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RS与GIS的沈阳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RS和GIS的支持下,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借助各种遥感影像,采用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定量分析,研究了1992-2006年沈阳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沈阳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的演变过程中,政策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992-2001年间,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加大;2001-2006年间沈阳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发生了相对较大的转变,破碎化程度得到缓解.5种城市森林景观类型中,生态公益林的变化最为合理,风景游憩林、生产经营林居中,附属林和道路林的变化最不合理.  相似文献   

2.
浙江安吉山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森林景观空间结构分析 ,是认识森林景观结构、功能动态的重要途径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选取斑块面积、斑块分维数、斑块面积变异系数及标准差、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等指标 ,分析了安吉山区森林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 .从 1 985年至 1 999年显示森林斑块面积变异系数及标准差从 1 .487、 2 .373到 1 .70 0、 3.844,呈明显增大趋势 ;森林景观形状指数从 83.69到 91 .5 ,呈增大趋势 ;景观优势度从 0 .868到 0 .80 7,呈减弱趋势 ;森林景观破碎度从 9.1 5 %到 8.32 % ,呈降低趋势 .反映出由于生态公益林面积的逐年增加 ,林种结构比例的适度调整 ,林区生境趋向于多样化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城市森林的概念、范围为突破点,针对天津市的实际绿化状况重新定义了城市森林的概念和范围,继而确立了以城市森林建设为主体的城市绿化概念范围,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对天津市的城市森林建设景观格局进行研究,确定了天津市城市森林建设的景观格局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4.
基于QuickBird卫星影像的沈阳城市森林景观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选取斑块数、斑块面积、斑块密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维数、聚集度等指标,对沈阳城市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沈阳三环内城市森林斑块数为42 703个,森林面积101.24 km2;斑块数以附属林为主,占总数的65%,斑块面积以生态公益林最大,占总面积的47%;城市森林总体呈现斑块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附属林和道路林的破碎化程度高,分布分散,形状最为复杂;风景游憩林破碎化程度低,自然连接性和聚集度较好.沈阳城市森林整体景观多样性高,均匀度接近于1,优势度较小,表明斑块类型丰富,景观中优势类型不明显,异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为长白山地区景观资源有效保护提供依据。【方法】以吉林省长白山地区1991年、1999年、2010年的3期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RS解译、景观特征指数计算,结合自然要素与人为干扰,具体分析了长白山地区森林景观格局的变化规律。【结果】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间,研究区景观斑块面积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除针叶林外其他各景观斑块数量大幅增加,研究区景观动态度变化显著,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面积减少,而灌草丛、耕地、高山植被、建设用地、水体面积增加。研究区景观破碎程度和异构性较高。景观分维数较小,形状较简单,且20年来变化不大。连通程度较高的优势斑块类型减少,连通性变差,景观格局向密集化发展。【结论】该研究区景观斑块呈明显的破碎化发展趋势,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6.
7.
森林景观格局是森林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作者以1988年影像为1:10000的航片,2004年的影像为1:10000航片与1:5000卫片的叠加片分析所得的数据为基础资料,利用GIS技术,选取风景游憩林景观斑块特征指数、景观异质性指数、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系统地分析了森林景观格局,以期为风景游憩林构建和景观规划提供现实指导.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寿宁南山风景区景观类型的数目未发生变化,但各景观类型的特征值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景观异质性的分析发现,景观的多样性指数、破碎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上升态势,而优势度指数有所下降.不同类型的景观斑块其变化特征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景观格局指数的粒度效应——以沈阳城市森林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基于沈阳市2006年QuickBird卫星影像,以城市森林为对象,从景观和斑块类型水平研究了25个常用景观格局指数在细粒度范围(粒度边长<30 m)的粒度效应.结果显示:(1)25个指数随粒度增加的响应可分为3类:单调上升或下降、u型或n型变化和无规律变化.(2)5种城市森林类型对景观格局指数的粒度效应表现出2种趋势:以小斑块为主的附属林和道路林随粒度增加斑块数量急剧减少,相应指数变化幅度较大;以大斑块为主的风景游憩林、生产经营林和生态公益林,景观格局指数对斑块数量变化不敏感,但随粒度增加斑块面积增加,引起面积加权平均斑块面积和有效格网大小等指数较大变化.(3)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尺度检测图的拐点,沈阳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分析的适宜粒度为5 m.  相似文献   

