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ConA与PHA在猪染色体制备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3/17罗伯逊易位纯合子猪[2n=36,XY或XX,rob(13;17)]、杂合子猪[2n=37,XY或XX,rob(13;17)]、正常猪为实验材料,用刀豆素A(ConA)和植物血球凝集素(PHA)两种不同的刺激源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来制备染色体,并对两种刺激源的最佳使用浓度进行了研究:ConA的最佳浓度为:0.2 mg/ml,PHA的最佳浓度为:1 mg/ml,二者同样在最佳浓度时,ConA的制片效果显著优于PHA,t检验结果为:t0.05(18)=2.101<t=2.135<t0.01(18)=2.878.  相似文献   

2.
关中马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 ,对关中马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关中马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 2 n=6 4,公马核型为 6 4,XY;母马核型为 6 4,XX,包括 31对常染色体和 1对性染色体。 31对常染色体中 ,13对为中部或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18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1对性染色体中 ,X染色体为 1条第二大的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Y染色体为最小的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3.
海门白山羊染色体核型研究及C-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分带技术,分析了海门白山羊的染色体核型与C-带。结果表明,海门白山羊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60,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X染色体的大小介于1号和2号染色体之间,Y染色体最小,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公羊核型为60,XY,母羊为60,XX。大部分常染色体和X,Y染色体着丝粒部位显示阳性C-带,但不同染色体的阳性C-带区域大小不同。  相似文献   

4.
对山西省太行山脉的野生萱草属植物进行调查采集,并对收集到的9个野生萱草种进行染色体数鉴定,其中,7个为二倍体,2个为三倍体,分属4个种,未发现四倍体。分别对1个二倍体和1个三倍体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核型公式和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分别为:左权1号(北黄花菜)2n=2x=22=10m+12sm,4L+2M2+12M1+4S;阳城1号(萱草)2n=3x=33=24m+9sm,3L+15M2+12M1+3S;核型不对称系数分别为61.64%和60.26%;供试的2种萱草均属于Stebbins核型的2B型。  相似文献   

5.
河南大尾寒羊染色体核型与G-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河南大尾寒羊染色体核型和G-带。【方法】分离培养河南大尾寒羊外周血淋巴细胞,制备染色体标本和G-带标本,分析河南大尾寒羊的染色体核型和G-带。【结果】河南大尾寒羊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54,公羊核型54,XY;母羊核型54,XX。27对染色体中包括26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常染色体中有3对为中着丝粒染色体,23对为端着丝粒染色体;性染色体中,X染色体为最大的端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为最小的中着丝粒染色体。河南大尾寒羊G-带与其他绵羊品种的G-带基本一致。【结论】河南大尾寒羊的染色体数目为:2n=54,公羊核型54,XY;母羊核型54,XX。河南大尾寒羊G-带与其他绵羊品种的G-带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兰州大尾羊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血淋巴细胞微量血培养法对兰州大尾羊的核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大尾羊二倍体染色体数2n=54,由26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组成(XX/XY型)。26对常染色体中有3对最大的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23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X染色体为最大的端部着丝点染色体,Y染色体为最小的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7.
以微量全血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凉山半细毛羊和山谷型藏绵羊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凉山半细毛羊和山谷型藏绵羊二倍体细胞核型均为公羊2N=54,XY;母羊2N=54,XX。2品种羊6号、24号染色体相对长度差异显著(P<0.05),1号、15号、23号、25号染色体相对长度在P<0.10水平上存在差异,其余染色体相对长度差异均不显著(P>0.10)。第1号、2号、3号染色体的臂比指数差异不显著(P>0.10)。同源染色体不等长现象在凉山半细毛羊和山谷型藏绵羊中均存在,凉山半细毛羊条比值较山谷型藏绵羊高,其中1号染色体在P<0.10水平上显著高于山谷型藏绵羊。  相似文献   

