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时不同世代的纤维品质性状进行基因效应分析,不同遗传背景下加性效应是最基本的,但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也存在,纤维长度、比强度多受加性效应控制纤维细度主要受加显性基因效应支配.  相似文献   

2.
对不同世代的纤维品质性状进行基因效应分析,不同遗传背景下加性效应是最基本的,但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也存在。纤维长度、比强度多受加性效应控制。纤维细度主要受加显性基因效应支配。  相似文献   

3.
短季棉主要性状遗传分析与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5个杂交组合后群体表现,分析了不同遗传背景下早熟性,丰产性,纤维生状的基因效应,结果表明,不同遗传背景下加性效应是最基本的。霜前皮棉产量,皮棉总产量的杂种优势主要是由显性或上位性效应引起的。纤维品质性状多受加性效应控制。纤维长度、单纤维强力性状除加性效应外,还受显性和上位性效应影响。在早熟丰产优质诸性状的同步改良中,宜选择霜前皮棉产量高,品质较好的品种为基础亲本,另一亲本应具备单纤维强力突出,  相似文献   

4.
不同环境下水稻谷粒重的发育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水稻谷粒重在不同发育时期的2季资料,估算水稻谷粒重某一发育时间(0→t)或某一特定发育时间段(t-1→t)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早季谷粒发育动态主要受显性效应控制,在谷粒充实的第9~12天显性效应基因急剧增加,加性效应在谷粒充实的前期几乎不表达,后期虽有表达,但作用微小;晚季谷粒充实过程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交替影响,谷粒充实早期(第3~6天)以加性效应为主,中期(第9~15天)以显性效应为主,后期(第18~30天)以加性效应为主。早季谷粒充实的全过程,显性效应基因强烈表达,且发育全过程变化幅度较大;晚季加性和显性效应基因共同控制各粒充实,但以加性效应为主,总遗传效应变化幅度较早季小。加性效应基因和显性效应基因的交替作用有利于谷粒的灌浆结实。  相似文献   

5.
普通玉米3个籽粒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籽粒性状差异明显的自交系组配的6个世代为试验材料。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籽粒长度、籽粒比重、籽粒鲜干重差值(HKWI)等3个籽粒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籽粒比重未检测到主基因,籽粒长度和HKWI在多数组合检测到2对主基因.且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减效,显性效应为增效。加性效应大干显性效应,互作效应中以1效应和i效应较为明显;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均为减效,且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3种上位性效应也较为明显;3个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在各分离世代存在一定的差异。综合分析表明,籽粒长度受主基因和多基因的共同影响,而HKWI的主基因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超甜玉米种子发芽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5个超甜玉米自交系和4个普通玉米自交系为亲本,NCⅡ设计采用三倍体胚乳遗传模型,分析sh2基因及微效多基因对玉米种子发芽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发芽势的遗传以直接显性效应。细胞质效应及母体加性效应的控制为主;发芽率以直接显性效应、母体效应为主;粒重以直接加性效应、细胞质效应及母体显性效应为主;α-淀粉酶活力,主要受直接显性效应、细胞质效应、母体显性效应控制。对各性状的遗传率分别表明,发芽势的遗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陆地棉的产量与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为选择育种与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4×4完全双列杂交分析法,对四个陆地棉品种(系)的产量因素和纤维品质性状遗传效应及遗传相关进行分析,并将遗传相关分解为加性相关和显性相关.[结果]在产量因素中,铃重与衣分的遗传分别以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对衣分与铃重贡献高于显性效应,衣分受环境变异的影响最小,而单铃重、籽棉产量、有效铃则反之;在纤维品质性状中,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不明显,其中纤维长度与比强度的加性效应达到极显著,纤维性状均受环境影响变异较大;棉花产量因素与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普遍表现为遗传相关大于表型相关,各性状之间的表型相关、遗传相关及加性相关类似,而显性相关则不同.不仅在陆地棉产量因素和纤维品质性状内部各自存在加性或显性相关性,而且在产量因素与纤维品质性状之间存在加显性相关性,不同性状之间的正负效应不同.[结论]棉花产量因素与纤维品质遗传相关,特别是加性相关可以指导选择育种,而在杂种优势的利用中可以重点考虑显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用3套同核异质不育系与恢复系IR661和明恢63配组的各世代材料,分析了W,D,K型不育胞质对基因效应和育性遗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核组合中,加性、加性×显性和显性×显性效应的差异较大。除加性效应外,各类基因效应估值亦有较大差异,不育胞质K与W间加性×加性和加性×显性效应、K与D间显性及加性×加性和显性×显性效应和D与W间除加性效应外的各类基因效应估值都有较大差异。汕B和K青B与IR661结合的核,其不育胞质的育性都受2对基因控制。在K17B和K青B与明恢63结合的核中,其W,D胞质亦受2对基因控制,而K胞质分别受3对和1对基因控制。在控制K胞质不育的育性基因中,有1对与W胞质和D胞质不同。  相似文献   

