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水源保护区坡耕地不同种植模式水土保持效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源保护区16.5°的坡耕地上,通过3种种植模式(玉米+小麦、牧草混播、黄梨+绿肥)进行连续3年水土保持试验,研究水源保护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1)与玉米+小麦习惯轮作模式相比,牧草混播及黄梨+绿肥种植模式降低径流量、土壤流失量、养分流失量分别为27.7%、44.2%、38.0%及14.4%、20.9%、27.9%,牧草混播及黄梨+绿肥2种种植模式都能有效地降低水土及养分流失,并且效果随着年限延长而增加;2)在肥料施用量比玉米+小麦种植模式减少34.0%的条件下,牧草混播种植模式的纯收益仍能与玉米+小麦轮作模式持平;黄梨+绿肥种植模式纯收益比玉米+小麦种植模式提高5.9%,梨树盛果期以后,产值还有很大提升空间;3)从水土保持角度看,牧草混播种植模式的效果最好,从经济角度分析,黄梨+绿肥种植模式效益最高,二者都可作为水源保护区种植结构调整及坡耕地综合治理的较好模式。 相似文献
2.
农牧结合生态工程及其种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牧结合生态工程是个复杂的农业生态、经济和技术系统工程,它由植物(种植业)、动物(养殖业)和微生物(连接种养业)3个子系统组成,其关键是建设以“四三二一”畜牧业生产模式为主要内容的高效节粮型畜牧生态工程。农牧结合种植结构主要模式有“一粮一饲”、“一粮一经”、“两饲一粮”、和“一粮一经一饲”等多种模式。农牧结合型种植模式的核心是因地制宜建立以粮食生产为基础,饲料生产为重点,经济作物生产为动力 ,并有 相似文献
3.
邢廷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1999,7(4):67-70
农牧结合生态工程是个复杂的农业生态、经济和技术系统工程,它由植物(种植业)、动物(养殖业)和微生物(连接种养业)3个子系统组成,其关键是建设以“四三二一”畜牧业生产模式为主要内容的高效节粮型畜牧业生态工程。农牧结合种植结构主要模式有“一粮一饲”、“一粮一经”、“两饲一粮”和“一粮一经一饲”等多种模式。农牧结合型种植模式的核心是因地制宜建立以粮食生产为基础,饲料生产为重点,经济作物生产为动力,并有机配合和协调发展粮-经-饲三元种植新模式,3种作物种植参考比例为5∶2∶3。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植物篱技术作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水土保持措施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并得到研究和推广。从植物篱的概念、种植模式、水土保持作用等方面,概述了国内外植物篱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目前植物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植物篱的研究与推广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优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经多年研究和试验,黑龙江省土壤流失方程已由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完成,并通过了论证鉴定。本文运用黑龙江省土壤流失方程,对全省最主要的三种土壤类型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进行了优化配置,确定了黑龙江省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的最佳模式,为省级及流域的水土保持规划和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坡耕地垄作区田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黑龙江省的耕地约有50%是坡耕地,在顺坡垄作改变为横坡垄作以后,减轻了水土流失,但由于微地形的起伏变化,垄向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坡度,遇较大降雨仍能产生较强的水土流失。为此,探索一条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更为有产的途径是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该文采用天然降雨和人工降雨方法对本课题组由数学模型所确定的最佳土挡间距进行了充分验征。结果表明:大豆增产14.5%-22.8%,玉米增产16.2%-1 相似文献
7.
