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特优559优质高产制种技术江苏省大丰市种子公司(224100)沙常松吴俊生唐祝裕于楚进特优559是江苏省沿海地区农科所用龙特甫A与自育恢复系盐恢559配制而成的中稻迟熟品种。因其具有较汕优63高产、早熟、适应性强等诸多优势而于1996年顺利通过江苏省...  相似文献   

2.
特优77是福建省漳州市农科所于1991年育成的高产、高抗、低耗的早、晚兼用籼型杂交稻中熟组合,1998年我公司试制6.7hm2,平均单产达250kg/667m2以上,制种的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其他组合。现将主要制种技术介绍如下:1掌握父母本的特征、特性。...  相似文献   

3.
4.
高产杂交中稻特优671的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优671系宁德市农科所用龙特甫A与亚恢671配组育成的高产、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的杂交中稻组合,2004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
该品种由麻阳苗族自治县种子公司选配育成,三系杂交水稻中熟组合。2005年1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参加湖南省中稻区试,平均产量8055kg/hm^2,比对照金优207增产11.1%。2004年湖南省区试,平均产量7629kg/hm^2,比对照金优207增产6.3%,全生育期128d。其表现为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米质优,一般产量7500~9000kg/hm^2,最高产量9750kg/hm^2,粮农反映很好。为探索T优82高产制种技术,通过几年的制种实践,春季制种产量一般3600~3750kg/hm^2,最高产量达4658kg/hm^2。现就其制种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特优2278是玉林市农业科学院利用龙特浦A与玉恢2278配组育成的感温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稳产性好等特点。2016年通过广西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该组合双亲的特性及秋季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7.
赵华筠 《种子科技》2001,19(3):164-164
金优 72 5是四川绵阳农科所用金 2 3A与自选恢复系绵恢 72 5配组而成的三系杂中籼新组合。该组合丰产性好 ,米质优 ,熟期适宜 ,熟相好 ,而且制种产量特别高 (一般夏制亩产能达到 310 kg) ,是一个很有推广前景的优良组合。现将其高产制种技术总结如下 :1 双亲主要特征特性金 2 3A分蘖力中等 ,茎秆细软 ,抗倒力差 ;抽穗整齐集中 ,开颖角度大 ;上午 9∶ 0 0始花 ,10∶ 0 0~ 11∶0 0盛花 ;柱头外露率高 ,施九二○后可达 60 %~ 70% ,其中双外露率占 30 %。绵恢 72 5植株高大 ,茎秆粗壮 ,穗大粒多 ,花粉量充足 ,花期长 ,始花 10∶ 2 0 ,盛花10…  相似文献   

8.
姚立生  丁克信 《种子》1999,(5):40-42
特优559系我所用龙特浦A与盐恢559配组有成的三系杂交舢稻新组合,1996年通过江苏省农诈物品种审定.1997年被列为国家”九五火技成果重并推广计划项日。1996~1998年.在苏、皖、豫、鄂、桂、黔、粤、则作省示范推广90多万公顷,普遍获得高产,受到一致好评。1999年,推广面积可达100万公顷以上,已成为江苏、安徽、广西等省(区)杂交稻的主要栽培组合,在湖北、贵州、广东、福建亦有较大推广面积。1998年,江苏宿迁市特优559种植面积已占该市杂交稻种植面积的81.78%;洒阳县特优559种植面积占全县杂交稻面积的95%。1999年,广西南宁…  相似文献   

