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寒地早粳稻的产量结构与物质生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寒地特殊的生态环境,以180份不同基因型早粳稻为材料,较系统地探讨了产量结构及物质生产的变异,阐明了产量构成因素及物质生产与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寒地早粳稻不同基因型间在产量上有很大的变异空间。在保证一定穗粒数的基础上,增加单位面积的穗数(通过提高品种的分蘖能力来实现),提高品种的结实率,增加品种的千粒重是进一步提高单产的主要途径。寒地早粳稻的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都有很大的变异空间。在协调好生物产量与经济系数之间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生物产量是提高寒地早粳产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寒地杂交粳稻问题初探及解决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水稻迅猛发展,品种改良功不可没,但是常规品种在产量和抗逆性已经出现瓶颈。本研究通过对寒地水稻的战略地位分析,提出了发展寒地杂交粳稻的必要性,并根据国内外和北方杂交粳稻的研究进展,探讨寒地杂交粳稻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寒地早粳稻超高产株型特征,选用700~800 kg/667 m2、600~700 kg/667 m2、500~600 kg/667 m2和400~500 kg/667 m24个产量水平的48个主栽品种和苗头品系,研究其穗型、叶片和茎秆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700~800 kg/667 m2水平的早粳稻每穗干质量和着粒密度较高,剑叶、倒2叶和倒3叶叶基角及剑叶披垂度大,后4片叶的叶长序表现为倒2>倒3>倒4>剑叶,剑叶、倒2叶、倒3叶和倒4叶较宽,在合理范围内增加株高,但必须缩短倒4节间长度。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每穗干质量、剑叶和倒2叶叶宽、倒3叶叶长和叶宽、倒4叶叶长和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秆长、抽穗期和蜡熟期株高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江苏粳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从粳稻种植面积、产量水平和品质现状及消费特点等方面阐述了江苏粳稻生产现状,从粳稻生产的资源、品种、技术、效益、产业化等方面分析了发展江苏粳稻生产的优势,针对江苏粳稻生产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快发展粳稻生产的思路、目标与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江苏中粳稻推广现状及发展杂交粳稻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概述了江苏省常规中粳和杂交中粳的推广现状,分析了杂交粳稻的生产优势,提出了推广杂交粳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60Co-γ射线辐射对寒地粳稻种子活力的影响,采用3个剂量(220 Gy、250 Gy、280 Gy)对6个粳稻品种(V1~V6)进行辐射处理,分析不同品种种子活力的变化.结果 表明,在0~280 Gy剂量条件下,辐射对种子发芽率、芽长和根活力指数有抑制作用;发芽势因品种不同而表现不同;供试品种间的种子活力辐射敏...  相似文献   

7.
南方粳稻生产与发展研究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劲等 《中国稻米》2014,(1):5-11
发展粳稻生产是我国稻作生产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本文重点阐述了南方稻区粳稻生产概况,分析了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南方粳稻发展对策,最后总结了南方粳稻生产发展需要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杭州市杂交粳稻生产现状和发展潜力作一初浅分析,并提出杂交粳稻在杭州市发展的主要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从C418的育成再论北方杂交粳稻的发展形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1999年北方杂交粳稻有关C418系列组合的区试结果为依据,论述了北方杂交粳稻的发展形势;分析了C418在育种上的科技创新点。  相似文献   

