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鹅副黏病毒对鸽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鹅副黏病毒BY株人工感染1月龄鸽,观察试验鸽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并对病毒抗原的组织分布进行检测,以研究鹅副黏病毒对鸽的致病性。结果表明,鹅副黏病毒人工感染可致试验组鸽的严重发病,发病率达100%,致死率达92%;病鸽表现下痢,眼睑发炎,呼吸困难,咳嗽,并表现瘫痪,翅膀下垂,转圈或震颤等神经症状;病鸽各种器官都存在组织损伤,但以消化系统,免疫系统 系统较为严重,表现显著的变性,坏死或出血等变化;病毒可以在病鸽体内多种组织器官中复制。这说明,鹅副黏病毒对鸽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2.
鸽I型副黏病毒(Pigeon Paramyxovirus 1,PPMV-I)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是危害养鸽业的主要疫病之一。本文概述了PPMV-I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预防控制该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4.
几种方法控制鸽Ⅰ型副黏病毒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学芝 《中国家禽》2005,27(21):20-21
鸽Ⅰ型副黏病毒病是由鸽Ⅰ型副黏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是危害养鸽业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目前,本病仍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现将在某发病鸽场控制本病的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鸽Ⅰ型副黏病毒(PPMV-Ⅰ)病又称鸽瘟或鸽新城疫,是一种由禽Ⅰ型副黏病毒引起的、流行于鸽群的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它以肠炎、严重腹泻和神经症状为特征,是危害养鸽业的主要疫病之一。鸽Ⅰ型副黏病毒病目前在各种鸽群(肉鸽、信鸽和赛鸽)中普遍存在,临床发病多见于月龄以下的鸽,  相似文献   

6.
鸽副黏病毒病(New castle Disease)是由鸽I型副黏病毒(pigeon paramyxovirus type 1,PPMV-1)引起鸽子的一种急性、热性、高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症状与鸡新城疫相似,尤以嗜神经速发型为多见.鸽群常突然发病,迅速蔓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对养鸽业造成巨大威胁,并常能同时引起鸡新城疫的流行.  相似文献   

7.
鸽Ⅰ型副黏病毒病又称鸽瘟或鸽新城疫,是由鸽Ⅰ型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目前在各种鸽群(肉鸽、信鸽、观赏鸽)中普遍存在,为了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和蔓延,要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流行特点 该病发病迅速,可以感染各年龄阶段的肉鸽。1~3月龄童鸽期最易感,感染后症状最  相似文献   

8.
广东地区鸽禽Ⅰ型副黏病毒分离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鸽禽Ⅰ型副黏病毒(Avian ParamyxovirusType Ⅰ,PA/PMV-Ⅰ)感染,因其病原及症状均与鸡新城疫(ND)十分相似,通常又称之为鸽新城疫,或鸽瘟,是鸽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近年来我们从广东的深圳、东莞、广州市郊等地区发病鸽群中分离并鉴定到23株禽Ⅰ型副黏病毒,对其中6株病毒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临床采集的发病鸽组织处理后经绒毛尿囊膜接种10日胚龄SPF鸡胚,并通过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鉴定,确定分离到2株鸽Ⅰ型副黏病毒。结合免疫学试验和分子生物学试验对分离株研究发现,分离病毒与鸽新城疫病毒参考株处于同一个遗传进化分支,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89.6%~94.5%,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与新城疫强毒一致。表明在我国鸽群中仍存在高致病性新城疫病毒。研究结果为鸽瘟的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鸽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鸽新城疫(俗称鸽瘟或鸽Ⅰ型副黏病毒病)是由鸽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1-2],其发病率为50%~100%,病死率达20%~95%。2004年12月份,吉林某养鸽场600余只肉鸽发生一起以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综合征的疾病。根据其流行特点及发病情况,疑似为鸽  相似文献   

11.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表现为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在我国屡有发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我国学者已对该病做了详尽的研究,认为是由Ⅰ型禽副黏病毒即新城疫病毒引起的,基因型为Ⅶ型。2001年以来海南省发生了该病,笔者对此开  相似文献   

12.
鸽实验性感染鹅副黏病毒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人工感染鹅副黏病毒病鸽的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病鸽各种组织器官均有明显的组织损伤,但较集中于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主要肉眼病变为肺瘀血、水肿,胰腺、脾脏局灶性坏死,肠黏膜水肿、增厚或有出血、坏死,脑充血、出血;主要组织学变化为腺胃、肠道黏膜上皮坏死、脱落或伴有严重出血,肝、肾、心脏等器官实质细胞变性、坏死,胸腺、脾脏、法氏囊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坏死,淋巴组织萎缩。  相似文献   