8.
天然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鳍细胞系染色体组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传代20次的天然二倍体和天然四倍体泥鳅鳍细胞系进行染色体标本制备,并对其染色体核型、Ag-NORs及CMA3/DA/DAPI三重荧光染色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二倍体泥鳅鳍组织培养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50,核型公式为:2n=10m+4sm+36t,NF=64;四倍体泥鳅鳍组织培养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4n=100,核型公式为:4n=20m+8sm+72t,NF=128。2天然二倍体泥鳅鳍培养的细胞中期染色体分裂相有2个Ag-NORs,天然四倍体泥鳅鳍培养的细胞中期染色体分裂相有4个Ag-NORs,均位于第1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1)的末端。3天然二倍体泥鳅鳍培养的细胞染色体中期分裂相中CMA3阳性位点为2个,天然四倍体泥鳅鳍培养的细胞染色体中期分裂相中CMA3阳性位点为4个;均位于核仁组织区,即第1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1)的末端。结果表明,天然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鳍培养细胞制备的染色体数目、核型和带型与体细胞一致。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鱼类雄核发育新途径及自然四倍体泥鳅所产生的配子染色体组构成,采用自然四倍体泥鳅(4n=100)为父本、二倍体泥鳅(2n=50)为母本进行杂交,受精后5 min将受精卵放入3℃水中处理60 min诱导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并对其后代的血红细胞核体积、染色体核型、Ag-NORs带型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信号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杂交三倍体泥鳅血红细胞核体积为(38.29±3.14)μm3,处理组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血红细胞核体积为(27.92±3.58)μm3,二者血红细胞核体积之比为1.37∶1;杂交三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数目3n=75,核型公式为15m+6sm+54t,NF=96,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数目2n=50,核型公式为10m+4sm+36t,NF=64;杂交三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中,在3个染色体短臂的端部检测到3个FISH杂交信号,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中,在2个染色体短臂的端部检测到2个FISH杂交信号;杂交三倍体泥鳅染色体和间期核中,呈现出Ag-NORs数目为1~3个,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和间期核中,呈现出Ag-NORs数目为1~2个。研究表明,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的染色体组构成为2套染色体组,表明自然四倍体雄性泥鳅能产生二倍体(2n)配子,该结果为自然四倍体雄性泥鳅是具有4套染色体组的遗传四倍体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学证据。  相似文献   

10.
黄瓜正常品种及一个芽黄突变体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瓜(Cucumis sativus L.)6个正常品种和1个芽黄突变体的根尖细胞染色体进行计数,并对其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正常黄瓜与芽黄突变体黄瓜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4,属于二倍体植物,染色体基数为7。芽黄突变体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与正常黄瓜品种长春密刺(C.sativus cv.Changchunmici)、津研4号(C.sativus cv.Jinyan No.4)、津优2号(C.sativus cv.Jinyou No.2)、津优3号(C.sativus cv.Jinyou No.3)、农城3号(C.sativus cv.Nongcheng No.3)、新泰密刺(C.sativus cv.Xintaimici)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一致,均为2n=14=12m+2sm;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5.49%~57.45%,核型类型均为1A型,属对称核型。在系统演化上,黄瓜可能属于较原始的种类。通过对不同黄瓜材料间的染色体长度进行方差分析,结果P>0.05,说明在染色体水平上芽黄突变体与正常的黄瓜几乎没有区别。  相似文献   

