序分级法测定细根平均直径(RAD)、比表面积(SSA)、组织密度(RTD)、比根长(SRL)及其C、N、P含量等功能性状指标,分析细根功能性状在不同种源和不同分布区间的差异及变化规律,揭示不同序级细根性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种源杉木细根形态存在显著差异(P<0.05),云南马关、广西融水(南带)种源的细根RAD总体上大于河南信阳、湖北罗田(北带)种源。不同分布区杉木细根SRL和SSA表现为:中带西区>中带中区>北带>中带东区>南带。细根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种源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河南信阳种源细根各根序内C含量和C∶N最小。细根C含量在不同分布区间表现为:中带中区>中带西区>中带东区>南带>北带,而N含量则相反。N∶P表现为:南带>中带东区>北带>中带中区>中带西区。冗余分析发现,细根RAD和年平均气温是影响C含量的主控因子。各根级N含量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干旱胁迫对小叶锦鸡儿幼苗C、N、P分配及化学计量的影响,为小叶锦鸡儿幼苗水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控水法,设置适宜水分、轻度、中度和重度胁迫处理,测定干旱胁迫下2年生小叶锦鸡儿幼苗叶片、茎、粗根和细根C、N、P含量及比值,分析C、N、P化学计量分布格局和变异特征。[结果]与适宜水分处理相比,干旱胁迫导致小叶锦鸡儿幼苗C含量在叶片中减少,在粗根和细根中增加;N含量在粗根中减少,在细根中增加;P含量在叶片中先降低再升高,在细根中先升高再降低,最后均保持稳定。C:N和C:P在粗根和细根中增加,C:P在茎中降低;N:P在叶片中先降低后保持稳定,在茎、粗根和细根中降低。各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为PNC,C含量变异系数在细根中最大,在茎中最小;N和P含量以及C:N、C:P和N:P变异系数在粗根中最大,在叶片中最小。[结论]小叶锦鸡儿生长受P限制,而干旱胁迫导致受N限制作用增强,增加了细根C、N分配,提高了N、P利用效率;叶片保持N、P稳定性较强,而茎和根系反应更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榆树幼苗C、N、P分配格局对氮沉降和降水增加的响应特征,为明确榆树对水氮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培育高质量苗木提供参考。【方法】2015年4月末,将榆树幼苗(株高37.76 cm,茎粗0.44 cm)盆栽于风沙土(全C、N、P含量分别为4.52、0.31和0.11 g·kg~(-1))中。采用两因素(氮素和水分)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施氮处理梯度(施不施氮及添加5、10和15 g N·m~(-2)a~(-1))以及3个水分处理水平(自然降水、自然降水增加50%和增加100%),分析不同水氮处理下榆树幼苗叶、枝、茎、粗根和细根的C、N、P含量及计量比变化特征,探讨C、N、P元素含量的稳定性及其异速生长关系。【结果】施氮和增加降水对榆树幼苗不同器官N、P含量及比值均具有显著交互作用。随着施氮量增加,叶和细根C含量增加,枝、茎和粗根C含量保持稳定;各器官N含量及N∶P升高,C∶N降低;叶和茎P含量降低,叶、茎和细根C∶P增加。随着降水增加,叶和细根C含量下降,枝、茎和粗根C含量保持稳定;枝和茎P含量下降,C∶P和N∶P上升。而在不同氮沉降水平下,降水增加对各元素分配影响不同。当不施氮时,随着降水增加,叶N含量及N∶P增加,C∶N下降;叶、粗根和细根P含量先增加后减少,C∶P先降低后升高;细根N∶P先增加后降低。当施氮量为15 g N·m~(-2)a~(-1)时,随着降水增加,叶N含量下降,C∶N增加,N∶P无显著变化;叶、粗根和细根P含量下降,C∶P增加;细根N∶P逐渐增加。水氮添加处理下,幼苗C含量顺序为茎、枝和粗根叶和细根,N和P含量顺序为叶细根枝、茎和粗根。各器官元素含量及比值的变异系数不同,C含量变异系数为叶和细根枝、茎和粗根;N含量变异系数在叶和粗根中最大,在细根中最小;P含量变异系数在茎中最大,在叶中最小;C∶N变异系数为粗根叶、枝和茎细根,C∶P和N∶P变异系数为茎粗根和细根叶和枝;且各器官N∶P变异系数均高于N、P含量变异系数。幼苗叶、枝、粗根和细根中C与N含量具有显著异速生长关系,C与P含量在叶和粗根中呈显著负相关。各器官N与P含量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异速生长指数在-0.534~-1.224之间。【结论】氮沉降可提高榆树幼苗叶和细根C含量、各器官N含量及N∶P、叶、茎和细根C∶P,降低叶和茎P含量、各器官C∶N。降水增加可提高枝和茎C∶P和N∶P,降低叶和细根C含量、枝和茎P含量,同时N利用效率降低,P利用效率提高。N含量稳定性在细根中最强,P含量和N∶P稳定性在叶中最强,N和P含量稳定性在各器官中均高于N∶P。  相似文献   

11.