9.
森林景观动态监测是识别森林生态系统内部功能与结构变化驱动机制的基础。以典型旅游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黄山市为例,以1988、1997、2006、2018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景观转移矩阵、核密度分析、景观指数等方法对黄山市森林景观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森林景观为黄山市主要景观类型,有林地为优势景观,1988-2018年,有林地面积占比逐渐上升;空间上形成林地亚类镶嵌分布格局;不同年份林地亚类转移以有林地与疏林地之间相互转移为主。2)不同年份海拔与森林覆盖率呈正相关;黄山市大多数乡镇森林覆盖率在75%以上,森林覆盖率<50%的乡镇聚集在以屯溪区、徽州区为核心的中部偏东南区域;1997-2006、2006-2018年林地变化核密度密集区分布广泛,而1988-1997、1988-2018年林地变化分布较为聚集。3)景观水平上,1997、2006年聚合指数呈下降趋势,景观分裂指数呈现升高趋势,景观破碎度增加。类型水平上,有林地1988-2006年破碎度增加,2018年有所下降;疏林地较有林地破碎度更高,且斑块边缘形状复杂化;灌木林地斑块密度较小,斑块凝聚度林地景观类型中最低,分离度最高,1997年后分布区域破碎化、零散化;近30 a非林地中建设用地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呈下降趋势,分布更加集聚。多期森林景观时空变化分析可为黄山市森林资源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3年和2009年两期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资料,结合GIS与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将湖南省醴陵市土地利用方式划分为水田、旱地、园地、林地、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7种景观类型,在ERDAS 8.6、Arc GIS 9.0和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支持下,从斑块面积、斑块数目、斑块密度、面缘比、Shannon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等方面对醴陵市景观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2003~2009年间,醴陵市土地景观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水田、旱地、园地、未利用地的面积有所减少,林地、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水域则在增加;从景观组分来看,斑块面积、斑块数目、斑块密度、面缘比、Shannon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等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土地利用变化来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各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向着林地、城乡居民工矿用地与水域发展,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人口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城镇扩张、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以及农业开发等活动是醴陵市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以合肥市二环内、大学城和职教城3个典型区域的15所建设于不同年代的高校为研究对象,应用Arc GIS判读2018年卫星遥感影像,统计分析高校林木树冠覆盖特征。结果表明:①15所高校现实树冠覆盖面积283.25 hm~2,整体树冠覆盖率29.67%;各高校现实树冠覆盖率在11.90%~43.89%间变化,潜在树冠覆盖率在1.73%~30.00%间变化。②超过2/3的高校树冠覆盖率处在高覆盖度或极高覆盖度。③早期建设的高校现实树冠覆盖率整体上高于后期建设的,二环内高校(38.69%)最高;而在树冠覆盖潜力增长方面正好相反,职教城高校潜在树冠覆盖率(19.02%)最高。进一步分析发现,合肥市高校城市森林未来整体树冠覆盖率可提高至40.14%,不同年代区域高校树冠覆盖差异主要受时间跨度对树木的影响和高校绿化建设思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张家口市为例,根据1989、2000和2010年3期Landsat TM遥感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景观指数以及GIS技术,系统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及其景观格局的变化过程和规律,探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989—2010年张家口市土地利用结构由以耕地和草地为主,转变为以林地和草地为主。2000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耕地减少幅度增加,动态度指数由-0.27%变为-0.83%,林地增加幅度加大,动态度指数由0.56%变为1.39%,草地在数量上表现为减少。退耕前,耕地主要转为草地,退耕后,耕地主要转为林地,耕地转为林地的比例由退耕前的22.50%增加为退耕后的45.46%,退耕后684.85km2的草地转为林地。期间,研究区景观格局趋向均衡化,景观多样性降低,景观破碎化程度上升,景观形状趋于简单。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建设等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干扰程度变大所致。  相似文献   