结合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实际利用情况,以不改变原坡面参数为前提,在天然降雨条件下,对5°和8°坡耕地3种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径流量和产沙量进行了观测,并分析了暗棕壤坡耕地不同坡度下不同耕作方式的保水保土效益及其产流主导因子。结果表明:(1)不同耕作措施对地表径流量影响差别很大,表现为8°横垄玉米8°横垄玉米+秸秆还田5°横垄玉米5°横垄玉米+秸秆还田8°横垄玉米+秸秆还田+地埂植物带5°横垄玉米+秸秆还田+地埂植物带。(2)不同小区的产沙量与产流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即产流量越大,产沙量越大,但二者并不呈线性关系。(3)8°横垄玉米小区最易产流,而产流与否可根据I30进行判断,当I30≥6mm/30min时,产流的概率达到了91%,产流时的最小降雨量为6mm。(4)8°和5°横垄玉米+秸秆还田+地埂植物带小区的产流与否受降雨强度的影响远大于受降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坡耕地红壤团聚体中的酶活性和养分含量,为改善耕地质量提供理论依据,以坡耕地红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大豆单作(DD)、玉米单作(MM)、大豆玉米间作(MD)、裸地(CK)4个处理,利用干筛法获得2~1、1~0.25、<0.25 mm粒径团聚体,并测定了其中的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结果表明:①与CK、DD、MM处理相比,MD处理显著提高了2~1 mm粒径团聚体的含量,增幅分别为22.2%、13.3%、16.2%。②MD处理显著提高了2~1 mm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质、有效磷、碱解氮含量,分别较DD和CK处理提高11.9%、29.2%,51.1%、57.5%和16.5%、29.1%;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DD处理显著高于CK、MM、MD处理。③与CK、DD、MM处理相比,MD处理显著提高了2~1 mm和1~0.25 mm粒径团聚体中的脲酶活性,增幅分别为61.0%、18.8%、14.5%和65.0%、17.9%、13.8%,显著提高2~1 mm粒径团聚体中的蔗糖酶活性和<0.25 mm粒径团聚体中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幅分别为63.8%、57.1%、32.8%和80.4%、44.3%、74.1%。④冗余分析表明,2~1 mm粒径团聚体中的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与有效磷、有机质含量显著正相关,1~0.25 mm粒径团聚体中的酶活性与有机质、有效磷、碱解氮含量显著正相关,<0.25 mm粒径团聚体中的酶活性与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合理的种植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还能提高大团聚体中的酶活性和养分含量,从而提高土壤肥力,改善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9.
麦冬与黄花菜在南方丘陵山区坡耕地保育土壤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适宜于控制南方丘陵山区坡地水土流失的植物篱种类及其种植模式,在这些地区选择麦冬、黄花菜两种植物篱,研究不同的种植模式对坡耕地土壤营养保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麦冬双行处理方式下土壤的全氮的含量远远高于其它植物篱处理方式。麦冬单行和麦冬双行植物篱处理方式下,土壤的碱解氮含量比较高,黄花菜处理方式下土壤碱解氮含量较少。麦冬处理方式的土壤保育效果比黄花菜处理方式要好,麦冬双行比麦冬单行的土壤保育效果好。麦冬可以有效减少土壤和泥沙中营养元素的流失。有植物篱的处理方式减少泥沙流失效果显著,麦冬双行的水土保持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坡耕地上建立天然降雨径流小区,于2007年对粮草豆隔带种植保护性耕作防治水土流失效应进行定位研究.试验设传统耕作下春小麦与苜蓿间作(TWL)、马铃薯与苜蓿间作(TPL)、鹰嘴豆与苜蓿间作(TCL)和免耕秸秆覆盖下春小麦与苜蓿间作(NTSWL)、马铃薯与苜蓿间作(NTSPL)、鹰嘴豆与苜蓿间作(NTSCL)6个处理.结果表明:(1)免耕秸秆覆盖可显著减少径流量和侵蚀量,6个处理的水土流失量为TWL>NTSWL>TCL>NTSCL>TPL>NTSPL.(2)流失泥沙的养分含量中有机质、速效N、速效P、速效K的流失总量最大,全N和全P的流失总量最小.免耕秸秆覆盖对减少速效N、速效K和全P的流失具有明显的作用.(3)径流量、泥沙量与降雨量的回归关系均十分显著.保护性耕作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径流小区结构设计新探陈明权(四川省蒲江县水利电力局,611630)在水土保持径流泥沙测验中,传统的径流小区无论是测泥水总量还是测泥水产生过程,都是把径流小区与集水沉沙池分开,在小区的下方边缘修建坡降为1%的集水槽,然后用输水管将径流泥沙输送至集水沉沙... 相似文献
12.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侵蚀泥沙输移比物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丘陵沟壑区赤边线以上的面烛区由于坡度较缓且有一定量的植被,土壤颗粒被降雨侵蚀分离后只有部分被径流带入流域沟道系统,因此在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修正式计算小流域土壤流失量时,应该考虑坡面侵蚀的泥沙输移比。本项研究从土壤侵蚀的微观物理机制入手,即从土壤颗粒在雨滴的击溅和径流冲刷作用下被分离、搬运、沉积的全过程中,分析降雨侵蚀分离能力和径流搬运容量的相互关系,推导出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侵蚀泥沙输移比的计算模型,并以陕北米脂县泉家沟小流域为实例进行了应用,其结果是可靠的,可以在同类型地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安徽大别山区降雨侵蚀力简化算法与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55,自引:3,他引:55
安徽大别山区降雨侵蚀力简化算法与时空分布规律吴素业(安徽省岳西县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246600)降雨侵蚀力是决定土壤侵蚀程度的重要指标,它的计算公式,依各地区的地理条件、降雨特征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有完整的自记降雨过程线资料情况下,国内外许多水保工... 相似文献
14.