萌蘖更新是树木应对恶劣环境或干扰后恢复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解中国沙棘人工林早衰过程中各构件营养元素分配格局,探讨萌蘖更新子株与早衰母株之间营养元素的相对积累速率,对具有早衰特征的15 a林分不同构件碳(C)、氮(N)、磷(P)的化学计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构件C,N,P含量分别为255.07~563.68,7.34~24.68,0.23~0.68 mg/g; C∶N,C∶P,N∶P比值为19.63~39.86,648.31~1 188.26,26.88~45.47,在构件之间存在差异。2)母株叶片、水平根、垂直根C的积累速率小于N或P,子株树干C的积累速率大于N和P,水平根N的积累速率大于P。3)在C,N,P含量综合变化过程中,子株树干、子株叶片和垂直根贡献最大,母株叶片和水平根贡献最小。由此可见,中国沙棘C,N,P的积累能力及其化学计量比在构件之间存在差异,子株相对于母株、垂直根相对于水平根的作用更大,母株和水平根碳积累能力及其C与N,C与P比例偏低是早衰人工林的主要营养学特征,即“碳限制”或“碳饥饿”是导致人工林早衰的主要营养学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明荒漠盐生植物冠下土与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沿盐分梯度的变异及影响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主要土壤因子,为干旱盐渍化区域生态保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艾比湖流域2种典型荒漠盐生植物骆驼刺和白刺为研究对象,按照盐分梯度对2种植物分别选取3个10 m×10 m样方,基于216个冠下土和植物样品,综合分析不同盐分梯度下骆驼刺(轻度、中度和重度)和白刺(中度和重度)冠下土与叶片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并利用冗余分析探究影响盐生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的主要土壤因子。【结果】盐分适度增加能明显提升荒漠盐生植物冠下土C、N、P含量,但高盐降低骆驼刺冠下土C、N、P含量;骆驼刺冠下土C∶N与C∶P以中盐样方最大,而白刺冠下土C∶N、C∶P、N∶P中盐与高盐样方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白刺叶片C、N、P含量随盐分提高而显著增加(P0.05),C∶N与C∶P表现为中盐高盐;低盐增加骆驼刺叶片C和P含量,降低N含量,中盐导致骆驼刺叶片C∶N与C∶P升高。2种荒漠盐生植物叶片N∶P在不同盐分梯度下均无显著差异(P0.05),均值分别为15.41±2.16、8.10±0.83。冗余分析表明,冠下土P含量和盐碱度分别是影响骆驼刺和白刺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因素。【结论】土壤盐分适度增加能提升荒漠盐生植物冠下土C、N、P含量,改变植物叶片的C、N、P含量及C∶P。盐生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受土壤盐碱度和元素含量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马尾松根和叶片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马尾松根系和叶片养分(C、N、P、K、Ca、Mg)进行研究,探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根系和叶片的化学计量学特征和养分分配特征,以及根和叶片养分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分别在2014年7月和11月,利用土柱法采集根样和高枝剪采集枝条第二节上的健康叶样,然后再进行室内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非生长季与生长季相比,根C养分含量、C:N和N:P比值均下降,N、P、K、Ca、Mg养分含量含量均增加。(2)根C养分含量随直径增大而增加,N、P、K、Ca、Mg养分含量随直径增大而减小。(3)径级、取样时间以及两者交互作用对根系C、N、P、K、Ca、Mg养分含量和C、N、P养分化学计量比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同时取样时间对粗根C、N养分含量以及C:N比无显著影响。