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农地流转率一直比较低。如何破解农地流转效率低下成为时下学术界热点讨论问题。基于劳动力流动的新经济学(NELM)理论基础,提出假设"基于要素替代视角下,农户采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生产方法,利用机械替代传统的劳动力,会否诱发农户农地转入交易行为?"。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对规模经营存在正向作用,并且机械化程度越高越容易促进农户对农地的扩大投入。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农业生产更加便捷,减少了劳动投入,提高了生产经济效益。提出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农户对农地的依赖程度;加大对农业机械的基础投入,调整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农业机械化结构的政策建设。  相似文献   

2.
建立农地集约利用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农地集约利用过程中的碳排放效率进行分析,研究农地集约利用程度与碳排放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农地集约利用度的高低与碳排放效率高低并不具有普遍的一致性,山东省农地集约利用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传统农业区和部分发达城市;济南、青岛、烟台3个经济较发达的地级市农地集约利用碳排放效率普遍偏低;农地技术(如育种、灌溉和机械)投入不足,化肥、农药、电力投入过多是农地集约利用的碳排放效率低的普遍原因。针对各地级市的特点,提出了如何在以碳排放为成本的前提下实现农地集约利用的最优,探索低碳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三权分置农地制度改革的深入,更多的非集体成员可以进入到农业生产行业,农业经营主体正在经历着剧烈的转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表现值得关注。本文基于三权分置农地制度改革背景,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617个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数据,从农地利用方式、农地投入配置和农地生产率3个方面分析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农地利用行为,探讨其行为特征与逻辑。结果表明,从农地利用方式上来看,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显著扩张,且存在非粮化的趋势;从农地投入来看,生产资料、雇工工资和土地租金已经成了各经营主体最重要的三大成本;从农地产出来看,土地生产率最高的是种田大户、劳动生产率最高的是资本农场,而资本生产率最高的是传统农户。三权分置下各经营主体的农地利用逻辑是传统农户将土地作为生计保障,获得一些安全的农产品供自家消费并实现自我价值;种田大户利用耕作技术、地方性知识不断提高劳动质量,以此提高产出和每个劳动对象的附加价值;家庭农场主从追求土地生产率向劳动生产率转变,通过合理利用劳动力达到最佳经营规模,降低单位成本、取得更多收入;资本农场使生产要素聚集产生规模效应以获取更多利润,向生产的上游科技化、下游品牌化方向延伸。因此,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应该是依靠广泛的农业技术进步,适度扩大农场规模,稳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农地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成本效率的关系。【方法】利用 2012—2016 年江苏省物 价局调研的微观农户数据,采用随机前沿成本函数测算了稻谷生产的成本效率,并探讨了农地经营规模与成本 效率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成本效率的提升途径。【结果】江苏省农户稻谷生产的成本效率均值为 0.904, 随着农地经营规模增大,稻谷的成本效率呈现出“倒 U 型”趋势;稻谷生产成本效率的最高点在 3.64 hm2 处, 当农地经营规模达到最优点后,继续增大经营规模,稻谷生产成本效率会出现“断崖式”下降;农地经营规模、 农业决策者特征、生产要素投入、农业雇工比重等指标对稻谷生产成本效率均有显著影响。【结论】农地经营 规模与成本效率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先递增再递减的“倒 U 型”关系。最后,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机械化生产以及专业化生产等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提升稻谷生产成本效率。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诱发了农地非农化的快速增长,土地作为重要的农业资源,越来越凸显其稀缺性。由于湖北省各城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土地资源要素过度投入,导致区域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低下。环境因素对区域农地非农化的配置效率有显著的影响,因此,通过合理调控区域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区域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分析湖北省2013—2017年各个城市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目的是科学合理配置及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6.
运用DEA方法就江苏省连云港市和淮安市两地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程度进行测算,并分析了不同农户类型之间产生差异的内在原因。结果表明,样本农户的平均农业生产率为0.287,处于较低的水平,农地流转降低了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少量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过量增加土地要素的投入和资本投入不足,导致了农业生产率的下降;农地流转降低了土地生产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61.06%的农户处于规模递增阶段,适度的农地流转能促进生产率的提高;提高农业技术水平能提高农业技术效率,适当规模的流转有助于规模效率的提升。建议应完善金融体系和风险机制,使农民能获得更多的资本,同时农地流转作为一项政策,也需要有合适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7.