9.
温玉珍  陈梅香 《种子》2005,24(5):95-96
特优923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用不育系龙特甫A与恢复系福恢923配组育成的三系晚籼杂交水稻新组合.2004年1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进行了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在邵武市沿山镇百樵村进行特优923烟后大面积连片高产配套技术示范种植,2004年10月19日经省科技厅有关专家实地测产验收,平均单产达674 kg/667 m2.现将其特征特性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特优898是龙岩市农科所配组而成的基本营养型杂交水稻组合。2000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具有生育期适中、综合性状好、株型集散适中、茎秆粗壮、分蘖力中等、耐肥抗倒、丰产性好、中抗稻瘟病、适应性广。适宜在福建省全省作中、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11.
《作物育种信息》2005,(8):15-15
特优898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倒伏、抗寒、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广等优点。2000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2002年全省推广面积达7万,居第一。由于龙特甫A在育性表现上相对不稳定性,生产特优系列杂交稻种子,在质量把关上必须有特别严格的操作规程。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特优898优质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2.
徐根富  马晓东 《种子》1991,(6):34-38
金华几年来早季制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早制条件下父母本播始历期延长,出叶、分蘖缓慢,抽穗开花快而集中,主茎叶片数和有效积温则相对较稳定,故确定父母本播差及花期相遇标准时应有别于夏制;早制适宜始穗期在7月10~15日,隔离条件好的也可安排在7月16日前后,以利于晚稻早栽高产;早制以早、中熟组合最为适宜,其次是密阳46配组的近熟组合;晚稻以特早熟晚粳品种为宜,制种田成熟早的也可适当搭配中迟熟晚粳糯品种;早制优质高产的技术关键在于安排好父母本播差,建立稳产高产苗穗结构,适当增加“九二0”用量,减轻高温低湿天气对抽穗扬花的不良影响及防止水泥地高温烫种。  相似文献   

13.
汤永波  林炎照 《种子科技》2001,19(6):360-361
特优 70系三明市农科所用特 A与明恢 70培育成的籼型杂交水稻组合。 1996年我区引入亲本试制至今 ,平均亩产 15 0~ 2 0 0 kg。2 0 0 0年我区制种 2 10亩 ,入库种子 4 2 t,平均亩产 2 0 0 kg,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其产量结构是 :亩有效穗 16万穗 ,穗总粒数 116 .8粒 ,穗实粒数 6 2 .4粒 ,异交结实率 5 2 .9% ,千粒重 2 7.4 5 g。高产制种的技术调控措施是 :1 根据我区气候规律与制种地小气候特点 ,切实调控确定好特 A制种的“四期”水稻制种应根据亲本特性 ,把两亲本制种最关键的抽穗期、扬花授粉期、成熟收获期以及母本特 A减数分裂期安排…  相似文献   

14.
Ⅱ优15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杂交水稻Ⅱ优15亲本的主要特征特性及其高产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5.
感温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特优582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优582系广西农科院水稻所用龙特浦A与自选的强恢复系桂582配组育成的感温高产迟熟新组合.该组合具有株叶型紧凑、剑叶挺直,抽穗整齐,熟色好,稳大粒多,耐肥高产等特点.2009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证号:桂审稻2009010).  相似文献   

16.
特优524是广东省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汕头市农业局杂优稻生产办公室联合选育的高产稳产型杂交水稻新组合.1994~1995年参加广东省早造杂交稻区试,产量均列第一位;1995~1996年参加全国晚造杂交稻区试,产量分列第二位和第一位.1997年3月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1].2000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至2000年,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累计推广种植36.5万hm2,目前仍是广东等省高产类型主栽组合之一.为更好地发挥该组合的增产潜力,依据选育及栽培研究的实践,结合该组合特征特性,有针对性地提出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杨再深  任永健  阙灿明 《种子》2004,23(6):84-85
协优57由不育系协青早A(安徽省广德县农科所选育)与ZD2057配组而成的中籼迟熟组合,于1998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株高110cm,生育期为145d左右,在大田生产表现为耐肥、抗倒、耐脊、耐旱,对温光不敏感,抗稻飞虱、综合性状况优良、米质中等、产量高、适应性广等到特点,适宜贵州山区种植.2000年至2002年在我县夏制48hm2,入库1.27万kg,平均产量2.64t/hm2,高产田块单产达4.1t/hm2.现将高产制种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 N优 1577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丰产性和稳产性,是一个较有推广前景的杂交水稻新组合, 2003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9.
提高特优系列组合制种质量的技术措施广西壮族自治区种子总站(南宁530022)覃德斌特优系列组合作为杂交水稻的一个强优势系列,以特优63、特优559、特优524为主在我国南方稻区有着远大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龙特浦A的生理育性不稳定,常常出现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20.
感温型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特优 7671 及栽培制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册 《中国种业》2020,(6):64-65
特优7671是广西国良种业有限公司用恢复系R7671与不育系龙特浦A配组育成的高产三系杂交稻新组合,2019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桂审稻2019078号)。对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等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