9.
串番茄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冯辉  王五宏  徐娜  鲁博  张婷  陈红波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2):4134-4139
 【目的】通过对串番茄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探索叶片角度的遗传规律,为选育株型紧凑的串番茄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筛选出的串番茄自交系进行多代杂交回交,应用主基因+多基因6个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分析叶片夹角、株幅、披垂值的遗传模型。【结果】串番茄的叶片夹角、株幅的遗传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D-2)控制,叶片夹角的主基因加性效应为6.51,多基因加性效应为15.01,势能比值为0.914,显性度为0,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及F2群体中分别为45.61%、37.29%及47.71%;株幅的主基因加性效应为3.08,多基因的加性效应为3.58,显性效应为-1.59,势能比为-0.44,显性度为0,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及F2群体中分别为23.30%、20.73%及36.11%。披垂值的遗传受1对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D-4)控制,主基因加性效应为8.18,显性效应为-8.18,多基因加性效应为3.12,显性效应为19.07,势能比为6.09,显性度为-1,多基因遗传率在B1、B2及F2群体中分别为69.15%、68.5%和49.57%。【结论】对173×101组合的夹角和株幅性状改良以主基因为主,可在早期世代选择;对披垂值性状的改良应在晚代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控制小麦粒重、粒型和硬度加性和显性QTL,解释控制这些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方法】以小麦品种花培3号、豫麦57构建的包含168个株系的DH群体和由其构建的包含168个株系的IF2群体为材料,结合含有368个位点的分子遗传图谱,对5个环境的DH群体以及2个环境的IF2群体的千粒重、粒型和硬度数据进行QTL分析。【结果】共检测到控制千粒重、粒长、粒径和硬度的35个加性效应和18对上位效应QTL,包括控制千粒重的8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5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粒长的10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6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粒径的10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6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硬度的7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1对上位性位点。其中,控制粒重的Qtkw6A在DH和IF2群体中都能检测到,而且既有加性效应又有显性效应,加性效应的贡献率在2个群体内分别为9.39%和11.75%,显性效应的贡献率为1.37%。控制粒径的Qgd6A也在DH和IF2群体中检测到,加性效应贡献率分别为15.02%和15.03%,而且与控制粒长的Qgl6A为同一基因位点,在DH和IF2群体中对粒长的加性效应贡献率分别为14.96%和15.10%。【结论】小麦的千粒重和粒型的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同时也受上位效应影响。硬度主要受位于5D染色体短臂上一个主效基因控制,同时受其它微效基因以及上位性影响。本研究检测到的一些重要QTL可用于相关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用IF2群体检测到的显性效应QTL及具有显性×加性、加性×显性及显性×显性效应的QTL可为有关性状杂种优势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品质棉主要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的杂种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3个通过种间杂交后代选育的棉花高品质系(种)与4个抗棉铃虫棉花品种(系),按3×4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置24个F1组合.对杂种一代主要农艺、经济和纤维品质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1籽、皮棉产量具有一定的中亲优势,竞争优势差,其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为显性效应;铃重F1优势明显,无论中亲优势、超亲优势、竞争优势均有一定的正向优势,其遗传以显性效应为主,其次是加性效应;结铃数和衣分多表现为负优势,其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结铃数无显性效应;h2B和h2N均以衣分最高,分别为74.5%和85.9%,皮棉产量其次,分别为60.2%和70.2%,结铃数最低,均为 13.1%;纤维品质性状优势明显,尤以竞争优势表现突出,其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为显性效应.  相似文献   

12.
Evaluation of the genetic effect on yield and fiber quality can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on cotton breeding. Sixteen CSB lines and TM-1 introduced from USDA/ARS were used as male and top-crossed with three elite cultivars and the 51 F1 hybrids, 16 CSB lines, TM-1, and 3 elite cultivars were planted at the Cott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AS, Anyang, Henan Province and Xiaj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The yield traits and fiber quality data were obtained and additive and dominance effect on each trait were measured by AD model. Boll weight takes the largest additive proration, whereas boll number takes the least additive proration. The largest and the least dominant proration for lint yield and boll weight were measured, respectively. Fiber length has the additive and dominance effect, and dominance effect was slightly more than additive effect. Larger additive and no dominance effect on uniformity, micronaire, and fiber strength were measure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additive effect on boll weight of CSB06 and CSB12Sh was observed. CSB14Sh and CSB01 hav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additive effect on 4 and 3 traits of fiber quality, respectively. CSB01 has the greatest dominant effect on lint yield among CSB lines. The dominant effect on fiber length of CSB lines showed positive. It is beneficial to use CSB06 and CSB12Sh as parents to improve boll size, to use CSB14Sh and CSB01 as parents to improve fiber quality. As for hybrid cotton breeding, it is reasonable using CSB01 to improve lint yield traits, and using CSB01, CSB11Sh, and CSB06 to improve fiber length.  相似文献   