11.
华南野猪的核型及其与家猪的进化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报道了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热带丛林的华南野猪(Sus scrofa chirodentus)的染色体组型、G-带、C-带和核仁形成区(NOR)。其结果显示,华南野猪的染色体数目2n=38。与过去报道的欧洲野猪和中亚及远东地区的亚洲野猪各亚种(2n=36)比较,少1对近中着丝粒染色体,而多2对端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形态和G-带带型均与过去报道的家猪相同;C-带1号、13—18号染色体着丝粒区结构异染色质显示深染,其余双臂染色体(2—12号和X)着丝粒区均浅染;核仁形成区(NOR)亦定位于8号和10号染色体的次缢痕处,惟8号染色体有的细胞仅出现一个具有活性的NOR。本研究结果表明,华南野猪与欧洲和中亚、远东地区野猪亚种的核型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与家猪完全一致。这揭示了华南野猪与家猪在起源和进化方面存在着极为密切的亲缘关系。根据核型进化理论,华南野猪很可能是现代家猪的原始祖先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探讨间性猪的生殖遗传发育基础和优化猪的种质资源,对一例间性猪进行了外部形态、细胞遗传、性激素、解剖以及组织病理学的研究。【方法】5月龄间性大白猪为试验组,以与试验组同窝的正常公母猪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内外生殖器官检察;PCR检测SRY基因;染色体组型和带型分析,取外周血进行常规短期淋巴细胞培养,获取中期细胞分裂相,制成染色体标本,G显带和C显带处理;放射免疫法测定静脉血睾酮(testosterone, T)、雌二醇(estradiol, E2)、促黄体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促卵泡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孕酮(progesterone, PRG)和催乳素(prolactin, PRL)含量;生殖腺病理切片制做及观察,取2 cm×2 cm大小生殖腺组织,10%甲醛固定后进行常规石蜡切片制作,苏木(Hematoxylin)与伊红(Eosin)染色(H.E.染色),镜检并显微照相;下丘脑和垂体电镜切片制做及观察,取2 mm×2 mm大小脑部组织,2.5%戊二醛固定后进行常规电镜切片制作,透射电镜观察并拍摄。【结果】结果表明,间性猪外生殖器为雌性表型,外阴位于肛门下方,阴蒂肿大突出于阴门之外,左侧可见睾丸,右侧隐睾,阴囊发育良好。间性猪和正常母猪染色体组型为38, XX,SRY阴性,核型组成为10sm+4st+12m+12t,G带带型没有差异,C带的显带基本相似,1、3、4、6、8、9、10、13、14和16号染色体均不同程度显带,以圆形带为主。试验组和对照组各号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及臂比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睾酮和雌二醇水平均介于正常公、母猪之间,促黄体素、促卵泡素、孕酮和催乳素水平均高于正常母猪,LH/FSH比值明显低于正常母猪。剖检发现间性猪有雌雄两性生殖腺,有两个卵睾体,左侧有附睾,子宫体、子宫角和阴道明显退化,阴蒂中隐藏有假阴茎。病理组织镜检发现卵睾体为睾丸和卵巢混合组织,柱状上皮细胞退化,有正常莱氏细胞,无精原细胞或其残留物存在;附睾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正常,内腔无精细胞或其残留物;子宫内膜有较低程度退化,部分内膜腺正常。试验组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细胞较对照组发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GnRH)神经元核大且饱满,细胞器增多并融合;垂体以促性腺激素细胞为主,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分泌颗粒大小不均;催乳素细胞数量较正常母猪多,分泌颗粒电子密度也较大。【结论】该间性猪为真间性,无染色体易位现象,性激素紊乱,无种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采用活体注射氯化钴和秋水仙素的方法,对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和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的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华圆田螺二倍体染色体的数目为18,核型为2n=8m 10sm,染色体臂数(NF)=36;背瘤丽蚌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8,核型为2n=24m 12sm 2t,NF=74。两物种中均未发现随体和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14.
首次对产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灰枝紫菀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灰枝紫菀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2n=32,核型公式2n=2x=32=26sm+6st、属4A型,染色体中未发现随体。  相似文献   

15.
昆明梁王山多星韭与滇韭的核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梁王山地区多星韭与滇韭种群的染色体进行核型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多星韭1号种群为二倍体,核型公式为:2n=2x=14=10m(2SAT)+4sm;2号种群为四倍体,核型公式为:2n:4x=28:18sm(2SAT)+10m;滇韭1号和2号种群均为二倍体,核型公式为:2n=2x=16=14m+2sm(2SAT),不发生倍性变化;二者在染色体水平上亲缘关系较近,在二者系统发育过程中,多星韭可能是一个较进化的类群。  相似文献   

16.
云南多星韭细胞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梁王山地区4个多星韭种群的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多星韭1号种群为二倍体,核型公式为:2 n=2 x=14=6 m(2 SAT) 8 sm;2,3,4号种群为四倍体,核型公式为:2 n=4 x=28=8 m(2 SAT) 20 sm.不同四倍体种群核型的最大与最小染色体比值、最大染色体形态等存在差异.从而对四倍体多星韭的起源途径提出一种设想,它们是部分异源四倍体,并经历了较长的二倍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蝙蝠科2种蝙蝠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取骨髓蒸汽固定法对河南省蝙蝠科2种蝙蝠的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东亚蝙蝠的染色体数为2n=38,N.F=50,与国外的研究一致,而与金清波的研究迥异。东亚伏翼的染色体数为2n=26,N.F=44,与印度小伏翼、伏翼及印度伏翼的核型非常相似,属于伏翼属较为进化的类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