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2.
目前饲料工业中采用的最低成本配方是以满足一定生产水平下的动物营养需要为基础,设定适当的约束条件,以单位饲料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借助电脑,筛选出的最优配方。但单位饲料成本最低并不必然意味着饲养业的收益最大。就饲料配方而言,最大收益可一般地简化为生产单位畜产品的饲料费用最低。本文以产蛋鸡的饲料配方为例,讨论了最大收益配方的数学模型,目标函数、约束因子或约束条件,以及输出信息的设定等;并以电脑计算结果,说明其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一个应用于反刍动物(肉牛)的饲料配方优化系统,该系统广泛采用面向对象技术,通过建立大量实体对象和类集合,实现一个灵活易用、运行稳定、维护方便、功能强大的配方系统,系统可以全方位地对营养成分和原料用量进行控制和计算。  相似文献   

4.
肉牛低精料饲料配比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0%~30%4种比例的精料,加相同数量酒糟及不同比例氨化麦秸,进行饲喂300kg左右西杂肉牛试验。结果表明:在60天试验期间,饲喂30%精料组较20%、10%、0%(无精料)组日增重提高42.29%、160.61%、596.49%,差异达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水平,料重比30%精料组分别为其他3组的75.05%、45.92%和17.84%;每公斤增重饲料成本随着精料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分别为11.06元、6.40元、4.85元和4.45元。在以秸秆为主的低精料日粮饲喂肉牛时应适当增加精料比例。  相似文献   

5.
在牛的饲料中.浓缩饲料与能量饲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精料混合料。精料混合料是一种半日粮型配合饲料,牛等反刍动物不能只吃精料混合料来满足其正常的生长与生产的需要,还必须与一定数量青饲料、青绿多汁饲料、粗饲料等混合饲喂。才构成反刍动物全日粮型配合饲料.以完成其正常的生长和生产。因此制作精料混合料时一方面要考虑动物种类与品种,动物的生理阶段.动物体重等对营养需要的要求.同时还必须掌握不同季节和不同饲养条件下通常所使用的青饲料,粗饲料和青绿多汁饲料等营养素含量的平均值,在配制全日粮的基础上,配好精料混合料[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7.
选用不同月龄的断奶杂交公犊(5~7月龄)和周岁公牛(12~15月龄)各30头,以青贮玉米秸为主要粗饲料, 测定杂交肉牛每100 kg活体重精料喂量为0.50~1.71 kg范围的最佳精料重比和适宜日增重。断奶公犊和周岁公牛各设3个处理,每处理10头牛,每100 kg活体重精料喂量范围分别为1.15~1.71 kg和0.50~1.03 kg。精料喂量偏低的公牛组加饲新鲜粮食酒糟。经过144 d和105 d的饲养试验,每100 kg活体重精料喂量1.71 kg的公犊组,虽日增重最高(1.13 kg),但精料重比最差(5.00∶1),精料喂量0.5 kg加饲酒糟0.85 kg的公牛组,虽精料重比最好,为2.37∶1,但日增重最低(0.75 kg) ( p0.05),组间公牛生长性能均衡(见表2)。公犊和公牛饲喂不同精料喂量的试验结果见表3。公犊试验的3个实际精料喂量符合原设计。公牛试验第2组由于精料蛋白质含量高和加饲新鲜酒糟,生长快,精料的实际喂量略低于原设计。在每100 kg活体重精料喂量1.71~0.50 kg范围内,精料喂量加大,日增重提高,但公犊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公牛第1组与第2组差异也不显著,二者与第3组差异显著(p〈0.05);精料喂量加大,精料重比变差(p〈0.05)。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立足吉林西部饲料资源的特点,参考美国NRC-2001标准和我国制定的肉用牛饲养标准,建立全混合平衡日粮营养模型,通过饲喂试验确定肉牛快速育肥全混合日粮配方。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全株玉米青贮作为主要粗饲料能够节约大量精料,能获得较高的增重速度(平均日增重1265.0g),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因此,我国应当因地制宜适时推广应用TMR技术。  相似文献   

9.
基于线性规划的饲料配方优化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决养殖业的饲料配方优化问题,即在保证饲料的用量和营养元素的摄入量要求的前提下,使饲养成本最低,提出了完整的转化规则,把该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的标准形式,并且在转化过程中能同时得到初始的基变量和基可行解。同时给出了基于“两阶段法”的优化算法,求出每种饲料的用量。  相似文献   