10.
从生产推广面积、应用品种与产后加工等方面总结了湖南粳稻的生产现状,并分析了湖南粳稻生产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湖南发展粳稻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杂交粳稻的发展及其技术策略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阐述了北方杂交粳稻的生态优势和杂种优势及人们喜粳嫌籼食味的变化,介绍了杂交粳稻"北上"、"南下"取得的进展和存在问题,提出当前杂交粳稻进一步发展应采取"籼粳架桥"培育籼型杂交粳稻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2.
水直播对寒地粳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播稻面积在黑龙江省逐年增加,为了解水直播栽培技术对寒地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笔者对黑龙江省水直播面积最大的虎林市和抚远县进行了试验调查。结果表明,水直播对寒地粳稻穗部结构的影响因品种而异,对金禾1号的穗长、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影响较小,对龙粳31号的穗长、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影响较大;在水直播栽培条件下,金禾1号和龙粳31号的产量可达7.78 t/hm2和8.73 t/hm2,但仍极显著低于插秧栽培,这主要与水直播稻千粒重显著降低有关;金禾1号和龙粳31号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表现出水直播的低于插秧,而直链淀粉含量要高于插秧,但两种栽培方式间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金禾1号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表现为水直播显著低于插秧,而龙粳31号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在两种栽培方式间差异不显著;金禾1号和龙粳31号的食味评分两种栽培方式间的差异也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东北水稻生产与市场形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2009年东北水稻生产和市场情况,并重点对近期东北粳稻的市场形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提出了促进东北水稻生产发展,稳定粳米消费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我国及世界杂交水稻发展概况,并详细阐述了我国杂交粳稻的发展概况,指出农民对优质超级杂交粳稻的认识不断增强,超级杂交粳稻育种水平不断提高,优质的超级杂交粳稻品种不断涌现,国家的惠农政策及稻谷价格的提高促进了农民种稻的积极性等发展超级杂交粳稻的有利条件。提出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发展超级杂交粳稻的投资力度,广泛开展协作攻关,把超级杂交粳稻的研究、开发工作做大做强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黑龙江省49(7×7)个三系杂交粳稻组合的亲本和F1代生育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1代生育期受父本、母本共同影响,并且均为正相关,但生育期较长的亲本对F1的影响要大于生育期较短的亲本;F1代生育期均比双亲中生育期较短的亲本和双亲平均生育期长;当父母本生育期差异小于8 d时,F1代生育期可以超越生育期长的亲本,但当父母本生育期差异大于8 d时,F1代生育期介于父母本平均值和生育期较长的亲本之间,并且接近于生育期较长的亲本。  相似文献   

16.
湘、鄂、赣发展晚粳稻生产的条件与建议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对湘、鄂、赣等省发展晚粳稻资源和条件的分析,提出了在这些省份适当发展晚粳稻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应用浸胚法对寒地水稻进行了遗传转化的试验探讨。浸胚法使用4%~8%的丙酮、0.2%~0.4%的SDS浸泡糙米,再加玉米总DNA溶液催芽,丙酮、SDS、总DNA溶液对种子的发芽进程均有抑制作用,同一物质间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加,不同物质间对种子的发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D_1代在0.2%SDS+玉米黑301总DNA溶液的处理中出现变异植株;变异植株在穗型、分蘖、结实率、千粒重、穗部构成、叶色、粒型等性状与受体合江19号有显著的差异,变异为育种不利变异,连续四代研究了该变异植株的遗传变异,从其遗传变异规律看,这种变异植株可能为基因突变引起。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60Co-γ射线辐射对寒地粳稻种子活力的影响,采用3个剂量(220 Gy、250 Gy、280 Gy)对6个粳稻品种(V1~V6)进行辐射处理,分析不同品种种子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在0~280 Gy剂量条件下,辐射对种子发芽率、芽长和根活力指数有抑制作用;发芽势因品种不同而表现不同;供试品种间的种子活力辐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种子芽长受辐射剂量主效应影响最大,V3芽长最长, V4、V2、V5的芽长受辐射抑制作用较大;其次是辐射剂量对根活力指数效应影响,V3根活力指数最大, V4、V5根活力指数受辐射抑制较大;第三是品种对发芽势效应影响,V3、V4发芽势较大,V6发芽势最小;第四是品种×剂量互作对发芽势的影响,辐射对V2、V3发芽势有显著抑制作用,对 V1、V5、V4发芽势有显著促进作用。V6的发芽率、芽长、根活力指数均最小,可能是品种本身特性和辐射抑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结果可为寒地水稻辐射诱变育种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杂交粳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杂交粳稻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概括,从中找出在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根据目前的生产形式对杂交粳稻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82份黑龙江省主要粳稻品种(系)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食味品质、淀粉粘滞性谱带特征以及米饭质地特征等的测定分析得出:直链淀粉含量与碱消值达极显著正相关,与崩解值达极显著负相关;而食味与崩解值和碱消值也分别达到了极显著相关;米饭质地特征值与直链淀粉含量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粘度、硬度、咀嚼性、粘合性和弹性,除弹性表现为不显著相关外,其余均达到显著相关;而米饭质地特征值和食味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粘度、硬度、粘合性、咀嚼性和弹性,除粘合性表现为不显著相关外,其余均达到显著相关。以冷胶粘度、崩解值、碱消值、米饭硬度、米饭粘性为特征值建立黑龙江省粳稻食用品质的评价新体系。进一步研究表明,米饭食用品质物性分析技术与感观评价两种方法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物性分析技术完全可以应用于粳稻食用品质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