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拮抗内生细菌B20-006菌株对玉米主要防御酶系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笔者通过对玉米纹枯病拮抗内生细菌筛选研究发现,利用拮抗内生细菌B20-006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效最高达67.9%。同时通过抗利福平B20-006突变菌株回接再分离及利用免疫胶体金银染色技术证明,B20-006菌株可通过根系侵人,具有沿维管束进行转运的能力。为进一步明确其生防机理,本文系统研究了B20—006菌株与宿主玉米相互作用过程中主要防御酶系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及酯酶等的比活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玉米纹枯病拮抗内生细菌的筛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玉米成株期根、茎组织中分离获得232株内生细菌,在离体条件下筛选获得20株对玉米纹枯病菌具有显著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其中7株为枯草芽孢杆菌,占拮抗菌株的35%.B20-120、B20-006、B20-122、B21-072、B21-016、B20-070等6株拮抗细菌的发酵液对玉米种子萌发没有影响,进一步对其内生性(以抗利福平120 mg·mL-1为标记)及其对玉米的促生作用和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6个拮抗菌株对玉米生长没有抑制作用,有的甚至有促进作用,并且能在体内繁殖,具可转移性.拮抗菌株B20-006和B20-120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最好,菌液浸种处理苗期防治效果分别为67.9%和62.3%,成株期分别为40.2%和39.1%.  相似文献   

3.
油茶炭疽病拮抗内生细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油茶根腐病拮抗内生细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探讨防治油茶根腐病的高效拮抗菌的拮抗机制,采用研磨法从健康油茶根、茎、叶、果等组织中分离内生菌,通过平板对峙试验和抑菌谱检测试验筛选对油茶根腐病菌具有高效拮抗作用的内生菌,并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和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从油茶中分离获得内生细菌75株,对油茶根腐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18株,其中抑菌圈半径在5 mm以上的6株.这6株细菌的发酵液对油茶根腐病菌等6种供试病原真菌均有拮抗作用,其中菌株R6的抑菌效果最好,对各病原菌的抑菌圈半径均在10 mm以上.根据对R6的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初步鉴定其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5.
辣椒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   总被引:59,自引:4,他引:59  
对健康辣椒植株体内的内生细菌及拮抗菌进行了分离筛选。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部位及种植地 ,内生细菌的数量有所不同 ,品种间内生细菌的数量变化为 2 83× 1 0 3 ~ 1 346×1 0 4cfu/g(FW) ;各品种以叶片中内生细菌的数量最多 ,其次为根 ,再次为茎 ,果最少 ;不同种植地中 ,前作为水稻田种植辣椒叶片中内生细菌的数量比旱地种植的多 ,而根、茎、果中内生细菌的数量正相反。拮抗、防病测定表明 ,1 0 8株辣椒内生细菌中 ,有 2 8 7%的菌株对香蕉枯萎菌和黄瓜枯萎菌有拮抗作用 ;来自辣椒叶片和茎杆内的BS 2和BS 1两菌株 ,对 1 3种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强和稳定的拮抗作用 ,其中对辣椒炭疽病有 57 34%~ 94 0 8%的防病效果 ,并可以在辣椒体内定殖。经鉴定该两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6.
五味子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健康五味子植株根内共获得322株内生细菌,通过平板扩散对峙试验,结果表明,28个菌株对五味子茎基腐病菌具有拮抗性,占菌株总数的8.7%;22个菌株对人参锈腐病菌具有拮抗性,占菌株总数的6.8%;24个菌株对穿山龙黑斑病菌具有拮抗性,占菌株总数的7.5%。以上拮抗细菌中,有3种抑菌效果明显,抑菌圈半径达到10 mm以上,其编号分别为Wr082、Wr096、Wr153。对这3株拮抗菌进一步进行了形态和培养特性观察及16S rDNA序列测定,将菌Wr082鉴定为类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nxantha),菌株Wr153鉴定为蒙氏假单胞菌(P. monteilii),菌株Wr096鉴定为葛氏沙雷氏菌(Serratia grimesii)。  相似文献   

