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旨在明确低谷蛋白半糯型粳稻品种(系)与半糯型粳稻和普通粳稻营养和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差异及各指标间的关系,为健康优质粳稻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低谷蛋白半糯型粳稻品系为材料,半糯型粳稻和普通粳稻品种为对照,在相同环境和栽培条件下种植3种不同类型的粳稻品种共16个,测定并分析稻米总蛋白质及各组分含量的差异,同时分析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等淀粉理化特征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稻米营养与蒸煮食味品质的相关性。【结果】低谷蛋白半糯型粳稻的谷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半糯型粳稻与普通粳稻,醇溶蛋白和清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半糯型粳稻和普通粳稻。低谷蛋白半糯型粳稻的崩解值显著低于半糯型粳稻和普通粳稻,半糯型粳稻的胶稠度与峰值黏度显著高于普通粳稻与低谷蛋白粳稻;低谷蛋白半糯型粳稻的外观、黏度、平衡度、食味值和普通粳稻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低于半糯型粳稻。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总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与峰值黏度、崩解值、外观、黏度、平衡度、食味值显著负相关,与消减值、硬度显著正相关;而谷蛋白含量的规律则刚好与之相反。【结论】3种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谷蛋白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和崩解值上存在差异显著,其中低谷蛋白半糯型...  相似文献   

2.
杂交粳稻不育系异交结实差导致杂交粳稻繁殖制种产量低是杂交粳稻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综述了杂交粳稻不育系异交结实研究进展和高异交结实率粳稻不育系育种成果。重点介绍了杂交粳稻不育系柱头外露和早花时2个有利异交结实性状的研究进展,同时还介绍了环境条件和父本特性对提高杂交粳稻繁殖制种产量的重要性。为选育高柱头外露率、早花时等有利异交结实的粳稻不育系提供参考,促进中国杂交粳稻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积极稳妥地推进基本粳稻化工程,是江苏发展“三高”农业的重要举措。90年代以来,全省基本粳稻化工程进展较快。1995年,粳稻种植面积为1275万公顷,占水稻面积的56.7%,1996年种植面积达1449万公顷,占水稻面积的62%。粳稻种植面积的扩大,有力促进了江苏水稻单产的提高和总产的增加。据对盐城、扬州、淮阴、连云港、徐州、宿迁、泰州等市的调查,1996年水稻公顷产量达8295kg,比1995年增255kg。其中粳稻公顷产量达8520kg,比上年提高495kg,充分显示了粳稻的高产、优质、高效优势。(-)基本粳稻化的动因80年代,江苏的南部稻区逐步…  相似文献   

4.
从黑龙江、江苏、浙江和天津等省市引进405个粳稻品种在海南试种,经过2年筛选,获得3个对热带气候适应性较强的粳稻,表现出产量较高、抗性较强、米质优的特点。对入选粳稻进行小面积生产试验并提出海南引种粳稻的原则和栽培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5.
太湖地区杂交粳稻产业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多年的杂交粳稻推广实践,分析了太湖地区杂交粳稻科技与产业发展现状,并对该地区杂交粳稻科技与产业发展趋势作了分析,提出了太湖地区杂交粳稻产业发展“稳面攻产保安全,提质增效促发展,创新机制作保障“的总体目标,并从亲本创新利用、种性提纯保纯、配套稻作技术研究、资源整合共享、发展稻米产业经济等方面阐述了杂交粳稻科技及产业体系建设与发展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粳稻起源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多学科角度探讨了中国粳稻的起源。认为我国的粳稻独立起源于偏粳的普通野生稻,籼、粳稻是平行演化的;我国粳稻量重要的起源地是在长江中下游的平原沼泽地带,其中心区域位于太湖流域。  相似文献   

