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夏季持续高温天气给香菇的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出现香菇菌棒烧菌烂棒的问题比较严重.本文对香菇菌棒烧菌烂棒的程度和分布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夏季持续高温天气给香菇的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出现香菇菌棒烧菌烂棒的问题比较严重:本文对香菇菌棒烧菌烂棒的程度和分布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适宜的温度对香菇菌丝的生长至关重要,夏季持续高温会使菌丝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有资料表明,香菇的菌丝生长在16~20℃最适宜,16~24℃能正常发菌,28℃以上生长受抑,超过33℃菌丝停止生长直至死亡(俗称烧菌).如何预防香菇菌棒烧菌、闷棒、烂棒,对香菇的稳产、高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浙江省庆元县为预防菌棒高温烧菌,进行了积极的摸索和探讨,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只要在香菇生产全过程中进行科学管理,完全可以防止香菇菌棒烧菌、闷棒、烂棒问题.使香菇菌棒安全越夏,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云南省普洱市镇沅按板镇香菇菌棒烧菌、烂棒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与其所用品种、菌棒堆叠方式、环境条件等有着很大关系,是有规律可循的。为了避免今后香菇生产过程中再次发生类似情况,特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几点防范及处理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袋栽香菇培菌和出菇过程中,菌棒由于受害虫杂菌侵染而产生一种腐烂病,致使菌棒腐烂,生命力降低而减产,甚至完全失收。烂棒是因寄生虫和抑制香菇菌丝的杂菌引起的,除一些害虫直接食害菌丝和子实体外,多数害虫通过携带杂菌为害菌棒。防治方法如下:一、预防措施1.选料灭菌要选择  相似文献   

6.
正香菇菌丝对外界温度十分敏感,堆放场所持续32℃以上便会造成菌棒生理障碍,致使菌丝受到烧伤,活力下降,出现变黄、变红,严重的导致菌体死亡,使菌袋松软发臭报废。为了防范香菇菌棒闷棒烧菌,降低损失,建议高温季节菌棒管理做好以下工作。1.室内堆放培菌的,要加强室内通风、遮阳管理。培菌室向阳面要搭遮阳网,防止阳光直射菌棒、窗口及墙体。一般情况下,尽可能  相似文献   

7.
南方菇区代栽香菇菌棒安全越夏是长菌龄当家品种培菌过程中一个重要技术环节,而常规越夏技术措施对近几年的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已表现出其技术的局限性,不能有效地控制夏季高温引起的菌丝自溶、菌棒腐烂(俗称烂棒或烂筒)。如2003年浙江省丽水市遭遇夏季持续高温天气,菌棒腐烂率高达30%以上(利用常规技术管理),直接经济损失达一亿多元。笔者自2000年以来开展越夏技术调查研究,形成了以“搭建标准菇棚,菌棒菇棚越夏”为核心的代栽香菇菌棒越夏新技术,经在庆元县优质高效香菇生产示范基地等应用实践,取得显著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8.
香菇是低温和变温出菇的菌类,反季节栽培香菇(夏菇),因受高温、温差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常发生"烂棒"现象,为菇农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严重影响了菇农的生产积极性。香菇菌棒发生"烂棒"的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9.
3.防治花菇烂袋的主要措施(1)培育高质量的菌棒要注意选择优质可靠的原辅料,特别要注意石膏真伪,近年发现用碳酸钙冒充石膏较多,而香菇菌丝多不耐碱。花菇配方里一般不用尿素等化肥;要合理配方,严格控制菌棒含水量;要选择优质适龄菌种接种,加快菌丝定植;发菌室要严格消毒杀虫,接种成活后要适当通风增氧;严格控制发菌室的温度(25℃左右),避免高温“烧菌”。  相似文献   

10.
香菇白棒出菇既损耗菌棒营养、影响产量,又不利于管理。因此预防香菇白棒出菇,对保证菌棒正常出菇,保障菌棒的优质高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内蒙古西辽河平原地区还田玉米秸秆腐解困难及腐解周期长等问题,于2020年采用田间秸秆动态堆沤快速腐解试验,分别设置秸秆腐熟剂+秸秆(SRT)、新鲜牛粪+秸秆(SRN)、秸秆腐熟剂+新鲜牛粪+秸秆(SRW)、单一秸秆(CK)4种处理,研究不同外源生物菌剂对堆沤玉米秸秆温度、水分、纤维素酶、脲酶和木质素过氧化氢酶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秸秆腐熟剂和新鲜牛粪均可提高秸秆腐解速率,并缩短腐解时间。与单一秸秆堆沤相比,添加新鲜牛粪和秸秆腐熟剂均能显著提高堆体秸秆温度和含水率;SRW、SRT和SRN处理纤维素酶活性较CK分别提高15.64%、4.87%和7.96%,脲酶活性分别提高10.29%、3.43%和6.86%,木质素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71.43%、48.05%和53.25%。因此,添加秸秆腐熟剂和新鲜牛粪可改善堆沤秸秆水热条件和提高秸秆水解酶活性,进而加快秸秆堆沤腐解进程,两者耦合使用效果更佳,可作为一种高效秸秆堆沤方式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凋落物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介绍凋落物分解一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论述了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酸沉降增加、林火增多、土地利用变化等环境因子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酸沉降通常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有促进、抑制或无明显影响等3种作用。林火发生后短期内对凋落物分解有抑制作用,长期则逐渐转变为积极的促进作用。土地利用变化则因转变方式不同而对凋落物分解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今后亟待加强多个环境因子对凋落物分解复合作用影响的研究和长期观测。参52  相似文献   