7.
选用不同地区原生境下野生大豆不同器官分离的内生真菌,采用平板对峙法,鉴定了40株野生大豆真菌对玉米大斑病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供试的40株菌株间菌落形态差异较大;光滑程度显示,36份菌落表面不光滑,3份表面光滑并显浅黄色;菌落颜色分析显示,正面白色为主,其次是黄色和粉色,反面则以紫色为主,其次为黑色和绿色;菌落生长形态分析,大多数菌落呈白色絮状突起或羊毛状菌丝;鉴定和筛选出6株野生大豆内生真菌的抑菌率变化在62.5%~82.4%之间,抑菌率从高到低依次为Y4-S(Ⅰ)、Y6R-15-1、Y5-r(Ⅱ)-1、Y6S-26、Y5R18-2-1、Y5r-12。最强拮抗菌株Y4-S(Ⅰ)、Y5-r(Ⅱ)-1、Y6R-15-1显微形态相似,呈枝状,有隔,初步判断可能来源同一属。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内生细菌的分离及环腐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本研究从大同、太原和内蒙古等地采集马铃薯块茎,分离到240株内生细菌,通过离体抑菌作用测定,共得到55株对环腐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占菌株总数的22.9%,抑菌圈半径最大的可达13 mm。按抑菌圈半径大小将拮抗菌分为强、中、弱三类。从中筛选出9个对环腐病等病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内生菌株进行了细菌学鉴定,结果表明:118为荧光假单胞生物型V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biovar V);110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085为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069为草生欧文氏菌(Erwinia herbicola);043为草莓黄单胞菌(Xanthomonas fragariae);A-10'、T3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H1-6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116为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  相似文献   

9.
甜瓜白粉病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防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高抗白粉病的甜瓜品种植株内分离筛选出对甜瓜白粉病有较好防效的内生拮抗细菌菌株,为甜瓜白粉病生物防治探寻新途径。[方法]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和叶盘漂浮法分离筛选有较好防效的内生拮抗菌,并对其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从高抗白粉病的甜瓜品种‘MR-1’植株内分离获得31株内生细菌,其中1株内生菌Mg15对甜瓜白粉病盆栽试验防效达到74.3%。在离体叶盘上,经Mg15发酵液处理12 h后白粉菌孢子萌发率仅为9.29%,14 d后产孢量与对照相比降低了60%。扫描电镜观察发现,Mg15发酵液处理后的病菌菌丝皱缩生长,甚至产生畸形。Mg15发酵原液温室防病效果达80.66%。[结论] Mg15对甜瓜白粉病具有显著防治效果,经鉴定该菌株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10.
从南丰蜜桔叶片和洋葱的健康植物组织提取液中筛选出3株对柑橘溃疡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itri(Hasse)Dye]有拮抗作用的内生菌株Bb1、Bb2和YC1,通过拮抗菌株的抑菌活性试验得出3株菌株对柑橘溃疡病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并对其生物学性状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1.
应用免疫胶体金银染色技术定位玉米内生细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光镜免疫胶体金银染色技术对玉米内生细菌进行了定位研究。用分离、筛选于玉米体内具有生防潜力的优势菌枯草芽孢杆菌B20-006菌株的特异性蛋白,制备兔抗血清作为一抗,二抗为金标记羊抗兔IgG,30%甘油-1%戊二醛固定组织,进行冷冻切片免疫胶体金银染色光镜观察。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液浸根处理后5~7d (三叶期)的组织切片中菌体有大量金银颗粒沉淀,内生细菌在根、茎、叶均有分布,大多寄生在植物组织的细胞间隙,菌量根部大于茎和叶部,根、茎、叶的菌量之比为12:3:1,证明枯草芽孢杆菌B20-006菌株为玉米内生细菌,且可在玉米体内繁殖和传导。  相似文献   

12.
水稻纹枯病生防内生菌糖蜜草固氮螺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砂仁内生细菌进行分离,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为靶标菌对获得菌株进行离体拮抗活性、盆栽及田间试验测定。结果表明:获得的27株内生细菌中有4株具有较好的离体抑菌活性,其中SRJ2-4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带达到18 mm;SRJ2-4的盆栽防效及田间防效分别为80.7%与79.4%,与其它菌株相比达极显著水平。SRJ2-4处理的亩产量为488.79 kg,高于其他药剂处理。对该菌株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进行分析,将该内生菌鉴定为糖蜜草固氮螺菌(Azospirillum melinis)。  相似文献   

