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以扬州城市绿化林带的3种常见树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和银杏(Ginkgo biloba)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它们的林木生物量分配格局,并构建了器官及整株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研究表明,随着林木的增大,这3种常见绿化树种的器官及整株生物量均呈增加之势。刺槐的树干生物量比例显著高于枫香和银杏,树枝和树叶比例显著小于枫香和银杏,但它们的树根比例之间并无显著差异。树种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数量关系,而且器官及整株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均达到显著性水平。与树干和树根相比,树枝和树叶的模型相对较差。考虑到基于胸径和胸径—树高的器官生物量模型之间的微小差异,利用胸径预测器官及整株生物量完全能够满足实际估测的需求,同时还能避免引入树高产生的预测误差。  相似文献   

2.
不同密度山地速生工业原料林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4年生马褂木、邓恩桉、杜英3个树种不同密度条件下山地林分生物量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①4年生林分平均胸径5.08 cm,树高4.96 m,蓄积25.52 m3/hm2;平均单株生物量4.18 kg,其中树干2.95 kg,树皮0.36 kg,树枝0.73 kg,树叶0.20 kg;林分平均总生物量达到16.98 t/hm2,其中树干10.43 t/hm2,树皮1.29 t/hm2,树枝2.25 t/hm2,树叶0.71 t/hm2,凋落物2.53 t/hm2;②不同密度不同树种的林分生物量存在极显著差异,1.0 m×1.8 m密度极显著大于其它密度,马褂木极显著大于其它树种.1.0 m × 1.8 m密度的马褂木林分生物量达到41.71t/hm2;极显著大于其它林分,可以作为山地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的主要经营模式;③在空间分布上,山地工业原料林单株生物量由基部向上逐渐减少,呈塔形分布,树干和树皮生物量主要集中在树体的1/2树高以下,枝叶主要集中在中间区段,马褂木在3~6 m树高处,邓恩桉在3~5 m树高处,杜英在1~4 m树高处,是整个林分光合作用的主要层面.  相似文献   

3.
桂东南地区火力楠人工林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样方收获法等对桂东南地区31年生火力楠人工林的生物量、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生物量与测树因子D2H间存在密切相关关系,拟合的回归模型可靠度高;林分平均木单株生物量随径阶的增大而增大,且不同径阶间差异显著;林木不同部位平均生物量的排序依次为:树干>枝条>根兜>粗根>叶子>中根>细根>果实;乔木层总生物量为210.81 t/hm2,其中树干的生物量达132.86 t/hm2,占全株生物量的63.0%,年净生产力达6.8 t/(hm2·a).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与红锥混交异龄林生物量分配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过三次抚育间伐的24 a生马尾松林下套种红锥,经过26 a的培育后形成了针阔混交异龄林。于2009年12月按相邻网格样方法设立固定样地(以50 a生马尾松纯林作对照),按径阶平均木法分别测定马尾松与红锥的林木生物量。结果表明:马尾松-红锥混交异龄林乔木层的生物量为220.072 t/hm2,比同龄马尾松纯林(241.618 t/hm2)的低8.92%;其净生产量为5.341 t/(hm2.a),比同龄马尾松纯林的高10.53%;其林分平均单株生物量比同龄马尾松纯林的低54.72%,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两种林分乔木层的生物量、净生产量和平均单株生物量的差异是由于林木年龄、林木保存密度及其分布不均匀性的共同影响结果。马尾松-红锥混交异龄林的地上部分生物量空间结构与马尾松纯林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混交林在树干高度6~8 m段开始出现枝叶,8~20 m段出现了枯枝,其枝叶生物量有两个峰值(14~16 m和20~22 m);纯林则在树干高度为8~10 m段开始出现枝叶,在10~20 m段出现了枯枝,其枝叶生物量只有一个峰值(20~22 m)。  相似文献   

