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最大或然计数法(most probable number, MPN)对黄土高原洞子沟流域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氮素微生物生理群(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土壤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随植被恢复而增加,三者最大值分别为最小值的74、4和31倍,其中氨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在铁杆蒿群落最低,辽东栎群落最高,亚硝化细菌数量在丁香群落最低,辽东栎群落最高;2)植被恢复对各氮素生理群影响不同,对氨化细菌影响最大,其次分别为反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3)各氮素生理群数量差异较大,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研究区氨化细菌占总数的75%-80%,反硝化细菌占20%-25%时,生态系统最为稳定;4)土壤理化性质与各功能菌关系紧密,其中,土壤容重和硝态氮含量与微生物数量相关性最大,全钾、矿化氮和微生物量氮也表现出很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河蟹工厂化育苗期间水及蟹体中异养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ocheir sinensis),工厂化育苗期间沉淀池水,培育池水和蟹苗体内的异养菌暨弧菌(Vibrio)数量的变化与优势菌株属的组成,以及细菌数量的变化与消毒剂,COD,总氨氮,pH值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育苗水中细菌繁殖速度快,细菌属的组成较简单,弧菌属为优势属,其出现频次占45%,异养细菌的数量与COD和总氨氮含量呈正相关,与pH值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生态浮床对巢湖双桥河口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巢湖双桥河入湖口水质调控示范区的生态浮床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浮床对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在2011年4月至9月示范区外(C1)采样点总细菌数量为105CFU.mL-1,示范区内(C2)采样点总细菌数量为106CFU.mL-1,生态浮床生物膜表面(C3)采样点总细菌数量达到了107CFU.mL-1;C1点的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最低,C3点的最高。PCR-DGGE结果表明:在5、7和9月中C3采样点总细菌群落和反硝化细菌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和丰度明显高于C1和C2采样点。结论:生态浮床挂膜后能有效提高水体中的总细菌、硝化细菌及反硝化细菌数量和群落结构多样性,且距离生态浮床越近总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和群落结构多样性越高,受到生态浮床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4.
对天津地区盐碱地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的细菌种类和垂直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池塘中细菌总数维持在2.4×103~8.5×105 cfu/mL,之间,弧菌总数维持在1.75×102~2.3×105 cfu/mL之间,细菌总数和弧菌总数分别在8月份和9月份达到高峰.反硝化细菌...  相似文献   

5.
菲律宾蛤仔育苗用水系统中浮游生物群落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5年3月至2005年11月对庄河海洋村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育苗用水系统中浮游生物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植物62种(属),优势种类为新月拟菱形藻、洛氏角毛藻、菱形藻、三角褐指藻、舟形藻、尖尾蓝隐藻、普通小球藻、绿裸藻等;浮游动物45种(属),优势种类为诺氏麻铃虫、咽拟斜管虫、旋回侠盗虫、刚毛幼虫、褶皱臂尾轮虫、椎尾水轮虫、小拟哲水蚤、近缘大眼水蚤和半球腺介形虫等。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为2.90~30.91mg/L,沉淀池出口浮游植物的平均生物量最高,为16.78mg/L,沉淀池人口的次之,砂滤池出口的最低;浮游动物的密度为5.5~118个/L,生物量为0.01—5.97mg/L,外海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最高(2.48mg/L),砂滤池出口的最少。浮游植物硅藻门的种类占优势,而浮游动物生物量较大的主要是桡足类及其幼体。  相似文献   

6.
高位虾池水体细菌和弧菌的数量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位于广东湛江东海岛北寮村和庵里村的4个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高位池养殖过程水体中的可培养异养细菌和弧菌的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北寮村虾池BL1和BL2的可培养异养细菌数量变化均呈现中间高两头低、后期多于初期的单峰变化趋势;BL1的弧菌数量变化趋势和可培养异养细菌的变化趋势相似,而BL2则是前期稍微升高而后下降,后期又呈升高态势,峰值出现在养殖末期;水源地BL3的可培养异养细菌数量变化为初期平缓,后期明显多于初期,大体呈上升态势;而BL3弧菌数量变化趋势则比较平缓.2)庵里村发病的虾池AL1的可培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呈现出单峰变化趋势,在养殖中途爆发病害时,可培养异养细菌数量高出未发病的正常池2个数量级;庵里村虾池AL2的可培养异养细菌数量变化趋势也是中间高两头低,而弧菌的数量变化则是无规律的波动;水源地AL3的可培养异养细菌数量变化大体呈下降趋势,弧菌数量放养初期最高.3)高位虾池的可培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虽多于水源地,但差异不显著,同一个位点,细菌和弧菌数量呈现同步增多或减少.虾场水体的可培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与多数环境因子之间相关性不显著,这与虾池养殖生态系统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有关,同时反映了高位虾池生态系统受多种因子作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沙蚕闭合循环式养殖系统中细菌的数量及其代谢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双齿围沙蚕Perineries aibuhitensisG rube放养在闭合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了两轮试验。第一轮试验,沙蚕的放养密度为1049条/m2,设投饵量分别为其体重的20%和10%,记为A、B组。当生物膜成熟后,从A、B系统中分离纯化获得15株细菌,测得异养细菌纯菌株(8株)的耗氧速率为(10.88±0.73)~(114.98±50.62)g O2/(mg蛋白.d),其中H3菌株的活性最高,为(114.98±50.62)g O2/(mg蛋白.d);氨化细菌纯菌株(7株)的氨化速率为(0.76±0.57)~(1.47±1.09)g N/(mg蛋白.d),各菌株活性接近。同时对生物膜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其细菌形态较为多样。第二轮试验,设置沙蚕的放养密度为833、641条/m2,投饵量为其体重的5%,分别记为C、D组。用PC、MPN测定了C、D养殖系统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和成熟后异养细菌、氨化细菌和氨氧化细菌的数量变化,同时测定了其代谢活性。结果表明,系统中生物膜形成期间,细菌数量不断增加,异养细菌数量级由105增加到107,氨化细菌数量级C系统由106增加到108,D系统由104增加到106,成熟后细菌数量基本保持稳定。氨氧化细菌数量成熟期间逐渐增加,达到最高值后,随距离投饵时间的延长,又有所下降。异养细菌的耗氧速率、氨化细菌的氨化速率与其数量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底物浓度、温度和pH对氨化细菌的代谢活性有明显的影响,当蛋白胨浓度从100 mg/L增加到2000mg/L,温度由10℃增加到35℃,pH由6.5增加到pH 8.5时,氨化细菌的氨化速率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