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铜绿微囊藻磷代谢过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将铜绿微囊藻(Mierocystis aerugirtosa)接入不同磷浓度的培养基中进行光照培养,在分析水中溶解性磷浓度的同时,测定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曲线和微囊藻中总磷、聚磷、可溶性磷以及糖原含量的变化过程,了解不同外源性磷浓度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和磷代谢过程。结果表明,在较高的初始磷浓度培养液中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没有显著性差异.已不再限制微囊藻的生长。处于延迟期的铜绿微囊藻能从水环境中吸收外源性磷,在对数生长初期,藻利用体内的磷进行代谢,满足其生长的需要,即使外界还有较高的磷,铜绿微囊藻中总磷浓度也随着其生长而不断下降;在稳定期的初期微囊藻中可溶性磷含量达到最高值,藻中聚磷含量在对数期末明显增加,随后下降,而铜绿微囊藻中糖原含量在衰亡期显著增高,以细胞内聚磷变化趋势相反,从而与聚磷互补储存能量。 相似文献
2.
铜绿微囊藻对苯酚的富集与降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苯酚为培养介质中的唯一碳源,研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和对苯酚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能利用苯酚的碳进行光合作用,加快其生长;同时,铜绿微囊藻对苯酚有明显的富集与降解作用,富集量24h最大达27.85mg/g,此后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铜绿微囊藻对苯酚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5d降解率为67.6%。 相似文献
3.
4.
采用磷饥饿培养后的铜绿微囊藻FACHB905进行不同浓度砷(V)和磷的暴露试验,考察砷、磷并存对滇池分离出的铜绿微囊藻生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磷在一定浓度范围内(≤40μg/L),外源性磷是微囊藻生长的制约因子。磷浓度变化不影响铜绿微囊藻FACHB905对砷(V)的耐受阈值,阈值均值为106.5μg/L,EC50,48h值随着磷浓度的升高而增大。由上可知,低浓度砷(V)不影响磷酸盐动力学参数,从侧面反映出铜绿微囊藻FACHB905对砷和磷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这对于砷背景值较高的滇池水域中微囊藻水华暴发过程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水提液和粉末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蟛蜞菊水提液与粉末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蟛蜞菊整株提取液的投加浓度大于1.0 g/L时,培养7 d时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率可达到97.7%。蟛蜞菊粉末水提液的投加浓度大于1.0g/L时,培养6 d时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率可达到100%。蟛蜞菊0.45μm滤膜过滤液的投加浓度大于1.0 g/L时,培养7 d时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率可达到100%。直接投加蟛蜞菊粉末时,当其浓度大于1.0 g/L时,培养5 d后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率可达到100%。在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抑制的同时,其叶绿素a及藻胆蛋白的含量也呈明显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紫玉兰组织和器官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南太湖水华蓝藻铜绿微囊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处理方式的紫玉兰叶和花瓣对其生长的化感抑制作用。[结果]0.10%、0.50%和1.00%的紫玉兰叶提取液、高压灭菌紫玉兰叶和经过次氯酸钠消毒后的新鲜紫玉兰叶对铜绿微囊藻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0.10%紫玉兰花瓣提取液、0.10%高压灭菌紫玉兰花瓣和1.00%新鲜紫玉兰花瓣也可显著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结论]紫玉兰叶和花瓣中含有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化感物质,试验结果为生态控制蓝藻水华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双烷基聚氧乙烯基三季铵盐(DPQAC)和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3种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河沙对去除铜绿微囊藻的影响.[方法]通过系统研究S-CTAB样品的粒径、制备温度、老化时间、pH、投加量对除藻率的影响,并且通过对S-CTAB样品絮凝沉降速率的研究,探讨了河沙表面改性的除藻机理.[结果]相同条件制备的S-CTAB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高于S-DPQAC和S-PDMDAAC.CTAB与河沙的质量比为0.04 g/g、河沙粒径为200目、投加量为5 g/L、水浴温度为40℃制备的S-CTAB样品表现出对铜绿微囊藻最佳的去除效果.S-CTAB样品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机理可能原因是通过改性河沙对藻类的架桥网捕作用及河沙表面季铵盐离子对藻细胞的灭杀作用.[结论]该研究提出的河沙表面改性除藻技术具有良好的效果,为河沙表面改性去除水华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环境因子对新立城水库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铜绿微囊藻在纯培养体系中温度、光照、氮磷比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该铜绿微囊藻在28℃时生长最好,藻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值。在试验范围内,铜绿微囊藻在3 000 lx时生长最好,藻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值。15∶1是铜绿微囊藻生长较为理想的氮磷比值。 相似文献
9.