5.
以顺昌埔上国有林场人工黄山木兰纯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生长情况,分析林分中优势木、平均木、劣势木各器官生物量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长势黄山木兰平均胸径差异极显著,平均树高差异达到显著以上水平;不同长势黄山木兰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差异极显著,各器官生物量及其分配率均表现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树干生物量分配率均最大,超过60%,而树叶生物量分配低于2%;树干生物量垂直分布呈金字塔状,树枝、树叶生物量垂直方向呈倒金字塔分布;各径级根生物量总体表现为随根系径级的减小而减少,不同长势黄山木兰同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与生长势有关。  相似文献   

6.
在宜良禄丰村林场尖山林区,以11年生1m×2m×5m非均匀密度造林的云南松人工林为对象,调查其胸径、树高等生长指标,测定林木各器官和圆盘生物量,探讨其林分结构、林木器官生物量和含水量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1年生云南松人工林林分平均胸径为9.9cm,8cm、10cm和12cm径阶的林木占总株数的82.1%,不同径阶株数频率及其胸高断面积比呈正态分布,各径阶平均单株胸高断面积两两间呈现极显著的差异(P0.01)。树干、侧枝、针叶和球果的生物量分别占全株的62.8%、22.8%、14.1%和0.2%,树干、侧枝和针叶的含水率相近,约达生物量鲜重的60%。树干从地径至梢头,每2m区分段的生物量两两间随树高增高呈现极显著的降低(P0.01),其断面高的含水量随树干增高逐渐增大。11年生云南松人工林的林木进入速生期,尖削度较大,应开展修枝等抚育。  相似文献   

7.
杜英等4个沿海岩质海岸防护林树种生物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杜英、湿地松、杨梅和枫香4个4年生沿海岩质海岸防护林树种生物量作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树种总生物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物总量均以湿地松为最高,杨梅、杜英和枫香依次递减.湿地松和枫香根生物量以在浅土层分布为主,深土层相对较少,杜英、杨梅分布则相对均衡;各树种大于4mm的粗根数量差异不大,而小于4mm的细根数量则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枫香细根量最多,其次为杜英和杨梅.此外,杨梅和杜英地上部分生物量明显占优势,而湿地松和枫香则相对较均衡.  相似文献   

8.
采用固定样方调查法对广西南宁地区尾巨桉无性系DH32-28第二代高产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分生物量为132.749t/hm~2,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为106.930、25.181t/hm~2。生物量在不同器官之间的分配大小依次为:树干>根兜>树枝>粗根>树叶>中根>细根,树干生物量最大,占林分总生物量的74.98%。高产林分生产力为24.766t/hm~2·a,生产力分配格局与生物量分配格局基本一致,林分生产力主要集中在平均胸径以上的径阶,合计19.505t/hm~2·a,占林分总生产力的78.76%。不同径阶林木生物量增长率差异显著,11cm以下、11~13cm、14cm以上增长率分别为5~10%、15%、20~30%。说明林分生物量增长率与林分生物量分配格局无关,而与林木所处林分中的优势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5种密度的湿地松人工林标准木平均生物量为44.32~94.92 kg,单株材积为0.083~0.161 m3。无论0~20 cm土层,还是20~40 cm土层,pH值和放线菌含量都和林木的材积、生物量有显著的相关性。土壤容重、水分含量与林木材积、生物量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保证林地土壤充足的水分和定期翻土有利于林木的生长。下层土壤中的过氧化酶、脲酶活性和湿地松的材积、生物量、树干生物量均有显著负相关关系,而蔗糖酶活性却与湿地松针叶生物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氮、磷、钾养分含量与湿地松材积、生物量、树干、树枝相关性不显著,全磷含量与针叶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速效磷与针叶生物量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中的深层次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林分密度对桉树幼龄能源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0.5年生3种不同密度配置的幼龄尾巨桉优良无性系DH32-29各器官生物量、热值以及灰分进行了调查和测定,结果表明:所选3种密度间树高差异显著,基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密度的增加,树枝、叶片、树干的生物量分别呈现减少趋势,密度与树枝和树干生物量的相关性达到了0.01极显著水平;单株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林分生物量则相反;单株热值无显著差异,仅单株平均灰分含量高密度与中密度存在显著差异。综合分析,高密度0.25 m×2 m林分生物量最大,其灰分含量比低密度的林分低,适合作为能源林培育密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解土地利用方式对西洞庭湖洲滩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探索土壤含水率和物种丰富度在湿地恢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而为今后西洞庭湖湿地恢复工程提供指导。【方法】于2015年冬季通过收割法和生物量模型对杨树种植区域、退林还湿区域、天然洲滩这3个区域间的土壤含水率、物种丰富度和植物地上生物量差异及土壤含水率和物种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洲滩土壤含水率与物种丰富度差异显著;天然洲滩土壤含水率最高,退林还湿区最低,杨树种植区和退林还湿区物种丰富度高于天然洲滩。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洲滩植被地上生物量差异显著;杨树林种植区的植物地上生物量高于天然洲滩,而退林还湿区与天然洲滩无差异;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呈现出天然洲滩区最高、杨树林种植区最低的规律。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率与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物种丰富度与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呈负相关。【结论】利用和恢复工程对洲滩湿地土壤含水率和物种丰富度存在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对洲滩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存在影响;土壤含水率和物种丰富度对于修复退化湿地及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后续退林还湿工程开展可考虑人为增加土壤含水率以及移植苔草等优势物种等人工辅助措施,以促进退林还湿区域向天然洲滩湿地的演替。  相似文献   