13.
用SPF鸡胚从疑似鸽新城疫病鸽群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株能凝集鸡红细胞,该凝集作用能被抗新城疫病毒阳性血清抑制。分离株经肌肉注射能使鸽发病和死亡,出现与自然发病鸽一致的症状和病变。收集发病鸽的病料再进行鸡胚增殖,又重新分离到此病毒。对该分离株进行理化特性研究,血凝素热稳定指数为10,病毒对氯仿、乙醚、胰蛋白酶、盐酸(pH5.0)敏感,0.1%甲醛溶液能完全灭活病毒。对该分离株进行毒力测定,鸡胚平均死亡时间为70.8h,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1.60。结果表明,分离株为中等毒力鸽Ⅰ型副黏病毒。  相似文献   

14.
鸽新城疫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传播快,死亡率高。1981年在苏丹和埃及首先发现,随着我国养鸽规模的扩大。该病在养鸽集中区也常发生。该病毒为鸡新城疫Ⅰ型副黏病毒,与鸡新城疫病毒为同一属。该病毒对鸽的致病力很强。发病和死亡率都很高。不同日龄的鸽均可感染。尤其乳鸽最易感染发病。2003—2005年,笔者用中草药治疗鸽新城疫病患鸽6.21万羽,治愈6.08万羽,治愈率98%以上。  相似文献   

15.
由于人口增加及耕地减少的双重制约,饲料偏紧的情况将长期存在。近年来,各地利用秸秆饲料资源,把秸秆饲料从简单的机械加工利用改为科学的方法进行氨化、盐化处理,提高其营养价值和利用率,达到以秆代草,以秆代料,节约粮食的目的。密山市属纯农区,年可盛产禾本科秸秆40多万t,如果拿出其中的20%进行氨化、盐化处理饲喂奶牛,可解决1万多头  相似文献   

16.
鸽Ⅰ型副黏病毒病是由鸽Ⅰ副黏病毒(PPMV-1)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危害养鸽业的主要疫病之一。PPMV-1与鸡的NDV具有一定的同源性,有一定的血清学交叉反应,在没有得到鸽PPMV-1疫苗的情况下,使用鸡的ND疫苗对PPMV-1有一定的免疫效果;不过由于PPMV-1在鸽体内传代,已成为适  相似文献   

17.
研究旨在确诊广西某肉鸽场中出现神经症状的病鸽并为该场提供相应的防治方案,通过临床诊断、病理解剖、分子生物学检测、细菌分离、病毒分离等方法对广西某肉鸽场病鸽进行诊断。结果显示,剖检可见病鸽肝脾肿大、坏死,花斑肾;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鸽Ⅰ型副黏病毒(pigeon paramyxovirus type 1,PPMV-1)、圆环病毒(pigeon circovirus,PiCV)和疱疹病毒(pigeon herpesvirus,PiHV)为阳性;对病样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未分离到细菌;将病样接种SPF鸡胚进行病毒分离,结果显示,尿囊液血凝效价稳定在8 log2,其血凝性可被新城疫病毒(NDV)阳性血清抑制,但不能被禽流感病毒(AIV)阳性血清抑制。研究表明,最终诊断结果为PPMV-1、PiCV和PiHV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8.
鸽Ⅰ型副黏病毒病是一种流行于鸽群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危害养鸽业的主要疫病之一,已对养鸽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鸽Ⅰ型副黏病毒病的病原特性、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诊断和预防措施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通过人工接种实验,较详细地比较了鸽感染鸽源1型副粘病毒(PMV-1)和感染鸡速发性嗜肉脏型新城疫病毒(VVNDV)之后的临诊症状、眼观和组织学病理变化以及超微病变。病鸽均表现头颈震颤或扭颈、翅膀下垂和腿部麻痹的神经症状及绿色的水样下痢。病理变化主要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呈典型的病毒性脑炎景象,消化系统病变为卡他性一轻度出血性肠炎。电镜观察,可见大脑和小脑神经元的胞浆和胞核均发生明显病变并发可见病毒粒子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鸽副黏病毒病在我国多个省市均有流行的报道,由于国内尚无专用的鸽副黏病毒病的市售疫苗,大多养鸽场采用鸡新城疫Ⅳ系活疫苗每1个月或2个月饮水1次的免疫方法,但免疫效果不够理想,有的鸽场仍有本病流行,并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探索鸡新城疫疫苗对鸽副黏病毒病的免疫效果,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本试验根据相关文献[1,2]报道,用鸡新城疫Lasota株(Ⅳ系)活疫苗、鸡新城疫CS2株(I系)活疫苗设计了两种免疫方法,选择曾有副黏病毒病流行的某规模肉鸽场进行了现场试验,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并在该场进行了扩大试验,使鸽副黏病毒病的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