7.
从2013—2022年上海水稻品种选育、推广情况,并结合上海优质食味粳稻品牌建设、营销模式情况,全面介绍了上海近年优质食味粳稻产业发展的现状,剖析了目前上海优质食味粳稻产业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2005年我国粳稻生产情况、消费情况、进出口情况、供求平衡度库存情况、市场行情走势度国际市场情况,并分析了2006年粳稻价格的上涨因素和下跌因素,提出了粳稻的市场走势。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粳稻高产育种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15年来,江苏省粳稻高产育种取得了显著成效,审定通过新品种46个。生产上粳稻品种更换了3-4次,1995年全省粳稻产量平均达8145kg/hm^2超过了杂交灿稻。本文回顾了江苏省粳稻育种历程,提出拓宽亲本的录用范围,利用灿稻衍生品种和塑造高产株形,优化产量构成因子等是粳稻育种取得显著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云南温暖粳稻区的牟定县和温凉粳稻区的大理市,通过对优质抗病滇型杂交粳稻滇杂32不同栽插密度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滇杂32在温暖粳稻区的栽插密度以30.0万丛(穴)/hm^2、2苗/丛产量最高,不同栽插密度之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温凉粳稻区的栽插密度以45.0万丛/hm^2、2苗/丛产量最高,不同栽插密度之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淮北地区杂交中粳的增产潜力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淮北地区杂交粳稻生产实际情况,对杂交粳稻的增产潜力以及杂交粳稻的发展趋势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加快淮北地区杂交粳稻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淮北地区十多年来杂交粳稻示范推广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影响杂交粳稻发展的主要原因,并论述了加快该地区杂交粳稻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适宜在浙东南地区栽培的早粳稻品种,以引进的9个东北早粳稻品种和本地主栽早籼稻中早39(对照)为材料,在早稻季开展大田品种筛选试验,观察不同早粳稻在浙东南地区的产量和米质表现,并从生育期、秧苗素质、分蘖成穗特性和温光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相较CK,9个参试早粳稻平均减产14.5%,仅珍宝岛1号增产且达显著水平,减产原因与每穗粒数显著降低有关;早粳稻的加工品质(除整精米率)、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均优于中早39,主要表现在糙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等指标上;与中早39相比,早粳稻的生育时期提前、生育期缩短,秧苗素质提高,分蘖能力强而成穗率略降,日照时数和有效积温生产效率略降而有效积温明显提高。综合比较试验结果,珍宝岛1号、龙粳18-2、龙粳1656、空育131、通35等5个早粳稻适宜在浙东南地区作双季早稻栽培。  相似文献   

14.
根据宁夏多年业在杂交粳稻育种方面的成果及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当前杂交粳稻育现状,提出了今后杂效粳稻育种工作的思路及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5.
杂交粳稻机插秧技术主要采用精量播种和宽行机插技术,将机插秧的节省秧田、节约水肥药、节本省工、高产稳产等优点和杂交粳稻的生产优势结合起来,实现高产高效。本文介绍了太湖地区杂交粳稻机插秧的生产技术规程,包括育秧、机插和大田管理等。  相似文献   

16.
 气孔密度和气体扩散阻力存在着极显著的类型间和品种间差异,一般籼稻的气孔密度大于粳稻、气体扩散阻力则小于粳稻。通过籼粳稻杂交育成的品种表现为中间型,气孔密度与气体扩散导度和净光合速率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比叶重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单叶面积的相关不显著。籼稻品种较高的光合速率主要来自其大的气孔密度和低的气体扩散阻力。如果通过籼粳稻杂交将籼稻气孔密度大、气体扩散阻力低的特性与粳稻比叶重大的特点适当结合在一起,将有可能获得较高的净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17.
针对杂交粳稻成为诸暨市单季晚稻主栽品种的实际,开展了杂交粳稻强化栽培不同秧龄试验。结果显示,杂交粳稻强化栽培高产移栽秧龄以15~20天为佳,超过25天要明显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18.
直播连作晚粳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是针对水稻多熟制地区粮食供需矛盾紧张,农民又迫切需要省工、省力、省本的轻型栽培技术这一客观要求而提出来的,经过浙江省连作晚粳稻直播栽培技术研究课题组五年攻关研究,初步形成了直播连作晚粳稻亩产450公斤以上的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稻米》2007,(2):F0004-F0004
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是从事北方粳稻研究的专业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作物学”、“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的核心单位,同时也是“教育部北方粳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北方粳稻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北方超级粳稻成果转化基地、北方粳型超级稻原原种扩繁基地和辽宁省国家水稻区域技术创新中心。  相似文献   

20.
粳稻是我国最主要的口粮之一,全国常年种植面积约900万hm2,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柱。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的源头。近些年来,我国的粳稻生产在促进粮食增产增收、丰富口粮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目前育种水平仍然相对滞后,主要还处于2.0向3.0过渡阶段,育种周期长、效率低;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不够,遗传基础相对狭窄;原创性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本文基于对当前粳稻育种多方面的思考,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下育种思路:深度发掘原创性功能基因、突破关键核心育种技术、创制优异新种质资源、研发重大特异性新品种,以期对今后的粳稻育种工作带来有益的启发,助力粳稻产业振兴,端稳中国饭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