13.
芝麻立枯病内生生防细菌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表面消毒涂布平板的方法从大田健康芝麻根内分离芝麻内生细菌399株。平板对峙试验结果显示,176株细菌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有不同程度的拮抗能力,其中编号为B16、b10、D31、e23、G10、I10的6个菌株在PDA平板上对于立枯丝核菌具有极强的抑制作用,对西瓜枯萎病菌、西瓜炭疽病菌、小麦全蚀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也表现出广谱的抑菌作用。利用胶体几丁质和胶体壳聚糖作为唯一碳源,测定了上述6株细菌产生几丁质酶和壳聚糖酶的能力,发现b10和G10具有产壳聚糖酶的能力,I10有产几丁质酶的能力。活体盆栽试验测定了上述6株细菌对芝麻立枯病的生防效果,结果显示测定的6株细菌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G10的生防效果最好,可达到52%。利用胶体壳聚糖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性培养基测定了G10菌株在芝麻根系内部的定殖动态,发现G10在芝麻根部可以长期定殖。  相似文献   

14.
 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B3-7 是一株对于小麦全蚀病具有有效生防作用的小麦内生细菌。为了研究B3-7 在小麦根内的定殖机制,本研究将含有转座子TnYLB-1 和温度敏感型复制子的质粒pMarB 转化B3-7 菌株,高温处理后TnYLB-1 插入细菌基因组中,构建转座子插入突变体库。通过筛选,获得1 株在小麦根内定殖能力显著降低的突变体B3-7-458。利用反向PCR 方法分离转座子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并分析其特征,发现转座子插入导致细菌鞭毛运动性相关基因mota 失活,同时发现mota 失活菌株对于小麦全蚀病的生防能力降低。通过构建互补载体对突变基因mota 进行互补分析,发现互补菌株的运动性、在小麦根系内部的定殖能力以及对于小麦全蚀病的生防能力得以恢复。本研究证明了生防菌蜡样芽孢杆菌B3-7 的mota 基因参与该菌株在小麦根系的内生定殖,也参与了该菌株对于小麦全蚀病的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15.
利用小麦内生细菌防治小麦全蚀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植物内生细菌是指能定殖在健康植物组织内,并与植物建立了和谐关系的一类细菌。内生细菌对植物的益生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植物生长、抑制植物病原物、增加植物的抗逆性和他感作用等几个方面。小麦全蚀病(wheat take-all)作为一种世界毁灭性病害,目前,由于缺乏抗病品种和有效的化学防治药剂,所以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来控制小麦全蚀病危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从小麦里分离出内生细菌,从中筛选出对小麦全蚀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在研究其拮抗机制和定殖作用基础上,对其防治小麦全蚀病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玉米内生真菌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寻求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新方法,本文将玉米内生真菌白僵菌YC1和链格孢菌GX5处理的玉米种子种植于田间,常规管理,取其鲜玉米籽粒饲喂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测定了草地贪夜蛾幼虫发育历期、化蛹率、蛹期、蛹重、羽化率、成虫重等指标。结果表明,玉米内生真菌YC1处理组草地贪夜蛾幼虫发育历期较对照显著延长,比对照增加69.36%,蛹期和化蛹率略有降低,羽化率和对照组(65.08%)相比明显降低,仅有3.33%;GX5处理组草地贪夜蛾的幼虫发育历期较对照显著延长,化蛹率(16.67%)和羽化率(8.33%)也明显降低。蛹重、成虫重、翅展以及翅长在处理间及处理和对照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从试验结果来看,玉米内生真菌YC1和GX5均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不利,可大大降低其繁殖率,在可持续控制草地贪夜蛾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黄绿木霉发酵液对水稻纹枯病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黄绿木霉菌发酵液处理水稻纹枯病丝核菌,初步探讨了黄绿木霉菌发酵液对水稻纹枯病丝核菌的抑菌能力及抑菌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黄绿木霉菌发酵液抑菌作用稳定,经121 ℃处理25 min后,抑菌率为100%; pH3~8的范围内抑菌率均为100%。经黄绿木霉菌发酵液处理的水稻纹枯病丝核菌菌丝电导率与呼吸强度几乎下降为0,光学显微镜观察到菌体形态发生变化,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细胞壁出现孔洞。用处理后的水稻纹枯病丝核菌菌丝接种水稻植株,发病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从南方红豆杉分离到的一种新内生真菌紫杉木霉Trichoderma taxi菌株ZJUF0986,与水稻纹枯病菌对峙培养。结果发现,该内生真菌通过菌丝缠绕附着等重寄生方式,导致纹枯病菌菌丝断裂或其内含物降解直至死亡。其产生的活性代谢产物也能强烈抑制纹枯病菌菌丝的生长,显著降低病原菌的菌核萌发率;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菌核萌发的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1.08和3.59μg/ml。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ZJUF0986浓度80μg/ml的活性代谢产物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达63.82%,与50μg/ml井冈霉素A的防治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