聚乙烯微孔波纹管在堡子沟水坠坝排渗中的应用及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聚乙烯微孔波纹管在堡子沟水坠坝排渗中的应用及效果王启睿,史海荣,梁振科,赵周瑜(甘肃省平凉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总站,平凉市744000)一、工程基本概况堡子沟流域治沟骨干工程位于庄浪县堡子沟流域中游,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沟底为“V”形,红粘土不透水... 相似文献
15.
<正> 长期的土壤侵蚀,把黄丘一区地表切割成千沟万壑的形态,坡陡流急,干沟沟底比降1%~3%,支毛沟比降更大。一遇暴雨洪水,当汇集坡面来水来沙后,沟岸侧蚀、沟底下切、沟头前进严重,形成沟道网络的高含沙水流,其含沙量500~1000kg/m~3,最高可达1700kg/m~3。由于含沙量大,水流容重和粘滞性增加,紊动减弱,成为非牛顿二相流,具有流变性质。本文根据绥德水保站及有关站(所)的实测资料和研究成果,对黄丘一区小流域洪水输沙特性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径流侵蚀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水土流失主要由汛期一两次中大强侵蚀性暴雨引起。采用径流侵蚀模拟试验的结果表明,在农地、林地、草地、荒坡条件下,侵蚀率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径流冲刷侵蚀量在坡度10°~26°之间是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大的,坡度大于26°后趋于减小;径流侵蚀量随坡长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7.
黄丘一区坡面水土流失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为了探索黄丘—区坡面水土流失规律,寻求水土流失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合理利用水沙资源、水土保持规划与措施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该项试验研究。 一、径流场布设概况 1954~1958年,我们在绥德辛店沟布设径流小区,由9个逐步发展到66个;1958~1961年,径流小区缩减为8个;1962~1964年,在韭园沟内王茂庄大咀峁布设自然地貌全坡长径 相似文献
18.
《水土保持学报》2015,(5)
采用径流小区试验,以鼠洞、暗管2项工程措施为核心,与深松、垄向区田2项耕作措施有机集成,形成LQ、LS、SQ、SAS、SAQ和SAQS共6个坡耕地综合治理技术模式小区,并与常规耕作处理(CK)对照,通过对2013,2014年各小区产流特征对比分析,解析不同技术模式对径流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技术模式2013,2014年径流深及径流系数大小排序相同,为:CKLQLSSQSAQSASSAQS。年径流量时程分布以垄向区田修筑时间为分界点呈现两阶段性:垄向区田筑垱前各处理产流量大小排序为:CKLQLSSQSAQSASSAQS;垄向区田筑垱后各处理产流量大小排序为:CKLQLSSASSQSAQ=SAQS(未产流)。不同技术模式对次降雨径流过程的影响表现为产流时间滞后、产流阈值增加、径流强度峰值消减和产流量降低,且影响大小亦以垄向区田筑垱时间为分界点呈现两阶段性,垄向区田筑垱前,SAQ、SAS、SAQS 3个处理的产流量分别占CK的26.22%,5.55%和4.88%,降雨产流阈值均大于25mm,它们对小雨和中雨能够完全拦蓄径流;垄向区田筑垱后,SAQ、SAQS这2个处理都没有产生径流,它们对大雨及以下等级的降雨能很好地控制径流。垄向区田措施具有较好的拦蓄径流的作用,其与鼠洞、暗管等强化入渗的措施结合使用,能有效减少径流,抑制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9.
不同治理措施在红壤坡耕地的水土保持效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云南省抚仙湖流域澄江尖山河小流域坡耕地建立了野外标准径流小区,并布设了1.2m宽等高反坡阶和2.0m宽草带两种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观测次降雨的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并与原状坡耕地进行对比,分析两种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1)两种措施之间的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差异性均显著。修筑等高反坡阶的地表径流深为113.64mm,比原状坡耕地减少了61.9%,土壤流失量为714.7t/km2,比原状坡耕地减少了77.4%;布设草带的地表径流深为82.76mm,比原状坡耕地减少了72.2%,土壤流失量为370.1t/km2,比原状坡耕地减少了88.3%。(2)两种措施之间的减流和减沙效益差异性均显著,等高反坡阶的减流和减沙效益指数平均分别达0.57和0.97,草带的减流和减沙效益指数平均分别达0.79和0.76。(3)两种措施均大幅削减了地表径流和泥沙的氮、磷养分输出总量,发挥了较好的保肥作用。与原状坡耕地相比,等高反坡阶对总氮削减率为81.9%,对总磷削减率为44.3%;草带对总氮削减率为74.7%,对总磷削减率为83.7%。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