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省大麦品种区试结果分析及今后生产和育种方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七五”至“九五”期间 ,福建省进行了三轮大麦品种区试。结果表明 :大麦品种产量不断提高 (从“七五”平均 14 4 .0kg/u提高到“九五”平均 2 4 2 .4kg/u) ,穗数增加 ,千粒重提高 ,向多穗大粒和大穗大粒方向发展 ,抗白粉病能力增强 ,新育成品种多表现抗白粉病 ,株高和生育期适宜 ,但稳定性尚需进一步提高 ,通过区试筛选出丰产品种莆大麦 4号、闽诱 3号 ,丰产稳产品种闽麦 0 6 ,丰产抗白粉病品种莆大麦 5号、莆大麦 7号和闽麦 0 2等。从区试结果分析认为 :今后福建大麦育种目标应该是 :中熟、中秆、高产、稳产、抗逆力强 ,质优。育种的方向和道路是走多穗大粒或大穗大粒道路  相似文献   

2.
高产饲用大麦莆大麦7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选育出高产优质的饲料大麦新品种,1989-1994年期间通过有性杂交、多年南育北繁加代育成了二棱皮大麦新品种“莆大麦7号”。1995-2000年多年多点区试表明,该品种大穗大粒,丰产性好,增产显著,抗白粉病和网斑病。并介绍了该品种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2006-2009年度大麦新品种多点试验,结果表明,驻大麦5号、驻大麦7号、驻4-46、驻7-66在河南各地区丰产性、稳产性均优于对照驻大麦3号,而驻大麦5号又明显优于其它几个大麦品种,驻大麦5号属弱春性中早熟啤酒大麦新品种。抽穗早,灌浆速度快,株高适中,抗倒性较强,穗层整齐,籽粒均匀,饱满度好,千粒重高,丰产性好,高抗白粉病、三锈病,较抗黑穗病、条纹病,耐旱耐瘠,是适宜河南省各地区推广种植的高产早熟的啤酒大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闽麦06"是采用系谱法从"浙皮1号"与"加拿大11"的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的大麦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穗大、粒多、综合性状较好,抗白粉病、网斑病和赤霉病,抗倒伏,属中熟大麦品种。文末对大麦丰产稳产的育种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福建省大麦育种的现状,指出20多年来福建大麦育种取得明显进展,育出了莆大麦4号、闽诱3号、闽麦06、闽麦02、莆大麦5号、莆大麦7号等良种。这些良种产量提高、千粒重增加和抗白粉病能力增强,但大麦育种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作者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今后的育种目标、技术路线和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6.
云大麦2号 云大麦2号系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和保山市农科所共同选育,在保山市经多作多点试验示范,丰产性好。该品种二棱,幼苗直立,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生育期155d左右,中抗条锈、白粉病,中感条纹病,抗旱性中等,株高60~80cm,抗倒伏性极好,分蘖力强,耐肥性好。以穗多夺高产,高产而不倒伏,丰产丰收。宜在海拔1400~1700m坝区高肥力田块种植,旱地、半旱地和肥力不足田块禁种。  相似文献   

7.
2021-2022年巍山县承担大理州大麦新品种区域试验。通过对10个参试品种丰产性、生育期、抗病性及适应性等综合性状鉴定,结果表明:参试10个品种在巍山试点的生育期为154~166d,生育期较长。参试8个品种均较S500(CK1)和V43(CK2)增产,增幅为2.1%~21%,有4个品种与S500(CK1)和V43(CK2)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1327DM4-4-1-2-9产量最高,株高较高,高抗条纹病,抗白粉病和锈病,抗倒性强,综合表现最好;1323DM10-1-6-3生育期短,株高适中,高抗白粉病和锈病,抗条纹病,丰产性好;1444DM5-1-8-3株高较高,高抗条纹病、白粉病及锈病,丰产性好;1508DM5-2-3-9株高适中,高抗白粉病和条纹病,抗锈病,丰产性好。以上4个品种符合当地农户种植需求,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治Ⅶ.小麦品种抗白粉性的遗传宋玉立何文兰何家泌张忠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明确小麦白粉病抗源品种所含抗性基因的遗传特征,是加速和发展小麦抗白粉育种的科学依据。1国外确定的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研究表明,在小麦...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对外引大麦品种在张掖地区的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和品质特性从栽培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啤5号、垦啤3号、垦啤4号、98ME2与Ric 5个品种(系)在产量方面较对照甘啤3号具有生产优势;虽然98南B产量最低,但其生育期最短,该品种可以在高海拔区进一步试验示范,从生育期较短的角度解决高海拔区大麦品种短缺现象,同时为进一步筛选特早熟大麦品种提供一定的育种资源。  相似文献   