农地经营权稳定能够提高农户农地投入的积极性,对农户投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农户投入结构。基于土地产权理论,以新疆玛纳斯县为例,利用农户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律维度、事实维度、感知维度农地经营权稳定性与劳动力投入、机械投入、技术投入的影响关系,探讨农地经营权稳定性对农户投入结构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受访农户劳动力素质整体不高,家庭劳动力投入不足;农地经营权较稳定,但农地流转期限较短制约了农户长期投入,农户投入结构仍有可优化的空间。法律、事实和感知三个维度农地经营权稳定性均显著影响农户投入,进而影响农户投入结构。三个维度农地经营权稳定性对劳动力投入、机械投入、技术投入呈现显著正向影响,影响从大到小分别为:劳动力投入>机械投入>技术投入,技术投入>机械投入>劳动力投入,机械投入>劳动力投入>技术投入。农地经营权稳定性对农户投入结构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感知维度农地经营权稳定性对机械投入的影响最强,农户认知的农地经营权稳定性影响农户投入预期。因此,为优化农户投入结构,提出健全农地经营权交易市场体系,引导农户适当延长农地流转期限,增强农户续约意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地流转是优化山区土地资源配置,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然而农地流转是否能够提高山区农户农业生产的效率与公平仍缺乏农户案例研究。文章基于重庆市3个典型山区县的调研数据,构建OLS回归模型,分析山区农地流转在效率和公平两方面的作用,并以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时长和劳动力平均年龄为工具变量,通过2SLS模型控制了内生性问题。结果表明:在目前山区农地流转现状下,净转入土地面积与农业生产效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人均耕地面积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山区农地流转将耕地从人均土地充足的家庭流向人均土地稀缺的家庭,从农业生产效率低的家庭流向农业生产效率高的家庭,进而提高了山区土地配置的效率和公平。同时,本文还发现劳动力占比、牲畜数量、非农收入占比与净转入土地面积有显著的影响。基于此,提出规范山区农地流转市场;鼓励种田能手扩大经营规模;鼓励山区部分农户非农转型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农地流转效率低的成因与对策——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湖南省农村土地流转效率较低主要表现在:农地流转规模小;以传统流转方式为主,新型流转方式不多;以农户参与的农地流转为主,企业与机构参与较少。农地流转效率低的主要成因有农地流转机制不完善、流转过程中存在不规范操作、农民流转意识薄弱。提高湖南农地流转效率应从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中介体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与培育新型农民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可更新资源的太阳能值,对农用地面积进行标准修正,采用超效率DEA方法,对2014年张家口市农地利用经济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张家口市农地利用经济效率整体水平不高,平均效率值为0.79;总体来看投入要素存在冗余,平均每个决策单元分别节约投入标准农用地47 856.07 hm2、劳动力22 482.16人、机械动力92 062.13万k W·h、化肥4 965.98 t,也可以实现当前的产出水平;就各个区县来看,要素投入改进方案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基于江汉平原农户调研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从农户的劳动力配置、农地利用物质投入、土地资源配置等方面来分析农地边际化现象。结果表明,从化肥农药等物质投入、农机等生产设备的投入来看,江汉平原农地为正常农地;但从劳动力配置、农地经营规模现状和意愿的差异、农地基础设施等长期投入来看,已出现农地的高端边际化迹象。因此,为防止农地边际化的发生,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政府可疏导农户有序流转或退出承包的农地,以满足其他农户扩大经营规模的需求;同时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政府还需继续承担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大部分费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东北粮食主产区18个典型村为研究区,运用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测算模型,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收入水平下农地价值功能、农地生产功能和农地劳动承载功能替代程度及其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地劳动承载功能替代程度较高,农地价值功能基本不需替代,农地生产功能完全不需替代。2)研究区农地劳动承载功能替代程度越大,农地转出率越高;农地价值功能替代程度越大,农地转入率越高,农地转出率越低;农地生产功能替代程度越高,农地转入率越低,农地转出率越高。3)研究区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差异明显。农地价值功能替代程度与农地转入率呈正相关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中等、低等和高等收入农户;农地生产功能替代程度与农地转入率呈负相关,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高等、中等和低等收入农户;农地劳动承载功能替代程度与农地转出率呈正相关,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低等、高等和中等收入农户。  相似文献   

13.