13.
有机氯农药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国内外对土壤环境中有机氯农药降解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对有机氯农药的主要类型、危害、降解微生物、降解过程,降解酶和降解基因等方面进行了概述,提出了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吊罗山热带林4种主要林木的凋落叶分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研究吊罗山热带林4种主要林木的凋落叶分解情况。[方法]于2004年4月采用尼龙分解袋的方法,对海南吊罗山自然保护区内绿楠、闽粤栲、黄樟和青皮的凋落叶进行了一年的分解研究。[结果]4种凋落叶的残留率都与分解时间成反比,累计分解率总体呈上升趋势;黄樟凋落叶的分解率在各个季节明显高于其他3种凋落叶的分解率,4个树种的年分解率大小依次为黄樟(80%)>绿楠(74%)>闽粤栲(69%)>青皮(56%);4种凋落叶在试验进行到90 d时,分解速率最快,月分解率均达到了最大值。各凋落叶分解变化趋势与气温、雨量及相对湿度等主要环境因子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黄樟分解最快,青皮最慢。夏季和秋季各树种凋落叶分解最快。  相似文献   

15.
红松、蒙古栎和色木槭凋落物混合分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位于中国东北吉林蛟河的天然红松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中主要树种的凋落物分解速 率和分解过程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内容包括该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红松、蒙古栎和色木槭的凋 落物的分解速率,在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动态和凋落物的混合效应及其机制等。本研究使用的具体方法为凋落物降 解袋法。结果表明:1)凋落物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初始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初始氮、磷含量与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呈正 相关。2)不同树种凋落物的失重率之间差异显著,且均随时间进程增大,但是和时间不成线性关系。3)在整个分 解进程中,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开始时明显升高,中后期以后逐渐平稳。4)单一凋落物分解中,阔叶凋落物的分解速 率高于针叶的分解速率。5)395 d 的分解进程中,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全钾(K)含量呈动态变化, N 和 P 均表现出富集现象,N 在短期富集后强烈释放;C 和K 表现为净释放;C/ N 持续下降。6)红松 蒙古栎和红松 色 木槭混合凋落物对分解速率产生显著的混合效应; 混合凋落物对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动态, 尤其是P 和N 元素具有 显著的混合效应, 而混合效应的方向(正或负)和强度是十分复杂的;混合效应是否能发生及其发生的方向主要是 由组分凋落物的特点来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有机物料在砂土中不同时段的腐解状况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暖温带区的砂土中,对1年内几种常见的有机物料在不同时段的腐解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几种物料总的腐解顺序为:玉米秸秆>小麦秸秆>鸡粪>牛粪>猪粪,秸秆类的腐解速率明显高于粪肥类.各种有机物料在进入土壤后前90 d的分解速率最快,均超过全年总分解量的60%;然后变缓.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在有机物料施入土壤180 d时达最大值,360 d时低于腐解90 d时的含量,活性有机质一般在每年的3~4月份达到最大值;同时腐解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二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探讨广东冬种马铃薯主产区覆盖还田稻草的腐解进程。[方法]采用尼龙网袋法,研究水稻稻草在不同覆土深度(0、5.0、7.5和10.0 cm)对还田稻草腐解的影响。[结果]覆土深度为7.5 cm时腐解速度最快,覆土深度0 cm最慢。还田60 d后,覆土深度7.5 cm的稻草残留率为50%,而覆土深度0 cm的稻草残留率为80%。稻草还田后有机碳在前10 d分解较快,稻草的全碳含量随着还田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导致C/N比降低。冬马铃薯收获时覆土深度0 cm有机碳残留率为76%,覆土深度7.5、10.0和5.0 cm的有机碳残留率依次为69.3%、70.8%和72.5%。还田的前10 d稻草氮素含量呈现上升趋势,20 d后才出现下降趋势。一季马铃薯田稻草还田后稻草有机碳只释放了1/3左右。[结论]稻草还田前期可以固定部分氮素,还田后期会释放一定的氮素供马铃薯生长需要。种植一季马铃薯作物后,还田的稻草并没有被完全腐解。  相似文献   