赖氨酸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赖氨酸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机理,采用人工光照培养箱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赖氨酸对铜绿微囊藻各种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 mg·L-1以上的赖氨酸对铜绿微囊藻具有致死作用.赖氨酸在抑制铜绿微囊藻细胞ca2 Mg2 -ATPase活性的同时,实现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赖氨酸在光照条件下抑制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含量并影响其藻胆蛋白组分构成;在黑暗条件下铜绿微囊藻具有微弱的化能异养生长能力;在微弱光照条件下对铜绿微囊藻没有抑制作用,微囊藻也不呈现光能异养生长能力.光合作用系统(PSⅡ)是赖氨酸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一个作用位点,赖氨酸通过使叶绿素a含量下降来抑制其光合作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龙爪槐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测定了龙爪槐叶片浸取液对铜绿微囊藻的增殖抑制效果,并对活性组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分析。[结果]龙爪槐叶片的无水乙醇浸提物经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依次分配后,提取物主要成分为极性组分(60%以上),而含量约为25%的非极性组分(正己烷相)具有显著的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效果。在25和50mg/L正己烷相组分作用下铜绿微囊藻的7d生长抑制率分别达75%和90%以上,同时还伴随着细胞中叶绿素a的破坏。[结论]为防治微囊藻水华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深入研究越冬雌螨的生殖习性及其发育特点以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度。[方法]利用叶碟法饲养越冬雌螨并观察生殖习性和发育过程。[结果]越冬雌螨的产卵量不受温度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成螨的寿命迅速缩短;产卵速率在不同温度下有显著差异,温度越高,产卵速率越快;当年第一代叶螨的发育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种群增长速度与温度之间有rm=0.012 4×T-0.113线性关系;在不同温度下,山楂叶螨的特定年龄生殖率差异显著。[结论]早春季节的温度对雌螨的产卵量无明显影响,但可以影响其产卵速率及寿命温度的差异对第一代种群的性别比影响不大。山楂叶螨早春的生殖力与夏季种群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二点委夜蛾是2005年在河北省夏玉米上新发生的重大害虫,其研究资料仅仅是作为一般昆虫种类进行的记载,无发生规律的相关文献,其中有关该害虫越冬规律研究的报导是空白。作者经过多年系统监测,采用全省普查、定田系统调查、罩网定点定期调查和人工饲养定时观测的方法,澄清了二点委夜蛾的越冬场所、越冬方式、越冬虫态和死亡情况。在河北省,10月上旬末代幼虫在玉米、花生、甘薯和棉花等田间出现,秋收过后则在上述作物的冬闲地越冬;在田间残存的植物干秧子上或下,落叶中或落叶下,以结土茧或老熟幼虫的方式越冬,或进入土壤的浅表层结土茧越冬。越冬前有部分幼虫被寄生或死亡。人工饲养观察结果显示,10月下旬为末代幼虫结茧期,到11月中旬幼虫大多已经结茧越冬。越冬基数调查采用摸查方式,或粗筛筛查虫体。研究结果可为二点委夜蛾的监测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电厂余热水进行淡水白鲳亲鱼的室外越冬,总结出一套室外越冬保种技术和管理经验。并通过对水温及饵料质、量的调节,从而控制淡水白鲳的性腺发育和多次产卵,以达到1年1次集中产卵,提高催产率和受精率。 相似文献
15.
温度和磷交互作用对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实验对象,研究温度和磷的交互作用对2种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15℃)显著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0~150mg/L磷浓度对于铜绿微囊藻抵抗低温环境没有显著的作用,而小球藻对于低温的适应能力明显高于铜绿微囊藻,0.5~25mg/L的磷浓度环境对于小球藻抵抗低温具有促进作用;高温(30℃)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状况良好,而小球藻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此时,适当地提高磷浓度对于小球藻适应高温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二点委夜蛾过冷却点测定及越冬虫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oschler)〕是鳞翅目夜蛾科害虫,自2005年在河北省首次发现为害夏玉米以来,成为近年夏玉米生产中少见的严重害虫。为了明确二点委夜蛾的抗寒性及越冬能力,测定了几种不同状态下的老熟幼虫及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温度。结果表明:不同食物饲养的老熟幼虫过冷却点温度范围为-5.63~-4.32℃,差异不显著,但经低温处理后过冷却点温度有所降低(为-8.36℃);而低温处理后作茧的老熟幼虫耐寒性最强,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温度分别达到了-25.35℃和-9.98℃。初步推断,在华北地区二点委夜蛾主要以老熟幼虫作茧越冬,在较温暖地区也有以老熟幼虫或蛹越冬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东北林蛙在粤北山区4种不同越冬模式下的越冬情况。[方法]在粤北山区设置室外水陆越冬、室外水越冬、室内旱越冬与室内冷冻箱水越冬4种越冬模式,将东北林蛙分别放在这4种越冬模式下进行越冬管理。记录时间、温度以及东北林蛙的越冬情况;同时,对越冬前后的各组东北林蛙分别进行数量统计与体重测量,计算林蛙在越冬期的体重消耗率和成活率。[结果]室外水陆越冬模式与室外水越冬模式中林蛙成活率仅有40.0%与41.5%,室内旱越冬与冷冻箱水越冬模式中林蛙成活率达到了82.0%与84.5%。[结论]温度、越冬模式以及东北林蛙自身的肥满度是影响东北林蛙在粤北山区安全越冬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大猿叶虫成虫的过冷却点、低温生存能力和越冬情况。结果表明:大猿叶虫成虫的过冷却点在越冬前期降低,后期升高,1月份降至最低值-22.3℃。Lt50和Lt95均随温度的降低而缩短。越冬后期,成虫的死亡率达24.6%。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