海峡两岸土地流转制度绩效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业总产值、产量、劳动产出率、土地产出率、化肥施用量几个指标分析了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自1949年以来各个土地制度阶段的经济效率,并将两地的农地投入和产出数据进行回归,比较不同产权制度下的土地效率。研究表明:农业用地的产权可以有不同的归属形式,但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政策要稳定,产权边界要清晰,这才能提高生产的积极性,降低流转成本,增加相关受益人对土地的投入,达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的最终目标,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计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978~2015年贵州农业技术进步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的土地产权制度,对农户生产投入激励不同,从而对农业技术使用量有较大不同;(2)实施农地经营权自由流转、提高农地使用权稳定性和取消农业税对农业技术进步有正向的促进作用;(3)农地流转促使农户经营达到最优规模,增加农户对机械的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4)稳定的农地使用权、独享农业收益权促进农户对化肥、农药等技术的投入,提高要素生产效率,使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5.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以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北湾镇的7个村为决策单元,以该区域农地流转方式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评价单元从内生型流转和外生型流转2个角度进行农地利用效率评价.结果表明:现阶段中堡村和古城村的农地流转,不论是内生型还是外生型流转,其农地利用效率已经达到最佳水平;金山村、天字村和北湾村在不同的流转模式下,其农地利用效率均没有达到最佳水平,其投入和产出有待进一步优化;太安村现阶段在外生型流转模式下其农地利用效率已达到最佳水平,而在内生性流转模式下其投入规模过大而产出效率对太小,有待进一步优化;通过对内生型和外生型2种农地流转模式的利用效率比较研究发现外生型流转更有助于提高农业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正>国内的城镇化事业不断推进,工业化不断进步,对于广大乡镇农民来说,在就业选择方面逐渐变得多样化,但是也有一些新的问题出现。比如农地流转,现阶段农地流转整体上动力不足,加上在农地流转后造成的诸多社会压力,让农地流转陷入到一定的困境。本文对现阶段农地流转面临的主要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一些改善农地流转情况的建议,希望对国内的农地流转是有帮助的。对于农地流转,政府采取的是支持以  相似文献   

17.
农地整理对农户农地劳力投入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农户的农地劳力投入意愿和行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以及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农地整理效益的持续发展和耕地的可持续性利用至关重要.以农地整理区为例,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在农地整理实施绩效的基础上,对农户的农地劳力投入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农地劳力投入意愿和决策受到农户的自身特征、家庭结构和资本状况、耕地禀赋、市场状况、农地整理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因素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程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9):205-207
荷兰、日本和美国在农地制度方面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主要有:第一,立法修法先行,使农地流转有法可依;第二,保障流转方的产权,消除其流转土地的后顾之忧,提升其流转土地的积极性;第三,对农场主进行补贴,降低农场主的土地使用成本,保证其经营的稳定性;第四,对农场主的资格进行限制,确保农地农用以及提高农地的使用效率;第五、致力于生态环境、农地保护的目标,对农地的使用权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19.
农业规模化生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地规模经营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关键所在.从农户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建立了农户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测度模型;并利用湖南长沙市2个郊区县141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因素包括农产品市场价格、农业生产技术、各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及其市场转移概率;目前,农业生产处在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农地投入对农产品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的影响最小;户均农地适度经营规模为1.42 hm2,但目前户均农地经营面积仅有0.31 hm2;为了使农户家庭劳力与农地达到最优配置状态,进而使农户家庭收入达到最大,应选择转入农地或转出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20.
农地整治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仍存在资金缺乏、效率低下等问题。在农地整治项目中引入公私合作模式,是解决当前我国农地整治项目一系列问题的主要途径。分析了公私合作模式下的农地整治项目存在的组织界面问题,提出了WBS矩阵与DSM集成,有助于项目的界面管理,提高农地整治项目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