10.
大麦白粉病是世界各国大麦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大麦的产量、品质,进而影响大麦产业的发展。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综述了大麦(青稞)白粉病抗病性鉴定方法及主要成果,以期为大麦(青稞)抗白粉病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保大麦8号的生产特性,以2001年至2003年保山市啤饲大麦区域试验结果为资料,通过产量、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分别对保大麦8号和对照品种(V0)6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以促进该品种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结果表明:保大麦8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优于对照品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高产大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申麦1号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通过抗赤霉病穿梭育种育成的大麦优良品种。自1987年在上海推广以来,由于它稳产高产,越来越受推重。金山县推广10年,其中有7年产量4200kg/hm^2,上海市跃进农场1996年丰产方产量达到7056.3kg/hm^2,1996年该品种以占46.98%的大麦覆盖面积而成为上海地区的主栽品种。本文详尽报道了它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对主要病  相似文献   

13.
大麦新品种“莆大麦9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麦新品种莆大麦9号2004-2006年连续2a参加福建省大麦新品种区域试验数据,并结合其多年多点的试验示范种植情况,对莆大麦9号的特征特性、丰产稳产性、适应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以期该品种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自2000年以来,通过对引入的150多个国内外大麦新品种观察、鉴定、筛选,从中选出产量性状、抗病性、抗倒性、丰产性、群体结构、适应性都比较好的品种11个,又对这11个品种通过两年的正规品比试验和区域试验。其产量、田问综合性状、抗性都超过我们育成品种来色依的有5个,即:垦啤麦2号、垦鉴啤麦2号、Cdcyorkton、甘啤4号、四川177,这5个大麦新品种有望近期在内蒙古自治区大麦种植区推广种植,为解决目前生产中大麦品种混杂退化,提高单产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鉴定上海市引进的大麦新品种(系)的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等综合特性表现,筛选出适于上海市种植的大麦新品种(系),为品种审定及大面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了相关品比试验。结果表明,"苏啤5号"、"花22"、的丰产性、综合抗性均较好,但"花22"不宜过早播种。  相似文献   

16.
在实验室接种的条件下,证实了小麦白粉菌能侵染大麦(品种:“天津1号”;“757”;“矮杆齐”)、鹅观草和燕麦。它在这些植物上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再接种于小麦亦发生正常侵染。接种在大麦“早熟3号”上的菌,能产生出菌丝,但不产生分生孢子。接种在“秦岭黑麦”上的菌只能达到侵入阶段,并且多数的受侵表皮细胞发生明显的过敏性死亡。据试验结果认为,某些野生禾草有可能是小麦白粉病的初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17.
利用染色体工程培育小麦抗白粉病代换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扬麦1号”小麦单体系统,经连续6次的代换程序,将品种“贵早白”抗白粉病基因所在的一对5D染色体代换入“扬麦1号”中,所获得的三个代换系经农艺必状鉴定、抗白粉病性田间自然鉴定、异地人工接种鉴定及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表明,“O2”代换系可作为抗白粉病育种的优良亲本加以利用,也说明利用小麦染色体工程进行普通小麦品种间染色体代换来培育抗病代换系,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在实践中是可操作的。  相似文献   

18.
动态信息     
《现代种业》2007,(5):60-62
浙江啤酒大麦选育取得初步成效,细胞工程育成大麦品种“花33”,辽宁小麦航天育种实现新突破,美国2007年种植的玉米有73%为转基因品种,我国正全力培育“绿色”超级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对福建省育成的6个大麦品种(系)进行两个年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育成的大麦品系产量提高9.2%~16.6%,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都有不同程度改善,但在各试点表现不同,品种与地点互作显著,(2)丰产,稳产性较好,各构成因素相对比较稳定和协调的品种为闽麦06;莆麦50丰产性较好,但稳产性偏差(有效穗,其余两个因素稍好);莆麦93,闽诱3号和泉1418产量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20.
“赣大麦 1号”是采用系谱法经 1 2年选育而成的黑大麦新品种 ,该品种穗、芒和籽粒呈黑色、大粒、早熟、高抗白粉病和赤霉病 ,籽粒营养丰富 ,富含硒元素 ,麦芽品质优良 ,多项指标达到国家颁布的麦芽产品的优级标准 ,是生产优质啤酒的理想原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