12.
以四川省什邡市国营什邡林场为对象,应用森林评价学、森林测计学、经济学理论和技术,对林木资产的评估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探索适用于四川省用材林林木资产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不同营林模式对杉木林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作者以不同林龄的杉木纯林、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和杉木×枫香混交林为对象,研究了其乔木层生物量分配格局,结果表明:在22年生杉木林下套种马尾松和枫香,经18年培育之后,与40年生杉木纯林相比,林分总生物量无显著差异,但林分净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以林下套种阔叶树种枫香的样地提高更为明显,不同营林模式乔木层生物量的空间分配皆表现为千〉根〉枝〉叶,干器官的生物量在总生物量中占较大比重,并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混交林可有效提高林分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和生产力,改善其生物量分配格局,提高森林对空间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雷竹无性系的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雷竹在不同水分梯度中的无性系生长的形态可塑性和生物量投资分配格局进行了细致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雷竹无性系分株增多,无性系生物量增增大,在不同水分梯度下,无性系根茎总长,分株根茎长度和隔离者长度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提高,无性系根茎总长和隔离者长度显著降低,这说明雷竹无性系的根茎和隔离者具有很强的形态可塑性,根茎节间长度和分枝角度在不同土壤水分含量条件下没有明显变化,在较低的水分供应条件下,雷竹无性系把更多的生物量投资于地下部分,使根茎伸长,以便从土壤中获取更多水分。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氮素条件下雷竹克隆生长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雷竹在不同氮素梯度中的无性系生长的形态可塑性和生物量投资分配格局进行了野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土壤氮素含量的增加 ,雷竹无性系分株增多 ,无性系生物量增大。在不同氮素梯度下 ,雷竹无性系分株根茎长度和隔离者长度存在显著差异 ,随着土壤氮素含量的提高 ,无性系分株根茎长度和隔离者长度显著降低。这说明雷竹无性系分株根茎和隔离者具有很强的形态可塑性。但无性系根茎总长、根茎节间长度和分枝角度在不同土壤氮素含量条件下没有明显变化。在较低的氮素供应条件下 ,雷竹无性系把更多的生物量投资于地下部分 ,以便从土壤中获取更多的氮素营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赤峰市敖汉旗平缓固定沙地杨树人工林纯林、杨树与樟子松混交林、杨树与柠条混交林3种营林模式的不同树种的标准木生物量、碳含量进行测定,估算出不同模式单位面积生物量和碳储量。结果表明:相同林龄(20年生)不同营林模式碳储量差异较显著,其中杨树人工纯林碳储量最大为41.04 t/hm2,杨树与柠条混交林碳储量较小为21.6110 t/hm2,杨树与樟子松混交林碳储量最小为20.607 t/hm2。  相似文献   