18.
外源性氮和磷对尾叶桉凋落叶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研究外源性氮和磷对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凋落叶分解速率、分解过程中N、P含量变化的影响,为森林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尼龙网袋分解法,在广东的尾叶桉林内建立4块5 m×5 m的小样地,放置凋落叶样品,测定其分解速率和N、P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外源性N在试验前期分解速率有促进作用,后期阻碍了凋落叶分解。24个月时对照、施N、P和N+P的凋落叶残留量分别为初始重量的0.23%、1.59%、0.19%和0.49%。凋落叶分解24个月时尾叶桉林地各处理的凋落叶N、P含量均大于初始值,对照、施N、P和N+P的凋落叶N的残留量分别为初始N重量的0.54%、2.41%、0.35%和0.81%,凋落叶P的残留量分别为初始P重量的0.48%、1.74%、0.56%和1.52%,表明4种处理的凋落叶N和P均为释放模式。施N抑制尾叶桉凋落叶的分解,而施P及N+P促进其凋落物的分解,表明施用P肥可以促进尾叶桉凋落叶的分解和养分循环。  相似文献   

19.
不同添加剂处理对水稻秸秆腐解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化学添加剂处理下水稻秸秆腐解产物的理化特性、养分含量、腐殖酸性质变化以及腐解产物浸提液对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为秸秆高效、高质腐熟以及有机废弃物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以水稻秸秆作为供试有机物料,EM菌作为供试腐解菌剂,FeSO4、Na2SO4、石灰和碱渣作为添加剂,布置室内培育试验,观测不同添加剂处理下水稻秸秆腐解产物的pH,有机质,氮、磷、钾养分,腐殖酸性质的变化,分析各处理腐解产物浸提液对萝卜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培养54 d后,各添加剂处理的pH为8.17—8.65,呈微碱性,并且其物理特性也达到腐熟标准;10%碱渣、3%FeSO4、10%碱渣配合3%FeSO4处理下秸秆腐解产物的有机质残留和养分含量水平较高;3%FeSO4和10%碱渣配合3%FeSO4处理下,秸秆腐解产物的腐殖酸含量分别为76.1、78.0 g•kg-1,明显高于其它处理。化学添加剂处理也显著提高了腐殖酸品质,10%碱渣和10%石灰处理下,秸秆腐解产物中的胡敏酸(HA)含量为47.7和50.3 g•kg-1,胡敏酸与富里酸比(HA/FA)>2;添加10%碱渣、3%FeSO4以及10%碱渣配合3% FeSO4处理下,萝卜种子发芽指数(germination index,GI)均达到80%以上,表明上述处理不仅能促进秸秆的高效腐熟,还能有效消除秸秆腐解产物的毒害作用。【结论】有机物料腐解过程中添加碱渣和FeSO4能明显促进秸秆腐熟,提高腐解产物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外源氮肥、磷钾肥对棉花秸秆腐解过程的影响,为棉秸秆肥料化、基质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网袋堆制熟腐法,设置棉秸秆自然堆腐、棉秸秆添加氮肥(尿素)堆腐、棉秸秆添加磷钾肥(磷酸二氢钾)堆腐共3个处理,分别在堆腐的前期(0~7 d)、中期(7~14 d)、后期(14~21 d)、末期(21~28 d)取样,测定棉秸秆质量及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分析棉秸秆累积失重率和阶段失重率,以及3种纤维成分的累积降解率和阶段降解率。【结果】添加氮肥可提高棉秸秆累积失重率,比自然堆腐提高6.7%;添加磷钾肥后,棉花秸秆失重率比自然堆腐降低了6.3%。添加氮肥后棉秸秆的降解速率在堆腐初期与自然堆腐相比有明显下降,之后降解速率加快。自然堆腐和添加磷钾肥处理的降解速率在堆腐初期最快,中期有显著下降,之后缓慢上升。添加氮肥和磷钾肥均能提高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在堆腐末期,和自然堆腐相比,添加氮肥或磷钾对纤维素的累积降解率分别提高178.29%和47.82%;添加氮肥和磷钾肥对半纤维素的累积降解率基本相同,提高幅度在40.6%左右;添加氮肥和磷钾对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提高9.13%和59.6%。纤维素降解最快阶段,添加氮肥是出现在堆腐末期,磷钾肥是出现在堆腐后期,CK是出现在前期和中期。半纤维素降解最快阶段,3种处理都是在堆腐前期。木质素降解最快阶段则都出现在堆腐前期和中期。【结论】添加氮肥和磷钾肥均能促进棉秸秆堆腐的降解程度,氮肥降解程度要高于磷钾肥,氮肥对棉秸秆的降解趋势与CK和磷钾肥有不同之处。氮肥对纤维素降解的促进程度要高于磷钾肥;氮肥和磷钾肥对半纤维素降解的促进程度基本相同;磷钾肥对木质素降解的促进程度要高于氮肥,降解变化过程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