(4)细根(2 mm)C和N元素含量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N和P元素含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C:N比值和N:P比值变异分别由各自两元素含量共同决定;粗根(2 3 mm)C、N计量比值和N:P比值变异分别主要由N元素含量和P元素含量决定;(5)从地上叶到地下根,C、N、P、K养分含量呈减少趋势,Ca、Mg养分含量呈增加趋势。同时,根和叶片养分含量相关性较弱,除C、K养分之外。[结论]马尾松根系养分含量与叶片养分的关系较弱,且分别对各养分的相对需求量不同;与生长季相比,非生长季马尾松根系N、P、K、Ca、Mg含量显著增加;C、N元素和N、P元素的耦合关系只出现在细根中。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白龙江地区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sea?Mary)不同器官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采用典型样方法布设16个辽东栎样地,采集根、枝和叶样品,分析C、N、P含量.结果表明:(1)辽东栎C、N、P在各器官中的表现分别为叶(517.36g·kg?1)>根(411.39g·kg?1)>枝(392.8...  相似文献   

15.
《林业科学》2021,57(2)
【目的】量化共存树种的碳、氮、磷含量及其计量关系的器官间和种间差异,探讨共存树种养分元素的器官间分配策略和种间利用差异,以期增强对整树水平的碳、氮、磷储量和分配格局的认识。【方法】选取黑龙江省帽儿山天然次生林中的10个共存阔叶树种,研究叶、枝、皮、边材、心材、树桩、大根(5 mm直径≤30 mm)、粗根(2 mm直径≤5 mm)和细根(直径≤2 mm) 9个器官的碳含量(C)、氮含量(N)、磷含量(P)以及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用变异系数表达器官和树种间的差异,用标准主轴回归斜率检验元素两两之间的异速或等速增长关系。【结果】树种、器官及其交互作用对C、N、P及C∶N、C∶P、N∶P影响显著(树种对C∶P影响不显著除外);从均值来看,资源获取器官(叶和细根)的C、N、P及N∶P显著高于其他器官,木质部(边材、心材)的C∶N、C∶P显著高于其他器官;从种间变异来看,叶元素含量及其计量比的种间差异均较低;细根N、C∶N和N∶P的种间差异均较高,而P和C∶P的种间差异均较低,表明该地区树木将有限的氮元素优先分配给光合器官;大部分器官的元素间相关关系不显著,表明单一器官的养分计量关系不能直接反应其他器官或整树水平的计量关系;器官间C和N、C和P相关关系因树种而异,但N和P关系各树种高度一致。【结论】树木器官间的C、N、P、C∶N、C∶P和N∶P的差异与器官功能分异紧密相关。总体上温带森林树种将受限的氮元素优先分配到叶,同时氮也会限制木材固碳。各器官对碳、氮、磷元素的利用在群落共存种间存在明显差异,可能有助于降低种间竞争。无论是种内还是种间,一个器官的养分含量及其计量关系均不能直接反应其他器官的情况,因此仅用某一器官来量化整树水平的碳、氮、磷储量及其分配格局是不准确的,今后相关研究应充分考虑元素含量的器官间和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无翼坡垒Hopea exalata土壤、根系和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以甘什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无翼坡垒群落为研究对象,根据物种胸径划分等级,选择幼树(2.5 cm≤DBH 7.5 cm)、小树(7.5 cm≤DBH 12.5 cm)和大树(17.5 cm≤DBH 22.5 cm)3个等级,比较其土壤-根-叶片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差异,探讨随林龄的变化及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C、N、P含量表现为叶片根系土壤,土壤全N、全P和全Ca含量以大树最高;随着等级的增长,根系C和Mg含量呈上升趋势,N、P和K含量呈下降趋势;叶片C、P和K含量呈上升趋势,N、Ca和Mg含量呈小幅度下降趋势。