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近日,山东省嘉祥县被农业部确定为2012年度全国保护性耕作推广示范项目续建县。自2011年实施全国保护性耕作新增示范县项目以来,嘉祥县农机化创新示范服务基地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全县建立了5个保护性耕作核心示范区,示范区通过保护性耕作取得了蓄水保墒、培肥保土、节本增效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1997年山西省泽州县农机局在府城、霍秀、金村3个农场试验示范保护性耕作6.7hm2。1999年泽州县被省农机局列为全省保护性耕作重点示范县,并于2001年、2003年顺利通过省项目专家组的验收,项目建设的规模和质量随之扩大与提高。截至2005年,全县实施保护性耕作总面积已达2000hm2,建立起金村、高都、北义城、巴公、南村、大箕六个高标准保护性耕作示范区,相继引进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310余台(件)。在建设保护性耕作项目的过程中,服务体系伴随着项目的建设而发展。建立起了县、乡、村、农机大户四级保护性耕作服务网络。总结推广了“农场 农户”“…  相似文献   

3.
《新疆农机化》2004,(6):11-14
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培肥地力,抑制农田地表扬尘,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等六大效益,是一项经济效益与长远发展兼得,增产和增收双赢,当前效益与长远发展兼顾,农民和国家社会利益同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2年中央财政投入2000万元启动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在北方8省(市、自治区)建立38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县;2003年中央财投入资金3000万元新增22个项目示范县;2004年中央财政又投入4000万元,新启动34个示范县(场)。目前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已达94个,在示范县带动下,全国许多省区也建立了一批省级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区和试验点。2001-2002年自治区科技兴农办公室下达"保护性耕作技术引进与示范推广"科技兴农项目,在喀什、阿克苏、阿勒泰、昌吉等地州确定4个重点试验示范点。2003年我区英吉沙县被确立为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示范区,建设1 333hm2核心示范区和1333hm2辐射区(小麦茬地复播玉米)。2004年农业部在英吉沙县又续建了1 333hm2核心示范区,新增加阿勒泰市、奇台县二个保护性耕作项目示范区。 为加强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农业部组织制定了《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试行)》、《保护性耕作技术实?  相似文献   

4.
在详细介绍本溪县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农业种植结构、推广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技术路线和农业装备技术水平5个方面,分析在全县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可行性,并总结实施保性耕作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2002年天水市甘谷县被农业部列入全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县之一,2006年麦积区被列为省级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区。截止到2005年底,甘谷县共投入各类保护性耕作机械798台,项目示范区涉及甘谷县磐安镇、大石乡、礼辛乡、六峰镇、金山镇等5个乡镇25个村,完成示范面积4640hm2。在各示  相似文献   

6.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情况 2008年,山东省日照市在14个乡镇35个村设立了共计1万亩的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示范区;2009年,又在21个乡镇建立了57个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示范点。从目前情况看,全市已初步落实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2万余亩。  相似文献   

7.
1996年,定襄县在省、市农机局的帮助下,开始引进并成功试验示范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步被全县大多数农户认识、接受并采用,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的团粒结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截至到目前,全县共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0.77万hm^2。项目示范区涉及蒋村乡、南王乡、神山乡、杨芳乡等7个乡镇,50多个行政村。  相似文献   

8.
连养臻 《山西农机》2009,(10):24-24
屯留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2004年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级保护性耕作项目县,经过5年的连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区面积达到5333.3hm^2,推广辐射面积达到6666.7hm^2,总面积达到1.2万hm^2,占到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5%。通过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强力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屯留县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机科技贡献率,每年为农民直接节本增效2000余万元,  相似文献   

9.
<正>2003年喀什地区承担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后,在英吉沙县项目示范区,开展一系列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工作,收集大量的基础性资料,2006年3月通过了农业部的验收。项目验收后在英吉沙县苏  相似文献   