17.
冷凉地区云南红豆杉人工幼林生长缓慢。利用1a生云南红豆杉苗作为实验材料,进行3种有机肥施肥效应实验、腐殖土施肥量梯度实验、林粮间作实验。4年的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羊圈肥、猪圈肥、腐殖土3种有机肥料,腐殖土肥效明显,以腐殖土作底肥可使云南红豆杉幼树的生物量增长量达到最高。腐殖土施肥量梯度实验效应:采用1.5kg/株的腐殖土作底肥更有利于促进云南红豆杉幼树的生长。林粮间作实验效应为:分季节采用黄豆、蚕豆与云南红豆杉隔行间作的林粮间作模式更有利于云南红豆杉幼树生物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18.
长沙市4种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及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沙市城乡交错带4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各林分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林分林下活地被物生物量均表现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枯落物层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已分解>半分解>未分解,且在不同林分中,枯落物的生物量占林下地被物生物量的比例均为最大,在50%~76%之间,除杉木人工林外,其余3种林分草本层所占比例最小;总生物量差异较为显著,湿地松林为28.75 t/hm2,显著大于其它3种林分;活地被物生物量以湿地松林为最大,达8.46 t/hm2;幼树层生物量的大小为湿地松林>枫香林>杉木林>樟树林;灌木层生物量的排列顺序为枫香林>湿地松林>樟树林>杉木林;草本层为杉木林>湿地松林>枫香林>樟树林;凋落物生物量的变化规律同草本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油松树干横截面面积年增长量(RAI)的垂直分布特征和主要控制机制,验证Cortini等(2013)建模方法和模型形式在油松上的应用效果,确定基于RAI模拟预测材积年增长量和单木叶生物量的理想模型和树干位置。【方法】在9个不同年龄和竞争状态的油松林内选取27株10~98年生样木,于不同树干位置截取312个圆盘测算并分析各样木的RAI垂直分布模式,比较其与各理论模式的异同,揭示相关机制;基于Cortini等(2013)建模方法和模型形式构建油松RAI垂直分布模型,根据拟合优度等验证并评价其应用效果;在不同RAI垂直分布模式和整体水平,比较分析不同树干位置RAI与全树干水平的差异及与材积年增长量和单木叶生物量的关系,确定理想模型和树干位置。【结果】油松RAI垂直分布包括2种模式,差异主要源自树干中间区,有效树冠区和膨大区RAI分布分别与水分传输和机械支持的理论模式相近,而中间区RAI分布与各理论模式的异同因样木而异;RAI垂直分布模型可解释其垂直变异的82.76%;不同模式和整体水平,有效树冠基部RAI与全树干水平的差异均小于其他位置,胸高处RAI与单木叶生物量的关系均优于其他位置,而与材积增长量的异同因模式而异,或优于其他位置或略差于理想位置。【结论】水分传输和机械支持需求分别决定有效树冠区和膨大区的RAI垂直分布,二者的相对重要性及生物环境等因子共同决定树干中间区的分布;Cortini等(2013)建模方法和模型形式在油松上的应用效果良好;有效树冠基部对全树干水平的代表性较高,在胸高处测算RAI并据此预测材积年增长量是有效但存有缺陷的方法,对单木叶生物量的模拟预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不同立地管理方式对多代经营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在1代杉木采伐迹地上用5种林地处理方式进行2代杉木人工林营造,试验表明:(1)BL3BM0(收获树干和树皮、加倍填加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对3年生2代杉木林的生长最为有利,其次为BL0BM0(收获地上所有有机质)处理;(2)BL1BM9(清走树木的所有地上部分)处理生长最慢;(3)BL2BM1(商业性收获加炼山)处理的杉木生长比BL2BM0(商业性收获)的略好,但未达到差异显著;(4)除了BL3BM0处理与BL1BM0处理间的杉木单株总生物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外,其余任何处理间的生长指标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