13.
利用包括基因与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对6个花椰菜品种(系)完全双列杂交实验的2年观察资料进行花球球径不同发育阶段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年份间的环境差异对亲本和F1的球径表现影响较小,球径在整个发育期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不存在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选用瑞雪70天、c-3、c-5为亲本配置组合,能够使其后代在10月中下旬前在平均球径的基础上增大球径;而福州80天和c-8这2个亲本的表现恰好相反。进一步对不同发育阶段的平均球径进行条件遗传分析发现,加性主效应和显性主效应在球径增大的大部分时期都有新的表达,且不易受到年份等外部条件的影响,但这些新表达的效应在10月12日之前和之后表现为相反的方向。成熟期球径给定不同发育时期性状的条件遗传分析表明,在各个时期均检测到显著的条件加性方差(10月24日除外)和条件显性方差,10月6日之前的净加性表达效应的作用占最终球径表现变异的88.8%。  相似文献   

14.
利用加性-显性-母体的遗传模型,分析了7个不同遗传来源甘蓝型黄籽油菜品系所配制的完全双列杂交资料。结果表明,产量性状主要受加性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环境对产量性状有一定的影响而母体效应影响很小。基因效应分析发现y4单株粒重有极显著的加性效应,y3×y4单株粒重有极显著的显性效应  相似文献   

15.
采用数量遗传学的世代分析和综合方差以及协方差分析方法,对破风茧率的各遗传效应参数,广义和狭义遗传力以及破风茧率与万蚕收茧量等的相关系数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6个世代之间,破风茧率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遗传生不符合加性-显性效应模型,而与加性-显性-上位铲应模型相符。在6个遗传效应参数中加入*显性的上位尖不显著。主要是中亲值和基因和性效应,其次为显性效应,上位效应较小。其中,显性效 和加性*加性的上位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不同环境下种植的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永久F_2群体,获得2年三环境的永久F_2群体资料。估算纤维品质性状各项遗传方差比值和进行品质性状杂种优势预测。结果表明,永久F_2群体的纤维品质5个性状的遗传方式基本一致,都受加性、显性以及加性和环境互作的影响,纤维长度和伸长率以加性和显性效应为主,整齐度以显性效应为主,马克隆值以加性以及加性和环境互作效应为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纤维比强度的遗传受加性、显性以及互作效应的作用较小,作用不显著。永久F_2群体的杂种优势预测估算结果表明,永久F_2群体的纤维品质性状杂种优势非常小,中亲优势小于3%,并且伸长率性状呈负向杂种优势。试验结果可为合理利用永久F_2群体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甘蓝型油菜含油量和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机理,利用Sollux/ Gaoyou DH群体株系间随机交配构建了包括134个组合的永久F2群体(immortalized F2 population)。采用QTL Network 20软件对含油量、千粒重和角果粒数进行了4个环境下的联合QTL定位,分析QTL的加性、显性以及相关的上位性效应。结果在7条连锁群上检测到控制上述3个性状相关QTL共 8个。除qSWC6和qSPA2,1个含油量,4个千粒重和1个角果粒数QTL与多环境下SG\|DH群体定位结果区间重叠,加性效应方向一致,效应值相仿;主效含油量QTL qOILA7和3个千粒重QTL qSWA7,qSWC2, qSWC4无显性效应;qSWC6兼具加性和显性效应,qSWC8加性为主,微效显性,显性效应均呈负向;但两个角果粒数QTL qSPA2 和qSPA6除加性主效外,还存在正向显性效应;4对上位互作QTL中,除qOILA7,其余7个位点均只有微弱互作效应。并对qOILA7和qSWA7/qSWC8连锁标记辅助选育提高油菜含油量和千粒重的育种策略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油菜种子含油量和千粒重性状的遗传控制体系以加性效应为主,F1代无杂种优势,因而欲提高杂交油菜种子含油量和增加千粒重,需要培育高含油量和大粒亲本材料;而控制角果粒数基因同时具有较强的加性和正向显性效应,利用F1杂交种可望获得超双亲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8.
对二花脸猪,大白猪及其杂交一代和回交一代4种群体共计2010窝产仔数的资料进行了加性一显性遗传模型以及基因效应的研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窝产仔数(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具有极显的群体间差异,表明不同群体的遗传结构不同,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加性效应平方和占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总遗传变异平方和的比较分别为75.4%和69.8%,可见加性效应是群体间遗传变 异的主导因素,显性效应平方和占总仔数和活产仔数总遗传变异平方和的比例分别为18.3%和23.7%,表明显性效应在群体间遗传变异中是相当重要的,上位效应平方和点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总遗传变异平方和的比例分别为6.3%和6.5%,可见上位效应对窝产仔群体间遗传差异作用不大,猪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的群体平均值分别为13.01和12.42,二花脸猪总仔数和活产仔数基因加性值比大白猪分别高2.77和2.49头,二花脸猪高的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基因对大白猪等位基因均为显性,显性度分别为0.91和0.97,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窝产仔数符合加性一显性遗传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