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发展糯稻特色产业对提高稻农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桂红糯1号是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籼型常规红米糯稻品种,不同播种量、机插密度和施氮量对其产量及穗粒结构的影响试验表明,桂红糯1号机械化栽培需要适当增加播种量,提高机插密度,合理控制氮肥用量。本文介绍了桂红糯1号的特征特性及机械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钵苗机插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阐明钵苗机插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特征。【方法】于2013–2014年在扬州大学兴化试验基地选用大穗型品种甬优2640和甬优8号,中穗型品种武运粳24号和宁粳3号,小穗型品种淮稻5号和淮稻10号为试验材料,以毯苗机插为对照,研究钵苗机插水稻氮素积累、转运与利用特性。【结果】不同穗型品种的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在水稻分蘖中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含氮率和吸氮量较高。在移栽至分蘖中期、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阶段,不同穗型品种钵苗机插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速率较毯苗机插高。与毯苗机插相比,不同穗型品种的钵苗机插水稻叶片的氮素输出量、氮素表观转运率和氮素转运贡献率显著提高,而茎鞘的氮素表观转运率和氮素转运贡献率较低。对氮素利用率而言,不同穗型品种的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氮素收获指数增加,其中大穗型品种差异显著。【结论】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生育中、后期氮素吸收能力强,后期叶片氮素转运量大、贡献率高,植株总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大穗型品种光灿1号、穗粒兼顾型品种南粳9108、小穗型品种淮稻5号3个不同穗型水稻品种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钵苗机栽秧苗素质优于毯苗机栽,穗粒结构协调,增产幅度大(平均8.7%),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穗粒兼顾型品种南粳9108钵苗机插增产幅度最大。因此,在江苏沿海垦区宜推广穗粒兼顾型水稻品种钵苗机插模式。  相似文献   

4.
正水稻机插是一项省时、省工的新技术,机插水稻有其独特的生育特点和生长优势。本试验旨在通过机插水稻不同基本苗和不同氮肥施用量,探讨水稻机插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产量形成规律,探讨机插水稻高产栽培的配套技术。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试验品种为"K8"。播前用浸丰Ⅱ号浸种,5月22日落谷,6月18日移栽,该品种8月20日抽穗,10月7日收获,试验地设在苏垦农发淮海分  相似文献   

5.
以武运粳31号为试验材料,探讨了机插密度(机插规格或抓苗量)对其茎蘖成穗率及产量的影响,以明确分蘖力中等、穗型中等水稻品种高产群体的适宜机插密度。结果表明,武运粳31号机插,在行株距为29.7cm×12.5cm、抓苗量为4株左右时,茎蘖成穗率、有效穗数、结实率和产量均较高,是适宜的机插密度。  相似文献   

6.
镇稻16号具有优质、高产、稳产、抗倒等特点,适合机插轻型栽培。通过在岔河镇两个村落进行大面积种植以探索该品种的机插高产栽培技术,从适期播种、培育壮秧、适时移栽、合理密植、平衡施肥、浅湿灌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初步总结了镇稻16号的机插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高产示范方的机插水稻群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考查了机插常规粳稻超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以及氮素积累等群体特征。2008年对江苏武进区邹区(品种为武香粳9号)、漕桥和前黄镇(品种均为武运粳7号)等3个百亩连片超高产示范方,2009年对江苏省如东县(品种为宁粳3号)的百亩连片超高产示范方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机插稻产量与颖花量的相关达极显著,要达到10.5 t/hm2以上的产量,每1m2颖花量需≥ 45 000;籽粒产量10.5 t/hm2以上高产机插水稻的花后干物质积累占籽粒产量的70%~80%;高产机插稻氮素积累的优势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和抽穗后两个阶段。足够的颖花量是机插粳稻高产群体的基本特征;保证后期氮素供应、发挥后期干物质积累优势、促进大穗的形成是提高机插水稻产量的主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8.
甬优8号系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杂交晚粳稻品种,该品种表现为穗大粒多、增产潜力大、米质优、抗倒性强等特点。2012年笔者对甬优8号机插进行试验示范,示范面积11.3 hm2,平均实收产量916.3 kg/667 m2,取得预期目标。介绍了甬优8号机插超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茶叶》1994,(4)
11月5~7日,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树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会。出席会议的包括来自北京、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和四川等省、市、自治区的全体委员。农业部农业司和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有关领导莅会指导。会议由茶树专业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俞永明、刘祖生、黄继仁轮流主持。会上,通过认真评审和无记名投票,审定通过25个茶树品种为国家级良种。这些品种是:广西的桂红3号、桂红4号,安徽的杨树林783、皖农95,江苏的锡茶5号、锡茶11号,浙江的寒绿、龙井长叶、浙农113、青峰,河南的信…  相似文献   

10.
对水稻新品种盐粳15号2018、2019年连续2年在江苏盐城地区机插和机条播2种栽培方式的种植表现进行考察,主要测试该品种的生育期安全性、叶龄、分蘖动态、产量和品质性状。结果表明,该品种在盐城地区具有安全稳定的生育期,2年机插条件下全生育期分别为158、155 d,机条播条件下全生育期分别为138、134 d。该品种分蘖能力强,机插条件下2年成穗数分别为25.8万、26.1万个/667 m^2,机条播条件下2年成穗数分别为28.8万、27.9万个/667 m^2。该品种产量潜力高,2年机插和机条播产量均在700 kg/667 m^2以上。该品种机插条件下直链淀粉含量2年分别为15.3%、15.6%,蛋白质含量分别为9.8%、9.7%;机条播条件下直链淀粉含量2年分别为16.2%、16.7%,蛋白质含量分别为9.1%、9.0%。  相似文献   

