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液体地膜防治丘陵红壤地区水土流失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红壤丘陵区液体地膜对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和持续时间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径流量荒地喷液体地膜比对照(喷清水)增加1/5;园地比对照增加1/3。土壤侵蚀量荒地喷液体地膜比对照可减少1/2;园地比对照减少近1/3。旱稻喷液体地膜分别提高了出苗14%,有效穗11%,成穗率8%,由此增产753kg/hm2。液体地膜防治水土流失的持续时期约45d,可有效防治红壤地区夏收夏种农时季节的关键性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2.
3.
4.
大兴安岭地区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大兴安岭地区的自然经济概况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地处我国北部边陲,位于东经121°34′~127°02′,北纬58°08′~53°34′,总面积约8.47万km~2。本区在地质构造上属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大部由火山岩构成。土壤北部山地为棕色针叶林土,丘陵区主要为暗棕壤。地势西北部和西部高,东部与南部低,山脉宽约200~300km,东陡西缓,海拔高度300~1400m,相对高度一般为100~200m。山地起伏和缓,山顶浑圆,大部为低山丘陵,且多 相似文献
5.
7.
该文介绍了广东省南雄县紫色砂页岩地区水土流失的状况;分析了导致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特点及危害。并在总结治理经验和分析效益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9.
<正> 最近,作者到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地区、山西省吕梁地区、陕西省延安地区和榆林地区、内蒙古伊克昭盟等地的8个县(旗)市进行了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情况的调查。总的认为这几个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是严重的,几十年来这里的人民群众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土保持所取得的成绩也是巨大的。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这里的人民群众实行了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户包治理为主的多种治理形式,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大力发展经济林果的办法,有力地推动了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初步改善了恶劣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已经开始好转。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江西省矿山水土流失的现状、危害及防治对策。指出: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矿山开采的管理制度和法规,严格按照《水土保持工作条例》办事,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手段,防治矿山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1.
12.
湘南红壤地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湘南红壤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红壤的水土流失面积达7165万hm2,占区内红壤总面积的358%,其中流失较严重的面积约占红壤水土流失面积的37%。在此基础上,对引起红壤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及其防治对策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南方红壤丘陵区经果林开发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作为南方红壤丘陵区的典型区域,其大规模的经果林开发已成为丘陵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在江西赣县、进贤县和泰和县分别设立观测场进行定位观测和调查,结合室内试验分析,定量研究经果林开发初期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赣州清溪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径流小区脐橙园建设第二年土壤侵蚀模数为5 043 t/(km^2·a),第三年为4 984 t/(km^2·a),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幅度较小;进贤县油茶开发基地随开发年限的延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急剧下降,下降幅度为42.86%~75.00%;泰和县柑橘园开发后土壤侵蚀模数明显减小,由前三年的2 850 t/(km^2·a)下降到第四年的1 043 t/(km^2·a)。 相似文献
14.
16.
17.
18.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驱动因素及其特点。结果表明:南方红壤考察区目前有水土流失面积13.12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06%。水土流失呈零星的斑点状分布,隐蔽性强,崩岗侵蚀剧烈,林下水土流失严重,新增水土流失面积有逐年加剧的趋势。认为水土保持法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保证,科学规划、分区治理、实施战略性推进是综合治理的前提,实施以自然修复为主的大面积水土流失生态修复工程是综合治理的契机,水土保持科技进步是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助催剂。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水土流失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分析了江西省水土流失现状,危害及成因。并根据全省自然条件的差异和水土流失特点及治理方向,将全省划分为七个不同类型区,并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岷江上游水土流失及其防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分析了岷江上游高山峡谷区的水土流失特征、危害、产生原因及发展趋势、当地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着一方治理多方破坏,边治理边破坏,破坏大于治理,管理监督机构不健全,法规不完善,政策不配套而又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问题亟待上下共同来解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