2)不同等级土壤C/N、C/K比值以大树最高,叶片中C/N、C/K、Ca/K、Ca/Mg比值显著高于土壤和根系,根系和叶片的N/P、N/K、Ca/K和Ca/Mg均高于土壤。3)不同等级叶片N/P均大于16,表明无翼坡垒植物主要受P限制。PC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全P、全K、全Ca、根系K、Mg、C/K、K/Mg、叶片N、Mg、C/N、C/K、N/K、K/Mg为主要影响因子,土壤全Mg、根系P、Ca、N/P、K/P、叶片Ca、K/P和Ca/K为重要影响因子,反映了无翼坡垒土壤-根-叶C、N、P含量之间以及化学计量比之间也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水杉细根和粗根碳(C)、氮(N)、磷(P)计量特征对N添加的响应,揭示细根和粗根N、P养分分配格局的变化,为科学认识水杉对N沉降的适应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在江苏省东台市林场水杉人工林进行长期N添加试验,设置对照(CK,0 kg·hm-2·a-1)、低N(LN,56 kg·hm-2·a-1)、中N(MN,168kg·hm-2·a-1)、高N(HN,280 kg·hm-2·a-1)4个N添加处理,测定水杉细根(直径<2 mm)和粗根(2 mm≤直径≤5 mm)C、N、P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结果](1)N添加对水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水解氮含量存在明显促进作用,且随着N添加量增加,这种促进作用有所减弱。N添加对土壤全磷含量、有效磷含量和p H均无显著影响。(2)随着N添加量的增加,水杉细根和粗根N含量、C:P、N:P显著增加,P含量和C:N显著下降。此外,细根和粗根N含量、C:N和N:P在HN处...  相似文献   

18.
以天宝岩常绿阔叶林林下植被为研究对象,对灌木层和草本层优势植物各器官C、N和P含量进行测定,对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养分利用策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灌木层优势植物C含量显著高于草本层,草本层植被N和P含量略大于灌木层,但差异不显著.(2)灌木层优势植物枝器官的C含量显著高于叶和根;叶的N和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器官;...  相似文献   

19.
以九连山常绿阔叶林为实验对象,采用样方取样法对群落中的部分植物叶片N、P元素进行测定,并从不同物种、不同生活型、不同生境类型、不同离地高度等多个空间分布的植物叶片N、P元素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九连山常绿阔叶林群落平均含N量为15.91 mg/g,平均含P量为1.17 mg/g,群落的发展主要受P元素的限制,在物种水平上,不同植物叶片中的N、P元素含量差异较大。(2)群落中蕨类植物通常比被子植物叶片的N、P含量低,不同生活型N、P含量呈现的规律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3)山谷植物N、P总体含量明显高于山脊,山谷植物群落主要受到N元素的限制,而山脊植物则主要受到P元素的限制;在一定离地高度内,植物叶片N、P含量逐渐升高,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20.
以摩天岭北坡低海拔区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研究区内草本植物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研究区草本植物生物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研究区草本植物群落叶片C、N、P含量和C/N、C/P、N/P化学计量比的平均值分别为400.53、19.45、2.20g/kg和22.31、97.66、10.51,叶片N/P值表明摩天岭北坡低海拔区草本植物生长更易受P限制。叶片C、N、P含量在不同海拔都表现出低海拔大于高海拔的现象。(3)不同海拔梯度的叶片化学计量特征与海拔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其中草本植物叶片C、N、P含量与海拔之间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