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弄清擎天树的木材材性。[方法]从南宁市广西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采集1978年栽培的擎天树为试材,采用排水法测定生材体积,采用体积法及质量法测定树皮率,研究擎天树的密度、树皮率、生材含水率及心材率。[结果]擎天树的生材密度随着树高增加而减小,枝下高以上变化不大,平均值为1.079 g/cm3;基本密度随着树龄增加而增大,纵向变化随着树高增加而减小,枝下高以上变化不大,平均值为0.578 g/cm3;生材含水率从髓心向外呈减小的趋势,并随树高增加,呈小-大-小-大的趋势,平均值为87.8%;树皮体积百分率和质量百分率均随树高增高而增加,平均值分别为19.1%和20.1%;心材率随树高增加而减少,平均值为13.9%。[结论]该研究为保护我国珍稀树种擎天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排水法、体积法及质量法测定了山白兰树的密度、树皮率、生材体积和树皮率。结果表明:山白兰生材密度从髓心向外呈先减少,随后略增加的趋势,随着树高的增加,生材密度减小,生材密度的平均值为0.864g.cm-3;基本密度自髓心向外呈增大趋势,随着树高增加,基本密度减小,基本密度的平均值为0.462g.cm-3;生材含水率从髓心向外呈减小的趋势,随着树高的增加,生材含水率先增加后减小,生材含水率的平均值为89.0%;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增加,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平均值分别为16.2%、20.4%;心材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减少,心材百分率平均值为16.3%。  相似文献   

3.
细叶云南松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生材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细叶云南松天然林和人工林木材生材性质。采用体积法和质量法测定树皮率,排水法测定木材体积,并对测定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林树皮体积百分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减小,树皮质量百分率变异规律不明显;人工林树皮体积百分率和质量百分率随着树高的增加均变化不大。天然林和人工林的树皮体积百分率的均值分别为15.18%和14.73%,树皮质量百分率均值分别为9.25%和11.7%。天然林和人工林心材基本没有形成,心材率平均值分别为1.04%和0.18%。天然林和人工林南北向生材密度从髓心向外逐渐增加,生材密度随着树高增加均呈现较为波动的趋势,天然林和人工林生材密度均值分别为1.022g·cm-3和0.928g·cm-3。天然林南北向的基本密度从髓心向外均逐渐增加,人工林南北向差异较大,南向呈现逐渐减小,而北向先增大后减小。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基本密度随着树高增加基本无变化。天然林和人工林基本密度的均值分别为0.481g·cm-3和0.472g·cm-3。天然林生材含水率随着树高的增加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人工林生材含水率则逐渐增大。天然林南北向的生材含水率从髓心向外逐渐减小;而人工林南北向则逐渐增大。天然林和人工林生材含水率均值分别为119.19%和107.12%。  相似文献   

4.
灰木莲树皮率、心材率及木材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际测定,分析了灰木莲的密度、树皮率、生材含水率及心材率,研究结果表明:灰木莲生材密度从髓心向外呈减少的趋势,随着树高的增加,亦呈减少的趋势,生材密度的平均值为0.873g.cm-3。灰木莲的基本密度自髓心向外呈增大趋势,随着树高增加,呈大—小—大—小的趋势,基本密度的平均值为0.408 g.cm-3。灰木莲生材含水率从髓心向外呈减小的趋势,随着树高的增加,呈小—大—小—大的趋势,生材含水率的平均值为115.3%。灰木莲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增加,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平均值分别为16.6%和19.0%。灰木莲的心材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减少,心材百分率平均值为9.5%。  相似文献   