10.
时间序列AR(n)模型的建模及预报,应用于微机饲料配方系统,试验表明,该方法提高了配料系统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新疆肉牛产业链中各环节收益分配不合理的现状,构建三级链的利益分配模型,利用数理推导的方法,分析其分配和改进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新疆肉牛产业链利益分配存在改进空间,其改进空间取决于利润分配调节因子的取值区间。  相似文献   

12.
时间序列AR(n)模型的建模及预报,应用于微机饲料配方系统.试验表明,该方法提高了配料系统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应用6 头安装瘤胃瘘管的1 岁龄杂交肉用阉牛,研究饲料添加瘤胃素(Rumensin) 和人为控制采食量变化时,瘤胃内酸度(pH) 的变化效果和发展趋势。试验共进行110d , 试验牛首先通过20 d 的适应期,饲喂含精料92-5% 的肥育试验日粮, 然后转入自由采食期、低变化期( 采食量变化为±1-0 kg/d) 和高变化期( 采食量变化为±2-0 kg/d)3 个肥育阶段。在整个试验期内,持续监测与记录试验动物的采食量、采食速度和瘤胃pH 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瘤胃素提高了瘤胃平均pH 水平,即降低了酸度;缩短了pH 在5-6 以下水平的持续时间。此外,当采食量大幅度变化时,它具有稳定采食量、缓冲瘤胃pH 波动的作用,从而减少了酸中毒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选择24月龄左右健康西×本杂肉牛20头,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按牛体重的1%饲喂精料,试验组2按牛体重的1.5%饲喂精料,酒糟、草料任意采食,研究不同的精料添加水平对肉牛育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1平均日增体重1.13kg,每天每头牛可获纯利润2.9元;试验组2平均日增体重1.06kg,每天每头牛可获纯利润0.59元。因此,育肥肉牛按其体重的1%添加精料较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5.
丹参渣和养血渣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发利用新的非常规饲料资源,对丹参渣和养血渣饲喂肉牛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饲喂20%丹参渣和20%养血渣肉牛的平均日采食量与对照组相同;20%丹参渣组肉牛的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了4.67%,20%养血组则比对照组下降了2%,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20%丹参渣组肉牛的料重比下降了4.5%,20%养血渣组肉牛的料重比提高了2.04%,差异均不显著(P>0.05)。最后得出结论,丹参渣可以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适合做为肉牛饲料使用。  相似文献   

16.
半胱胺对肉牛增重、采食量和血液激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选择育肥期肉牛15和16头,试验组日粮中以每千克体重20mg剂量添加半胱胺。结果表明,使用半胱胺的前24d对育肥期公牛增重明显,对阉牛不明显;在以后的12d中对公牛和阉牛的促增重效果均不明显;日粮采食量明显差别,半胱胺使育肥公牛的血清甲状腺素水平显著上升且生长激素保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探索了肉牛育以配套技术,确定了合理的肉牛育肥制度,因地制宜地建立了湖北省大别山区肉牛养殖综合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肉牛产业是保障中国农业生产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是推进中国城乡居民肉食消费结构改善的重要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肉牛生产快速发展,但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和资源条件的变化等,出现了快速下滑趋势。在国内肉牛生产统计数据争议很大的现实背景下,基于统计资料的梳理和实地生产监测数据的佐证分析,较为准确地呈现了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并根据当前发展特点研判其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部门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决策建议。总体而言,中国肉牛产业近年来下滑严重,牛肉价格快速上升,养殖效益开始好转,若这种市场格局持续下去,将会有力拉动肉牛业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使用随机规划模型设计饲料配方可解决饲料原料的变异和营养需要量达成概率问题,但设计者不能判断营养成分的达成概率为多少时,所设计的饲料配方综合性能最优。提出先利用随机规划模型设计出不同达成概率水平下的饲料配方组,再利用饲料配方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饲料配方组进行分析比较,优选出最佳饲料配方方案。  相似文献   

20.
熟玉米淀粉的消化率及其对肉牛氮沉积和血糖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4×4拉丁方设计,4头杂交肉牛按1.2倍维持需要(1.2M)饲养水平供给羊草,在此基础上由真胃灌注的熟玉米淀粉以研究其对肉牛氮沉积的影响,结果如下:真胃灌注熟玉米淀粉量300,600,900g·d~(-1)与对照组(0g·d~(-1))相比,沉积氮(RN)均有极显著的提高(P<0.01),沉积氮/可消化氮(DN)亦有显著提高(P<0.05);真胃灌注熟玉米淀粉量300,600,和900g·d~(-1)时,瘤胃后段消化道的熟玉米淀粉的消化率分别为71.36%,80.27%和64.71%;真胃灌注熟玉米淀粉后,血糖浓度提高,血液胰岛素和尿素氮浓度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