13.
兰州市市区景观生态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利用兰州市市区遥感影像数据和Fragstats软件,在GIS技术支持下,综合选取多样性、破碎度、均匀度、优势度、分离度等景观格局指数,从斑块格局、区域景观格局等方面进行景观生态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市区林草地占总面积的45%,构成区域景观的基质;区域内景观多样性分布具有较好的空间结构,多样性指数城关区最高为1.447,均匀度七里河区最高为0.811;区域中人工景观斑块形状规则,分布均匀,自然景观分维数较高,其中荒草地分维数1.443;受人为影响,农业景观类型破碎度较高,大量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和林地;城市人均绿地9.47m2,但绿地斑块分布散乱,生态效益低;各类型绿地斑块之间缺少较好的生态廊道,格局连接性较低;分离度城关区为0.015、七里河区为0.045、西固区0.037、安宁区为0.021.  相似文献   

14.
对合肥市安徽农业大学校园水杉林和蜀山森林公园马尾松林土壤呼吸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两林分土壤呼吸与气温、地温、土壤含水量等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位于市区的安徽农业大学校园水杉林土壤呼吸速率日均值为0.80~1.59μmol·m-2·s-1,近郊森林公园的马尾松林为0.85~4.49 μmol·m-2·8-1;两林分的土壤呼吸存在显著差异(P<0.000 1).  相似文献   

15.
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景观结构定量分析软件计算景观指数,采用景观总体特征、斑块面积、斑块周长、斑块数、分维数、破碎化和均匀度等景观指数分析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阔叶林、松林和竹林是保护区主要景观;各类景观的面积、周长、斑块数分布极不均衡;阔叶林景观的斑块形状最为复杂,破碎化程度和斑块分离度水平都较低,而非林地...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景观动态监测与预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为干旱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的典型代表 ,晋陕蒙接壤地区在自然地理上有其独特的空间分布格局 ,在生态上具有显著的脆弱生境特征和演化规律 .该文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选取分维数、分离度和景观优势度等指标 ,对该区脆弱环境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 ,并探讨了景观格局的形成过程 .同时 ,运用马尔柯夫链模型对未来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进行了预测 .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绿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保障.探讨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使其发挥最大的生态服务功能非常重要.研究基于北京市2002年7月的QuickBird数据和Landsat 7 ETM+数据分别提取城市绿地格局和地表温度,分析城市绿地格局(绿地面积、形状指数、邻接关系)与绿地地表温度及冷岛强度的相关关系.邻接关系包括邻接绿地斑块个数百分比和邻接绿地斑块面积百分比.邻接绿地斑块面积百分比采用缓冲区分析法,主要以乔木林地对地表热环境的调节作用为例.结果表明绿地格局参数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相差较大:①城区主要的绿地类型(乔木林地、水体、草地)的温度都与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其中水体的相关系数最高;②只有乔木林地、水体的温度与其形状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而灌木林地的温度与各个格局参数不相关;③乔木林地的缓冲区分析显示温度与其大小、形状、邻接绿地面积百分比关系都呈负相关,其中与邻接绿地面积百分比的相关关系最强,其冷岛强度也主要受邻接绿地面积百分比的影响.基于遥感识别的城市绿地微气候调节功能研究,有助于提高有限的城市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并可为城市绿地的规划管理和景观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黄龙山林区的森林景观格局,揭示森林景观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规律。【方法】以黄龙山林业局200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在ArcGIS的支持下,利用Fragstats 3.3软件,采用土地利用类型和优势树种组2级景观要素,选取10个景观指数对研究区域森林景观的要素组成、斑块特征、异质性和空间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在以土地利用类型和优势树种组为依据的2级森林景观类型体系中,有林地面积占黄龙山林区总面积的90%以上,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以有林地为基质的森林景观格局中,栎类具有很强的优势性,呈现团聚状态;油松的异质性最高;栎类、油松、桦类处于扩张状态。【结论】黄龙山林区森林景观格局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明显,各树种斑块都分别表现出与之生态和林学特性相适应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城市景观生态林景观美景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城市景观生态林美学质量,以合肥城市景观生态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美景度评估法(scenic beauty estimation,简称SBE)和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综合分析,建立相关线性方程作为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合肥城市景观生态林符合正态分布;合肥城市景观生态林美景度值分布在1.2以下,整体偏低;影响城市景观生态林景观美学质量的关键要素有5个,按影响大小排序为阔叶树比例、平均胸径、平均冠幅、有色树木比例及草坪盖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