5.
对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的生材密度、含水率、树皮率及心材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顶果木的生材密度从髓心向外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树高的增加,生材密度变化较为波动,但基本上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其平均值为1.170 g·cm-3。基本密度从髓心向外逐渐增大,随着树高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其平均值为0.520 g·cm-3。生材含水率从髓心向外呈减少的趋势,随着树高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其平均值为128.4%。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增加,其平均值分别为10.2%、11.8%。心材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减少,其平均值为23.3%。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17年生大花序桉的生材性质,采用体积法和质量法分别测定了17年生大花序桉树皮体积率、树皮质量率、心材率、生材密度、基本密度以及含水率等生材指标,结果表明:17年生大花序桉树皮体积百分率以及质量百分率均随树高的增加而增大,平均值分别为21.34%、16.49%;心材率随树高的增加而降低,平均值为37.42%;生材密度自树皮向髓心逐渐降低,南向和北向差别不大,平均值为1.11 g/cm~3;基本密度在树皮位置和中间位置基本一致,髓心位置最低,平均值为0.69 g/cm~3;从树木基部向树梢生材密度和基本密度均变化没有明显规律性,平均值分别为1.11、0.69 g/cm~3;生材含水率自树皮向髓心逐渐降低,自树木基部向树梢也逐渐降低,平均值为56.98%。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17年生大花序桉的生材性质,采用体积法和质量法分别测定了17年生大花序桉树皮体积率、树皮质量率、心材率、生材密度、基本密度以及含水率等生材指标,结果表明:17年生大花序桉树皮体积百分率以及质量百分率均随树高的增加而增大,平均值分别为21.34%、16.49%;心材率随树高的增加而降低,平均值为37.42%;生材密度自树皮向髓心逐渐降低,南向和北向差别不大,平均值为1.11 g/cm3;基本密度在树皮位置和中间位置基本一致,髓心位置最低,平均值为0.69 g/cm3;基本密度在树皮位置和中间位置基本一致,髓心位置最低,平均值为0.69 g/cm3;从树木基部向树梢生材密度和基本密度均变化没有明显规律性,平均值分别为1.11、0.69 g/cm3;从树木基部向树梢生材密度和基本密度均变化没有明显规律性,平均值分别为1.11、0.69 g/cm3;生材含水率自树皮向髓心逐渐降低,自树木基部向树梢也逐渐降低,平均值为56.98%。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中大径大花序桉人工林木材的基本木材性质,采用排水法和质量法测定了29年生大花序桉的树皮率、心材率、密度以及生材含水率。结果表明:29年生大花序桉树皮体积百分率和树皮质量百分率均随树高的增加而升高,其平均值分别为17.5%、14.58%;29年生大花序桉心材率随树高的增加而降低,其平均值为51.09%;29年生大花序桉基本密度和生材密度随树高的增加变异规律不明显,其平均值分别为1.13、0.75 g/cm~3,生材密度南向和北向自树皮向髓心均呈降低趋势,而基本密度是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平均值分别为1.13、0.75 g/cm~3;29年生大花序桉生材含水随树高的增加先降低然后趋于平缓,自树皮向髓心南北向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平均值为53%。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中大径大花序桉人工林木材的基本木材性质,采用排水法和质量法测定了29年生大花序桉的树皮率、心材率、密度以及生材含水率。结果表明:29年生大花序桉树皮体积百分率和树皮质量百分率均随树高的增加而升高,其平均值分别为17.5%、14.58%;29年生大花序桉心材率随树高的增加而降低,其平均值为51.09%;29年生大花序桉基本密度和生材密度随树高的增加变异规律不明显,其平均值分别为1.13、0.75 g/cm3,生材密度南向和北向自树皮向髓心均呈降低趋势,而基本密度是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平均值分别为1.13、0.75 g/cm3,生材密度南向和北向自树皮向髓心均呈降低趋势,而基本密度是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平均值分别为1.13、0.75 g/cm3;29年生大花序桉生材含水随树高的增加先降低然后趋于平缓,自树皮向髓心南北向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平均值为53%。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5年生马占相思为研究材料,对马占相思基本密度和树皮率进行研究,为马占相思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伐倒10株马占相思平均木,锯取圆盘,用排水法测定木材基本密度、树皮基本密度,并从体积和干重两方面测定马占相思的树皮率。[结果]马占相思的木材基本密度平均值为407 kg/m3,树皮基本密度平均值为376 kg/m3,基本密度沿树干高度增加而减小。马占相思体积树皮率平均值为16.5%,重量树皮率平均值为15.4%,体积树皮率的平均值比重量树皮率的平均值大。[结论]马占相思木材基本密度与大多数阔叶树材相比,处于中下水平;木材基本密度比树皮基本密度大。  相似文献   

