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抚育间伐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尾松天然次生林的抚育间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对林木单株的胸径和材积生长的影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以保留密度0.9×115株/667 m2和1.0×115株/667 m2对胸径的生长影响效果最佳;但对林木的树高生长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间伐强度对不同径阶胸径和材积生长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径阶越大其胸径和材积的生长就越快。不同间伐强度对林木蓄积量的影响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以保留密度1.1×115株/667 m2的蓄积量生长量最大,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天然次生林间伐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平均年龄为23年生、地位指数为14和12的2种立地的马尾松天然次生林中,分别设置固定标准样地,并分别设计5个和6个密度水平,对其抚育间伐4年后的间伐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位指数的林分,其间伐前或间伐后立木径级分布均呈现正态分布的规律;间伐前林分分化强烈,立木径级大小悬殊;间伐后林分最小株距和平均株距较接近,大径级林木比例提高;间伐4年后平均径级左右的立木比例明显增加。间伐4年后,当14地位指数林分的密度大于1 500株/hm2,12地位指数林分的密度大于1 950株/hm2时,其胸径离散度较间伐当年间伐后的反而明显增大;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增长均随保留密度的加大而减小,但单位面积蓄积量增长则在其适宜密度时最大;不同保留密度各处理间平均胸径、单株材积以及单位面积材积增长的差异均达极显著,但树高和比重增长的差异均不显著;间伐各处理的平均胸径、单株材积以及单位面积材积增长均大于对照;14地位指数马尾松林以保留密度为1 500/hm2处理的单位面积材积增长最大,增长30.29%;12地位指数马尾松林以保留密度为1 950/hm2处理的单位面积材积增长最大,增长24.38%。  相似文献   

3.
以杨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30-40%强度间伐和20%的中度间伐,以未间伐的林分为对照,研究比较了间伐后1年、2年和5年内的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结论如下:对于木本植物,间伐显著提高了林下木本植物的盖度(P0.05),其大小顺序为强度间伐中度间伐对照,在间伐后2年、5年差异均显著(P0.05)。对于林下草本植物,间伐显著提高了林下草本植物的种数,尤其在间伐后2年,中度间伐和强度间伐林下的木本植物种数、盖度、Simpson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但随着间伐时间的延续,中度间伐和强度间伐对草本植物的影响逐渐减弱,其中度间伐林下的植物种数、Simpson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对照之间未能发现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
邓志华 《森林工程》1999,15(4):7-8,43
本文采用固定试验地调查方法,马尾松天然次生林(9松1阔)按2种择伐强度对保留木生长和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强度择伐(40%)与中等强度择伐(30%)比较,伐区木材生产直接单位成本降低32.8%;择伐5.58年后林分定期生长量指标(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单位面积畜积量)的变化差异较小;土壤容重、孔隙状况和土壤通气度的变化差异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施肥与抚育间伐对马尾松天然次生林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对地位指数为12~14的低山丘陵红壤区马尾松天然林进行施肥与抚育、间伐试验,4a后进行土壤肥力测定,结果表明:①氮、磷、钾肥无论是单施,还是任意二种或全营养配合施用,土壤全效及速效养分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肥力状况均有明显改善。其中以全氮和速效磷的增幅为最大,全磷和速效氮的增幅次之,而以全钾和速效钾的增幅为最小;②施肥对土壤pH值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并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有机质含量,因而明显改善土壤肥力状况,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③抚育与间伐对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含水率、有机碳、有机质含量都有明显提高。其效果为抚育大于间伐,而间伐则以密度为110~120株/667m^2时效果为最佳。  相似文献   

6.
《福建林业科技》2015,(3):107-109
以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低山石质山区的马尾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分结构规律进行研究,并应用概率分布函数对林分胸径、树高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β分布对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林分胸径分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其拟合效果较好,能通过卡方检验;对林分树高与胸径曲线拟合方程进行优化,最佳回归模型为y=1.141x0.842(R2=0.979),拟合效果较好,树高与胸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以承德市木兰围场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间伐强度油松人工林下植物的多样性。结果表明:中度间伐时其均匀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间伐强度40%~50%、保留密度900~1 000株 hm~(-2)的油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最为丰富,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保持。  相似文献   

8.
以河南省薄山林场马尾松林分为研究对象,设计了4种不同的林分保留密度,每种密度林分设计3块样地。研究分析了不同间伐保留密度对马尾松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平均高度、平均单株材积及林分蓄积量的影响,并用方差分析做显著性比较。研究结果及方差分析表明:间伐能促进林分生长,随着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林分胸径、单株材积增大显著;间伐能促进林分平均高、林分蓄积量增加,但影响并不显著;马尾松中龄林适合的保留密度为1750株/hm2。  相似文献   

