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探索在我省中部地区棉麦套种双丰收的经验,我系栽培组棉花科研组教师与工农兵学员在保定地区安国县伍仁桥公社中送大队与当地群众结合搞了两年试验。一、两种两收试验1974年棉花与矮秆齐大麦套种,获得亩产大麦306斤,棉花159斤。今年小麦红蚰包锈病严重,千粒重低,每亩实收小麦338.4斤,棉花可望收到200斤。  相似文献   

2.
我们植棉组是一九七二年开始成立的。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连续几年试验推广棉花育苗移栽,研究移栽棉花的生长特点,探索棉花高产规律,取得了一定成绩。今年我们全组140亩棉花全部育苗移栽,预计亩产在250斤左右,其中53亩丰产田可望达到303斤。一、产量结构几年来,我们植棉组移栽棉花产量稳定在二、三百斤,从产量结构上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相对稳定的密度。我组移栽棉花每亩株数一直稳定在四千株左右。一九七三年为四千一百五十株,一九七四年四千二百株,今年四千株。  相似文献   

3.
棉豆间种     
君山农场二分场二队,一九七三年在五亩试验田里获得棉花亩产180斤的高产之后,一九七四年,又在这五亩地里进行了棉花、黄豆间作试验,棉花亩产皮棉170.5斤,其中间作黄豆四亩共收494斤,平均亩产123.5斤。他们的作法是:这五亩地年前冬耕,四月十日整厢,厢宽9尺,棉花宽行2.1尺,窄行9寸,四月十一日播种。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三年,我所试验组一点二三亩油、棉双高产试验获得良好成果,油菜总产三百六十九斤四两,亩产三百斤零三两;皮棉总产二百九十八斤二两,亩产二百四十二斤四两。试验地棉花是营养钵育苗,四月十二日播种,播种以后的天气一直是低温、多雨;移栽到大田后又遇到干旱,都不利于棉苗生长。我们采取了几条措施:第一,移苗补栽。试验地于五月十三日移栽,宽行2.2尺,窄行1.8尺,株距0.7尺,每亩四千二百八十六株。第二,中耕松土。苗期浅中耕二次,松土三次,土壤松泡,不板结,无杂草。第三,巧施苗肥。在每亩施土泡粪二百八十担、豆饼五十斤、过磷酸钙一百斤  相似文献   

5.
在毛主席《七·三○指示》的光辉照耀下,通过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和开门办学,我们在总结我省群众棉花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在我校三结合基地上进行了红壤植棉高产栽培试验。试验地是新开垦的种过一年棉花的红壤早地,面积1.55亩,品种是“沪棉204”原种,实收籽棉736.38斤,折合亩产皮棉201.9斤。一、棉株结构收获时棉株的丰产结构:每亩实收5320株,株高平均98.1厘米,第一果枝着生高度19.54厘米,单株平均果枝14.9层,总果节24.87个,成铃13.28个,每亩总铃数70690个,  相似文献   

6.
这个材料较深入细致地调查总结了三角村大队一九七三年二棉一粮间作套种的经验和科学道理。一九七四年该队二棉一粮间作套种又扩大到五百六十四亩,尺带改进为七尺一带,夏粮产量,平均每一自然亩棉花与大麦间作套种的,大麦产量是三百八十斤,按棉七五粮二五比例折合亩产一千五百二十斤,棉花与小麦间套种的,小麦产量是五百三十斤,折合亩产二千一百二十斤;棉花就目前长势和座桃情况看也好于去年。他们根据三年来二棉一粮间套种高产稳产的实验结果,计划一九七五年全大队能保证灌溉的耕地普遍采用这种种植方武,种法将又有两项改革,一是提早在今年九月二十五日前,用人力在棉行里锄开沟、手撒籽播种小麦(淘汰棉花与大麦间套种),拔棉柴后再复盖一层农家肥,浇一次水;二是一部分面积试行改七尺一带为一丈四尺一带,更便于管理。他们的经验和创造精神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7.
湖北钟祥县红旗大队农科所,1972-1974年连续做了三年棉花万株密植试验,每年皮棉单产都突破双百斤,初步摸索到棉花密植高产的一些规律。在此基础上,1975年种了一亩三万株高密度试验田,实收皮棉238斤,于9月29日收花结束,与本生产队亩产150斤皮棉的大田(每亩5460株)比较,要少用工5个,少用肥料投资16.32元,少用农药投资6.33元,并提早成熟一个月,是一块令人信服的高产、早熟、低成本的棉花样板田。1975年10月,我所同钟样县农业局、红旗大队农科所的同志一起,对这块试验田进行了调查总结。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棉花合理施肥的规律,我们在早发,伏旱的1973年和晚发、伏涝的1974年,分别调查了10个亩产皮棉百斤以上的生产队的施肥情况。现将调查结果综合如下。一、要提高棉花产量,必须提高施肥水平。1973年调查的10个生产队,共植棉1274亩,平均亩产皮棉150.4斤,每亩用肥量折纯氮17.9斤。其中亩产皮棉100~180斤的3个生产队,每亩用肥折纯氮12.6斤;亩产皮棉140—160斤的4个队,每亩  相似文献   

9.
试验在稻麦水旱轮作田中进行,前作水稻亩产千斤,面积4.3亩,供试面积三亩,品种《百泉565》,于1980年10月16日播种,播种量按每亩基本苗10万、15万、20万的要求,分别播种各一亩。厢宽9尺,精量匀播,每亩10厢。水稻收后,每亩撒施青草圈粪6000斤,用拖拉机带旋耕犁翻一次,再撒放灰肥1千斤,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七四年,我们科研组开展了蚕豆棉花连作试验,为夺取粮棉双高产探索门路,蚕豆亩产205斤,棉花产量,密度每亩5626株的,实收籽棉424斤,折合皮棉160斤;每亩11400株的,实收籽棉385斤,折合皮棉146斤。  相似文献   