11.
宽叶水柏枝材构造及微纤丝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生长于内蒙古河套地区的宽叶水柏枝材的构造及微纤丝角。[方法]采用扫描电镜、定量分析、显微图像分析等测试技术和分析手段,针对灌木材的识别与利用,首次对宽叶水柏枝材的构造和微纤丝角进行研究,取得了构造照片、组织比量和微纤丝角等指标。[结果]宽叶水柏枝为半环孔材,导管叠生,单穿孔。木纤维长度平均值为617.14μm,属短纤维树种。枝材组织比量:木纤维、导管、木射线、轴向薄壁组织分别为52.60%1、3.02%、23.96%、10.42%。射线组织异型单列及多列,轴向薄壁组织轮界状及环管束状;微纤丝角平均为7.6°,径向变化趋势为从髓心至树皮逐渐减小。[结论]该研究为宽叶水柏枝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影响因子对木材密度的影响,为木材密度的良种选育和碳汇计量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方法】在康禾自然保护区样地中,通过群落分析筛选出6个优势树种,测定其木材密度(包括生材密度和基本木材密度),通过多种统计软件分析不同树种、不同径阶和不同坡向对木材密度的影响,以及树木性状因子与木材密度的相关关系。【结果】木材密度在树种间的差异性极显著,生材密度、基本木材密度和含水率平均值最大的分别是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红锥C.hystrix和米槠,其数值分别为1.10 g·cm~(-3)、0.53 g·cm~(-3)和122.84%。木材密度的径阶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除了栲C.fargesii以外,其他树种的木材密度在径阶间变化并不显著。木材密度在坡向上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6个树种的木材密度在坡向间的差异均不显著。非参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胸径、树高与生材密度的相关性强,而与基本木材密度的相关性弱。【结论】红锥含水率低,基本木材密度高,具备优质木材的条件。木材密度随着径阶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但在坡向上没有规律性变化。生材密度、基本木材密度与胸径、树高的关系并不一致,可能是因为生材密度受到含水率增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8年生巨桉种源家系试验林的调查分析表明,巨桉种源、家系间在生长性状和耐寒能力上存在极显著差异,且这些性状主要由遗传因素控制,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巨桉主干通直度、分枝度在种源家系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树皮厚度、树皮百分率、木材密度和红心材比率在种源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家系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木材密度和红心材比率具有中等程度的遗传力。通过综合指数选择法,选出了优良速生、耐寒家系和单株,并率先选择了速生、耐寒且木材品质好的优良单株。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木荚红豆树相关材性随树龄的变化规律并探明其工艺成熟期。[方法]用排水法测定各个小试样的基本密度,在数码显微镜下测定其纤维长度和宽度。[结果]从髓心至42年轮,木荚红豆树木材基本密度从0.48 g/cm3增大到0.56 g/cm3;从45~63年轮,其基本密度略有减小。木荚红豆树木材纤维长度随轮龄的增大而增大,在1~21年轮间增加较快,由888μm增加至1 206μm;在21~42年轮间增加缓慢,由1 206μm增至1 390μm,42年后呈相对稳定状态。木荚红豆木材纤维宽度在21.2~26.5μm波动。木荚红豆树木材纤维长宽比的变化范围为37.51~62.50,纤维长宽比随轮龄的增大而增大,在1~18年轮间增加较快,在18~42年间增加缓慢,42年后呈相对稳定状态。[结论]木荚红豆树木材密度和纤维长度随树龄的增大而增大,其纤维宽度随轮龄变化较小,其工艺成熟期为42年。  相似文献   

15.
覃毓  刘云  魏国余  文立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3,(7):2993-2994,3133
[目的]比较2种相思树种树皮密度、树皮率及木材密度,为木材加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伐倒5年生的马占相思和厚荚相思2个相思树种各10株样木,在胸径处锯取5 cm厚圆盘,用排水法测定木材基本密度、树皮基本密度和树皮率。[结果]马占相思木材基本密度平均值为407 kg/m3,厚荚相思为418 kg/m3;马占相思树皮基本密度的平均值为376 kg/m3,厚荚相思为456 kg/m3;马占相思的树皮率为16.5%,厚荚相思为14.2%。[结论]厚荚相思的木材和树皮基本密度都高于马占相思,马占相思的树皮率大于厚荚相思的树皮率。  相似文献   

16.
以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 S.T.Blake)自交F1子代、尾叶桉株间杂交F1子代、尾叶桉自由授粉F1子代和尾×巨桉(E.urophylla×grandis)种间杂交F1子代林为试材,讨论分析了桉树生长、材性指标的近交退化和杂种优势规律性.结果如下:①尾叶桉近交退化现象呈现自交子代比自由授粉子代显著,生长性状比材质性状显著的规律性.②尾叶桉自交子代树高、胸径和材积具有显著至极显著的近交退化;生材含水率、木材基本密度和树皮厚度无近交退化.③尾叶桉自由授粉子代,树高、胸径和材积有一定程度的近交退化,但不甚显著;生材含水率、木材基本密度和树皮厚度无近交退化.④尾叶桉与巨桉种间杂交子代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可获得显著的杂种优势,但不同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率大有差别;子代的生材含水率、木材基本密度和成熟材纤维长度无杂种优势;子代的树皮厚度和1% NaOH抽提物含量呈显著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