10.
保护性耕作技术抗干旱优势明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入冬以来,河南省武陟县遭遇了罕见的低温干旱天气。恶劣的气候,给小麦的安全越冬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在全县人民掀起春季抗旱保苗高潮的同时,武陟县农机局对保护性耕作项目密切关注,在立春节气组织农机推广站的技术人员深入各个示范区,对保护性耕作播种的小麦苗情与对照田进行调查研究,并指导示范区农户积极抗旱保苗,将损失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及天津市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区基点调研,分析并总结了天津市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经验与模式;提出了适合天津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理论及适宜机具,为该地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全面推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保护性耕作效益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护性耕作是有别于以铧式犁全面翻耕土壤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耕作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衡水市桃城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和小麦,根据农业部、省农机局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要求,结合全区6个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区的对比得知,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效益: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运城市自1996年开始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到2009年底,全市实施面积已达12.4万公顷,占粮田面积的1/3强;其中示范区面积6.2万公顷,建立了70余个乡级示范区,涉及336个村。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以每年1.3万公顷速度递增。几年来,运城市积极探索示范区建设新模式,取得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14.
宁夏原州区从2003年开始,被自治区农牧厅确定为省级保护性耕作试验点;2008年又被农业部确定为保护性耕作项目续建县,项目在15个村实施。2009年扩大到四乡镇34个行政村,建设冬小麦保护性耕作示范区面积6万亩。  相似文献   

15.
日月 《当代农机》2009,(9):19-20
2005年,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农机局在区农作物原种场建立23.33hm2保护性耕作示范园.4年来,通过深入开展"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实现了保护性耕作规模化跨越式发展.2008年,小麦免耕播种机拥有量达158台,比上年增长251%.小麦免耕播种面积突破0.39万hm2,增长93%.保护性耕作覆盖率达到5.8%.已建立10 hm2以上成方连片示范区15个,最大的示范区达366.7 hm2.2008年,该区被列为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区.菏泽市牡丹区实现保护性耕作跨越式发展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屯留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2004年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级保护性耕作项目县,项目实施5年,取得了显著成效。同前,全县保护性耕作示范区面积达到8万亩,推广辐射面积达10万亩,总面积达到18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5%。通过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实施,秸秆粉碎还田、浅旋、硬茬播种、机械中耕等农机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广,保护了耕地,减少了土壤流失,增强了地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为农民直接节本增效2000余万元,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宁阳县把发展保护性耕作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以大示范带动了大推广。2009年,全县新增小麦免耕播种机169台,保有量达到264台,新增玉米收获机249台,保有量达到509台;在宁阳镇新建了泰安首个万亩保护性耕作示范园,全县千亩以上连片保护性耕作示范点达到17个,通过示范点的辐射带动,全县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0.5万亩。  相似文献   

18.
<正>山东省从2002年起开始引进试验保护性耕作技术,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2014年全省保护性耕作发展到1400khm2,示范区土壤有机质增加到1.0‰左右,累计推广小麦免耕播种机50838台,累计保护性耕作面积6456khm2,累计增产粮食58.9亿公斤,增收节支93亿元,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山东保护性的实践与探索1.探索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2002年,山东省  相似文献   

19.
2007年6月9日,农业部农机化司副司长刘恒新在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考察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作。在尧都区保护性耕作试验区、示范区,刘恒新副司长听取了尧都区农机局关于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情况的汇报,考察了小麦一年一作、小麦玉米一年两作保护性耕作的小麦长势,比较了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的土壤变化和小麦产量差异。刘恒新副司长对尧都区保护性耕作试验区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20.
一、推广现状 山东省茌平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示范从2005年开始,冯屯镇引进了全县第一台免耕施肥播种机,在冯屯镇菜刘及附近村庄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取得初步成功后,逐年扩大示范面积。2008年全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8万亩,被评为全省保护性耕作先进单位。2009年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已达290台。从调研情况看,茌平县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具备了加快推广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