11.
扬育粳2号是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迟熟中粳稻品种。该品种具有茎秆粗壮、耐肥抗倒、丰产稳产性好等特点,生产应用表现出高产水平和超高产潜力。根据扬育粳2号的品种特征特性和近几年的高产攻关经验,总结出其机插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旱育壮秧、精确机插、定量肥水运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  相似文献   

12.
中熟中粳水稻品种淮稻14号,在淮安市机插示范种植中表现出后期根叶活力久、灌浆时间长、产量潜力大等优点。阐述了淮稻14号的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的主要量化指标,并从育秧准备、流水线播种、秧田管理、机械插秧、水浆管理、肥料运筹、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淮稻14号的机插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攻关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2014年在益阳市赫山区开展了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攻关与示范推广,进行了机插品种筛选,插秧机、播种量、秧龄和基质选择,秧龄调控,农机农艺融合等方面的对比试验和高产栽培成熟技术组装集成。筛选出了一批适合赫山区机插的早晚稻品种,如湘早籼45号、H优518等,同时找出了机插秧最佳播种量、最佳秧龄,以及最佳配套基质和秧龄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14.
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在新疆的应用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水稻主栽品种新稻11号为试材,通过田间比较试验,探讨了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在新疆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比常规普通平盘秧苗机插增产7.74%,比传统人工育秧手插增产13.04%;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水稻生育期比其余两种育插秧方式短;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比普通平盘秧苗机插纯效益增加177.99元/667 m~2,比传统的人工育苗手插秧纯效益增383.04元/667 m~2,节本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以甬优2640和淮稻11号为试验材料,在淮安市稻麦示范基地开展钵苗机插稻高产攻关试验,同时以常规毯苗机插高产攻关方为对照,比较两种机插方式的产量构成及群体特征。结果表明,与常规机插稻相比,钵苗机插稻秧苗素质及大田移栽效果优势明显,群体茎蘖消长平稳;钵苗机插稻生育中、后期光合系统配置优,抽穗至成熟期物质积累量和积累比例高,2品种最终实产分别高5.87%和4.02%。  相似文献   

16.
华粳9号是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育种研究院于2014年选育成的优质中粳新品种,该品种于2016年参加国家黄淮稻区区域试验,2017年同步进行生产试验,2018年完成试验程序通过国家审定正式定名为华粳9号。该品种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好、熟期早,较对照徐稻3号早熟3 d,适于手栽、机插、直播等栽培方式。介绍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区域试验、示范种植情况,阐述了该品种机插栽培技术要点,为其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水稻生育特点及产量形成间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品种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两种机插方式比较,在相同栽培条件下,钵苗机插生育期提前,植株变高,基部节间增粗,穗粒数增多,千粒重、产量和出米率提高;杂交籼稻钵苗机插抽穗在安全期内,生产无风险,为大面积机插安全生产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8.
灰色关联分析在茶树品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计算机数理统计模型库管理系统(TSM)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0个茶树品种的产量性状与其生态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新梢着叶数〉叶片锯齿数〉新梢长度〉叶柄长〉最长节间〉叶长〉叶脉数〉新梢粗度〉叶面积〉叶宽〉R值;生态适应性综合表现为:扬树林783〉扬树林781〉福云595〉白云1号〉桂红4号〉宜红早〉福云7号〉黄叶水仙〉桂红3号。其结果为茶树高产育种、早期鉴定、引种  相似文献   

19.
以超级杂交稻中浙优1号和国稻6号为材料,研究比较了12 d、17 d、22 d和27 d秧龄秧苗素质及不同秧龄秧苗机插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秧龄的延长,植株株高和干物质量均增加,但秧苗后期生长趋缓,叶片生长变慢,根冠比降低;不同秧龄的秧苗对机插漏秧率影响不大,短秧龄秧苗机插秧苗易返青,缓苗期短,虽然成穗率低,但有效穗数多;参试水稻品种均以17 d秧龄机插处理的产量最高,主要是有效穗数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较高;随着秧苗秧龄的增加,机插水稻生育期会推迟。综上所述,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单季稻机插中,适宜的秧龄应为15~20 d,此时秧苗素质好,适合机插,最终产量高。  相似文献   

20.
《杂交水稻》2016,(2):54-60
选用杂交晚籼稻品种五丰优T025和常规晚粳品种镇稻11号为材料,设置不同机插株距和取秧面积处理,探讨机插规格对双季晚稻群体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塑造了水稻的不同群体起点,对群体发育和产量有明显的影响。随着取秧面积的增加,机插漏蔸率降低,基本苗数、最高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增加,成穗率和群体透光率呈下降趋势。株距11.5 cm处理的基本苗数、最高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稻谷产量均高于株距13.6 cm处理。杂交籼稻品种五丰优T025干物质积累量和稻谷产量都高于常规粳稻镇稻11号。调节机插株距比调节取秧面积更易控制基本苗数。双季晚稻适宜机插规格为行距26.9 cm、株距11.5 cm;杂交籼稻和常规粳稻品种适宜取秧面积分别为1.05和1.44 c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