11.
两熟棉田,在底肥每亩施棉饼一百斤、钙镁磷肥五十斤的基础上,追肥每亩用五十斤硫酸铵,究竟怎样追施才能最有利于棉花壮苗早发,稳长多桃,早熟不早衰,保证棉花增产丰收?为了摸索这方面的经验,一九七三年汉阳县奓山公社农科所进行了试验。该所在追肥上进行了四种不同的处理,每亩密度四千一百六十株,试验结果,同样的追肥数量,由于采取了不同的追肥时间、次数与用量,棉株的座桃与产量就有很大的差别:每亩追施苗肥十斤,蕾肥不施,花肥三十斤,桃肥十斤的,平均单株成桃最多  相似文献   

12.
合理密植,是实现棉花高产的重要措施。1973年天门县棉花平均密度为四千二百八十六株,从各区、镇、场的棉花产量看,密度与单产的关系是十分明显的。凡是接近或超过全县平均密度的,单产都超过了《纲要》;凡是低于全县密度的,都没有上“纲”。黄潭区平均密度为4998株,单株成桃十个,每亩总桃五万多个,单产一百三十九斤,比一九七二年增产四成多;芦市区今年改善了水利条件,狠抓了棉田管理,棉花生长较好,单株成桃十一个,但密度只三千四百二十五株,每亩总桃三万  相似文献   

13.
昌宁县右甸公社罗家寨生产队双坟茶园,面积2.14亩,1965年单行单株种植,行距4—4.5尺,株距1尺,每亩定植1200株,抚育成龄864株,因以开垦质量差,管理粗放,开采初期受强烈采摘,茶树生理机能受损害而早衰,1972年亩产仅30斤。 1973年起,经以坡改梯,深翻换肥土,重修剪等措施综合改造,1974年亩产152.4斤,之后继续加强肥培,改进采摘方法蓄树养蓬扩大采摘面,产量逐年提高,1981年亩产达619.8斤,为改造前的20倍。每亩生产值,由26.19元增到680.61元,提高了近26倍。每劳  相似文献   

14.
棉花是我国古老栽培的作物之一,在栽培技术方面积累了一套丰富的经验。我国农民历来都十分重视棉花整枝技术。早在十三世纪时,古农书《农桑辑要》就记载着“苗高二尺以上,打去冲天心,傍枝长半尺亦打去,叶叶不空,开花结实”。以后到十九世纪《种棉实验说》中谈到:“一畦之中,棉籽均匀,南亩摘头,北亩不摘头,逐年试验,摘头者每亩多收二、三十斤……。凡不摘头之棉,梢梗易长,去地愈远,力不足而铃多落,收数悬殊,为此故也”。解放后,  相似文献   

15.
1685年,我们在稻瘟病大流行和变更制种新组合的情况下,杂交水稻制种又获得了丰收。全县共配制14个组合,面积2213.86亩,收获杂交种子1050791斤,平均亩产474.6斤,比1984年每亩增加74.4斤,增产18.5%。其中  相似文献   

16.
绥阳县地处山区,大豆、花生种植面积占旱作45%以上,且多与玉米间作。为了提高大豆、花生产量,我站在1983年用根瘤菌拌种增产的基础上,1984年在黄杨乡的3个村7个队600亩(大豆、花生各300亩)面积上进行推广。在收获时抽样验收,拌菌种比未拌菌种的平均每亩增产大豆40斤、花生45斤。按国家收  相似文献   

17.
麦子收后种棉花(以下简称麦后棉)我们摸索过几年,虽也收过一百多点的单产,但终究还是表现成熟迟,桃子小,不及麦田套种棉花的产量高。一九七五年我县向阳、圢头两公社有几个生产队试种麦后棉,突破了培管的老框子,初步解决了“迟、小、低”的问题。圢头公社农科所试种的2.07亩麦后棉,每亩实收175斤;向阳公社朝阳十队试种的一亩麦后棉,单产也达168斤。他们体会到:麦后棉不仅满播的麦子产量高,棉花同样也能高产,而且有利于实行机械化作业,是一个有前途的粮棉双丰收的生产途径。  相似文献   

18.
我县杂交水稻制种,从一九八○年以后连续三年持续高产再高产。一九八三年3274.7亩制种,平均亩产396.5斤,比一九八二年每亩又增加了45.6斤,增产13%。  相似文献   

19.
绥阳县有十余万亩玉米,耕作粗放,单产较低,单产最高的1979年也只有287斤,为了提高我县玉米产量,1981—1982年我们在绥阳县农校5.96亩试验地及郑场区辅乐公社四坪大队林明友承包的坡土上,用杂交玉米中单2号,七三单交和本地小黄包谷进行大窝玉米试验,行距3.5尺,窝距2尺挖成1.2尺方形,深1.5尺的大窝,亩施牛粪1200斤,山杂肥1000斤,磷肥100斤,尿素20斤作底肥,每窝留苗4株,丈量亩基本苗达2571株。  相似文献   

20.
我所茶场现有单行条植(行株距130×30厘米)的新式茶园822亩,其中1956年冬播的500亩,从播种到采叶仅两年零五个月,目前茶树平均高度60厘米,幅度55厘米,有30个旁枝,茶树大部为中型椭圆叶,生长健壮。今年春季对1956年播种的500亩茶园,实行了打顶轻采,每亩采摘生叶60斤,连夏季轻采,秋季打顶采平均每亩达生叶140斤,折合干茶35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