9.
2014年3月底—10月初,在武夷山地区马尾松天然次生林内设置7个试验点,使用漏斗型诱捕器、FJ-MA-02型引诱剂对松墨天牛进行诱捕试验。结果表明,松墨天牛诱捕量从4月开始上升,高峰期为6—8月(占总诱捕量的80.22%),最高峰为7月中旬。主成分分析表明,林分条件和立地因子对诱捕量有着重要影响;以诱捕量进行多项式拟合,拟合效果较好(P均0.05)。诱捕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林分郁闭度、林龄、林分密度对诱捕量有促进效应,而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对诱捕量有抑制效应。说明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松墨天牛的诱捕需在成虫羽化期前开始,并根据立地因子和林分条件调整诱捕器挂设位置和密度,以提高诱捕效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华南地区阔叶次生林和桉树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发现次生林林下植物123种,分属52科;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102种,分属49科,两者数量上相差不大,相同的有64种。2个生境物种构成不同,次生林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略高于桉树人工林,方差分析显示两者各样方林下植物分布差异显著。2种生境中重要值前10的物种只有3个相同,两者林下植物重要值都集中在前10个物种中,均约占一半。总体上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次生林的相近。  相似文献   

11.
通过测定和比较红松人工林下光照条件的差异,植被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研究5种不同间伐强度对红松林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间伐强度增大,林内散射光强度增大,单子叶植物科的数量增多,双子叶植物减少。间伐强度不同,红松林内草本建群种不同。间伐可改变群落的植物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其中以弱度区最明显。运用关联度分析得出:不同间伐强度红松林下的无截取散射光量对植物多样性各指标影响的大小顺序为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综合分析认为,合理间伐红松林,使其密度维持在1 000~1 600株.hm-2最有利于维护红松林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于宁乡、湘乡、道县选择18、19、21年生的马尾松人工中龄林,对其间伐与施肥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伐与施肥1年后,缩短了轮伐期1~4年。宁乡试验点胸径平均增长了2.26 cm,较对照的增长量大1.89 cm,平均增长率达15.44%;单株材积平均增长了0.023 2 m3,较对照的增长量大0.014 8 m3,平均增长率达19.72%;单位面积材积平均增长了0.267 5 m3/667 m2,较对照的增长量大0.256 1 m3/667 m2,平均增长率达2.82%;胸径增长量和单株材积增长量均以保留密度为50株/667 m2的处理最大,而单位面积材积增长量则以保留密度为70株/667 m2的处理最大。湘乡试验点的单株材积增长显著,平均增长率达62.65%;道县试验点的单位面积材积增长显著,平均增长率为5.29%。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是:密度、施肥方式和区组间的胸径增长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同时,密度×施肥方式和施肥方式×区组对胸径增长的交互作用也达到了极显著;单株材积增长量在密度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单位面积材积增长量在施肥方式间的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3.
千岛湖马尾松次生林林相改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林地中约有3/4(2万hm^2)为马尾松次生林,森林景观单一,生态功能脆弱。1996年5--7月在小金山林区进行了砍松留阔间伐试验,经过6a多的观察,马尾松纯林已逐步向针阔混交林过渡,且有向原始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从1984年开始进行天然次生林冠下营造红松林试验,2005年8月对试验林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次生林冠下营造红松林,无论是林木生长、结实,还是生态效益均好于红松纯林。  相似文献   

15.
以慈利县二坊坪乡马尾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在不同经营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马尾松次生林经过1年的经营改造,Ⅱ处理(马尾松密度为900株/hm2)的土壤理化性质得到了改善,表现在土壤养分的提高,特别是土壤速效养分得到了较大的增加;而传统经营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基本上所有指标均存在递减趋势。这说明合理的经营模式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肥力的维持和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过大或过小的林分密度不利于土壤结构的改良和养分的循环与累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湖南省马尾松次生林单木断面积与材积生长模型,为林木的生长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南省2014年一类清查样地中的20块马尾松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选取5个具有生物学意义的生长方程,建立马尾松断面积和材积随年龄变化的基础模型,在此基础上,加入以样地为随机效应的随机参数,构建基于混合效应的湖南马尾松次生林单木断...  相似文献   

17.
运用随机抽样法抽取马尾松成熟林分50个小班,调查胸径、树高、单位蓄积量及密度等测树因子,运用回归分析法进行测树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林分蓄积量对于密度、胸径、树高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其相关性数学模型可用三元线性回归方程y=b0+b1x1+b2x2+b3x3表示,其中,密度是影响林分蓄积量的主导因素。相关性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在兼顾林分产量和林木径级的情况下,合理保留密度每667 m2为105株。  相似文献   

18.
通过植物群落学的调查方法,对位于冀北山地河北省围场县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内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天然次生林的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及物种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内共记录到乔木树种1种,灌木6种,草本30种。灌木层和草本层的α多样性指数在一定海拔梯度下所呈现的趋势大致相同,都是比较典型的双峰曲线。随着海拔差的增大,群落间β多样性指数均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灌木层中土庄绣线菊(Spiraea pubescens Turcz.)的生态位宽度最大,草本层中披针苔草(Carex lanceolata Boott)、林地早熟禾(Poa nemoralis Linn.)和小红菊[(Dendranthema chanetii(Lvl.)Shih)]的生态位宽度最大。海拔1125m地段生态位重叠度最大的种群为照山白(Rhododendron micranthum Turcz.)和女娄菜(Melandrium apricum(Turcz.)Rohrb.),海拔1250m地段生态位重叠度最大的种群为细裂叶蒿(Artemisia tanace-tifolia Linn.)和阴地蒿(Artemisia sylvatica Maxim.),海拔1325m地段生态位重叠度最大的种群为披针苔草和隐子草(Cleistogenes caespitosa Ke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